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的教育主張被稱為自然主義的教育主張,在本書中他說齣他認為最適當的兒童教育。 
  本書共分五捲,以「歸於自然」和發展天性貫穿其中,作者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齣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書中以夾議夾敘的小說題材,在前四捲以愛彌兒為主人翁,提齣針對當時男子教育的自然主義的改革方案;最後一捲以蘇菲為案例提齣女子教育改革的模式。
本書內容重點
  1.在第一捲中,著重論述兩歲以前的嬰幼兒應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
  2.在第二捲中,主張對二至十二歲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加強思維訓練。
  3.在第三捲中,針對十二至十五歲的青少年加強智育教育。
  4.在第四捲中,針對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論述德育教育。
  5.在第五捲中,針對成年人的愛情教育做論述。
本書特色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自然主義之父」--盧梭
最重要的教育著作—《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小說,也是盧梭對兒童教育的看法—「自然教育」
《愛彌兒》,是法國資産階級民主主義者、傑齣的啓濛思想傢盧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書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齣版。此書齣版時,轟動瞭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産階級國傢,影響巨大。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産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産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
作者簡介
盧梭(J. J. Rousseau)
盧梭是法國著名的教育學傢、思想傢以及文學傢,也是影響現代社會民主製度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他主張人權平等,崇尚自然,有「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自然主義之父」之稱。他提齣自然主義的教育理念,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其學說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返迴自然」,力除成人世界中加諸於兒童身上所有不閤理的束縛。重要著作有《民約論》、《社約論》、《懺悔錄》等。
原序
導讀
第一捲
第二捲
第三捲
第四捲
第五捲
附錄
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
盧梭生平和著作年錶
譯名對照錶
序言
這本書中的感想和看法,是沒有什麼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連貫的,它開始是為瞭使一位善於思考的賢良的母親*看瞭高興而寫的。最初,我的計畫隻是寫一篇短文,但是我所論述的問題卻不由我不一直寫下去,所以在不知不覺中這篇論文就變成瞭一本書,當然,就內容來說,這本書的分量是太大瞭,然而就它論述的事情來說,還是太小瞭。要不要把這本書刊行發錶,我是考慮瞭很久的;而且在寫作的時候,我常常覺得,雖然是寫過幾本小冊子,但畢竟還是說不上懂得著書。我原來想把這本書寫得好一點,但幾次努力也未見成效,不過,經過這一番努力之後,我認為,為瞭使大傢注意這方麵的問題,我應當照現在這個樣子把它發錶齣來;而且,即使說我的見解不好,但如果能拋磚引玉,使其他的人産生良好的看法,我的時間也就沒有完全白費。一個深居簡齣的人,把他的文章公之於世,既沒有人替它吹噓,也沒有人替它辯護,甚至不知道彆人對他的文章想些什麼,或者說些什麼,那麼,即使說他的見解錯瞭的話,他也不用擔心彆人不假思考就會接受他的錯誤的。
我不想多說良好的教育是多麼重要,我也並不力圖證明我們常用的教育方法不好,因為這種工作已經有許多人先我而做瞭,我絕不喜歡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填塞我這本書。我隻想說明:很早以來就有人在大聲反對這種舊有的教育方法瞭,可是從來沒有人準備提齣一套更好的來。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和科學,傾嚮於破壞的成分多,傾嚮於建設的成分少。人們可以用師長的口吻提齣非難;至於說到建議,那就需要採用另外一種口氣瞭,然而這種口氣,高傲的哲學傢是不太喜歡的。盡管有許多的人著書立說,其目的,據說,完全是為瞭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類的事業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業,卻被人忽視瞭。我闡述的這個問題,在洛剋洛剋(1632—1704),英國哲學傢。盧梭在這裏所指的是洛剋於1693年發錶的《教育漫話》。在兒童和青年的教育問題上,盧梭在《愛彌兒》中幾次錶明他是不贊同洛剋的觀點和方法的;特彆是在第5捲的開頭,盧梭更是直截瞭當地說:“至於我,我可沒有培養什麼紳士的榮幸,所以,我在這方麵絕不學洛剋的樣子。”的著作問世之後,一直沒有人談論過,我非常擔心,在我這本書發錶以後,它仍然是那個樣子。
我們對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瞭,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緻力於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麼,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麼,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還沒有成人哩。我所鑽研的就是這種問題,其目的在於:即使說我提齣的方法是很荒謬的,人們還可以從我的見解中得到好處。至於說應該怎樣做,也許我的看法是很不對頭,然而我相信,我已經清清楚楚地看齣人們應該著手解決的問題瞭。因此,就從你們的學生開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你對他們是完全不瞭解的:如果你抱著這種看法來讀這本書,那麼,我不相信它對你沒有用處。
至於人們稱之為做法的那一部分,它在這裏不是彆的東西,隻是自然的進行而已,正是在這裏最容易使讀者走入歧途;毫無疑問,也就是在這裏,人們將來會攻擊我,而且,也許就是人們批評得不錯的地方。人們將來會認為,他們所閱讀的,不是一種教育論文,而是一個空想傢對教育的幻想。
有什麼辦法呢?我要敘述的,不是彆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思想。我和彆人的看法毫不相同;很久以來,人們就指摘我這一點。
難道要我採取彆人的看法,受彆人的思想影響嗎?
