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摧毁西方国家的投资银行,大伤全球经济,
让三十年来大行其道的自由主义正统派灰头土脸,到底怎么回事?
贪婪所造成的全球经济灾难已到谷底了吗?
金融大崩盘是危机结束或是进入新的阶段?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金融警世录,不可错过
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节目「新闻夜线」(Newsnight)记者保罗.梅森曾在经济最前线採访这次危机的发展。他在书中探讨美国和英国金融圈为何曾经不可一世,并借着在福特汽车厂、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区的採访记实,说明这次危机的前因后果。本书为最新更写版,它描述信贷紧缩如何变成全面性的金融危机,也探讨在这个撙节的新时代,这次危机对于资本主义思想和政治的冲击。
这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金融记事,也是警世启示录。
作者简介
保罗.梅森
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频道主要时事节目「新闻夜线」 (Newsnight)的经济新闻主编,最近因BBC世界新闻美国版进入艾美奖决选名单。梅森曾到世界各地採访全球化和社会平等议题,包括拉丁美洲、非洲和中国。他的前一本着作《生于工作,死于战斗》(Live Working, Die Fighting)曾入围《卫报》首卷奖(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他的部落格「闲来之笔」 (www.bbc.co.uk/blogs/newsnight/paulmason)曾进入2009年欧威尔奖决选名单。
译者简介
陈正杰
毕业于中兴大学外文系,曾任中央社驻象牙海岸、英国和美国华盛顿特派员,驻美期间(1998-2004)报导911事件和美中台关系发展等要闻,2003年春季曾随军採访第二次波斯湾战争。现任中央社两岸暨国际新闻中心主任。
前言
第一章 中城崩盘: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瓦解
第二章 闪电战术:华尔街傲慢 社会震怒 纾困受阻
第三章 金融火山大喷发:从金融爆发到衰退的火山冬季
第四章 白皮鞋:法规松绑 投资银行为所欲为
第五章 次级房贷:低收入经济助长高风险金融投资
第六章 大冻结:2007-2008年信用紧缩和通膨危机
第七章 势不可挡:新自由主义的生与死
第八章 异常的K波:大萧条前夕?或是长期荣景的开始?
第九章 致命的刺激:从全球衰退到欧元危机
第十章 回归政治经济学:危机的代价谁来付?
译后记
前言
我们经历的这次事件,多数世人原以为永远不会发生。2008 年10 月,自由市场濒临瓦解,政府出手拯救。政府不出手,自由市场就会完蛋。事隔一年,可以清楚看出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财政和货币刺激方案换来18 个月的喘息机会,但已不再管用,这次危机因此进入第三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刻。
2010 年春季,先前扳倒银行的剧毒开始让政府垮台:债务重整和违约的危险从希腊扩散到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了拯救欧元,政府在採行这个世代未曾体验过的撙节措施。两年来,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还是无法使世界货币和贸易恢复平衡;为走出危机所採取的各种不同路线造成嫌隙,侵蚀全球化经济,只不过这些嫌隙包裹着一层客套的外交辞令。同时,在危机最核心的地方,人们老是爱制造投机性泡沫的倾向,让造成危机的金融界菁英继续捞钱。
我在2008 年9 月之后的几个月完成「金融大崩盘」的第一版, 当时金融体系还处在混乱状态。我是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垮台那天的午夜动笔,在2009 年2 月完成,那时英国政府第二次对银行伸出援手,但英美两国政府尚未採取量化宽松措施。
因此,不可避免,第一版只能是个期中报告。以下我列出当时我并不知道的事实,并概要说明这些事实怎样让我起初的分析更加完整,或是跟我的分析有矛盾之处。这本更新版没有更动原本的叙述,也就是一到八章,但在最后加了两个新的篇章。其中第一部份从2009 年3 月英美政府改採量化宽松(QE)措施讲起,谈到希腊危机、拯救欧元计画和英国2010年6 月的紧急预算。这14 个月如今看起来像是危机的第二阶段,主要特色是振兴方案和疲弱的复甦。危机的第三阶段可能出现双底衰退,有些国家面临通货紧缩螺旋,而且各国再度竞相採取拯救经济方案,可能导致全球化前功尽弃。
我发现自己正好处在对的位置,可以好好报导2008 年9月的事件,而从那时候开始,我几乎没有片刻休息。雷曼兄弟宣布倒闭的那个周末,我在底特律感觉很不真实的装饰艺术风格废墟中访问失业又失去房子的福特汽车厂员工。接下来的那个星期,我在纽约和华盛顿,然后在伦敦白厅(Whitehall,译註:英国政府部会集中地)地下通道走动,看着英国政府採行第一次纾困计画,11 月再回到华盛顿採访20 国集团(G20)的高峰会。
此后我曾在东欧部份地区发生问题时前往观察;我曾在雅典街头採访罢工的工人;我曾到中国,看见他们大刀阔斧,把经济政策从追求出口转为推动基础建设,期间曾碰到一整个火车车厢的民工,他们原本在深圳的工厂上班,如今要到内蒙古开挖铁路隧道,连回甘肃省老家看孩子的机会都没有。
我目睹G20 忙着拟订危机因应措施,我被赶进美国国务院地下室的一个房间,墙上用胶带贴着一些手写的标示说,布希总统马上要把政权转移给欧巴马。在伦敦、匹兹堡和多伦多,我看见G20 临时取代了多项没有发挥效用的多边条约。当初订定这些条约,是要用来治理全球经济。
