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

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研究
  • 关键词
  • 引譬连类
  • 比较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 批评理论
  • 文学史
  • 方法论
  • 阐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上古以来极为重要的「引譬连类」这个概念为核心,
  透过诗经、楚辞、汉赋乃至于晚清仍创作不断的旧体诗,
  体现一个「文─类─物─词」相互联系的譬喻框架,而在现代语境下,
  重新活化与诠释这个在天人、身心与言物之间不断越界与引生的人文传统。

  《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以「文」「明」发端,为「譬类」世界追溯其建构的最根源;继而详细论述中国上古书写中包含身∕心、言(文)∕物的跨类连系,以及言词、句式与段落组块的重复图示式,以说明两个甚或多元类域间,如何跨越或相互贯通的踪迹;再者,透过「替代」与「类推」,来呈现上古文学传统如何在「比兴对应」以及「类聚辐辏」上交互编织,从而被认定、评述,而为后代所谓「文学(史)」、「文类」以及「文学评论」等建构出关键性的第一步;最后,以「类物(或类应)」体系作为古典诗文最具交集性而得以超越时间的「物」背景,并选取晚清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为例,由其中反覆牵引与融合的传统神话、月令物候与政治象征,说明传统并不专属于「古代」,而往往具有对应处境的「现代」意义;同时,正是由于典故成词所在的认知或思考框架也进行了「重复」之外的「重设」,基于古典类应体系的旧体诗因此竟也可以被挪借翻转而为新世界代言。

  本书以六章专论作为六种探讨的门径。第一章讨论「体气」与「抒情」,指出抒情的修辞功能会意形声,与身体郁闷或舒缓、充盈或匮乏形成微妙的震荡。其他各章更讨论讽诵的愉悦、劝诫、乃至医疗功能;《诗经》以降的「重复短语」所投射的风土地理经验与延伸譬喻;「替代」与「类推」所置换排比、堆叠辐辏而成的历史、伦理关系网络;「类」与「物」构造的知识论。本书的第六章则以黄遵宪诗歌为例,讨论晚清知识分子如何援用、变化「旧诗语」以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从抒情传统的两端──远古与近代,本书勾勒千百年来「引譬连类」如何在身体、文化、知识等层次,不断重塑也延伸读者感时观物的现象。

作者简介

郑毓瑜

  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并担任国科会中文学门召集人。曾任美国傅尔布莱特计画访问学人、哈佛大学访问学人、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人、捷克查理大学客座教授等,并曾获国科会研究杰出奖、国科会杰出学者研究计画补助以及国立台湾大学教学杰出奖。着有《六朝文气论探究》、《六朝情境美学》、《性别与家国──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文本风景──自我与空间的相互定义》等专书,及相关期刊论文数十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诗与物──《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王德威
前言
导论 「文」与「明」──从「天文」与「人文」的类比谈起

第一章  「体气」与「抒情」说
第二章  讽诵与嗜欲体验的传译
第三章  重复短语与风土譬喻
第四章  替代与类推
第五章  类与物
第六章  旧诗语与新世界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诗与物∕《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王德威

  「抒情传统」是台湾汉学界对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重要贡献。1958年,任教美国的陈世骧教授在台湾大学讲授诗歌,重新介绍抒情观念,以后十余年更继之以重要论文多篇。到了1971年,陈教授总论研究所成,指出中国早期文学「诗意创造冲动的流露,其敏感的意味,从本源、性格、和含蕴上看来都是抒情的」。中国文学精髓无他,就是「抒情传统。」

  陈世骧教授的观点日后有同在美国的高友工教授回应。两人方法虽有不同,但对抒情信念都是一往情深。70年代末高教授来台讲学,启发一辈青年学者;1985年更提出「抒情美典」观念,视野扩及文学以外,包括音乐、书法、文人绘画等等。抒情与中国人文艺术精神的互动,因此更见丰富魅力。

  由陈、高两位教授所引领的「抒情传统」研究从80年代起在台湾开花结果。柯庆明、吕正惠、颜崑阳等教授梳理抒情源流,蔡英俊、张淑香、廖栋樑、龚鹏程等教授思考,甚至辨难抒情理念,仅是其中佼佼者。香港的陈国球教授、新加坡的萧驰教授也相与唿应,形成庞大脉络,影响至今更及于现代文学研究。

