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还会再来,我们得知道央行该怎么办。
保险商不解,银行CEO也不清楚的,
这一本书就让读者搞懂,FED对抗金融危机的脉络。
重要的是,如何因应卷土重来金融海啸,本书也提供货币观的解方,央行在教科书中的角色要因此改写,由「最后贷款者」成为「最后交易者」。
白芝浩(Walter Bagehot)1873年鑑于伦敦银行业崩溃而出版的《伦巴德街》(Lombard Street),简扼阐释央行为什么要当最后贷款者(lender of the last resort),以确保信用体系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流动性。白芝浩的着作立下了原则,对于定位现代央行的角色,尤其在危机时期的角色,裨益良多。不过,近年的全球性金融崩溃,形成前所未见的考验。有鑑于此,《最后交易者─美国央行力挽金融狂澜的新角色》(The New Lombard Street,原文直译指新伦巴德街)列举必要的创新原则,以因应当今市场的动盪,好重建金融体制。
便于读者了解今日危机是怎么来的,作者佩里.梅林(Perry Mehrling)追溯联准会1913年成立以来,美国银行业体制内形成的概念和制度。他解释联准会如何自英国和欧洲汲取典型的央行智慧,并加以调整,以配合美国独特且活跃的金融状况。梅林也陈明,联准会不知不觉扮起了最后交易者(dealer of last resort),为的是要确保证券市场的流通性,证券市场也正是近年金融危机最激盪的市场。迄今,危机余波盪漾,联准会不得不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来调整,也必须要有一套可依循的新原则。在《最后交易者》中,梅林倡议回归央行典型的「货币观」,从货币市场来评估风险,并重振金融体制的信心。
作者简介
佩里.梅林(Perry Mehrling)
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学教授,着有《费雪.布莱克回忆录》(Fischer Black and Revolutionary Idea of Finance) 和《Public Interest: American Monetary Thought, 1920-1970》
译者简介
刘忠勇
中山大学外文系毕,任职新闻编译逾15年,待过中央日报、经济日报、彭博社。译作之余也替老兵留史,着有《落叶成泥:中华民国伞兵作战史》和《顶好!出死入生的中美突击队》。
目录
志谢
译注导读
前言
货币观点
从危机得到的教训
壹、伦巴德街 今昔之别
信用的内在不稳定性
老伦巴德街
新伦巴德街
贰、当前体制的由来
从国民银行体系到联准会
战时金融到崩溃
经济大萧条和战时的非商业授信
参、管理的年代
货币政策与就业法
倾听学界的声音
货币的华尔拉主义
不同的看法
肆、交换契约的学问
货币交换和未抛补利益平价状态
美丽新世界
当代金融学到当代总体经济学
伍、交易商在做什么?
货币市场之内
资金流动性及市场流动性
危机的解构
货币政策
陆、从危机学到教训
吉米.史都华的「影」响
莫尔顿─马汀的压力测试
最后交易者
结论
註解
参考书目
索引
导读
译按:本书将作者在书中所解释的概念和专有名词,列为文章之前,以便读者阅读。
白芝浩原则(Bagehot principle) 无限制借贷,但利率要高。作者据此主张央行重新定位为「最后交易者」的原则是:无限制担保,但保费要高。
联准会(Fed) 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一九一三年,最大的创意,就是创立准备金的常设机制。美国一九三五年通过银行法,也暗示联准会要完全做个「最后贷款者」。二00八年雷曼兄弟和AIG接连崩溃,又不知不觉地扮起的「最后交易商」。
货币观(money view) 货币市场可估算达成的承诺有多少,也能衡量资金进出之间的差异。学术界长年忽视这观点,有如墙壁背后的管路,知其存在却视而不见。典型的货币观讲求央行决策者要兼顾货币市场的纪律和弹性,以管理信用内在不稳定性。「存续限制」(survival constraint)是维持凝聚现今分散化市场体系的纪律之所系,这种限制上的管理,正是央行至关重要的职责。
贴现(discount) 以低于面值的价格来买进票据,差额相当于到期日之间所赚取的利息。
附买回交易(repurchase agreement)把某一短期金融资产的交易,结合原价买回资产加上一些利息的协议。原资产交易价格会低于市价,中间的差价称为扣减(haircut),扣减的目的是提供融资额外的担保,因此,扣减的多寡会随用来担保资产的预期风险,而有所不同。
主要交易商(primary dealers) 这么称唿是因为每当财政部想举债,主要交易商就要按指示标购国库证券。正常时期之下,交易商按每日标售的附买回交易借入联准会的资金,作为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来支应国库证券买卖双向市场的主要业务。
存续限制(survival constraint) 资金流入必须足以应付资金流出,所有人都面对这样的约束。
信用内在不稳定性(the inherent instability of credit) 有些信用所付的支出,成了别人的收入,借由直接和间接推升所购买商品价格,产生商品现有库存调涨价格的趋势。有库存的人就会刺激更多支出,趁需求上扬前购买,赶在未来涨价前赚取额外的利润。由于现有库存调涨价格常常可以提高信用,额外的支出就很容易借到钱,比起一开始支出容易得多了。资产价格上涨和信用扩张的回馈循环,即是货币经济学家霍特里所强调信用内在不稳定性的根源。
最后贷款者(lender of last resort)央行暂时提供自有资金,以满足别无他法可应付的约定额度。白芝浩写书之前,英格兰银行在英国国内已习惯自己是最后贷款者。美国一九三五年通过的银行法,也表示联准会已预备要完全做个最后贷款者,接受凡是「健全的」资产为担保品,不限于短期可自偿的票券。
最后交易者(dealer of last resort)联准会二00八年九月(雷曼和AIG崩溃之间)鑑于资金市场紧缩,进一步把大笔资金纳入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可视为联准会转为「最后交易者」的关键时刻。介入范围由货币市场扩大到资本市场,以确保市场流动性。身为最后交易者,联准会担保的,不是借款人承诺要付的款项,而是承诺本身的市场价值。作者主张联准会坦然接受自己是最后交易者的角色,下一步就是以这个新的认知作为基础,发展新世代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规范。
商业放款理论(Commericial loan theory) 或称实质票据学说,意义在于个别银行若要在安全的基础上,维持主要的流通性,所持有的资产,须限于能「自我清偿」的短期商用贷款。
库券唯一主义(”bills only” doctrine) 联准会一九五二年决定,只维持短期证券这一端的秩序,要把长期证券市场这一端的秩序,留给私人交易商。
