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海拔2公尺、最高海拔5公尺的岛国,
到底会不会因为全球暖化而沉没?
在吐瓦鲁担任两年的环保志工,
最常被问的是:「那座岛真的快沉入海底了吗?」
生命的纪录是一步步不断跟人、环境互相影响的过程。
可能是一张明信片、可能是一句话,
也可能是一片海、一座岛屿,
一切任何的可能。
吐瓦鲁选择我担任这座岛屿的环保志工,
我怎能不好好记录这座被海水围绕的美丽岛屿呢?
作者简介
吴郁娟
吐瓦鲁名是Tali,出生于宜兰,环境生态相关系所毕业。从学生时代起,多数朋友暱称「头(ㄊㄡˇ)头(ㄊㄡˊ)」。
2007年,响应「北京到巴黎无车探险」活动(网址:www.beijingtoparis.com),与朋友一起骑单车从北京到巴黎,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在那之前,未曾出国、单车仅是上学的代步工具。之后与台湾响应者共同出版《单车壮游,从北京到巴黎》(华成出版)。
2009年,前往吐瓦鲁担任环保志工两年。在此之前,未曾听闻关于吐瓦鲁的任何资讯。本书记录作者在海中央小岛的生活经验与反思,提供不同于旅游指南的角度,期望让更多人认识吐瓦鲁。
更多吐瓦鲁的生活记录,可连结:
边地发声@吐瓦鲁:www.wretch.cc/blog/totaltotal
联络信箱:earthdaytuvalu@gmail.com
推荐序 全力以赴完成志工任务 田中光
推荐序 吐瓦鲁和吐鲁番是不同地方! 黄信尧、蔡之今
推荐序 来自海中央的答案——Tali 赖树盛
作者序 中场休息
.第一部 Talofa!生存之道
降落海中央,家
冷冰冰的空气
D区志工生存之道
创造生活
世界地球日
.第二部 Fenua亲亲岛屿生活
海中央八大不可不知
航向大海
穷得只剩快乐吗?
伪阿凡达之旅
体会亲生命性
南纬5度,国境之北
种下永恆,参与红树林复育
.第三部 Seai没有答案的问号
唿叫地球超人
民生大事,天堂的滋味
谁的气候变迁(上)
谁的气候变迁(下)
海外志工的自言自语
.第四部 遇见Tino
二十年华,青春无畏
三十为母,改变人生的机票
四十不惑,日系熟女
小裁缝的选择
没有墙壁的温暖家庭
最厚脸皮的朋友
一个人在海上绝不会感到孤单
.第五部 Fetaui终曲
最后20公尺
写下来是为了……
致谢=Fakafetai lasi=Acknowledgement
附录 更多关于吐瓦鲁
推荐序1
全力以赴完成志工任务
吴郁娟有一个非典型的暱称——头头;如果不是拥有头目型的性格,就是拥有相当多的idea,一个头装不下,需要两个?和她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以上两者皆是。
2008年我奉派为我国驻吐瓦鲁特命全权大使时,有不少亲朋好友尚不知该国的存在,屡有吐鲁番之误。若不是拜全球对气候变迁、海水上升之关注,吐国世外桃源之面纱恐还不易被掀起。吐国处于南太平洋中之一隅,在台湾东南方约8,000公里,全国总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一万人分居于全国九岛,其中一岛渺无人迹,VALU在吐语中为八之意,TUVALU为八岛之国的由来便是如此。吐国天然资源贫乏,对外联系不易,但人民乐天知命,鸡犬相闻,生于斯,长于斯而不知老之将至也。
2009年9月下午,头头和其他三位志工联袂到办公室报到,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充满活力和阳光的女孩,及耳短发、黝黑皮肤,配上一双灵动的双眼和整齐的牙齿,话虽然不多,但看得出是个以行动来代替语言的女孩,也是一个果敢且有毅力的女孩。
后来事实证明,她从枯坐办公室,一筹莫展、坐困愁城的自我防线内,冲破一道缺口积极投入环保的工作,融入吐瓦鲁人的生活圈子,共同设计40周年地球日之明信片活动,到Funafala海滩上种植红树林,以期减少海水侵蚀海岸,另外又配合大使馆发放TATUMAA环保袋给每一位吐瓦鲁人,盼望大家能够减少使用塑胶袋,甚至争取参与成为吐国代表团之一员赴坎昆参加COP16等行动,在在发挥了她的无限潜能。在那一群志工里,她是唯一服务满两年的志工。我也相信在物质缺乏、离乡背井的遥远国度里工作,光凭憧憬和想像是无法支撑下去的。头头在完成了骑单车从北京到巴黎P2B之壮举后,在吐瓦鲁再一次向自己、向环境挑战成功。我相信不仅是我,很多吐瓦鲁人及头头的同侪对她是肯定且感到骄傲的。
从头头的这本《海平面上升最前线.吐瓦鲁》书中,可以一窥她从对志工工作性质一无所知,到挣扎省思志工之意义,进而争取被认同积极投入工作,从而又结交了许多当地好友,并与来自各国志工交换心得及经验的经过娓娓道来,充满转折。书中对吐国各个岛屿风土民情的细诉深入也很感性。所以说,这本书既可以当作是头头的个人游记来卧览,也可以当作吐瓦鲁的地理历史教科书来阅读,当然还可以作为其他志工如何面对挑战的一本励志参考书。我觉得值得一读。
我个人执笔写这篇文章时,也完成了驻吐国大使之任期,对年轻人投入志工的这个行列是充满期待,深感此一项工作只有全力和无悔的付出,才能看到萌芽。
吴郁娟,我给你按一个赞!