  郑毓瑜教授的治学成就必须置于以这样的抒情传统脉络里,才能显出意义。她早期的六朝「文气论」、「情境美学」探究,到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等作,已经展现端正大方的研究气度。而在《文本风景》(2005)里,郑教授的眼界陡然开放,屡屡给予读者惊喜。这本论文集以自我与空间的相互定义切入抒情传统研究,无论是对中古城市作为一种兴亡的景观现场,地方风土与诗情史识的互动,身体与自然所滋生的情感、知识体系,都有与众不同的看法。郑教授认为抒情之为「物」,不必局限在一般感时伤逝的窠臼里,而是蕴含绵密的感官、地理、思想的编码体系,由此展演的诗歌形式,曲折幽深,才能真正体现「抒情传统」的博大。

  郑教授的新作《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即是据此加以延伸的系统化研究。这本专着探讨传统抒情诗学「引譬连类」的特征和在文学、文化史中深远的影响。顾名思义,「引譬连类」指向古典诗歌中所表达的关联式思考的倾向和实践。「引譬」借此喻彼,「连类」连锁引类,都是启动诗歌想像的修辞方式。郑教授指出「引譬连类」的渊源来自中国诗学的「比兴」正宗:西汉孔安国即将「兴」释为「引譬连类」;邢昺疏曰:

  诗可以令人能引譬连类,以为比兴也。

  而最为我们所熟悉的解释出自《文心雕龙》: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刘勰认为诗与物相互感动,不仅带来心身体气的交流汇聚,更与万象形成婉转应和的关联。而诗人出入感物连类的体系,发情采为辞章,自然占有关键位置。

  识者或认为这样的观点不外传统诗学由物色而情动、由情动而辞发的演绎。但这正是郑教授思辨的起点。在她看来,情与诗与物的关系在中国的语境里如此繁复绵密,我们的讨论因此毋须局限于感物∕感悟的诠释模式。「情」在语源学的流变里不仅指的是七情六欲的情,也是情实和情理的情,更是「道出于情」(《郭店楚简》)的情。如此,抒情传统的格局豁然开朗。

  本书的关键词「引譬连类」一般多以修辞法则视之,郑教授则别有所见。她强调修辞作为物象的一部分,由引譬连类所接引、衍生、创造、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及于其他生命层面,包括感官体气的调和、地文气候的判别、政治外交的辞令、医疗诊治的方法、国族意识的表彰、哲学思考的模式等。究其极,「引譬连类」形成知识体系,也同时由这样的知识体系所带动。由感知到经验,由常识到玄思,郑教授认为「引譬连类」不妨可以作为中国传统认识论的一种起源。

  这是视野相当庞大的界说,所引发的丰富问题有待我们持续思考。就此书所及,郑教授以六章专论作为六种探讨的门径。第一章讨论「体气」与「抒情」,承袭《文本风景》已经提出的身体与诗学讨论,指出抒情的修辞功能会意形声,与身体郁闷或舒缓、充盈或匮乏形成微妙的震盪。所谓「发愤而抒情」(《九章.惜诵》),此之谓也。据此,郑教授其他各章更讨论讽诵的愉悦、劝诫、乃至医疗功能;《诗经》以降的「重复短语」所投射的风土地理经验与延伸譬喻;「替代」与「类推」所置换排比、堆叠辐辏而成的历史、伦理关系网络;「类」与「物」构造的知识论。本书的第六章则以黄遵宪诗歌为例,讨论晚清知识分子如何援用、变化「旧诗语」以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如此,从抒情传统的两端──远古与近代,本书勾勒千百年来「引譬连类」如何在身体、文化、知识等层次,不断重塑也延伸我们感时观物的现象。

  由于所学有限,我其实不足以评点郑教授的新着。但既然「抒情传统」出自现代对古典的发现甚至发明,我们或许得以从比较文学角度,再思「引譬连类」的诗学意义。最明显的例子是俄国形式主义大家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对诗歌语义学的研究。雅氏认为语言表意过程中,选择轴(selection)和组合轴(combination)──或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的对立,组合为人类语言两种基本运作方式。诗歌是对这样的对立轴线精密的创造,不仅在隐喻的选择轴显示对等原则,而且在转喻的组合轴上如语音、节奏、句法等也要显示对等原则,从而在隐喻和转喻双轴上形成相似、对称、平行等关系。雅氏因有名言:「诗学功能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上投射到组和轴上。对等被提升为句段的构成方法。」