我看见知名的经济研究机构举双手投降,学者们不敢相信亲眼所见,主张自由市场的右派人士假装危机并未发生,依照凯因斯理论提出的粗糙解决方案走进死胡同,而凯因斯如果在世,他自己就完全可以预料到这个结果。
在本书第一版的前言中,我写道:「已开发国家面临的抉择是:快速果断地把银行收归国有,同时採行以公共支出和创造就业机会为主的财政刺激方案,不然经济衰退就会变成长期性的全球大萧条。」
情况后来有些变化。美国确实推行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中国投入的金额更大,但真正扭转局势的是政府改採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巨额货币刺激方案,美国的金额达到1.75 兆美元,英国达到2000 亿英镑,在本文截稿前,这些钱还在透过银行流入整个经济体系。如果我在本书第一版低估了改採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那是因为政坛存在不利于採行这项政策的迹象。英国财政大臣达林(Alistair Darling)在2008 年12 月底告诉我,如果英国走上量化宽松的道路,会是出于政治考量,但他并无特定立场;如今我们知道,英格兰银行那时才开始研究这类技术选项。2009 年1 月中,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 老远跑到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发表演说,他要在场的英国重要决策人士别搞量化宽松,并说他也不会那么做。但2009 年3 月,本书第一版付印之后,英美两国政府都选择了量化宽松。我在新版的第九章讨论这项做法的影响和缺失。
英美两国决策高层砸钱把陷入困境的企业国有化,同时防止经济倒退,到了2009 年初夏,危机明显已经遏止。直接将企业收归国有的例子并不多见。苏格兰皇家银行(RBS)、HBOS、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集团(Citigroup)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模式是准国有化,也就是政府在这些机构持有决定性的股份,承担所有责任和风险,而银行主管享有各种保障。虽然经济严重衰退,但到了2010 年,多数经济体表面上已经复甦,只是有些国家幅度并不明显。
大家有个喘息的机会,决策人士就开始自我吹捧,说他们救了全世界。但我们如今知道代价是什么。中国的需求恢复了,但那是因为改为强调内需的结果:他们所谓的财政刺激方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新的开支当中,有2/3 来自银行毫无节制的放款。美国经济复甦的代价是1.4 兆美元的赤字、14 兆的债务,在陷入危机的金融体系中,美国的曝险金额达到16兆美元。欧洲各国都未採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只是把压力转嫁给设计不良的单一货币机制,结果是希腊政府差点破产,欧元区的规则荡然无存,南欧各国纷採撙节措施。
在全世界,我们都看到系统内的压力从银行转嫁给政府的实例。但压力转嫁出去后,问题只解决了一部份。雷曼风暴发生后,它的威力是由美国纳税人、政府、未来的世代和其他国家吸收。我们如今知道,有一部份损害被隐藏起来。但我们的体系无法再承受另一个雷曼风暴,同时,新的问题正在出现。
我们目前面临一个紧张的时期,这个紧张存在于不同货币之间,在相互竞争的贸易集团之间,在政府和纳税人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杜哈回合谈判在危机开始时就进展不顺,如今许多参与的人士私下表示,这项谈判已经寿终正寝;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 次会议(COP15)在举行之前,各方多所期待,结果却是一事无成。金融危机所有的永久解决方案,都隐含一个要求,就是全球各国需要就金融规范订定新的协议。从杜哈回合谈判和COP15的纪录来看,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全球的政治菁英都把金融体系的压力转移到公共支出和主权债务的领域,因此危机暂时解除。这时人们享用卡布奇诺,买了笔电,iPhone 则征服全球追求流行的男男女女。在这段期间,消费者花在iTunes 的钱达到40 亿美元,手机卖出10亿支。在这经济萧条的时候,没有人有足够的意志力,去让工人和消费者承担社会成本。
但危机的第三阶段,是要付出代价的时候。预算赤字庞大的国家面临两个清楚的选项:透过加税和减少支出,让自己的国民承担代价,或者让货币贬值,使债务因通货膨胀而降低价值,把代价转给其他国家承担。
同时,我们也到了要追究责任的时候。在本书的第一版,我必须听信政治人物对于事件的描述以及他们提出的辩解。当时主要描述的是经济危机:一场房市危机变成全球性的流动性危机,原本具有偿付能力的银行被拖垮,因为在之前的泡沫期,许多复杂的产品纷纷上市。因此,这是个天大的意外事件。
但如今有了另一个故事, 讲的是施政缺失。马多夫(Bernie Madoff)丑闻让美国菁英投资人感到震憾和难堪,他设计的庞兹(Ponzi)骗局就是金融界的老鼠会,共骗得650亿美元。事情爆发之后,外界才知道原来他一直在金融监管人员的眼皮底下进行诈骗。接着有瓦鲁卡斯报告(Valukas Report),它披露雷曼兄弟公司高层涉嫌做假帐,就是所谓的「附买回交易105」(Repo 105)手法。雷曼之所以垮台,根本原因是帐面上看不到的财务状况:在2008 年的危机期间,这家公司可能根本不具偿付能力,而是处于破产状态,但他们把负债掩盖起来。接着是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决定控告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民事诈欺,因为该公司涉嫌欺骗自己的客户。高盛向投资人推销一套次贷债务商品,问题是设计这套商