前驻吐瓦鲁国特命全权大使 田中光
推荐序2
吐瓦鲁和吐鲁番是不同地方!
我对吐瓦鲁的第一印象,来自多年前知道在这个国家里,唯一有设立大使馆的就是台湾。2009年,莫拉克风灾之后,我思索一部后风灾的纪录片,当时联合国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会议正准备展开。该气候会议中,太平洋上的岛国成为会议焦点,尤其是吐瓦鲁。于是,我开始好奇为何吐瓦鲁常在全球气候会议里被提起,听说这是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后第一个消失的小岛国,他们的人民是如何面对即将消失的家园呢?是否能给台湾的人和环境带来什么启示?因为这样的好奇,我和制片人兼录音师蔡之今一同前往吐瓦鲁寻找答案,拍摄纪录片——「沈ㄕㄣˇ没ㄇㄟˊ之岛」。
我们抵达时是2010年3月,当时头头正在吐瓦鲁担任环保志工将近一年。透过她,我们在短时间内熟悉吐瓦鲁的人事,认识台湾及世界各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此小岛繁复运作的情况,发现媒体之外更贴近真实的吐瓦鲁。
「真实的吐瓦鲁」,除了气候变迁等议题探究,这个南太平洋椰风岛屿在头头笔下幻化成超现实的生活场域,像是海啸警报时「有一股悠哉气氛弥漫着,好像台风天赚到半天不用上班的窃喜……」,或是当「每一艘船回航,船舱里陈列的鱼种就像是一本太平洋鱼类百科全书……」。
我在吐瓦鲁只待了不到一个月,初识富拿富提这个首都岛屿,在北方三岛待了五天,多数时间在海上航行。然而头头认真地在岛屿生活了两年,凭着对异文化、对环境议题探求的热情,像黄鳍鲔鱼般地优游于这片被大海所环抱的岛国。岛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对头头的真诚接纳与热情分享,让离家千里、曾经充满无力感的她,重新燃起希望——怀着海贼王寻找宝藏的冒险精神探索每一座岛屿。
她有时像顽童般描写吐瓦鲁趣事,在异乡人眼中如此惊奇而曼妙;有时又像个忧心的哲人般担心起环境议题,整理一手、二手的资料来研究分析,积极地发表见地,却又自我反省着:「是否用自身的价值观来定义他们的生活?」头头如南洋岛民般的阳光笑容,洒脱直接,透过文字让我们潜入她生命中大哭、大笑的时刻,或者孤独静默。如同纪录片般,在章节时光行进中,我们看到主角无法复刻的成长与蜕变。
如果你问起我们吐瓦鲁的种种,我们会说她很容易认识,却也不容易认识。容易的是,她非常亲切与热情地接纳任何人;不容易的是,她有很多令外人不解的思考与行动。你必须抛开既有的价值观和表象的资讯,用视线、用味觉、用航海的方向感和勇气进入岛屿的母体,才能细细体会孕育这岛屿的种种。
附註:「沈ㄕㄣˇ没ㄇㄟˊ之岛」获2011年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及最佳纪录片奖。
沈ㄕㄣˇ没ㄇㄟˊ之岛导演与制片 黄信尧、蔡之今
推荐序3
来自海中央的答案——Tali
反覆细读着郁娟特地用回收纸列印寄来的书稿,心底便有着一种感觉,相信她肯定也曾和我一样幸运,日久他乡成故乡。离家越远,却越看清楚了家的方向,人生旅程更因此踏实而完整。
仍记得数年前,我们的初次相识,郁娟刚从一趟自北京骑单车到巴黎的长途旅程返回,送了我两个亲手用单车链条制成的钥匙圈。接过礼物的我,手掌里握着不仅是这位特别女孩的勇气,还有着一份出走远行的壮阔。
后来,得知她再度揹起行囊成为国际志工,前往散落在太平洋的一串美丽珍珠——吐瓦鲁,而且一待便是两年岁月,得以饱览360度的蔚蓝海洋,让人不禁心生羡慕。
然而,由九个珊瑚礁岛组成的吐瓦鲁,国土仅26平方公里,四面环海,除了海洋,还是海洋。对一个得久居在那的Palagi(外国人,吐瓦鲁语),恐怕不难常感到无聊,也无奈吧!
