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覺知的偏執,往往讓人投射齣失衡的人生。
其實,人生的苦樂,並非取決於外力,而是來自內心認知的投射。
你有什麼念頭,就會看見什麼樣的世界。
當你無法放下執念,你就會以假為真,活在妄覺映照齣的幻象中。
就像失智老爺爺誤把魚缸當電視,
因為錯誤的認知,讓自己陷入狹隘負嚮的抱怨中,而看不見實相。
到底人生是不能改變,還是你不想改變?
當你看清自己的偏執,你就能找到答案。
苦樂皆是信念的産物,往往人都會執著於苦樂當中。每個人都有執著的時候,執著有時是讓人往前進的動力,有時卻是成為讓你原地踱步的窘境。人生大部分的執著,通常都是屬於後者。生命中許多的睏難,常常是因為自己的認知錯誤,而怨天尤人,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苦難。
古希臘哲學傢艾彼科蒂塔斯(Epictetus)曾說:「人不是受事情的睏擾,而是受到他們對這些事情看法的睏擾。」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信念,有時候常常是因為自己的想不開。因為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心裏所想的。隻要把那層濛住眼睛「看不開」的薄紗掀開,就能清晰明朗看見新穎的世界。信念能夠決定你的人生。
本書作者透過39篇小故事,分享個人的生命體悟,及對周遭人事物的深刻觀察與發現。細細閱讀後,你也會發現,執著往往會帶來無比的苦難,也因此無法開拓更美好的人生。麵對人生、彆預設立場、自我決定,就能放下執著,就不會再把魚缸當成電視瞭。
作者簡介
心靈勵誌作傢 魏棻卿
齣生於颱南佳裏,畢業於文化大傳係、北醫公衛所。2001年成為記者,曾經任職於遠見雜誌、東森、民視、三立等媒體,榮獲多座新聞奬項。目前就讀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亦經常參加心靈成長課程。
從小就堅信,人因夢想而偉大。熱愛寫作、閱讀和流浪,緻力以「單純、自由、愛」活齣生命精彩,讓自己的存在成為世界的祝福。著有《幸福不是因為擁有很多,而是執著很少》、《人生沒有如果,這纔是人生》、《愛,逆轉勝─紀寶如》、《人生就像下棋,真正的對手是自己2》(閤著)、《人生,沒有什麼是你應該得到的》(閤著)等書。
歡迎加入作者Facebook粉絲團︰魏棻卿的書香花園
如欲寫信給作者,請寄至下列電子信箱︰service@3eyeintegrated.com
【作者序】 你眼中的世界,其實是內在信念的投射
Part 1人生是苦或是樂,往往來自你的一個念頭。
01一張沒貼郵票的明信片
02麵對死亡,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救贖
03放下非理性信念,就是放過自己
04敲敲你的周哈裏窗
05彆忙著討好每一個人
06和失敗交朋友
07用「例外法則」挑戰負麵認知
08負麵情緒不是罪
09絕望也是一種力量
10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
11化整為零的苦難解脫術
12探勘內在的冰山
13換個角度想,纔能發現新方嚮
Part 2苦難的人生,其實是內心所導演齣來的一場戲。
14不要老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15路,就是要自己走一遍
16你怎麼對自己,彆人就怎麼對你
17到底是誰救瞭誰?
18退齣物質軍備賽吧!
19想受人尊敬,還是受人歡迎?
20誰纔是小人?
21彆人眼中的天堂,可能是你的地獄
22內心戲的代價
23真相,有時和你想的不一樣
24幸福不是比較來的
25其實你什麼都不缺
26Reactive和Creative的差彆
Part 3放下執念,就能走齣生命的睏境。
27算命不如一個決定
28你要的快樂,自己決定
29違反操作須知,人生也會大當機
30永遠不要讓彆人告訴你,不能做什麼
31是不能改變,還是不想改變?
32請,為自己而戰!
33不想被關?那就撞破玻璃箱吧!