期限结构预期假说(expectations hypothesis of the term structure,简称EH) 长天期债券的利率应是该债券期限内所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假设你有钱,接下来二年想投资,可以买二年到期的债券,或者买只有一年期的票券,所得收益再买一年期的票券。既然投资人可以自由从两者择一,在市场的均衡状态下,两者必须有同样的吸引力。
未抛补利率平价(UIP)
像预期假说一样,UIP认为两种不同的投资策略所预期的报酬应该是相同的。假设你有钱,想投资三个月,可以投资美元资产,赚取美元利息。或者,也可以兑换成外币,按外国的汇率来投资,然后再把收益兑换回美元。既然投资人可以自由选择两者,两者应该有同样的吸引力,也就是预期收益率应该是一样的。两种投资所付利息的差异,应该会被汇率的变动所抵销。也就等于表示,远期汇率应等于预期的现汇。
市场流动性(market liquidity)和资金流动性(funding liquidity)
对贷款者而言,要快一点回收融资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融资转卖给别人,这就是市场流动性。对借款者而言,既已约定按期偿还融资,展延到期还款的唯一办法,就是出代价找别人融资,说穿了就是以债养债,这就是资金流动性。
当我看到《最后交易者:美国央行力挽金融狂潮的新角色》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一个巨大的、复杂的金融迷宫中,到处是闪烁着危险信号的岔路和看似无解的死胡同,而美国央行,身着一件象征着稳定与权威的制服,正冷静地、果断地,在无数的诱惑和陷阱中,寻找着唯一能够将所有人带出困境的通路。书名中的“最后交易者”这几个字,尤其让我着迷。它不同于一般我们理解的投资者,不是为了盈利而去参与市场,而更像是一种最终的担保者,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的力量。这让我联想到,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当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因为恐惧或贪婪而做出非理性决策时,是否有一个“最后的防线”必须被建立起来?而这个防线,很可能就是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它可能需要在一个所有人都想逃离的市场中,逆势而行,承担起最后的接盘侠的角色,买入那些无人敢问津的资产,向那些缺乏流动性的机构注入资金,以此来阻止恐慌情绪的蔓延,防止系统性的崩溃。而“力挽金融狂潮”,则完美地捕捉了这种充满压迫感和挑战性的过程。金融危机往往来得又快又猛,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巨浪,席卷而来,足以摧毁一切。而央行在此刻,扮演的便是那个勇敢的船长,在惊涛骇浪中掌舵,竭尽全力地将航船驶向安全的港湾。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台湾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在描述一段惊心动魄的金融史诗,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理论,更是关于决策、关于勇气、关于在极端压力下的智慧。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这些宏观经济决策背后的真实故事,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
评分《最后交易者:美国央行力挽金融狂潮的新角色》这本书的标题,光是听起来就有一种“大片”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个人对金融市场一直抱持着一种敬畏又好奇的态度,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看着新闻里各种数字的跳动,听着专家们分析各种复杂的术语,总觉得里面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书名中的“金融狂潮”这个词,生动地描绘了市场失控时的那种混乱和失序,让人不免想起过去几次全球金融动荡的场景,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或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那些日子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段心有余悸的记忆。而“美国央行”作为这个故事的核心,更是引发了我的关注。在许多人眼中,美联储就像是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存在,它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全球经济的脉搏。而“力挽”这个词,则充满了力量感和一种近乎拯救的意味,仿佛美联储在危急关头,扮演了稳定整个金融体系的关键角色。我尤其对“最后交易者”这个说法感到好奇。它暗示了一种终极的责任,一种在其他所有可能性都失效后,必须站出来的角色。这是否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央行会成为市场上最后的买家,承担起消化风险的重任?或者,它是在通过各种创新性的政策工具,来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缺口?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台湾的读者来说,理解美国央行的这些“新角色”和“力挽狂潮”的策略,对于洞察全球经济趋势,以及评估其对我们自身经济环境的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这些幕后故事,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逻辑,以及在面对危机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评分最近偶然间翻到了这本《最后交易者:美国央行力挽金融狂潮的新角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强烈好奇心。我一直对金融市场以及其背后运作的机制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探讨那些能影响全局的宏观决策。这本书的标题直击核心,点出了“美国央行”这个关键角色,以及它在“金融狂潮”中的“力挽”行为。