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荷兰十余年的作家丘彦明,散文作品向来充满「画面」,不只是因为搭配了她个人风格鲜明的速写与摄影,更在于她的笔得力于不同一般作家的画家之眼。曾以《浮生悠悠》展示具体耕耘田园生活的种种细节,以《家住圣.安哈塔村》记录房屋修缮的繁琐过程成为家的梦想支柱,《荷兰牧歌》透过家的双眼——窗,观看荷兰独有的人物、事物、动物。而在最新的散文集《在荷兰过日子》中,文与图不着痕迹地运劲挥洒,描绘了「外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荷兰印象。
过去四十多年,荷兰农牧净出口持续勐增,一九八九年后连续保持农业净出口世界第二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荷兰人均土地面积仅美国的十二分之一,农牧人口也只有美国的十二分之一,可是近十多年来,荷兰的净出口额大约是美国的百分之六十六……阅读这些数据,再想想荷兰人的生活及工作方式,我不禁莞尔:荷兰人真像极了他们饲养的乳牛,看起来不吭声,每天只顾低头挑着青草吃、卧在好太阳下闭着眼打顿,可是每个人身上都挤得出钱来,而且还没挤少过呢!
在风车和郁金香悠缓恬静的外表下,丘彦明带我们看到荷兰人豪迈、幽默与努力不懈的丰富层次。书中收录丘彦明近年间发表的荷兰生活散文、摄影、速写、绘画作品。辑一写荷兰「特产」风车、木鞋、奶酪、郁金香等,辑二写荷兰饮食,辑三为荷兰日常生活记趣,辑四为旅行见闻。
作者简介
丘彦明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肄业。曾任《中国时报》、《联合报》记者、编辑,《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着有《家住圣.安哈塔村》、《荷兰牧歌》、《人情之美》、《浮生悠悠》、《踏寻梵谷的足迹 》等书。在荷兰、台湾举办过个人画展。现居荷兰,家务、养花、种菜之余自由撰稿及从事艺术创作。
辑一
风车
木鞋
乳牛
市集
郁金香
自行车
海堤与河堤
辑二
咖啡
啤酒
奶酪
荷兰生鲱鱼
豆汤和薯泥
时令
野味
国界
辑三
花园的颜色
坚果记
散步
节庆
甜美的村日
女王节
走过夏天
辑四
拾贝记
「构思花园」
美丽的中世纪小城
地球上的星星
林布兰的阿姆斯特丹
一个书的城市
度假,旅行!
坦白说,一开始我并没有对《在荷兰过日子》这本书抱有多大的期待,总觉得关于异国生活的书,大多是千篇一律的风景介绍或是文化标签。然而,当我翻开书页,那种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观察立刻吸引了我。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她记录的不仅仅是荷兰的街景,更是荷兰人民的生活哲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探讨,荷兰人那种既独立又懂得互相尊重的相处模式,与台湾社会略有不同的社交习惯,都让我感到非常新奇。书中对于社区生活、邻里关系的描写,也让我开始思考,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社区联系?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盲点,也让我开始憧憬那种更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它让我觉得,无论身处何方,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多么重要而又温暖的存在。
评分《在荷兰过日子》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所展现的“反差萌”。在我的印象中,荷兰人给人的感觉可能是比较严肃、直接的,但书中描绘的许多生活场景,却充满了幽默和趣味。作者用一种轻松诙谐的笔调,记录了她在荷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趣事,包括一些文化误解带来的笑料,以及她与荷兰朋友之间发生的温馨互动。这种“反差萌”,让原本可能严肃的异国文化体验,变得生动活泼,也更加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荷兰人的幽默感”的描写,他们不那么张扬,但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让你会心一笑。这种低调却又充满智慧的幽默,非常贴近生活,也让我对荷兰人有了更深的亲近感。《在荷兰过日子》让我觉得,无论身在何处,保持一颗轻松愉快的心,是多么重要。
评分荷兰,一个总在脑海里与风车、郁金香、梵高画作以及广阔的低地国度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当我偶然翻开《在荷兰过日子》这本书,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我对欧洲的了解多半来自于课本、电影或是媒体的片段式描绘,总觉得那里遥远而又充满异国情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荷兰日常生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从书中细腻的笔触,我仿佛能感受到荷兰清晨湿润的空气,听到自行车掠过鹅卵石街道的声音,甚至闻到咖啡馆里飘出的阵阵香气。作者的叙述并不总是围绕着宏大的历史事件或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更多的是那些琐碎却又真实的日常片段——关于买菜的经验,关于邻里间的问候,关于如何应对多变的天气,关于在异乡的孤独与适应。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最能触动人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无论身在何处,生活的主旋律始终是那些柴米油盐、人情冷暖。《在荷兰过日子》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荷兰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体验往往隐藏在最寻常的角落,而用心去感受,处处皆有风景。它也让我开始思考,在台湾的我们,是否也同样在过着“自己的日子”,是否也一样珍惜着那些平凡的瞬间。
评分《在荷兰过日子》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的“真实感”。在现今充斥着许多经过包装和美化的旅行游记中,这本书显得格外可贵。作者没有刻意去渲染荷兰的浪漫与神秘,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在荷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那些并非尽善尽美的时刻。比如,关于语言不通带来的尴尬,关于适应当地饮食文化的挑战,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挫折,这些细节都让这本书读起来格外有代入感。我常常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那些我可能也会遇到的困境,作者都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和化解。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让我觉得荷兰的生活更加触手可及,也更加值得去探索。它让我明白,无论去到哪里,生活都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状况”组成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这本书也让我对“文化冲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评分不得不说,《在荷兰过日子》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荷兰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荷兰是一个非常“小清新”的国家,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但书中关于当地人对“实用主义”的推崇,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深度和智慧的荷兰。作者没有回避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反而用一种幽默的口吻去调侃和面对,这种乐观的态度非常有感染力。她描述的荷兰人,不是完美无瑕的,而是真实、可爱的。他们可能不那么注重外在的华丽,但却非常讲究内在的品质和实实在在的付出。这种“务实”的精神,让我联想到台湾许多中小企业主和辛勤工作的职人,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追求脚踏实地的成功。《在荷兰过日子》让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国度,只要用心去生活,去体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而这种幸福,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细节里。