Tali,是当地朋友给郁娟取的吐瓦鲁语名字,有着答案的意思。这位从台湾漂流到吐瓦鲁的Tali,认真探究了这座被海洋围绕之美丽岛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更难能可贵地记录作为一个国际志工的蹒跚步履。
初抵吐国不久后,Tali突然遭逢了台湾家人病倒的噩耗,加上志工任务难以发挥的挫折,无处可逃的阴郁情绪……曾让她在远离台湾7,000公里的小岛暗夜里,独自泪流。不断质问自己,为什么要到遥远海岛当一个可有可无的志工?正如Tali给自己的话语,那一晚的泪水是种发洩,更是重新鼓舞的转折点:「故事就从那场痛哭之后真正开始了。」
国际志工旅程绝对是美好而可贵,但正因为同时充满着苦涩和难堪,更让这趟旅程走出了真正的意义。Tali在本书里反覆深切省思,服务计画不全然如外界歌颂般的美好无瑕,而国际志工更不会有如超人拯救世界的神通广大。「选择到一个陌生国度,让自己像一张白纸般,任由这座岛屿随意涂鸦。」Tali和日籍友人鼓励着彼此。
某次源自于世界地球日活动的发想,Tali与伙伴们发起了「把吐瓦鲁寄到全世界」(Send Tuvalu to the World)明信片寄送活动,让当地小学生画着他们心目中吐瓦鲁的真挚心意传达给地球村住民们,后续来自世界各地的回覆,更不断开启了传递彼此理解的窗口。
重新调整后再出发的Tali,不仅逐渐被当地社区所接纳成为伙伴和家人,并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服务工作者,主动积极踏查每座小岛的环境议题,参与红海榄复育和有孔虫复育计画,让自己拓展了观看世界的宽度和实践理想的高度。
无数个傍晚,Tali随着当地老渔夫Mua,缓缓将独木舟推向浩瀚大海,一趟又一趟老人与女孩两人的鱼钓航程,台湾女孩谦卑地向这位吐瓦鲁老者学习生命智慧。「我们的独木舟很小,可是我放眼所及的世界很广。」Tali写下的这段字句,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
「在吐瓦鲁,每个人都吃鱼,也钓鱼。你现在也是吐瓦鲁人。」肯定是Tali这趟志工旅程最美丽的註解。Tali的诚挚海洋纪事,使我们理解国际参与时所需要放下的姿态,怀抱向世界学习的谦卑;吐瓦鲁海洋民族的朴实生活态度,将能教导我们谨慎对待滋养全人类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性里最可贵的无私分享。
愿将此书推荐给每位勇于出走的朋友们,相信当你翻阅书页时,将彷彿搭上了Mua和Tali的小独木舟,向南太平洋的中央一同航行而去,随着浪潮起伏,感受着海洋的温度,感动于生命的答案。
生活在那里,那里就是故乡;有家人的地方,便是身心安顿的所在。
《边境漂流》作者、援助发展工作者 赖树盛
翻开《海平面上升最前线.吐瓦鲁》,我立即被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所裹挟。它不像很多环境科普读物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枯燥乏味的数据图表,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实的笔触,将读者直接置于吐瓦鲁的土地上,与当地居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他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评判,而是以一种同情且尊重的态度,去记录和呈现。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咸腥味,甚至能感受到那份在炎热阳光下挥之不去的潮湿。书中关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描写,如世代相传的捕鱼技巧,与海洋共生的智慧,以及在有限土地上创造出的独特文化,都让我深深着迷。然而,这一切的美好,都笼罩在海平面上升的阴影之下。书中对这种威胁的描绘,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触目惊心的景象:家园被海水淹没,土地变得盐碱化,赖以生存的椰子树枯萎,孩子们必须在不断缩小的土地上玩耍。这种近距离的观察,让“海平面上升”这个冰冷的科学术语,瞬间变成了沉甸甸的、关乎生死的现实。它迫使我跳出个人的舒适区,去思考这些遥远岛国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以及它们与我们整个地球村的命运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 《海平面上升最前线.吐瓦鲁》,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吐瓦鲁,这个名字在新闻里时常闪现,但更多的时候,它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地理符号,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似乎并无太多关联。然而,这本书似乎试图将这份遥远拉近,将那模糊的符号具象化,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个正面临灭顶之灾的岛国的真实面貌。我期待它能不仅仅停留在对“海平面上升”这个科学概念的科普,而是能深入触及生活在这个“最前线”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与绝望。海浪是否真的在一步步侵蚀着他们的家园?他们的童年是否已经被淹没的土地改变?他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鲜活的文字,勾勒出那些可能被统计数据和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生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切肤之痛,而非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那些世代居住在吐瓦鲁的人们,他们与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情感羁绊?当家园不再,他们又将何去何从?是背井离乡,还是坚守最后的阵地?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理解全球变暖背后人道主义危机的窗口,让我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生存、尊严与文明延续的深刻议题。
