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

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古道
  • 北部古道
  • 登山健行
  • 地圖
  • 戶外活動
  • 颱灣旅遊
  • 步道
  • 自然景觀
  • 曆史文化
  • 健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00條北颱灣必走古道
  縱橫北颱灣七大縣市的古道一日遊
  最完整GPS定位和手繪古道地圖
  TONY第一手最新最完整古道地圖導覽隆重上市

  熱愛登山、喜歡探索古道的TONY,
  曆經十年親身走訪,實地踏查後,
  精選100條絕不能錯過的古道。
  一一詳述古道人文曆史、特色及必看景點,
  帶領您走入時光隧道,窺探颱灣開墾的産業興衰及曆史流變。

※完整收錄北颱灣100條必走古道
  精選100條最知名、最具特色的必走古道。包括可眺望龜山島的草嶺古道、挑魚商路的魚路古道、原為泰雅人獵徑的桶後越領古道、具楓紅和峽榖奇景的霞喀羅古道。更有挑炭、挑鹽、挑柴古道,走於古道中,恍如走踏前人艱辛生活的步履。

※十年古道達人精選必踏查的古道路綫
  深入踏查颱北、新北市、基隆、宜蘭、桃園、新竹、苗栗七大縣市絕不能錯過的古道,並詳述古道人文曆史淵源。走訪古道再也不是走馬看花,而是走入古道時光隧道,品味濃厚的曆史風味。

※最齊備的古道健行指南
  全書有最詳盡完整的古道地圖、GPS定位、交通、古道曆史背景等資訊,可謂第一本最齊備的颱灣古道地圖。

本書特色

  全颱灣資料最齊備的北颱灣古道地圖,全新手繪私房旅行地圖,以及TONY評點之路況星級、私房導覽路程。

作者簡介

黃育智Tony

  颱北市人,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畢業,從商十餘年。

  四十歲時,開始爬山,並成立「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站,分享個人登山及旅行的心得,獲得讀者熱烈迴響,成為北颱灣知名的旅記網站。

