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

第三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要再跟下一代喊话了
  请看看你们手中的权力,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

  每一个人的前途,就从这一刻开始倒数

  ★知识分子的良心思索,全球性犀利的时论观点
  ★作家 胡晴舫 年度重磅文集

  跨越世纪第一个十年,历经全球化神话崩解、世代正义、金融海啸、地球暖化、娱乐八卦风、中产阶级消失、青年失业潮席卷而至。我们活在名为焦虑的年代。

  我们的世代,群众面貌多元而缤纷。这些脸孔可以是青年学子,世界的未来与可能性,与他们紧密相连;可以是刚出社会的年轻一代人,面临的是世代正义的问题,抵挡经济崩坏的强大无力感,仍旧欲望行动,怀抱改变社会的理想;可以是如你我他的青壮年族群,中产阶级,该是安身立命的时候;更有的是为生活打拚一辈子的年长者,他们关心未来,关心下一代的生活。不分世代,所有人都在面临变化,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浪潮冲撞动摇,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作家胡晴舫做为一名思想者,长期在各大报刊专栏冷眼热心剖析,身为此代人,我们所热切的、我们的责任、我们追求的自由等种种公民伦理课题。人类总是预言世界的毁灭,指出现今体制的崩坏,并一再强调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如何之不可行。但世界崩毁或不崩毁,假设人类仍将继续活下去,就算我们是最坏的一代人类,我们该当如何?

  世界已然改变,观念才是革命,思想就是力量。
  在新的世界里,无人是真正的孤岛。

  「改变社会现状,不代表要发起一场革命,而是要靠所有人一点一滴把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好。尤其是握有权力的人,他们的社会责任与影响力更值得期待。一个人在他的权力位置愿意坚持一件事,就会改变一个社会细节。即使是一点点,都是开始。

  我的中心思想无非就是思索在如此时代中当『人』的意义。资讯疯狂流通,人群不停碰撞,许多道德伦理每天不断调整变化,我就是一直在思考这些新道德、新伦理的要求与合理性,而作为一个『人』,我如何安身立命。

  我想,重点是改变议题的方向。」

──胡晴舫

作者简介 

胡晴舫

  台湾台北生,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戏剧硕士,写作包括散文、小说、文化评论,1999年移居香港,着有《城市的忧郁》、《旅人》、《我这一代人》等书,固定专栏发表于两岸三地以及新加坡各大中文媒体。2010年起,旅居东京。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 现代阿特拉斯 杜念中
序 / 胡晴舫

/ 岛屿
想像一座岛屿
台湾,你要往哪里去?
受害者社会
贺斯曼的呛声预言
被遗弃的社会
给五十岁以上的台湾人

/ 金钱
都是蓝眼睛白皮肤的错
天外飞来一只黑天鹅
当资本之神从高空坠落
肥猫银行家的哀歌
性,谎言,录音带及总统先生
艺术无价,只有天价
艺术应站在政府对面
有钱就是生活在他方
钱到分手方恨少
买楼像女人买手袋
资本梦已远

/ 环境
幸福垃圾十万年
一块牛肉不只是一块牛肉
封在时空胶囊里的波儿故乡
活出一个亚洲新世纪
当新道德崛起

/ 都市
人在东京大地震
中国都市化
棕色的巴黎
工厂作为一座城市
未来的古蹟
旧就是新
全球都市
让城市起飞
城市之癌
都市之母
备用的灵魂
记忆是一台时光机器
再看一眼,一眼就要不见了
长野山上的二十一公克
这里是中国城
世界从此没有结局

/ 世代
青年要团结起来
草莓革命
世代正义
亚洲朝代政治
政治美貌时代来临
三个儿子
虎妈鹰父
老男人与他们的爱情生活
美国人为什么不害怕?
光说Sorry还不够
中国内部的力量
若中国统治世界
中产阶级的消失

/ 社会
遭阉割了的天王
往天王尸体上洒香水
需要的不只是民族情感
胖瘦无关乎身材
资产阶级拘谨的时尚魅力
历史新奢华
飨宴感流失的美食时代
衔金汤匙未免太沉重?
演算法式爱情习题

/ 资讯
人人看新闻不读新闻的年代
与魔鬼作交易
数位无冕王
网路纠察队
全面解密台湾
暴露狂年代

/ 现代人
孤独是一辆向前驶去的快车

图书序言


青年要团结起来


发达国家逐渐高龄化,人数最众的战后婴儿潮世代正值退休关卡,需要福利保障,社会趋势少子化之际,银行破产,政府负债累累,国家面临倒债,理应为上一代债务买单及为自己储存退休金的年轻世代却大量失业,上街抗议,燃烧市街。这是世纪初的全球景象。

巴黎郊区青年暴乱,阿拉伯之春,希腊抗议失控,到伦敦青年暴动,事后大量检讨均跟青年失业有关。二○一○年全球失业人口为两亿,其中七千八百万为青年。欧陆最严重,西班牙青年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五,希腊百分之三十八,而每五个英国青年就有一人失业。抱怨太多「啃老族」的日本每十二个青年有一人失业,其他有工作的大多窝在便利商店打零工或站在街头发面纸。台湾标签年轻人为「草莓族」,青年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三,自愿性失业者恐怕更难以估计。