品的避险基金经理就是靠这些投资人失利来赚钱。
註1
有许多想要测试金融管制规定底线的人来到伦敦。雷曼就请英国律师事务所林克雷特(Linklaters)给他们的报帐方法提供认证:
雷曼在美国找不到一家律师事务所能出具意见函,让他们依美国法律採用真实销售会计处理方式,因此他们是根据伦敦林克雷特律师事务所依英国法律出具的意见函,来进行他们的计画。
此外,据美国政府说法,马多夫在伦敦的业务对于他的洗钱活动极为重要。高盛在伦敦的交易员法布里斯. 杜尔(Fabrice Tourre)说,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在该公司面对的民事诈欺案中扮演核心角色。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
槓桿率越来越高。整栋大楼随时可能垮掉..只剩可能存活的人,神奇的法布( 里斯. 杜尔)..站在所有这些槓桿率超高的毒性交易当中。这些交易是他所开创,但他也未必了解这些奇特交易的所有意涵。
谈到行为不当,我们得知政府也会谎报负债情况:希腊新上台的社会民主党政府就被迫承认,该国的赤字占国内生产毛额比例不是6%,而是13%。就在欧洲联盟稽核人员的眼皮底下,希腊前中间偏右派的政府一再虚报帐目。此外,我们得知国家也会赖帐。英国跟荷兰共同为冰岛的银行提供纾困,代价是30 亿欧元,但冰岛民众透过公民投票拒绝买单。
我们也发现,不论在危机的任何时期,政府的因应方式都包含透明和隐密两部份。2008 年10 月发生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HBOS 事件( 在第三章讨论),有个因素是在事隔一年才知道,那就是英国政府对这两家银行暗中提供620 亿英镑贷款。这两家银行收归国有时,它们的价值不到这个金额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政治人物口口声声国有化不是个办法,政府却两度买下这两家银行。
由于本书本质上是新闻类的书籍,而非历史,我不想更动第一版的原稿。因此,按照时序对于这次危机的叙述分为两个部份:第一到第三章讲雷曼垮台到银行国有化;第九章讲2009 年3 月到目前所发生的事。第四章到第六章讲危机发生的背景:投资银行的崛起;次级房贷丑闻;接着是2007 年9月开始的那个疯狂的一年。这期间次贷崩盘,商品通膨上扬。第七章严辞批判新自由主义,出版时,有些人认为过于严苛,但我认为,这些批判完全有理,因为在第一版出版之后,我们逐渐知道掌权的菁英在危机期间的作为。第八章试着把这次危机放到资本主义长波理论当中来观察,但只能算是初步的探讨,目的是要真正了解这次危机的意义。
这一版新的内容放在第九章和第十章。本书付印当天,正好英国政府宣布多项增税和削减支出的措施,要让国库增加1130 亿英镑的收入,希望读者把这一部份内容,当做期中报告之后进一步的探讨。这次危机的历史和理论要等危机结束之后才能写,而危机尚未结束。
坦白说,我之前对“金融大崩盘”这个主题有些回避,总觉得那是一种遥远而沉重的话题,似乎只会发生在教科书和历史书里。但是,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尤其是疫情之后,各种供应链问题、通货膨胀压力,以及地缘政治的紧张,都让我对金融市场的未来充满了忧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触碰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不安。我之所以对它抱有很高的期待,是因为它不仅仅是预测“崩盘”,更提出了“告别贪婪”这个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贪婪”究竟是如何渗透到金融体系的各个角落,从监管机构到投资者的行为,甚至是媒体的报道,都可能被这种情绪所裹挟。台湾社会,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似乎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如何在发展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历史的镜鉴,帮助我们认识到过度的贪婪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并且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理性、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我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了。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戏剧性的方式,描绘了金融市场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变。作者似乎对各种金融危机有着深刻的洞察,从次贷危机到亚洲金融风暴,再到近年来的各种局部性危机,他都能够梳理出其背后的脉络。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人性”层面的分析很感兴趣。贪婪、恐惧、羊群效应,这些词语在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频率实在太高了,但到底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将个体和整体推向深渊的,我一直想找一本深入的书来解答。