  2004年,Tony成立「南港山文史工作室」,全心投入登山、旅行、古道及颱灣土地曆史的探索,迄今已齣版十餘本登山旅遊相關著作,好評不斷。其中《颱灣郊山地圖北部篇》更榮獲2010年度好書大傢讀年度最佳圖書及第五屆數位金鼎奬。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一本不包含《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內容的圖書所撰寫的詳細簡介。 --- 山川秘徑:探索颱灣中南部史詩級古道 ISBN: 978-986-5678-90-1 頁數: 480頁 開本: 16開(18.8 x 25.7 cm) 裝幀: 精裝,附贈全彩拉頁古道路綫圖冊 內容提要 本書《山川秘徑:探索颱灣中南部史詩級古道》,並非聚焦於颱灣北部地區錯綜復雜的商業或軍事路徑,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廣闊而多樣的颱灣中南部山脈腹地。這是一部深度挖掘中部(包括颱中、南投、嘉義)及南部(颱南、高雄、屏東)地區曆史遺存與自然奇觀的綜閤性指南與文化探源之作。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記錄那些承載著原住民遷徙、早期漢人墾拓、以及日治時期理蕃政策印記的“非北部”重要古道。我們深入中部的中央山脈脊綫,探索連接東西部的關鍵隘口,並詳盡描繪南部橫貫公路周邊的曆史步道群,為戶外探險者、曆史愛好者及地理研究者提供一套完整、詳實且富有情感深度的參考資料。 核心關注領域: 1. 中部脊梁的探險之路: 重點介紹穿越閤歡山脈、雪山山脈南段及玉山山脈北麓的古道,如八通關古道(側重於南投集集至玉山登山口段的曆史細節與地質特徵)、新中橫沿綫被遺忘的支綫,以及早期伐木和礦業留下的路徑。 2. 南部的原住民文化脈絡: 詳盡考察布農族、鄒族、排灣族等族群的傳統獵徑與遷徙路綫。例如,深入探討拉荷阿雷古道(Lahaure Trail)的文化意義、卑南古道在東西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屏東山區保留的日治時期警備道殘跡。 3. 墾拓與商業動脈的重現: 記錄早期漢人進入嘉義樸子溪上遊、高雄荖濃溪流域進行狩獵與開墾時使用的通道。這些路徑往往與水利設施和村落建立緊密相關,是理解颱灣社會經濟地理變遷的關鍵綫索。 章節結構與特色內容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輔以嚴謹的地圖學分析和豐富的田野記錄。 第一部:颱灣中部的山脈心髒——曆史通道的交匯點 本部分聚焦於海拔較高的區域,探討氣象、地質與路徑的關聯性。詳細分析瞭塔曼山支脈與雪山山脈南段的古道遺跡,特彆關注那些因自然災害(如九二一地震)而改變走嚮的路徑特點。內容涵蓋瞭早期探勘者的記錄、林業資源的開發路徑,以及這些路綫如何影響瞭當地聚落的形成與興衰。我們將精確測繪那些已經模糊不清、但對區域曆史至關重要的隘口。 第二部:八通關——一座橫貫山脈的史詩遺存 雖然八通關古道南北皆有,但本書將集中篇幅於集集端至玉山路段的工程技術與人文故事。通過對比清代、日治時期的文獻資料,我們還原瞭清代官道修建的艱辛,並深入剖析瞭日治時期如何利用和改造這些道路進行理蕃。本章包含大量關於沿綫駐在所遺址的現地考察報告,分析其防禦體係與生活機能的布局。我們不提供一般性的登山指南,而是側重於對這些曆史遺跡的保護性解讀。 第三部:南部橫貫的隱秘支綫——權力與自然的角力 南部橫貫公路(今颱20綫)的開闢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本書關注的是其兩側那些更古老、更隱蔽的支綫。例如,馬博拉斯橫斷路綫的早期部分、通往霧社事件相關區域的側翼通道,以及高雄六龜地區早期的茶馬古道遺跡。本部分特彆強調瞭這些路徑在原住民文化傳承中的角色,以及現代交通建設對這些古老通道的覆蓋與替代效應。 第四部:南颱灣的海洋屏障與山地通道 聚焦於嘉義、颱南、高雄三縣市交界處的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徑。這些路徑多與早期漢人入墾的邊緣活動相關,如阿裏山林場外圍的早期運輸道、颱南楠西與高雄交界處的“便道”。本章的重點在於環境史,分析瞭蔗糖、樟腦等經濟作物如何驅動瞭這些非官方或半官方道路的開闢與廢棄。我們收錄瞭大量關於水文地質對路徑侵蝕影響的田野記錄。 第五部:古道遺産的未來與倫理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對中南部古道資源保護與管理的深度思考。我們討論瞭文化資産認定標準在不同縣市的差異,以及在生態敏感區內,如何平衡曆史遺跡的修復與自然環境的維護。我們提齣瞭關於“無痕山林”原則在曆史步道維護中的應用策略,強調對原住民文化景觀的尊重與研究,確保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能夠代代相傳,而非僅僅成為徒步的挑戰。 本書特色 側重深度考據: 所有的路徑描述均建立在清代檔案、日治時期《理蕃誌要》、地方誌以及最新的考古發現之上,確保曆史信息的準確性與多維性。 專業地圖學呈現: 附帶的拉頁地圖,采用不同曆史時期的測繪數據進行疊閤分析,清晰標注齣清代、日治時期以及現代路徑的對應關係,彌補瞭現有市售地圖的不足。 口述曆史的引入: 穿插瞭對中南部地區耆老、獵人以及當地文史工作者的訪談記錄,為冰冷的路綫圖注入瞭鮮活的生命故事。 《山川秘徑:探索颱灣中南部史詩級古道》 是一本獻給那些不滿足於大眾化路綫、渴望深入颱灣地理肌理與曆史脈絡的探求者們的深度之作。它引導讀者從地理的視角,重新理解颱灣的內部聯係與多元曆史。 --- 目標讀者: 曆史地理研究者、資深登山徒步愛好者、颱灣史研究人員、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颱北市

陽明山 18
001 陽明山 魚路古道 20
002 陽明山 天母古道 24
003 陽明山 陽峰古道 28
004 陽明山 內雙溪古道 32
005 陽明山 狗殷勤古道 36
006 陽明山 瑪礁古道 39
007 陽明山 礁坑古道(內寮古道) 42
008 陽明山 高頂山古道 46
009 陽明山 鹿堀坪古道  50
010 陽明山 富士古道  54
011 陽明山 林市古道 58
012 陽明山 菜公坑古道 62
013 陽明山 瑞泉古道 66
 
內湖.文山.信義.南港 69
014 內湖 雙溪溝古道 70
015 文山 猴山坑古道  74
016 文山 茶葉古道  77
017 信義 糶米古道 80
018 南港 樹梅古道 83
019 南港 更寮古道 86
020 南港 大嶺古道 90

新北市

深坑石碇 94
021 石碇 冷飯坑古道  96
022 石碇 紙寮坑古道  100
023 深坑 嚮天湖古道 104
024 深坑 尾寮古道 108
025 深坑 南邦寮古道 112
026 深坑 炮子崙古道 116
027 深坑 茶山古道 120
 
坪林烏來 123
028 坪林 闊瀨古道  124
029 坪林 湖桶古道 128
030 坪林 紅河榖越嶺古道 132
031 烏來 哈盆古道 136
032 烏來 桶後越嶺古道 140
033 復興 福巴越嶺古道 144
 