评分《海平面上升最前线.吐瓦鲁》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它不像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著作那样,将目光聚焦在宏大的全球格局和复杂的科学模型上,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小的切入点——吐瓦鲁这个太平洋上的弹丸小国。但正是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反而更加凸显了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我读到书中关于吐瓦鲁人如何与不断上涨的海水“赛跑”的故事,他们的房子被冲毁,土地被侵蚀,不得不一次次地将村庄向内陆迁移,直到内陆也变得狭窄而不可居。这种描述,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对人类生存意志在极限环境下的深刻描摹。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气候难民”这一概念的探讨所吸引。当一个国家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命运时,其国民该何去何从?他们是理应被接纳的难民,还是应该得到特殊照顾的受害者?这些问题,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变得无比真实和沉重。它不是在空谈理论,而是在揭示一个正在发生的、并将愈演愈烈的现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未来预言,它正在真实地吞噬着某些国家和民族的土地与未来。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警觉,让我们不能再对这些“最前线”的呼喊充耳不闻。
评分这本书, 《海平面上升最前线.吐瓦鲁》,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所带来的那种无力感,却又饱含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它没有回避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反而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详细描绘了吐瓦鲁人民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我读到那些关于房屋被海水冲毁,农作物因盐碱化而无法生长,饮用水资源日益枯竭的真实写照,那种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同感受到那份绝望。然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在悲伤中沉沦。相反,我从中看到了吐瓦鲁人民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尽力适应,寻找各种方法来应对不断逼近的危机。书中描绘的他们与海浪搏斗的日常,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维持生计的场景,都展现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绝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也更加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便是在最严峻的挑战面前,人类的生存意志和智慧也依然能够闪耀出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气候变化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勇气、关于希望的史诗,即便这希望,也可能是在海潮声中,夹杂着一丝对未知未来的渺茫期待。
评分阅读《海平面上升最前线.吐瓦鲁》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缓慢却无法阻挡的潮汐。它不是那种读起来会让你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书,也不是那种能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会心一笑的书。相反,它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一种对未来无可奈何的悲凉。我读到关于这个岛国脆弱地理环境的描述,它坐落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平均海拔不足两米,仿佛一块即将被巨浪吞噬的漂浮木。这种极端的地理条件,让任何微小的海平面变化都足以引发灾难。书中那些关于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淡水资源枯竭的细节,让人难以想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尤其让我感到揪心的是,那些最先感受到气候变化恶果的,往往是那些对造成这一问题负有最少责任的弱势群体。吐瓦鲁人民,他们似乎成了这场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无辜牺牲品。我脑海中浮现出他们站在海边的身影,望着日益逼近的蓝色,心中该是怎样的绝望?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也没有渲染煽情的悲情,它只是冷静地呈现事实,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生存的困境。它让我反思,在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时,是否忽略了那些正在为我们的发展付出代价的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