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编辑部之整体计划中有何构想:
香港稳健的金融体制与法规广为世界称道,过去近半世纪以来,香港资本市场的成功,也正是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最根深柢固的资本所在;所以,香港的资本市场,也就是香港发展的资本。
六、七十年代正是香港制造业和出入口贸易的黄金时期,也是金融业嫩芽初长之时。短短四、五十年间,香港历过无数经济风浪:英资置地的牛奶公司收购战、1973年股灾,恆生指数大跌九成、四会合一,香港联合交易所开始运作、红筹股热潮、亚洲金融风暴、国企来港上市等。这些大事都印证了香港历来的金融面貌。
本书作者黄绍开投资半生在金融业,后来成为海通国际(前大福证券)的董事总经理兼行政总裁,见证香港证券业及资本市场四十多年的起伏兴衰。他由个人经历出发,道出种种金融大风雨下的小故事,展现香港金融界风云色变的发展历史;并检视香港未来仍需把持的优势和面临的全球挑战。
作者简介
黄绍开
1941年香港出生,祖籍广东新会县,中学毕业后,因父亲早逝开始投身社会工作,并持续进修,获澳门东亚大学(现澳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曾先后在贸易公司、洋行及外资行等工作10年,包括太平洋行、牛奶公司、怡和洋行、日资川崎等。其后从事金融工作40多年,曾服务金融机构包括亿万财务、百粤金融(现粤海投资)及大福证券(现海通国际)。1987年起任大福证券总经理达23年多,将公司由小型证券商,打造为企业化经营的上市综合金融服务机构。
另积极参与众多公职事务,包括香港联合交易所、证监会及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的不同委员会委员工作,例如曾任上市委员会委员、证券及期货事务上诉委会委员等。并曾任香港董事会主席、香港证券专业学会董事。黄先生于2011年退休,现持续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工作。
谢冠东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替香港中文大学EMBA整理文稿,刊于《信报》、《信报月刊》、《明报》、和《星岛日报》。
着作包括20多本EMBA丛书,如《专业营销第一课:与市务专家对话》、《与CEO对话:先知先觉》等。其他着作包括为邮政署编写《香港邮政.卓越唯心》以及为杨铁樑录写《品味英语》丛书。业余制作四个网上字典,包括《东东错别字词典》和《东东同义词词典》等。
對於《香港的資本:金融業四十年風雲啟示》這個書名,我只能說,它完全擊中了我的閱讀痛點!我一直以來都對「金融」這個領域感到既著迷又困惑。一方面,我明白金融業對一個經濟體的重要性,像是資金的調度、風險的轉嫁,聽起來就很神奇。另一方面,那些複雜的術語、大量的數據,總讓我望而卻步,覺得自己永遠也無法真正理解。而「香港」這個名字,更是讓我覺得它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一個曾經讓無數人趨之若鶩的金融中心。這本書聽起來像是要揭開這層神秘面紗,用「四十年風雲」的敘事方式,來解釋香港的金融業到底是怎麼回事。我特別希望書中能用比較貼近生活,或者說,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介紹這些內容。不用太過學術化的語言,更不需要堆砌一堆我看不懂的數字。如果能有一些關於香港金融業中,個人是如何在這個體系中生存、發展,甚至賺到第一桶金的故事,那我一定會看得津津有味。我想知道,在金融市場的大浪潮中,普通人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嗎?
评分拿到《香港的資本:金融業四十年風雲啟示》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我對香港金融業的歷史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它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歷了哪些重大的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對整個城市乃至亞洲的影響。我一直認為,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絕非偶然,而是許多因素巧妙結合的結果。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深度,似乎要帶我們深入剖析香港金融業的發展脈絡。我特別想知道,在這四十年當中,有哪些關鍵性的事件,像是亞洲金融風暴、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或是全球金融危機,對香港的金融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書中會不會詳細地介紹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香港的金融機構和專業人士是如何應對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數據和案例,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當時的局勢,以及香港金融業如何在這樣的挑戰中尋找機會。同時,我也對香港金融業的「啟示」部分充滿期待,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從香港的經驗中學到一些寶貴的教訓,應用在我們台灣的金融發展上。
评分坦白說,我對於《香港的資本:金融業四十年風雲啟示》這本書的「啟示」兩字,是抱持著最大期待的。畢竟,單純的歷史回顧或是案例分析,固然有其價值,但如果能夠從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教訓,那才真正是閱讀的精華所在。我一直覺得,台灣和香港在地理位置、歷史軌跡、以及經濟發展模式上,都有著不少的相似之處,但同時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此,我非常渴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深入了解香港金融業在面對不同挑戰時,所展現出來的韌性、智慧,以及那些可能讓我們引以為戒的失誤。書中是否會探討香港金融業在監管框架、創新能力、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心得?尤其是在全球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香港的金融業是如何應對這種趨勢的?這些都是我非常想從書中得到的答案。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啟示」,例如在風險管理、市場開放、或是應對外部衝擊方面,那將對我們台灣的金融發展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關於如何讓金融業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思考。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看到《香港的資本:金融業四十年風雲啟示》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其實是有些猶豫的。畢竟「資本」和「金融業」聽起來就比較學術,可能會比較枯燥,而且「四十年風雲啟示」又帶點歷史演義的味道,不知道會不會寫得過於宏大,難以消化。我平常的閱讀偏好其實比較偏向生活化的內容,或是對社會議題有更直接、更個人化的探討。但是,我一直以來對香港這個城市本身就充滿好奇,它獨特的歷史背景、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在亞洲乃至全球扮演的角色,都讓我感到著迷。尤其是我自己也在金融業工作,雖然不是在第一線操盤,但對於這個行業的運作機制、其中的權力結構,甚至是人性的展現,總是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我最終還是決定買來看看,想說也許能從書中窺探到這個亞洲金融中心是如何在過去四十年裡,經歷風風雨雨,依然屹立不搖,甚至有所發展。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描寫一些具體的人物故事,像是那些在金融市場中叱吒風雲的「大亨們」,他們的發跡歷程、他們的決策,以及他們如何在變幻莫測的局勢中求生存、求發展。如果能有一些實際案例的分析,那就更好了,畢竟光是理論可能會顯得空泛。
评分我是一個長期關注亞洲經濟發展的讀者,所以《香港的資本:金融業四十年風雲啟示》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香港作為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業的發展歷程絕對值得深入探討。我對書中「四十年風雲」的說法感到非常有興趣,這意味著作者很可能涵蓋了香港金融業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經歷的重大轉折和挑戰。我尤其想了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香港的金融政策是如何調整的?又有哪些關鍵的制度性變革,促成了香港金融業的崛起和鞏固?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這個話題?此外,我一直對香港的金融市場結構和參與者很感興趣。像是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在過去四十年裡各自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有沒有一些關於香港本土金融機構如何與國際金融巨頭競爭的精彩故事?我還好奇書中是否會觸及香港金融業在資金流動、貨幣管理、以及與中國大陸金融體系融合方面的經驗。畢竟,如何有效管理資金、維持金融穩定,是任何一個金融中心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