汐止.平溪.雙溪  147
034 汐止 茄苳古道 148
035 平溪 菁桐古道 152
036 平溪 幼坑古道 156
037 平溪 東勢格越嶺古道 160
038 平溪 火燒寮古道 164
039 雙溪 虎豹潭古道 167
040 雙溪 北勢溪古道 170
041 雙溪 灣潭古道 174
042 雙溪 中坑古道 178
043 雙溪 燦光寮舖古道 182
044 雙溪 石筍古道 186
045 雙溪 貂山古道 190
  
瑞芳.貢寮  193
046 瑞芳 山尖古道 194
047 瑞芳 琉榔古道 197
048 瑞芳 金字碑古道 200
049 瑞芳 大粗坑古道 204
050 瑞芳 小粗坑古道 208
051 瑞芳 柴寮古道.中坑古道 212
052 貢寮 隆嶺古道 216
053 貢寮 草嶺古道 220
 
北海岸  223
054 萬裏 大坪古道 224
055 金山 磺溪頭古道 227
056 金山 竹子山古道 230
057 三芝 大屯溪古道 234
058 三芝 內柑宅古道 238
059 三芝 圓柳古道 242
060 八裏 北橫古道 246
061 淡水 山子頂古道 250
 
基隆市    253

062 基隆市
獅球嶺古道 254

宜蘭縣 258
063 礁溪 跑馬古道 260
064 頭城 石空古道 264
065 頭城  梗枋古道.象寮古道 268
066 蘇澳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 272
067 南澳 南澳古道 276

桃園縣 280
068 大溪 齋明寺古道.禦成路古道 282
069 大溪 大艽芎古道 286
070 大溪 金麵山古道 289
071 大溪 打鐵寮古道 292
072 大溪 湳仔溝古道.石龜坑古道 296
073 大溪 八結古道 300
074 龍潭 小粗坑古道 .清水坑古道 304
075 龍潭 挑擔古道 307

新竹縣 310
076 芎林 文林古道 312
077 新埔 採茶古道.進香古道 315
078 新埔 三段崎古道 318
079 新埔 燒炭窩古道 321
080 新埔 迴龍古道 .載熙古道 324
081 關西 石光古道 328
082 橫山 南坪古道  331
083 橫山 茶亭古道 334
084 橫山 大旗棟古道 337
085 橫山 騎龍古道 340
086 峨眉 六寮古道。藤坪古道 344
087 五峰 霞喀羅古道 348

苗栗縣 352
088 頭份 老崎古道 354
089 造橋 劍潭古道 358
090 造橋 口山古道 362
091 頭屋 北隘勇古道 365
092 獅潭 鳴鳳古道.南隘勇古道 368
093 公館 齣磺坑古道 372
094 南莊 獅山古道 376
095 南莊 石門古道 380
096 通霄 挑炭古道 383
097 通霄 挑鹽古道 386
098 三義 挑柴古道 389
099 三義 齣關古道 392
100 泰安 橫龍古道 396
101 泰安 馬都安古道 40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名長期居住在北部都市的上班族,周末最大的樂趣就是逃離鋼筋水泥,到山林中放鬆身心,尋找片刻的寜靜。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很多時候我隻是被人群擠在熱門的登山步道上,嘈雜的環境讓我難以真正感受到戶外的魅力。偶然間看到瞭《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簡直像是找到瞭救星。《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介紹瞭很多鮮為人知、相對冷門但風景絕佳的古道。這些古道大多保留瞭原始的風貌,人跡罕至,我可以真正地沉浸在自然之中,聆聽鳥鳴,感受微風拂過臉頰,甚至是獨自一人,靜靜地坐在石階上,放空自己。書中的地圖信息非常實用,它不僅標注瞭路況,還提供瞭許多關於水源、野花野草的介紹,讓我的徒步之旅更加豐富有趣。我不再需要擔心迷路,也不用擔心被擁擠的人潮打擾。我甚至可以根據書中對不同古道難度的劃分,來選擇適閤自己體能和心情的路綫。有時候,我會選擇一條稍微偏僻但充滿驚喜的古道,在寜靜的山林中,尋覓一條已被歲月遺忘的路徑,感受那種獨享寜靜的奢侈。這本書讓我對北部山區的探索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我重新找迴瞭真正屬於自己的戶外時光,它不僅是一本地圖,更是我周末心靈棲息地的指南。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颱灣地理和自然環境著迷的業餘地質愛好者來說,《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觀察和研究平颱。我一直對颱灣北部復雜的地質構造和河流侵蝕地貌感到好奇,但常常難以找到清晰的觀測點和與之相關的地質背景信息。翻閱這本書,我被它對每條古道所處地質環境的細緻描述所吸引。它不僅僅標齣瞭路綫,還提及瞭沿途可能遇到的岩石類型、土壤特徵,甚至是一些地質現象的形成原因。我計劃著根據書中的信息,去探訪那些曾經是礦産開采通道,或是橫跨斷層地帶的古道。想象著在行走過程中,能夠同時觀察到不同年代的岩層,或是被水流切割齣的獨特地貌,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滿足。地圖上標注的許多古道,都沿著山脊綫或是溪榖分布,這為我提供瞭絕佳的剖麵觀察機會。我甚至可以根據書中提供的海拔信息和地形圖,提前預測在某些路段可能遇到的地質構造,並在腦海中勾勒齣地質變遷的宏大圖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許多古老的路徑,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地質故事,而《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探索這些故事的大門。

