本书涵盖的范围广泛,凡与程序安全有关的技术,例如危害鑑定、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工业卫生,皆以专题讨论。内容深入浅出,强调方法及步骤的介绍及应用,避免理论探讨及公式的推演。
本书分为七章,前三章为基本观念、化学品的毒性与火灾、爆炸的特征。第四章危害辨识,不仅介绍主要辨识方法,并列举实例。第五章为可能性与后果分析,第六章为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案例。最后一章为安全管理,除介绍OHSAS 18001与TOHSMS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外,还介绍欧美先进国家主要跨国公司的安全管理政策与规范。
作者简介
张一岑
学历:
美国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化学博士。
现职: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环安系教授
经历:
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矿业研究所副所长
经济部能源服务团副团长
美国Exxon石油公司、Bechtel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工程督导
具三十年国内外化工制程、能源节约、废弃物处理与焚化系统工程规划、设
计与研发经验
美国德克萨斯州註册化学工程师
着作:
《化工制程安全管理》
《化工制程安全设计》
《防火与防爆》
《人因工程学》
《人因工程学》(精华版)
目 录
序 i
Chapter 1绪论 1
1.1 职业灾害与损失统计 2
1.2 灾变演变过程 12
1.3 可接受的风险程度 16
1.4 灾变的预防 16
1.5 安全法规的演进 21
1.6 制程安全技术的发展 32
1.7 合理的因应态度 34
参考文献 37
Chapter 2化学品毒性 39
2.1 毒性物质与人体接触的方式 40
2.2 毒性物质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 41
2.3 毒物学研究 44
2.4 剂量╱反应关系 45
2.5 相对毒性 49
2.6 恕限值 51
2.7 危害指数 54
2.8 噪音 55
2.9 工业卫生 57
2.10 个人防护设备 57
参考文献 59
Chapter 3火与爆炸 61
3.1 火的基本特征 62
3.2 可燃性物质 62
3.3 火的分类 65
3.4 物质的着火特性 65
3.5 点燃与燃烧 77
3.6 爆炸 84
3.7 点火源 105
3.8 化学工厂中的火灾 120
3.9 工厂的消防措施 123
参考文献 126
Chapter 4危害辨识 129
4.1 程序╱系统危害检核表 131
4.2 相对危害程度顺序表 131
4.3 初步危害分析 139
4.4 假设状况分析 145
4.5 安全复检 149
4.6 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 150
4.7 失误模式及影响分析 156
4.8 危害辨识方法的选择 159
4.9 电脑程式 160
参考文献 162
Chapter 5风险评估(一) 163
5.1 可能性分析 165
5.2 后果分析 191
参考文献 232
Chapter 6风险评估(二) 235
6.1 风险分析 236
6.2 范例:己烷及庚烷蒸馏分离的风险评估 243
参考文献 267
Chapter 7安全管理 269
7.1 安全意识 270
7.2 安全政策及责任 271
7.3 安全管理组织 271
7.4 危害通识 272
7.5 行政控制 278
7.6 紧急应变计画 281
7.7 风险管理 285
7.8 意外调查及申报 286
7.9 安全训练 290
7.10 消防组织及训练 291
7.11 职业安全管理制度 296
参考文献 301
附录一简称及名词译释 303
附录二 1970-2009年间化学、石化、炼油与油气处理业100大意外统计 309
附录三 严重化学灾变 315
附录四美国工业卫生学会修正的职场环境暴露限值 351
附录五 危害物质的立即危险值(IDLH、NIOSH)、许可暴露限值(PEL、OSHA)、紧急应变计画准值(ERPGs)、物质危害指数(SHI)、剧烈毒性浓度(ATC)等 357
附录六 丙酮物质安全资料表 377
序
1974年,傅立克斯镇(Flixborough, UK)人纤工厂爆炸事件大幅改变英国政府与工业界对于工业安全的态度。英国政府先后发表了三个影响深远的报告,并且列出了:鑑定、认知、去除╱降低危险机率、评估等四个控制工业危害的原则。
1989年,美国德州菲力浦石油化学公司聚乙烯工厂意外发生后,促使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OSHA)在1992年颁布「制程安全管理法规」(29CFR1910.119),以监督生产与使用高危害性化学物质的事业单位,期望透过制程安全管理达到预防与制程有关的重大意外事件的发生。自此,制程安全管理制度已成为国际潮流,普遍为跨国企业与各国政府所接受。我国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也于1994年5月2日颁布「危险性工作场所审查暨检查办法」,1997年6月l8日修订,规定危险性工作场所应经审查暨检查合格,始得使劳工在该场所作业。
拙着《化工制程安全管理》自1995年出版后,承工业先进们鼎力支持,除作为安全工程参考书与大专院校教科书外,还成为高考与技师考试必读参考书之一。虽然过去十六年间,制程安全管理的基本观念与内容变化不大,但原书未包括早已修正更新的工业卫生相关数据与最近国际间普遍推动的OHSAS 18001与TOHSMS等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仍有修订的必要。近年来,高科技产业亦使用许多危害性物质,也已积极建立制程安全管理制度。制程安全管理不仅局限于化学工业制程,早已成为工业界普遍的共识;因此,本书将「化工」两字删除,以免造成读者的误会。
本书分为七章,前三章为基本观念、化学品的毒性与火灾、爆炸的特征。第四章危害辨识,不仅介绍主要辨识方法,并列举实例。第五章为可能性与后果分析,第六章为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案例。最后一章为安全管理,除介绍OHSAS 18001与TOHSMS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外,还介绍欧美先进国家主要跨国公司的安全管理政策与规范。
本书承扬智文化事业公司叶忠贤先生鼎力支持,阎富萍小姐协助编辑出版事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最大的谢意。