随着劳工意识高涨,劳工保护政策渐强,青年作为劳工市场的新来者本来就居于弱势。他们缺乏经验,不懂专业,即使具备技术也尚待琢磨。青年也比较有本钱等待,不似一家子嗷嗷待哺的中年人每天必须妥协开工,他们总是可以回笼学校,混在父母家,赚点散钱,直到一份他衷心认同的工作出现为止。

青年就业的解决之道,首要经济持续发展。然而,社会经济愈成熟,发展愈趋缓,同时人类愈来愈健康长寿,当英国查尔斯王子六十多岁仍接不到王位,台湾张忠谋八十岁仍是台积电总执行长,这幅画面显现了现今劳动市场难以流动的困境,尤其,青年失业愈来愈高学历,不再是季节性现象,而是结构性问题,亟待政府重视。

然而,採取保护政策未必能治标,相反地,如何增强青年的竞争力才是重点。当台湾大学录取率几乎百分百,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却仅有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同时市场因为担心他们的专业不足,不堪录用,这已透露了教育体制并没有与市场衔接,师资恐与市场脱节,无法训练出市场所需人才。举例美国SCAD设计学院延揽好莱坞师资,学生在学校时已对外头市场有一定概念,并据此规画就业方向,加强未来就业的所需技能,毕业后便能直接进入产业,从事服装设计、动画、场景设计等,学校与业界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

当旧世代仍留在职场上,要做的并不是逼退,而是如何善用他们。当今人类正面临一批前所未见的健康老人,体力脑筋不输年轻人,随着医学愈见发达,人类长寿只会变成常态,英国一项研究显示今年十六岁的少年每五人会有一人活到一百岁。老人如何继续贡献依旧旺盛的劳动力,如何将技能经验无私传给毫无生命经验、遑论职业经历的年轻人,而不鄙视他们,如何与年轻人肩并肩工作,且不以己身的社会资源与决策地位以霸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成为一项高龄化社会的共同课题。

我们习惯八十不称老时,请别忘了二十岁已是法定成年人。就在不久前的二十世纪初,更多男人二十岁已是人家的爸爸。因此,产业应该给年轻人机会,不要受限于世代偏见,让他们从工作中学习。有机会犯错受挫,才有机会累积成长。草莓破皮了几次,自然长出厚茧。

而青年人更应团结起来,在公共领域积极发声,扛起社会责任,主动追寻自己的未来。毕竟,要人家不把你当孩子的前提便是自己先拒绝当个孩子。




想像一座岛屿


岛屿,向来是世界的边缘。

唯有在渴望遗世独立之际,人们才会想像一座岛屿。

岛民也通常对自己的存在感到一股孤寂的慎重感。毕竟,环顾四周,除了他们自己,目之所及,全是大量的海水。

大陆国家之间那种漫长得彷彿没有终点的人为疆界,如同中苏、美加之间,既割不断绵延数百里的山峦与地下流动的滔滔河水,也阻挡不了人类蚁般的流动。住在边疆的人们天天跨国界,如同过马路到对街商店那样稀松平常,我早上去卖羊奶,你中午来收款,他晚上去会情人,即使是战争时期,只要稍微夜黑风高一点,依旧有胆大妄为者随时就翻墙过去。

住在岛屿上的人们很难想像如此杂居的状态。对岛民来说,岛屿土地的尽头就是疆界。再过去,没有了。

因着海洋这道天然的防卫,敌人不能睡在你家的门口,也不会常有陌生人莫名闯荡进来,只因要去第三地时必须路过。岛屿本身是终点站,而不是转运点。岛屿的公路与铁路自成一个循环,不跟其他土地的交通动线接轨。谁也不用经过台湾去日本,但要从法国去波兰,你就必须跟德国人打交道。要看见其他人类,岛民需要离开这座岛屿;要躲开其他人类,他们只需返回自己的岛屿。如此轻易。海洋,这个忠实的保母,永远伸开沉默的臂弯,保护着她的子民。

虽然,在这个高科技传媒发达的全球化经济时代里,岛屿早已不是那般与世隔绝,但是岛民却依然比许多其他地区的人民多了份地点偏僻的好处,让他们得以被世界遗忘──如果他们选择如此的话。

全球化时代,原本是属于台湾的时代。

去中心化,所以能以小博大;身分暧昧,所以文化得以冲激糅合;边界消融,所以挑战过时的国族主义;人权至上,所以个体生命的价值高过集体主义的教条。

历史此刻,当共产中国脱胎换骨、重新站上国际舞台,民主美国对台湾不以为然,台湾人悲愤地活在蓝绿扭曲的天光之下,如果有人问我,小小台湾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我会说,台湾代表了中国的未来,以及,全世界的未来。因为,倘若这个世界真心相信那一整套「世界是平的」的全球政经文化体系,台湾社会有最好的条件去实践那份重视经济自由、坚持文化平等的全球化理想。