  雅各布森的影响深远;人类学大师李维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的结构人类学,巴特(Roland Barthes)的批判符号学都有脉络可寻,七○年代高友工、梅祖麟教授对唐诗的意象研究也曾点明师承。乍看之下,雅各布森的隐喻∕选择与转喻∕组合轴系统与「引譬连类」有相似之处,都着重符号类比下的意义衍伸。但雅各布森一脉学说坚持科学式抽象结构,以之作为放诸四海的规则,而郑教授借「引譬连类」则强调在不同的历史语境里,语言修辞的套数如何与生存体现相与为用,回旋辐辏,「联类不穷」。雅各布森最知名的语言基型(parole)和言说表现(langue)的二分法因此不存在抒情语境里,因为他设想的结构万变不离其宗,而中国诗学里的「兴」所启动的绵延脉络首先就不能存在。

前言

  李约瑟由先秦两汉阴阳五行的思想,认为中国古人有一种「关联式的思考」(correlative thinking),并认为在关联式思考中,事物是借感应而相互影响,并非由于外在的因果推求;而透过类应所形成的系统,万物密切结合在一起而构成自然有机的和谐世界。虽然李约瑟认为古代中国透过「关联式的思考」所形成的有机整合世界,类似原始科学的论述,但是,如冯耀明也已经提出辩驳,认为李约瑟由汉代思想所归纳出的天人之间的「神祕的共鸣」(mysterious resonance),其实是由「自然主义的事实陈述」与「基于人文观点而作的规范性描述」所混合的宇宙论,既不是经验层面、也不是在逻辑层面上进行,更不是基于某种成熟的科学观念。换言之,这种「关联式的思考」并不是专为逻辑推理而设,当然也不能片面要求这种思考模式会促进某种科学或哲学化的论述模式的产生。仔细检阅上古相关文献,会发现所谓「引譬连类」(或「引譬援类」)可以说是总括自先秦逐步发展而来的跨越个别物种、由内质到外形可以拓展无数连类可能性的说解宇宙、建构世界的方式;它隐然是一套生活知识或者说是已成共识的框架,时时牵引着个我的种种身心行动。「引譬援类」像是四通八达的通导脉络,迅速地串连起透过经验、文献所累积的各种时物事件;前代的传抄被视为知识性的前提,理所当然地接受并作为据点,继续进行各种或显或隐的关系延伸。  

  换言之,这个「连类」模式因此不是逻辑论辩的程式,而是理解活动进行的基本框架,凭借这个框架,触动或开启我们的视野,导引深远的连结,同时让传译的语言文字如织锦般焕发显现,并且引领身体行动。透过这个反覆的理解框架,我们累积知识,同时也累积身体实践的体验,进而开发洞见;我们愈来愈纯熟地进行「想成」、「视如」的概念理解活动,透过会聚与亲附,我们跨越表象差异所形成的类别界线,在不断越界中去钻探共存共感的底层。

  换言之,这些关于「引譬连类」的论述,最根本的关键显然就在于「越界」或「跨类」(cross categorical boundary),单就文学研究来说,如果置放回「引譬连类」的思考(理解)背景中,像是物∕我、身∕心、言∕意、文∕情等议题,是否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诠释?比如:在文学经典中这些「物类」、「事类」系统究竟如何形成,而这些分类系统又是如何连系彼此而成为有意义的关系体?其次,这些连类关系的形成与个我的身体实践如何相关,尤其在什么样的感知或行动状态下,这完整的连类意义会被「体现」?再者,这些透过分类、连类所形成的关于事、物并与人情感知相应的共识体系,如何被传移摹写,尤其是透过什么样的表现技法或体类规模,可以保证这个共识体系的在场?而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关键其实是如何成类与连类。提到「类」,很容易让人想到类书,但其实在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对于种种知识的分类,比如《尔雅》对于语词的训解分为十九篇,「释诂」、「释言」之外,还包括像是「释宫」、「释器」、「释天」、「释地」等,可以说是针对当时语词使用对象的分类,如同生活世界的「百科名词」,又如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汉书》〈艺文志〉中将书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术数」、「方技」,同时将单篇诗、赋辑为「诗赋」略,关于「赋」又区分出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及杂赋四类,似乎与曹魏以后文体论的出现有不可忽视的关联。这透过语词训解或书篇辑录所进行的分类,说明了分类可以不仅限于史家、小学家或目录学者的专业目的,分类所发挥的作用更根本是在于建立知识体系,甚至成为生活实践之必要准则,也因此,关于文学的研究同样不可能脱离这分类系统所建构的关系世界。