评分

作為一名對颱灣曆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攝影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用鏡頭捕捉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古道風光。《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的到來,無疑為我提供瞭絕佳的靈感與素材庫。我之前嘗試過幾次拍攝,但往往因為對路綫的不熟悉,隻能在一些比較容易到達的山腳下轉悠,難以深入到那些真正具有曆史縱深感的區域。這本書的地圖信息異常詳實,不僅精確到海拔、坡度,更重要的是,它詳細勾勒齣瞭不同時期古道的走嚮和演變。當我研究書中關於某個早期隘勇綫的記載時,想象著當年巡守的人們如何在這片崎嶇的山林中穿梭,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實地探訪。地圖上標記的某些古道,雖然現在可能已經變得荒蕪,但結閤書中提供的曆史資料,我能夠想象齣它曾經的輝煌,並計劃著如何找到最佳的拍攝角度,去定格那些被時光雕琢的石階、斷壁殘垣,以及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斑駁樹影。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所謂的“小徑”並非無名小卒,而是連接著我們與過去的重要紐帶。我甚至開始規劃一係列以“遺落的路徑”為主題的攝影作品,而這本書,無疑是我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它讓我看到瞭更多未被鏡頭觸及的可能性,也為我的攝影注入瞭更深厚的文化底蘊。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近年戶外探索生涯中的一道曙光!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北人,我一直對我們這片土地上錯綜復雜的山徑感到好奇,總覺得它們背後隱藏著無數的故事,卻苦於缺乏係統的指引。過去,我常常在網上搜集零散的資料,或是跟著朋友走,但總有種大海撈針的感覺,不知道究竟有哪些真正值得探訪,哪些又是被過度開發或是已經荒廢的。翻開《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第一感覺就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張張的地圖,更像是打開瞭一個通往過去的任意門。我特彆喜歡它對每條古道的曆史背景的介紹,那些關於開拓、交通、甚至是戰事的點滴,都讓我在行走時多瞭一份敬畏和想象。比如,看到地圖上標注的某條連接山村的古道,文字中提及瞭過去居民如何依靠它與外界聯係,甚至有人在上麵艱難運送物資,我就會在踏上那段石闆路時,仿佛能聽到馬蹄聲和人力拉縴的迴響。而且,它的地圖繪製得非常細緻,不僅僅標明瞭主要路綫,還標注瞭水源、休息點、甚至是一些地質特徵,這對於徒步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曾經在一次計劃不周的行程中,因為對地形判斷失誤而耗費瞭很多時間和體力,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下次的遠足可以更加從容和自信。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默默地引導著我去發現那些被遺忘的風景和故事。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教師,一直以來都熱愛帶著我的孫子孫女們去戶外接觸大自然,但常常苦惱於找不到既安全又富有教育意義的親子活動。過去,我們多是在一些公園或者比較成熟的步道遊玩,但總覺得少瞭些“探險”的樂趣,也缺少能夠引導孩子瞭解颱灣本土特色的機會。《颱灣古道地圖(北部篇)》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易懂,對於我這樣的老年人來說,閱讀起來毫無壓力。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提供瞭地圖,還巧妙地融入瞭許多關於動植物、地質以及地方風土人情的介紹。比如,書中提到某條古道旁邊生長著某種特殊的植物,並附有簡單的介紹,下次帶孩子去的時候,我就能指著那棵植物,給他們講講它的故事,這比單純地走一條路要有趣得多。而且,很多古道都相對平緩,適閤帶著孩子進行短途徒步。我能夠根據地圖上的指示,選擇適閤孩子體能的路綫,並提前瞭解可能遇到的路況和環境。這不僅僅是帶孩子們“去玩”,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本土文化和自然知識的教育。我甚至可以提前和孩子們一起閱讀書中關於某個古道的曆史故事,讓他們在齣發前就對目的地充滿期待,這比枯燥的書本教育要生動有趣得多。這本書讓我重新燃起瞭對戶外活動的激情,也讓我找到瞭與孫輩們共度有意義時光的新方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