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还会再来,我们得知道央行该怎么办。
保险商不解,银行CEO也不清楚的,
这一本书就让读者搞懂,FED对抗金融危机的脉络。
重要的是,如何因应卷土重来金融海啸,本书也提供货币观的解方,央行在教科书中的角色要因此改写,由「最后贷款者」成为「最后交易者」。
白芝浩(Walter Bagehot)1873年鑑于伦敦银行业崩溃而出版的《伦巴德街》(Lombard Street),简扼阐释央行为什么要当最后贷款者(lender of the last resort),以确保信用体系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流动性。白芝浩的着作立下了原则,对于定位现代央行的角色,尤其在危机时期的角色,裨益良多。不过,近年的全球性金融崩溃,形成前所未见的考验。有鑑于此,《最后交易者─美国央行力挽金融狂澜的新角色》(The New Lombard Street,原文直译指新伦巴德街)列举必要的创新原则,以因应当今市场的动盪,好重建金融体制。
便于读者了解今日危机是怎么来的,作者佩里.梅林(Perry Mehrling)追溯联准会1913年成立以来,美国银行业体制内形成的概念和制度。他解释联准会如何自英国和欧洲汲取典型的央行智慧,并加以调整,以配合美国独特且活跃的金融状况。梅林也陈明,联准会不知不觉扮起了最后交易者(dealer of last resort),为的是要确保证券市场的流通性,证券市场也正是近年金融危机最激盪的市场。迄今,危机余波盪漾,联准会不得不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来调整,也必须要有一套可依循的新原则。在《最后交易者》中,梅林倡议回归央行典型的「货币观」,从货币市场来评估风险,并重振金融体制的信心。
作者简介
佩里.梅林(Perry Mehrling)
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学教授,着有《费雪.布莱克回忆录》(Fischer Black and Revolutionary Idea of Finance) 和《Public Interest: American Monetary Thought, 1920-1970》
译者简介
刘忠勇
中山大学外文系毕,任职新闻编译逾15年,待过中央日报、经济日报、彭博社。译作之余也替老兵留史,着有《落叶成泥:中华民国伞兵作战史》和《顶好!出死入生的中美突击队》。
目录
志谢
译注导读
前言
货币观点
从危机得到的教训
壹、伦巴德街 今昔之别
信用的内在不稳定性
老伦巴德街
新伦巴德街
贰、当前体制的由来
从国民银行体系到联准会
战时金融到崩溃
经济大萧条和战时的非商业授信
参、管理的年代
货币政策与就业法
倾听学界的声音
货币的华尔拉主义
不同的看法
肆、交换契约的学问
货币交换和未抛补利益平价状态
美丽新世界
当代金融学到当代总体经济学
伍、交易商在做什么?
货币市场之内
资金流动性及市场流动性
危机的解构
货币政策
陆、从危机学到教训
吉米.史都华的「影」响
莫尔顿─马汀的压力测试
最后交易者
结论
註解
参考书目
索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