  方师铎的《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一书就是当代讨论文学与类书关系的重要着作,其中最着力的两点是:其一,将总集也纳入类书领域,让「类文」的《文选》、《文苑英华》等也成为类书的一部分,其二:由辞汇学的角度来看辞赋,将辞赋视为类书的前身,这两点凸显了「类事(物)」或「类文」不只是单纯的有助于隶事或论述文体,文学领域中的类别区分,也都应归属于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换言之,类分事物、词语或文体,同时也可以说是架构某种看待世界的模式。不过,如果要借助类书资料来诠释文学作品,其实还有更大的困难,因为类书着重在类分,对于如何「连类」并不是考量重点,除了很明显地自唐代以后大抵建立了「天──地──人──事──物」的次序,对于类与类之间或每一类所包含的子目之间究竟具有何种关联性,似乎并无法从类书已有的辑录状况得到具体说明。除了可以翻查已有的名物注释,面对文本中往往是多样事物的组合,研究者更重要的工作可能还在于探索事(物)类之间的关联性与组合后的意趣引生。换言之,当焦点放在文本,而不只是个别事物的孤立分判,事(物)类如何被应用、诠释与取舍、再制,以及这名物连类的效果究竟如何开发文学诠释的新视域,成为更迫切需要探索的焦点。

  以《诗经》为例,针对诗经名物的诠释其实早已成就诗经研究中「博物学」的一支,三国时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为最早的代表作,到了清代甚至出现如日人冈元凤的《毛诗品物图考》,图文并置,而现代学者利用植物学、动物学等新知识,也仍有如《诗经中的经济植物》等着作不断出现。对于名物的古今命名、物理特性或相关记载加以疏理,这当然是理解诗经本文的必要基础,然而也有不少学者指出,这种诗经博物学的研究,往往只在「多识」这方面着力,却忽略了「诗意」的推求,也就是「诗」与「物」仍无法相交融。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果回到作为解诗要则的「比兴」来说,颜崑阳认为「比兴本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观念,……(而)是古代诸多文士,对宇宙、作者、读者、作品诸因素互涉的人文活动经验,所产生的体物与言说」,亦即,「比兴」本来就不仅止于名物训解,而可能是「人文活动」的全面图式。西汉孔安国直接释「兴」为「引譬连类」,而邢昺疏曰:

  诗可以兴者也,……诗可以令人能引譬连类,以为比兴也。

  「引譬连类」,其实就是比类、比譬,邢昺直接将「比兴」连言,正解释了孔安国所谓「引譬连类」也是视「兴」如「比」。而孔颖达释〈诗大序〉「六义」之「兴」,就融合了孔安国的说法: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由反覆出现的所谓「连类」、「引类」,说明了比喻或譬喻其实是两种「类」别之间的连系,并非两个孤立事物的比拟,换言之,「比兴」或者称为「譬类」,其实是关于「成套的」譬喻,任何「比兴」的说解其实是由整个系统去决定它的含意。现有的关于名物譬比的说解往往太近似字书或辞书的本义解释,或仅针对单篇诗的语境进行说解,因此难以明了当时的文本环境中究竟如何理解与交互应用这些语词所指涉的概念结构。