34親愛的,那並不是愛情
35用行動切換苦命模式
36流浪,未必是因為迷路
37巫婆的禮物
38有傷,不一定有害
39感謝苦難傷疤
作者序
你眼中的世界,其實是內在信念的投射,活著,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拜醫療科技所賜,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比起半個世紀前,少說增加一、二十個年頭,換算成天數,等於多活瞭三韆多到七韆多個日子。這意味著什麼?這代錶身為現代人的你,必須麵對並處理的人生議題,不僅比較復雜,量,也遠比以往來得多,這些議題幾乎都伴隨著受苦感受,所以常被冠上「苦難」這個詞兒。
然而,你可曾想過,橫亙眼前的苦難,哪些是必須親身經曆纔能體悟?哪些又是自找的?以個人生命經驗來說,我認為人生當中,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苦難都是自找的,隻有百分之二十是齣於必然,想躲也躲不掉。
生命中,「自討苦吃」的情況越少發生,生存能量就越不會被虛耗,反而還可以用來造就自己,活齣理想中的人生版本。但要怎麼減少自討苦吃呢?關鍵就是要先改變你腦子裏的認知。
話說,有一位老爺爺經常逢人就抱怨兒子很不孝,理由是,兒子日前為他安裝的那颱電視,竟然限製隻能看一個節目,讓他百無聊賴。鄰居心想,當今哪有什麼電視機隻能看到一個頻道,而且還隻有一個節目,親自到老爺爺傢中一探究竟,纔發現原來老爺爺口中的電視機,其實是一個魚缸,單一節目所指的,就是一隻金魚在水裏遊來遊去。
這故事聽來有點誇張,在腦部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老人傢身上,卻很有可能會齣現這樣的情況。舉這個例子主要是想突顯,認知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因為認知會慢慢發展齣信念,左右著你的真實命運。
關於這一點,美國認知心理學傢埃利斯(Albert Ellis)曾在一九五○年代,提齣瞭所謂的「A-B-C理論」,A是誘發事件、B是信念、C是情緒和行為結果,三者的關連性如下:
A(誘發事件)←B(信念)→C(情緒和行為結果)
注意到瞭嗎?上述的兩個箭頭,都是以B(信念)為齣發,分彆指嚮A和C,這個意思就是說,是內在信念,影響我們對外在事件的看法,也是內在信念,主導我們對事件的感受和反應。如何破解呢?一樣得從信念下手,駁斥原來的非理性信念,改用理性信念來看待事件和決定反應,自然能改寫結局。
所謂的「非理性信念」,根據埃利斯的說法,包含瞭需要被贊賞(意指無論做什麼都必須得到肯定)、過高的自我期許、壞人需受到責備、事情不如己意時會麵臨災難、對不愉快的後果不必負責(意指都是外在環境的問題)、時常心存憂慮、選擇逃避問題、過去決定現在(意指活在過去,忽略當下的努力)、完美主義傾嚮、依賴能力好的人、過分關切他人的問題(意指把他人責任都往身上扛)。
古希臘哲學傢艾彼科蒂塔斯(Epictetus)曾說:「人不是受事情的睏擾,而是受到他們對這些事情看法的睏擾。」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信念,絕對要比上述來得多更多,也很難逐一去修正,這時候,就要肯定真實苦難的意義瞭。
文章一開始,我們曾經提到苦難有兩種:一種是自找的,一種是必然的。後者是屬於「有意義的受苦」,非但不能逃避,還要學習去承擔,因為這一類的苦難,如同黎巴嫩詩人卡裏.紀伯倫所形容,是用來「突破那封閉你靈性的殼」,封閉我們靈性的那個外殼,正是諸多的非理性信念。
破壞,是為瞭建設。真實的苦難,就是上帝用來搞破壞的利器,目的在推翻你的非理性信念,讓埋藏的靈性種子得以突破外殼,開枝散葉。靈命成長瞭,看待事情的高度也會跟著不同。當眼光被徹底翻新和提升,便能打造齣一個全新,且讓你真心熱愛的人生。
《你的執著,往往讓你把魚缸當電視:苦樂都是信念的投射,改變信念,就能改變人生》,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力量,仿佛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角落。那個“把魚缸當電視”的比喻,實在是太生動瞭,準確地描繪瞭我們有時陷入的思維怪圈,固守己見,忽略瞭更廣闊的視野。我常常發現自己會在某個問題上鑽牛角尖,就像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魚缸裏,而忘記瞭窗外陽光明媚。而“苦樂都是信念的投射”這句話,更是如醍醐灌頂,讓我明白瞭情緒的真正來源。原來,我們感受到的痛苦或快樂,並非完全由外部事件決定,而是我們內心信念係統過濾後的産物。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認知工具,它不僅解釋瞭為什麼不同的人麵對相似的境遇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更重要的是,它指齣瞭改變的可能性——改變信念,就能改變我們的人生體驗。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操作方法,幫助我識彆並打破那些限製性的信念,建立起更加積極和支持性的思維模式,從而真正活齣自己想要的人生。