因为,我们的劣势就是我们的优势。台湾社会既国家认同错乱,又文化身分混乱;没有什么至高无上的种族沙文主义,也不曾拥有单一宗教威权。历史的谬误、政治的分裂与移民的文化,都让台湾社会早早理解什么叫去中心化,什么叫身分暧昧,什么叫文化糅杂,什么叫月有阴晴圆缺、唯有人权不变。法国人仍在假意与全球化运动欲迎还拒时,自身市场规模过小的生存压力却早已逼迫台湾商人提着皮箱走遍天下去接订单、卖产品。

过去,我们不懂全球化,我们就已经活得非常全球化。甚至可以说,台湾就是全球化运动下产生的一个社会。

然而,十年来,台湾却愈活愈像一块悬挂于世界边缘的小岛。我们原本就不是世界的中心,现在我们逐渐从世界的地平线掉落。

固然,岛内政治对峙导致国事空转,民进党政府为去中国化而减缓两岸交流的速度,同时中国经贸实力突起,全世界极力讨好北京政权,只想对麻烦制造者台湾视而不见,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冷战结束,亚洲区块趋向和平,大环境风水流转,再没有谁需要我们当反共的堡垒、自由的灯塔或中国文化的替身,台湾曾经因为世界分裂而放大了重要性,现在不过又打回一叶孤岛的原形。

岛屿,就岛屿。站在世界的边缘,又如何。

如果遗世独立的代价是能够建立自己喜爱的社会,就算贫穷一点,那又怎么样。谁说台湾一定要国际化。

那,担忧边缘化的恐惧又从何而来。

从台湾坊间一些流行论述,你会以为台湾反对全球化运动,虽然我们社会从全球化运动获益良多。过去二十年来,台湾地方意识觉醒,凸显主体性,让社会性格发展更完整,草根文化成为社会创造力的来源,政治主权落实于人民,使得台湾成为少数能够真正实践民主的亚洲社会。然而,在建构台湾意识时,为了推翻中国国民党当年未经民主选举的一党专政,在当今两岸关系依然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之前维护台湾主权,许多似是而非的伪后殖民论述遂将外来者一律打成不安好心的陌生人及潜在的殖民者,把丰富活泼的台湾文化形塑为一个封闭死板的文化系统,彷彿不喝任何奶水就独立长大的一匹野狼。

这种态度导致我们对国际语言的不积极学习,对传统中文的正统拥有权不加珍惜,对白米炸弹客的处境只有主观的同情而没有客观的理解,虽懂得怀疑西方文化霸权却缺乏知己知彼的批判,认定追求市场自由、让外资进场就是把自己殖民化的前奏;同时,每当台湾电影在海外得奖、台湾之子在美洲大陆打球、台湾品牌外销各地、台湾晶圆厂订单增高时,台湾人又统统把他们对全球化运动的敌意忘得精光。

台湾对全球化运动的刻板理解也反映于我们的签证管理与移民法规。我们要走出去,却不让别人进来。当其他国家限制台湾护照的移动自由时,台湾人都会感到非常愤怒。回头看台湾政府处理新移民与外籍雇员的种种政策,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像是外籍新娘必须要有超过台币四十一万的财力证明才能办理身分证,像是国际专业人才来台工作困难重重,就算来了台湾,即使是大学任聘外籍教授,也要接受每年定期爱滋病检验等充满歧视性规定。种种排外法条,台面上不见任何异文化族群活动,使得挪威极右杀人魔布里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盛赞台湾是个成功的民族国家。

台湾社会口头上质疑西方强权国家,排斥中国大陆,实际上,我们却对美国、中国、日本三国以外的国家都兴趣缺缺。台湾既不关心缅甸人,也不关心印尼人,对同是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印度充满偏见,对韩国人只有竞比的敌意,也搞不清楚法国其实比他们愿意公开承认的更全球化,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巴黎早已属于全世界,里头住满了外国人,法国是拥有最大回教族群的欧洲国家。

种种不合情理的政策法条与自相矛盾的文化观点,全都包在反全球化的大衣之下。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运动者提供了反省的声音,但组成分子庞杂,包括国家主义者、嬉皮、摇滚歌手、环保人士等,他们暂时没能提出另一套更有效的经济法则,目前仅以反全球化来概括他们的身分。反对,是重要的批判力量,点醒主流价值的陷阱,修正现行体系。但,事实上,即便是反全球化运动本身也是某种形式的全球化运动,而今,举凡世人关注的议题如环保、人权、能源等,皆必须跨越边界,全球串联,共同行动。新的世界里,无人是真正的孤岛。

在台湾,因为长期遭国际社会排挤,而产生了自卑心态与忿怨冷漠,因为仍与中国在历史宿怨与文化血缘均纠缠不清,因为岛民性格,因为误认世界主义与本土意识不能并行不悖,因为害怕全球化竞争的直觉,于是合理化了市场保护主义、大台湾文化主义与国家民粹主义,截断了台湾社会的全球化步伐。

是,全球化时代可以是台湾的时代。

然而,如果台湾坚持做一个遗忘了世界的小岛,那么,迟早,世界也会遗忘了我们。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