台湾的股市,也经历了不少起伏,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市场先生的情绪难以捉摸,好像一群人被某种情绪牵引着,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这本书如果能帮我理解这种集体心理,以及它如何在金融系统中放大,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很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却字字珠玑,直击要害。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他如何剖析“贪婪”这个人类永恒的弱点,如何在金融的洪流中掀起滔天巨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色彩和略带压迫感的排版,第一次看到就让我联想到2008年的金融海啸,那种全球经济瞬间失速的感觉。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开始阅读,但我对作者选取的这个主题充满了好奇。近年来,我们似乎总是在听到各种金融市场的起伏,比特币的疯狂暴涨与暴跌,房地产市场的诡异行情,还有各种新兴的投资产品层出不穷。感觉整个社会都被一股强烈的“致富焦虑”裹挟着,似乎不抓住机会投资,就会被时代抛弃。我常常在想,这种全民狂热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告别贪婪的时代”这个副标题尤其触动我,它点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是不是我们太沉迷于短期的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风险和可持续性?台湾的经济,虽然体量不如大陆,但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却非常紧密,每一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我们都很难置身事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深入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不仅仅是告诉我们“风险”两个字,而是能提供一些更深层次的分析,帮助我在这个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找到一条更清晰、更稳健的路径。我期待着它能够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有更独立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金融市场,其实就是理解人性。这本书的题目《金融大崩盘:告别贪婪的时代》就直接点明了这个核心。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金融类的书籍,有些过于学术化,有些又过于简单化,很难找到一本能够既深入浅出,又能触及本质的。而这本书,从名字上看,似乎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贪婪”这个驱动金融市场不断膨胀与收缩的原动力。在台湾,我们能看到各种新兴的投资工具和概念层出不穷,很多时候,这种快速迭代很容易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也容易被“一夜暴富”的故事所迷惑。这本书如果能帮我剥离掉这些浮华,让我看到金融市场背后更本质的逻辑,看到贪婪是如何在其中扮演推手的角色,那将是非常有启发的。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保持理性、如何识别风险的智慧,帮助我在投资决策中,不被盲目的贪婪所左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思考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标题设计得非常有意思,不像一般财经书籍那样直白,而是充满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感。例如,“当泡沫开始破裂的那一刻”或者“隐藏在数字背后的幽灵”。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金融危机起源的书,但很多都侧重于模型和数据,读起来会比较枯燥,而且往往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基础才能完全理解。这本书似乎是从一个更宏观、更易懂的角度切入,试图让普通读者也能把握金融世界运行的规律。我一直觉得,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孤立的象牙塔,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手中的钱,我们未来的生活,都受到它的影响。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很多人都在为养老、为下一代的生活努力储蓄和投资,如果我们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承担巨大的损失。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它不仅仅是在谈论金融,更是在谈论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生存,如何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