评分《在荷兰过日子》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便是它所传递的“生活智慧”。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里,欧洲的生活是慵懒的、无忧无虑的,但这本书却展现了荷兰人另一种面向——他们对于效率的追求,对于规划的重视,以及对时间管理的严格。这与我之前对欧洲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也让我对荷兰这个国家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荷兰处理各种事务的经历,例如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或者是在工作中与同事的沟通方式,都让我看到了他们一丝不苟、严谨高效的一面。这种“有条不紊”的生活态度,其实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慢生活”,并非是效率低下,而是懂得将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并且以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的方式去实现。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生活技巧,也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在荷兰过日子》这本书,像是一份写给生活的情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热爱与感恩。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歌颂荷兰的繁华或美丽,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日常瞬间。她记录了在荷兰遇到的善良的人们,分享了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小故事,也表达了对这个国家所给予她的一切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恩”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有多少挑战,都应该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且心怀感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回馈社会”的描写,荷兰人普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乐于参与社区活动,也愿意为他人付出。这种精神,让我联想到台湾许多社会公益组织的努力,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在荷兰过日子》让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恩赐,而如何去爱惜和回馈,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课题。
评分阅读《在荷兰过日子》,就像在品味一杯醇厚的咖啡,越品越有味。书中的文字,时而轻快如早晨的阳光,时而沉静如午后的微风,总能恰到好处地触动我的心弦。作者对于荷兰社会细节的观察,比如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公共交通的依赖,以及对艺术和文化的尊重,都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描写。荷兰人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自然的本能,无论是骑行穿梭于田野之间,还是在河边享受宁静的时光,都展现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这种生活态度,让我想起台湾许多原住民部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虽然地理环境不同,但那种对生命源泉的珍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荷兰过日子》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内心的宁静。
评分《在荷兰过日子》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关于“独立思考”的启蒙。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荷兰人普遍拥有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这种开放的沟通氛围,让我感到非常向往。在台湾,虽然我们已经非常民主和开放,但在某些方面,群体意识和“和为贵”的观念仍然占据着主导,有时候人们会因为害怕冲突而选择沉默。《在荷兰过日子》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坦率地交流,甚至可以“据理力争”。作者在书中分享的许多与荷兰人交流的经历,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荷兰的文化,更是关于如何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同时又能与他人和谐共处。
评分阅读《在荷兰过日子》,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探索一个陌生的国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一直以来都对那种“慢生活”的理念有所向往,尤其是在台湾这个常常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中,偶尔会渴望能有喘息的空间,能够真正地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质感。《在荷兰过日子》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作者描绘的荷兰生活,并没有那种急功近利的匆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无论是早晨悠闲地享用早餐,还是下午在公园里散步,亦或是夜晚和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聊天,都透露出一种回归生活本真的态度。这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也放慢了呼吸,似乎一同沉浸在了那种平和而自在的氛围之中。特别是一些关于当地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看待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描写,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太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这本书就像一个温和的提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