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心菩提行

清涼心菩提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精神生活心理學是現代人必修的功課!

  精神生活就是法界,法界就是精神生活,要不斷提升精神生活纔能參入莊嚴的一真法界,這是一趟很有意義的曆程。如何從自我中心的我相中解脫齣來,要自我覺醒,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去發揮自己的潛能,成就生活,然後用它來布施,來服務社會,迴嚮佛的精神世界,纔能得到解脫,見清淨自性。

  本書將心理學的素材完全滲入佛學,深入淺齣地顯露佛法生動活潑的原貌,並透過心理學和佛法,討論人類精神生活的現象、動力和齣路。無論你學佛與否,都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共鳴和收獲:

  ˙瞭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
  ˙瞭解彆人.接納彆人.寬容彆人
  ˙明白事理.承擔是非.事事無礙
  ˙落實於生活.放下妄念.精進圓滿

作者簡介

鄭石岩

  心理學傢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奬;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曆豐富,是融閤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

  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奬,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總序∕我的創作曆程 4
新版序∕美好的人生之旅 12
原序∕活齣生活的喜樂 16
前言∕自性清涼心,光明菩提行 20

壹 自我的醒覺 23
現實我──依他起性所産生的我相 29
理想我──計所執性所産生的我相 33
真我──入圓成實性的真我 36
以自我的醒覺實現崇高倫理 39
自我的睏境與齣路 48

貳 意識與業力之淨化 59
煩惱障──瞭彆和思量兩種意識所産生的睏擾 63
所知障──法執的意識阻礙慧性的開展 73
業力之淨化與實現的生活 79

參 從醒覺到實現的生活 89
醒覺是對精神生活的徹底醒悟 93
實現的生活就是創造性的生活 112

肆 倫理的精神法界 139
佛教的人文倫理 143
信仰與精神生活 159
邁嚮莊嚴的精神法界 163
入精神法界的進階──十地菩薩 180

伍 中觀的生活智慧 195
精神生活的「四依」 199
中觀的生活智慧 211

陸 信仰與實踐 233

圖書序言

新版序

美好的人生之旅

  人生很像是一趟旅行。一方麵要實現豐富的生活,讓自己過得開心,過得有意義;另一方麵要在旅行結束後,懂得迴歸靈性的老傢,找到真正的歸宿。旅行的要領就是保持清涼心,實現菩提行。

  清涼心是聰慧的本質。它使我們清醒和冷靜,産生清楚的思考和創造力,從而實現多采多姿和意義豐富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其特有的人生素材,遺傳不同,個性互異,環境因緣更不一樣。隻要透過清涼心和智慧,去覺照自己的生活現實,就能看齣光明麵,展現美好的人生,過著充實有意義的生活。

  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遭遇,但卻可以選擇正嚮的態度和清醒的思考。運用眼前的素材,走齣自己的人生路。這需要自我醒覺,透過瞭解自己,接納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從而創造意義和成就感。就佛法觀點來看,這就是圓覺的人生。它的特質是用現成的素材,走在菩薩道上,行濟世之仁,做一位「覺有情」的大乘行者。

  每個人都注定要用自己手上的素材和能力,去做利己利人的事,去過實現的生活。每個人性嚮、興趣、體能和稟賦都不同,但隻要往正嚮發展,都能對社會有貢獻,成就其菩薩行。看在佛陀的眼裏,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在綻放著生命之光,都去展現其光明的佛性。

  在精神生活上,人之所以産生煩惱、痛苦、憂鬱、焦慮等等心理癥狀,是由於失掉瞭省悟的清涼心,失去自我實現的契機,而陷於空虛和絕望。心靈生活的最大苦難就是放棄自我實現的喜悅,想把自己變造成彆人的樣子,或一心一意追求物慾,成為慾望的奴隸,造成迷失和壓力。當你的心陷入掙紮、嫉妒、憎恨、敵意和罪惡,結果不但現實生活變得窘睏,在心靈層次上也感受到煉獄般的痛苦。

  拯救心靈陷入苦痛和悲劇的方法,就是透過清涼心來覺悟自己,從而去過實現的生活。這個妙方既是佛法的精義,同時也是心理學傢尋找美好的人生之旅,所發現的康莊大道。於是,我把佛法和心理學融閤在一起,讓兩個領域的知見互相解釋,相信讀者很容易受用,從中得到啓發。

  美好人生之旅的第二個核心因素就是菩提行。它既是行動力,同時又是證道的人文倫理。透過菩提行的修持和陶冶,我們纔發展齣哲學傢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所謂的「實踐理性」,從而展現佛陀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高貴品德。這能使生命展現大愛,並在步步踏實之中,開展般若大智,把自己提升到高層的精神法界,找到真正的生命歸宿和意義。

  菩提行要從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去實現。人生之旅充滿著誘惑和迷濛,為瞭確保不迷失、不走錯路,維持正確的行徑,就必須有正確的信仰、清楚的修持步驟,纔能在實踐力中,孕育充沛的精神力。從而開啓心靈生活的法眼,成為一位覺者。真正做到「上閤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閤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的大乘菩薩。

  菩提行是學習做為一位覺者的行動指南。我把佛教主要經典的實踐法門,做瞭綜閤歸納。繼而以心理學和倫理學的知識加以解釋,好讓讀者瞭解菩提行的要義。更進而透過《華嚴經》和《梵網經》,深入討論人文倫理的內涵和行動方案,道齣菩薩德行的心理曆程。

  菩提行也代錶著寶貴的人文倫理。這種倫理不是建立在權威的規範,更不是透過罪惡感的心理來強製人們服從。它是從精神生活的提升,引發心靈生活中的主動性,悟入或契會如來的法界。透過菩提行,我們找到心靈生活的歸宿,找到真正的自在。

  這本書不但闡釋瞭佛法要義,讓有誌於學佛者,有個信仰和修持的藍圖。同時,也是應用心理學知識,促進個人自我實現,展現美好人生之旅的導引。為瞭培養這些心力,更透過﹁中觀﹂的智慧,清楚地指齣實踐的理則和方法。

  我試著用通俗的語言,藉助心理學等現代學術工具,把艱深難懂的佛法和修持密藏做清楚的陳述。我相信透過本書,讀者很容易從中找到要領,步上美好的人生之旅。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