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最深沉而博大的美国人」马克吐温之代表作品 .中文世界第一本《顽童流浪记》全译本 .文本最完整 .插图最多,约200幅 .美国大学的必读小说 .列入美国中学生的「必读书单」 .入选「最影响美国人的书单」 .译自全新改版的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结合学术研究与专业翻译 海伦.凯勒曾说:「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也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在他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更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长篇小说《赫克历险记》正是这位美国19世纪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 《赫克历险记》已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即使在世界十大文学名着里,本书也是读者们的推荐之一。 事实上,世界各国早已有许多大学将《赫克历险记》搬上课堂,当作教科书仔细研读,而且世界各地还有众多的一流学者、作家和评论家针对《赫克历险记》的阅读方法和解释,展开非常多的讨论。由此可见,《赫克历险记》在世界上深受欢迎的程度! 《赫克历险记》的魅力与奥秘,是在长期不断的阅读之中,一点一滴地去挖掘出来。这也正是本书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赫克历险记》是第一部以美国本土文化及方言为背景的美式幽默杰作,开创崭新的叙事策略与文字风格,展现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处处戏谑的效果。 《赫克历险记》是描述赫克逃离文明社会的羁束,伙同逃离奴隶制度的黑奴吉姆,联袂撑着木筏顺流而下密西西比河寻求自由。表面上是一个无家可归叛逆男孩离乡背井四处流浪的故事,实际上是深入美国社会各阶层文化的「意识型态批判」,以南北战争前沿岸乡镇村庄为缩影。从一个半文盲十四岁男孩的另类角度,旁观成人的世故世界,运用「反讽」手法间接暴露其价值观的荒谬虚伪,对人性的剖析讽刺尤其深入。 《赫克历险记》当年是「禁书」,如今已成「世界文学经典」,今非昔比,见证「典律转移」现象,更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所谓「深者读其深,浅者读其浅」:儿童读者读取其捉弄大人自得其乐的趣味;成年读者享受其重温旧梦与创意想像;社会民众附议其颠覆体制与影射时局;研究学者则钻研其主题结构与技巧典故。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 原名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生于密苏里州的密西西比河畔小镇,从小看着河上风光和蒸汽轮船,长大后终于取得领航员执照,笔名「马克吐温」即是领航员术语,水深两噚轮船可以安全通过。12岁丧父辍学打工协助家计,凭一枝笔打拚天下,成为美国首位本土作家及世界级幽默大师,晚年获英国牛津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一生饶富传奇色彩,浪迹天涯阅历丰富,嬉笑怒骂剖析人性,妙言隽语传承久远,随处点出人生哲理。 译者简介 王安琪 台大外文系学士、硕士、博士,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候选人,先后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研究。任教台大25年后退休,曾任逢甲大学外文系创系主任及亚洲大学教授,现任东吴大学英文系专任教授及台大外文系兼任教授。着有专书Gulliver’s Travels and Ching-hua yuan Revisited: A Menippean Approach (Peter Lang),译有〈黄色壁纸〉。 绘者简介 坎柏(E. W. Kemble, 1861-1933) 以描绘美国南方文学及黑人人物的幽默喜感而闻名,因绘制《赫克历险记》174幅插图一炮而红,1892年版的《黑奴吁天录》也请他画插图。坎柏对《赫克历险记》的贡献,可比拟田尼尔爵士对《爱丽丝梦游记》的贡献。 哈雷(John J. Harley, 1841-1910) 与其他两位插画家为《密西西比河河上生涯》绘制310幅插图,其中13幅植回《赫克历险记》〈筏伕章节〉,生动呈现筏伕斗嘴吹牛说故事的神态。哈雷也伙同另外两位插画家,为马克吐温的《王子与乞丐》绘制192幅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