评分我一直覺得,人生的起起伏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和解讀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瞭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它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哲學理論,而是用一個非常生活化、甚至有些俏皮的比喻——“把魚缸當電視”,來揭示我們思維的局限性。我常常會陷入某種執念,對一件事情耿耿於懷,即使它已經不重要,但我的思緒卻依然被牢牢吸引,就像看著魚缸裏的魚兒遊來遊去,以為那就是整個世界。書名中“苦樂都是信念的投射”這句話,更是讓我醍醐灌頂。它精準地道齣瞭一個普遍的真相:我們並非直接體驗現實,而是通過我們預設的信念係統來過濾和解讀現實。也就是說,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創造”齣來的。這讓人既感到一絲無奈,又充滿瞭力量,因為如果信念是投射,那麼改變投射,就意味著改變結果。我相信這本書會提供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識彆和挑戰那些負麵的、限製性的信念,並學習如何建立積極的、賦能的信念,從而真正實現“改變人生”的承諾。
评分這本《你的執著,往往讓你把魚缸當電視:苦樂都是信念的投射,改變信念,就能改變人生》的書名,仿佛是在對我招手,說:“嘿,我知道你!” 那個“把魚缸當電視”的比喻,簡直太貼切瞭。我時常會發現自己沉溺於一些看似重要的事情,卻忽略瞭周圍更廣闊的天地,就像看著魚缸裏的水波蕩漾,以為那就是生活的全部精彩。這種執著,有時是痛苦的根源,而書中“苦樂都是信念的投射”這句話,更是點醒瞭我。原來,我們所體驗到的悲喜,並非是外部事件的必然結果,而是我們內心信念的反射。我們帶著特定的濾鏡去看世界,自然就看到瞭與濾鏡相符的色彩。這一點讓我感到既震撼又充滿希望。震撼的是,原來很多睏境都是自己信念的産物;希望的是,隻要我們能改變信念,就能改變人生。這提供瞭一種非常強大的自助視角,讓我相信,我不是被動的受害者,而是擁有主動改變的力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信念的作用機製,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幫助我識彆那些不健康的信念模式,並積極地去重塑它們,從而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自由和豐富。
评分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你的執著,往往讓你把魚缸當電視:苦樂都是信念的投射,改變信念,就能改變人生》,就有一種被精準命中的感覺。特彆是“把魚缸當電視”這個說法,太形象瞭,道齣瞭多少人內心深處的某種固執和局限。我們常常沉溺於自己認定的“現實”中,即使眼前有更廣闊的世界,也視而不見,就像把目光鎖定在魚缸裏遊動的魚,認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而“苦樂都是信念的投射”這句話,更是直指問題核心,它揭示瞭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經曆的苦與樂,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內在信念的外在顯化。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世界,就會活齣怎樣的現實。這一點讓我感到既有啓發,又充滿期待。如果說苦樂是信念的投射,那麼改變信念,就意味著擁有改變人生的可能性。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把解鎖人生局限的鑰匙,讓我看到瞭擺脫睏境、走嚮更美好生活的希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帶領我們深入探究這些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有效地調整和重塑它們,從而真正實現人生的積極轉變。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你的執著,往往讓你把魚缸當電視:苦樂都是信念的投射,改變信念,就能改變人生"。初讀之下,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洞察人心的力量,直指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卻又無比強大的思維定勢。我想,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對“把魚缸當電視”這個比喻會心一笑,因為我們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曆,固執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而忽略瞭窗外的風景。書名中“苦樂都是信念的投射”這句話更是直擊核心,它暗示著我們所經曆的一切,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都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信念係統。這不禁讓人思考,那些讓我們煩惱不已的睏境,是否真的源於外部環境,還是我們自己信念的局限?而“改變信念,就能改變人生”則是一種充滿希望的宣言,它告訴我們,改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就在我們自己手中。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具有一種解開人生迷局的鑰匙,能夠幫助我們審視自己,認識到那些束縛自己的無形枷鎖,並指引我們走嚮更開闊的人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看看作者如何一步步帶領我們拆解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並學習如何重塑它們,從而真正實現人生的蛻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