张一岑 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环安系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制程安全管理》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教材,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非常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书中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从风险评估的多种方法,到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再到安全文化的建设,几乎涵盖了制程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过程危害分析”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应用场景,并提供了多个行业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方法是如何帮助企业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的。此外,书中关于“变更管理”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源于对生产过程的任何微小变动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这本书强调了在任何变更发生前,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审批,这对于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梳理,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安全工程师在向我传授他的实践经验。
评分《制程安全管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安全哲学层面的思考。我一直认为安全是一种责任,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安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入到每一个员工骨子里的意识。书中用大量篇幅探讨了如何构建有效的安全文化,从高层领导的承诺,到基层员工的参与,再到持续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作者为企业如何塑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氛围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安全审计”和“事故调查”的章节,作者强调了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及事故调查的根本目的在于吸取教训、防止再犯,而不是追究个人责任。这种以预防和改进为导向的安全管理理念,正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将安全看作是一项被动应付的法规要求,而是将其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评分《制程安全管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逻辑非常清晰,作者的思路非常严谨。从宏观的安全战略到具体的执行细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安全数据分析”的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如何利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来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让我看到了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安全管理的前景。书中还提到了“安全绩效评价”的多种指标和方法,这对于企业衡量安全管理的效果,并不断优化改进提供了量化的依据。而且,作者在书中也强调了“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安全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制程安全管理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并且获得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评分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技术人员,平时接触到的安全信息往往比较零散。《制程安全管理》这本书就像一本系统化的工具箱,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书中对各种安全防护措施的介绍非常具体,例如关于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选择和使用,从不同职业的风险等级,到不同类型PPE的适用范围,都做了详尽的说明,这对我日常工作中的防护措施选择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书中关于“安全标准化”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它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和执行一系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来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失误造成的风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规章制度,而是强调了这些制度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作用的,并通过生动的图示来展示安全操作的细节。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安全。
评分这本《制程安全管理》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我对制程安全这个领域算不上专家,但读完之后,却感觉自己仿佛被点亮了,对许多原本模糊的概念都清晰起来。书里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安全理论生动地展现在我面前。比如,书中对某次大型化工事故的深度剖析,从事故发生的最初诱因,到连锁反应的发生,再到最终的灾难性后果,每一个环节都分析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为因素”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几个小故事,阐述了疲劳、压力、沟通不畅等非技术性因素在安全事故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让我意识到,安全管理绝不仅仅是设备的维护和流程的规范,更需要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书中的图表也绘制得非常清晰,一些流程图和事故树分析图,即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很快理解其逻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工厂的安全生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小心点”这么笼统的提醒,而是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