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过去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那时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都摇摇欲坠,而各国央行的应对措施,特别是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美联储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最后交易者”的角色,这是一种什么概念?它是否意味着美联储成为了无可替代的救世主,还是说它在危急时刻不得不承担起最后的风险?“力挽狂潮”则更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语,仿佛能看到央行在巨大的压力下,凭借其强大的资源和决策能力,艰难地将濒临崩溃的市场拉回正轨。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关于这些决策过程的深入分析,了解其背后的逻辑、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的读者来说,理解美国央行的行为不仅是学习金融知识,更是洞察全球经济走向,从而更好地规划个人财务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去剖析那些我们可能只在新闻中听闻,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宏大叙事。
评分最近在书店看到《最后交易者:美国央行力挽金融狂潮的新角色》这本书,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总觉得,金融市场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而央行,特别是美国央行,常常是这场戏剧中最重要的“幕后推手”,甚至是“主角”。“金融狂潮”这个词,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市场失控时的那种混乱、恐慌以及巨大的破坏力。我们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几次严重的金融危机,那种经济凋敝、失业率飙升、资产价格暴跌的场景,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让人心有余悸。而“力挽”这个动作,则让我联想到在最危险的时刻,有人挺身而出,以极大的智慧和决心,去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去修复破损的金融体系。“最后交易者”这个比喻更是引人深思。它暗示了在所有其他市场参与者都选择退出或观望时,央行可能不得不承担起最后的责任,通过注入流动性、调整利率、甚至直接干预市场等方式,来防止金融体系的崩溃。这种“最后一道防线”的角色,我认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枯燥的经济理论,而是在描绘一段充满挑战和决策的真实历史。对于在台湾的我们来说,理解美国央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这不仅是了解宏观经济的一个窗口,更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联动性,以及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准备。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见解,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金融动态。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被《最后交易者:美国央行力挽金融狂潮的新角色》这个书名吸引,纯粹是因为它有一种史诗般的叙事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市面上泛滥的“速成”指南,而是听起来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深度思考。我本身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但一直对那种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充满兴趣,尤其是当这些时刻涉及到像美联储这样拥有巨大权力和责任的机构时。书名中的“金融狂潮”四个字,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那些充满不确定性和恐慌的时期,想想看,当市场价格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剧烈波动,银行之间互相猜疑,信贷链条随时可能断裂,普通民众的财富缩水,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那种社会性的恐慌和焦虑是何等真实。而“力挽”则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动词,它暗示了在这个混乱的局面中,有人在积极地、有意识地进行干预,而且是试图扭转局势,从濒临绝境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这个“力挽”的主体——“美国央行”,更是增加了其故事的份量。美联储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它的货币政策、利率调整,甚至是一次新闻发布会,都可能引发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这本书的“新角色”这个说法,也很有意思,说明央行的职能可能在不断演变,尤其是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型金融危机时。这让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新挑战,迫使美联储去扮演这样一个“最后交易者”的角色?它是否意味着传统的金融监管和市场机制已经失效,不得不由央行来填补最后的空白?这种探索,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信息时代,但却常常感到信息碎片化、理解力不足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