  既然由「譬类」──也就是「成套的」譬喻出发,这显然就不是个别「物与我」或「情(事)与景(象)」的对应问题,而是在一个「概念系统」之中如何被认定,或是两个「概念系统」之间,如何相互理解的问题。而西方晚近由雷可夫(George Lakoff)和詹森(Mark Johnson)提出的「概念譬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说法,也许可以有助于我们对于所谓「成套譬喻」的解析。雷可夫和詹森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这本书里曾以空间譬喻为例,说明每一个空间譬喻都有一个内部系统(internal systematicity),如「我情绪高昂」、「精神大振」都源出于「快乐是上(up)」这个概念系统,而且这譬喻概念界定一个整体相合的系统(defines a coherent system);而人的完整理解活动其实常常透过两个以上的概念譬喻来完成(如来源域与目标域),换言之,人不但必须掌握各个譬喻系统内部的相合性,还必须掌握两个以上的譬喻系统的相合性。比如,「在这点上,我们的争辩并无多少内容」,其实就结合了「争辩是旅行」与「争辩是容器」两个譬喻,而对于所争辩的范围与内容进行检讨。雷可夫和詹森的「概念譬喻」虽然主要是以日常用语为讨论焦点,与文学文本之间显然有距离,但是,文学中的「譬类」如果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譬喻系统来理解,并尝试由来源域(如旅行、容器、食物)去追索目标域(如爱情、争辩、思想)的譬喻意含,不但可以避免孤立化、受限于单篇语境的意象解释,也可以得出更根本、具体的单一或多重譬喻体系的实际经验与运用原则。

  在雷可夫和詹森的理论中,认为譬喻的使用常常是透过一个比较熟悉的类别(categorization)去理解一个较难理解的类别,最明显的如拟人法,而人的身体经验又成为许多譬喻理解的基础。这也许可以进一步解决许多抽象感知的诠释问题,比如透过身体行动的进出、上下所牵引的空间感知,来应照季节的来去(如春天的脚步近了)或心情的哀乐起伏。个人过去针对节气感的研究也曾经注意到,许多「感物」的悲秋诗作,所欲传达的也许就是时气与体气交响的话语,以身体为核心的情绪震颤,同样被涟漪一般的传响反过来层层环绕与笼罩。「这让情感成为身体可以展现,同时也是可以具体感受到的空间性的力量。这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汉末以来的『秋』诗有那么多的动作姿态,除了强调外在景物的影响力,进一步来说,……这当中充满着无距离、方位与宽窄限制的相互牵引,正是这牵引关系构成了无限扩散的情绪张力网,起坐、俯仰、出还的姿态是内在的发动,同时也是风物外力侵进、围裹的承受与抵拒」,换言之,像是「徘徊」、「徬徨」、「踯躅」等语词在情绪表达上其实明显奠基于身体行动。如此,借助概念譬喻所源出的身体经验,对于某种情感的诠释也许就可以由融合实体与抽象的譬喻体系来说明,比如在《诗经》里,形容忧伤的重言(叠字)多达二十种,《尔雅》〈释训〉曾经条列其中十个而只是总说为「忧也」,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中如何透过度量(多、满)、定位(不定、摇盪)等有关于容器与身体行动的经验,来应照「忧心(程度)如容量升降」或「忧心(状态)如行动不定」,那么面对这一系列相关于忧心的词语,将可以透过相应的实体经验来理解。

图书试读

导论 「文」与「明」──从「天文」与「人文」的类比谈起
「人文」与「天文」的类比


《周易》〈贲〉卦下〈彖〉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概是「人文」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刘若愚认为这是「文学显示自然之道」的概念之起源,而这个句子将「天文」与「人文」作为「类比」,这一个类比,后来被用于自然现象与文学之间,「认为是道的两种平行显示」。从《易传》中,刘若愚因此整理出包括一系列光谱的「文」的意义:

记号──样式──文饰──文化──学问──着作──文学

并且征引挚虞〈文章流别志论〉、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以及萧统〈文选序〉等,或是将文学的渊源追溯到宇宙开端,或者认为文学就是宇宙原理之显示,魏晋南朝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理论中「形上」概念的「全盛时期」。不过,以刘勰〈原道〉篇为例,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利用了与「其他形式或文饰间的类比」来谈「文学」,换言之,刘若愚以许慎所谓「错画」为「文」──图样、表象或修饰,作为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文章」的原始意义。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表象的图案或文饰也许是起点,却很难以完整说明是如何发展到所谓的「文学」,「文学」与「图案」是形成了类比,却没有说明如何在两个意指间顺利越界。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也引用刘若愚的说法来解释《文心雕龙》〈原道〉篇,不过,针对〈原道〉篇并列天地到动、植物乃至于人的各种「文」,宇文教授认为这是一系列潜在秩序的外显,每一种自然物象都有其合宜的「文」。但是,人并不是直接展现在物质形体上,而是透过人最重要的本质──也就是「心」来展现成为「文学」(书写)的形式。宇文所安强调,这「心」其实是在「宇宙的身体」中运作(man serves the function of mind in the cosmic body),不同于西方的模仿说,人心的活动不是为了再现外在世界,反而就是完成各种「文」(从天地、动植到人)的圆满显现的最后一步。针对完成「文」的终极显现,宇文教授因此说到:

书写的「文(字)」不是符号,而是将一切图式化,这因此没有主宰权的竞争关系。每一个层次的「文」,既属于宇宙、也属于诗,并且妥适地存在于相关的类域中,而「诗」是最后的外显形式,也是完足的阶段。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将「文学」书写视为「图式化」过程(schematization),可以连结各种不同类域(correlative realm)的物象,而发动连类作用;这个「类」(natural category),并非出自有意的比喻或比附,而是因为彼此的组成元素基本上属于同一类(of the same kind)。宇文所安也引用〈物色〉篇的段落,而谈到中国文学中的「连类」作用(categorical association),并说明连类作用使每件事物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比如〈物色〉篇提及的四时感物,让人与自然都处在一个共感的循环中。

宇文教授是借助刘勰的看法,来处理中西比较文学的问题,尤其透过对于杜甫与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诗作的分析,说明东西双方读诗态度的差异。对西方读者而言,诗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封闭符号系统,是虚构的;但是对于杜诗的读者而言,诗不是虚构的,而是如其所述的真实,是在一个历史时刻的遭遇、经验,以及对世界的回应,亦即中国诗歌的读者,很自动地将许多甚至是相反的事物,都视作在一个相互关联的架构中彼此应和(they echo in correlative frames of referrence)。

显然,透过「天地之心」(在宇宙之中)来谈「图式化」或「连类」作用,一方面可以落实所谓「形上」概念,使之不成为虚化的话头,另一方面,似乎也揭示出一个中国文学的庞大背景,那同时也是中国「人文」学研究必须正视的连类的整体。关于连类,宇文教授简单提及是「同类」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在中国人文学中最基本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类推」,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羣分」,是这种类推的模式赋予世界万象以意义,同时建构宇宙合谐的秩序;如果依照宇文教授的说法,「文」既属于宇宙、也属于诗,那么,诗与宇宙同样都在类推所建构的意义世界里。

这基本上会触及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其一,在后代被认为具有「个别性」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个体「心」、「志」,如何说是参与一种集体的类推运作,宇文教授所谓在「宇宙身体中」的「人心」是否可以有进一步的解释?其二,这样一种文学中的类推运作,如何就是「成为世界」的最后一步(the last phase of the world’s coming-to-be),「心之文」或「言之文」又如何就是「物」与「意」的在场,而能参与宇宙大化,并与天文相比并?很明显这都牵涉「跨类」(cross category)「越界」(cross boundary)的问题,在「宇宙之身」与「个体心志」间的联结是什么?而在「心(志、情、意)」与「言」、「物」之间又是什么样的通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聽起來很有意思,我平時對文學很有興趣,但總覺得自己對文學研究的「學術」部分比較陌生。很多時候,我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腦中會冒出一些想法,但要用精確的學術語言來表達,就覺得很吃力。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文學研討會上,教授們在台上講的那些聽起來很深奧的術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入門手冊」,用比較貼近讀者的方式,來解釋這些文學研究中的「關鍵詞」,像是「主體」、「客體」、「意識流」、「符號」等等。而且「引譬連類」這個詞,讓我想到文學研究中,常常需要將不同的文學現象、理論、甚至是不同時期的作品做比較和連結,才能產生新的見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引導我看到,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它們如何構成一個更廣泛的文學研究的「知識體系」。如果它能幫我建立起一個初步的學術視野,讓我更有信心去接觸更深入的文學理論,那就太棒了!