不行。隻能要求我不要固執己見,不要以為唯有我這個人比其他的人都明智;可以要求於我的,不是改變我的意見,而是敢於懷疑我的意見:我能夠做的就是這些,而我已經是做瞭。 如果有時候我採用瞭斷然的語氣,那絕不是為瞭要強使讀者接受我的見解,而是要嚮讀者闡述我是怎樣想的。我為什麼要用懷疑的方式提齣在我看來一點也不懷疑的事情呢?我要確切地說齣我心中是怎樣想的。
在毫無顧慮地陳述我的意見的時候,我當然瞭解到絕不能以我的意見作為權威,所以我總連帶地說明瞭我的理由,好讓彆人去加以衡量,並且評判我這個人:盡管我不願意固執地維護我的見解,然而我並不認為就不應當把它們發錶齣來;因為在這些原則上,盡管我的意見同彆人的意見相反,然而它們絕不是一些無可無不可的原則。它們是我們必須瞭解其真僞的原則,是給人類為福還是為禍的原則。
“提齣可行的辦法”,人們一再地對我這樣說。同樣,人們也對我說,要實行大傢所實行的辦法;或者,最低限度要使好的辦法同現有的壞辦法結閤起來。在有些事情上,這樣一種想法比我的想法還荒唐得多,因為這樣一結閤,好的就變壞瞭,而壞的也不能好起來。 我寜可完全按照舊有的辦法,而不願意把好辦法隻採用一半,因為這樣,在人的身上矛盾就可能要少一些:他不能一下子達到兩個相反的目標。做父母的人啊,可行的辦法,就是你們喜歡採用的辦法。我應不應該錶明你們的這種意願呢?
對於任何計畫,都有兩種事情要考慮:第一,計畫要絕對的好;第二,實行起來要容易。
關於第一點,為瞭要使計畫本身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和實行,隻要它具有的好處符閤事物的性質就行瞭;在這裏,舉個例來說,我們所提齣的教育方法,隻要它適閤於人,並且很適應於人的心就行瞭。
至於第二點,那就要看一些情況中的一定的關係如何而定瞭;這些關係,對事物來說是偶然的,因此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可以韆變萬化的。某種教育在瑞士可以實行,而在法國卻不能實行;這種教育適用於有産階級,那種教育則適用於貴族。至於實行起來容易還是不容易,那要以許多的情況為轉移,這一點,隻有看那個方法是個彆地用之於這個或那個國傢,用之於這種或那種情況,纔能斷定它的結果。
不過,所有這些個彆的應用問題,對我論述的題目來說,並不重要,所以沒有列入我的計畫的範圍。
彆人如果願意的話,他們可以去研究這方麵的問題,每一個人可以研究他心中想研究的國傢或者想研究的情況。對我來說,隻要做到下麵一點就算是滿足瞭,那就是,不管人們齣生在什麼地方,都能採用我提齣的方法,而且,隻要能把他們培養成我所想像的人,那就算是對他們自己和彆人都做瞭有益的事情。如果我不能履行這個諾言,那無疑是我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實踐瞭自己的諾言,人們再對我提齣更多的要求的話,那就是他們的錯誤瞭;因為我所許諾的隻是這一點。
我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並且帶有一定哲學思辨色彩的作品。《愛彌兒(上)》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我個人對盧梭這個名字並不陌生,雖然之前沒有係統閱讀過他的作品,但對其在哲學和教育史上的地位略有耳聞。我總覺得,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經典,一定蘊含著超越時代的智慧。《愛彌兒(上)》似乎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盧梭教育思想的絕佳機會。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時代,他對於“兒童”的認知是怎樣的?又提齣瞭哪些顛覆性的教育理念?在現代社會,這些理念是否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思考孩子成長的真正目的,是希望他們成為社會的精英,還是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我期待《愛彌兒(上)》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並找到一種更符閤人性的教育方式。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質感,厚實的紙張,淡淡的復古色調,加上書名《愛彌兒(上)》的燙金字體,一拿到手就覺得是那種可以慢慢品味的經典之作。我平時在颱北的誠品或是獨立書店閑逛,常常會被這類帶有曆史厚重感,或是以教育、哲學為主題的書籍吸引,而《愛彌兒(上)》無疑就屬於後者。雖然還沒開始深入閱讀,但從書名和整體氛圍來看,我預感這會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度探索,或許能帶給我許多關於成長、教育以及人生觀的啓發。我在想,作者在撰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否也曾經經曆過類似的睏惑,或者想要解答些什麼呢?颱灣的教育環境近年來變化很大,傢長們對於孩子成長的路徑也越來越多元化,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另闢蹊徑的思路?我個人很喜歡那種可以引發思考,甚至挑戰既有認知的書籍,所以對《愛彌兒(上)》充滿瞭期待,希望能透過它的文字,看見一個不同於我以往認知的世界,或者更深刻地理解人性。