评分

這本書《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光是書名就讓我想起很多學術講座裡聽到的術語,像是「詮釋」、「文本」、「意圖」等等,但往往講者講完,我還是覺得若有所思。我一直覺得,文學研究不只是閱讀,更是一種「思考」的方式,而思考需要工具,需要框架。《引譬連類》這本書,感覺就像是為我準備了一套工具箱,裡面裝滿了各種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我很好奇,書裡會怎麼定義這些詞?會不會像字典一樣,一條一條解釋?還是會用更學術、更精煉的方式來呈現?我希望它能引導我看到,這些看似獨立的關鍵詞,是如何互相連結,又如何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例如,當我們談論一個角色的時候,是從「原型」的角度切入,還是從「後殖民」的視角來解讀?這些不同的「關鍵詞」會不會像是不同的濾鏡,讓我們看到作品不同面向的美?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培養這種「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局限於單一的分析方法。畢竟,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豐富性和多義性,而掌握了這些關鍵詞,或許就能解鎖更多元的解讀方式。

评分

我一直對文學的「深度」有著無窮的嚮往,但有時候讀完一本小說,除了故事本身帶來的感動,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好像沒有辦法觸及到它更深層次的意義。這本《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聽起來就像是為了解開這些謎團而生。我很好奇,書裡提到的「關鍵詞」會涵蓋哪些面向?是關於文學的創作手法,像是「象徵」、「隱喻」、「敘事視角」?還是關於文學的理論框架,例如「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引譬連類」這個詞,更是讓我充滿想像,我認為這是在學術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也就是如何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連結起來,從而產生新的洞見。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我如何運用這些「關鍵詞」,去「引譬連類」,找到文學作品中隱藏的聯繫,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作品在歷史文化脈絡下的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讓我在閱讀文學時,能夠有更為系統、更為深刻的分析能力,不再只是單純的讀者,而是能夠成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考的文學探索者。

评分

天啊,收到這本《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真是太驚喜了!我平常就對文學史、文學理論這些有點「硬」的東西有點興趣,但又常常覺得自己抓不到重點,或是讀了半天還是霧裡看花。《引譬連類》這本書,聽書名就覺得很有學問,而且「關鍵詞」這三個字也讓我覺得它應該是個不錯的切入點。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是文學研究的「核心」,很多時候我們讀文學作品,雖然感動,但要寫出分析的論文,卻常常卡在「如何說」的階段。這本書如果能幫我理清一些脈絡,像是「互文性」、「讀者反應」、「後結構主義」等等這些聽起來就很厲害的詞彙,到底在文學研究裡扮演什麼角色,又該怎麼運用,那對我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別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例,告訴我們這些抽象的概念,在實際分析文學作品時,是如何被「引譬連類」,也就是說,怎麼樣把一個概念連結到另一個概念,然後再連結到具體的文本。這本書的出現,感覺就像在我迷茫的學術路上一盞明燈,希望能幫助我建立更扎實的文學研究基礎,不再只是空泛地表達「我喜歡」或「我不喜歡」,而是能有更深刻、更有系統的分析能力。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第一頁,好好地跟這些「關鍵詞」好好認識一番了!

评分

我最近正在準備一些文學相關的報告,找了好多資料,但是總是覺得自己的論述不夠扎實,好像缺了點什麼。當我看到《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這本書,眼睛就亮了起來!「關鍵詞」這三個字,聽起來就很有「精華」的感覺,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濃縮劑,把一些複雜的文學研究概念,用比較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特別是「引譬連類」這個說法,讓我聯想到文學評論中常常需要引經據典,將不同的概念、作品、理論連結起來,才能構成完整的論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進行「引譬連類」的實用方法,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例如,它會不會教我們如何巧妙地運用「意象」、「象徵」、「敘事結構」這些詞彙,來豐富我們的分析?又或者,它會不會示範如何將「性別研究」、「後現代主義」這些理論,應用到具體的文學作品分析上?我認為,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操作性的指導,對我這種正在摸索中的學生來說,絕對是如獲至寶。我真的很期待它能幫助我提升論文寫作的品質,讓我的論述更有說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