评分我一直很欣賞那些能夠跨越時代,依然具有生命力的經典作品。最近在整理書架時,偶然看到瞭《愛彌兒(上)》的精裝版本,封麵設計簡潔而典雅,散發著一股不凡的氣質,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本身從事設計工作,對書籍的裝幀和排版有著特彆的關注。這本書的字體大小、行距,以及頁麵的留白,都透露齣一種用心和考究。我常常在想,一本好書不僅在於其內容,也在於它呈現的方式。讀一本精心製作的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從它的外觀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和齣版方對於這部作品的尊重。我對於作者在“教育”和“人性”這兩個層麵所要探討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特彆是考慮到它是一部“上冊”,我猜想它可能會提齣一係列的問題,為接下來的內容做鋪墊,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的發展。
评分老實說,會注意到《愛彌兒(上)》完全是因為我的一位哲學係朋友極力推薦。她說過,這本書是她大學時期影響最深遠的讀物之一,至今還會時不時翻閱。我雖然不是哲學係齣身,但一直對人文社科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能夠挑戰既有思維框架,帶來全新視角的作品。我常常會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找個咖啡廳,點一杯手衝咖啡,靜靜地閱讀。我期待《愛彌兒(上)》能帶給我這樣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在文字的世界裏,暫時忘卻外界的喧囂,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好奇,這本書的核心論點是什麼?它會以怎樣的方式來探討“教育”這個宏大而又貼近每個傢庭的主題?是偏嚮理論的分析,還是更側重於實踐的指導?颱灣社會普遍存在著對於孩子學業的過度關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廣闊的視野,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意義,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平衡點,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而非僅僅是為瞭分數而奔波。
评分近年來,颱灣的親子教育類書籍層齣不窮,各種育兒觀念和教育方法讓人眼花繚亂。我在其中挑選,常常感到無所適從。《愛彌兒(上)》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沒有像市麵上很多書那樣直接打齣“成功育兒秘訣”的口號,反而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去探索一種關於“愛”與“成長”的哲學。我住在颱北都會區,生活節奏很快,常常覺得自己在育兒上,似乎總是陷於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狀態,缺乏係統性的思考。我希望《愛彌兒(上)》能夠提供給我一些更深層次的啓示,幫助我理解孩子成長的內在規律,而非僅僅追求外在的“好成績”或“好錶現”。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更加人文關懷的視角,去剖析教育的本質,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規劃孩子的未來,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健全人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