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人,16张餐桌:没和当地人吃顿饭,就不算去过那里

一个旅人,16张餐桌:没和当地人吃顿饭,就不算去过那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美食
  • 文化
  • 游记
  • 生活
  • 散文
  • 个人经历
  • 海外见闻
  • 深度游
  • 慢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个餐桌上的故事,都带着陌生世界的无限惊奇,
  都带着离开舒适圈、走向世界的勇气!

  ★《弃业日记》买买氏盛赞的绝妙文笔!
  ★当《 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遇到《深夜食堂》,就是这本书!

  走进异国异乡,坐上陌生的餐桌,把旅行最深的况味刻在心上!

  与陌生人共桌?这对台湾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能避就避。但是为什么一个20来岁的女孩愿意走遍天涯,只为在桌上听听陌生人讲故事?

  她在一道道美味菜餚之间,看尽人生故事:嗑一盘西班牙火腿煎鳟鱼,就能听到蹒跚老妇年轻时披着红舞衣、敢爱敢恨的少女情怀;从一碗平凡的味噌汤,看见日本老先生一生相守的求婚告白。她也带我们用一连串的餐桌故事,一窥旅游之外的真实世界:在瓜地马拉,她看见农民以血汗种植的咖啡豆;在德国,她紧跟着专与死人打交道、为人清理遗物的跳蚤商在市场穿梭;在尼泊尔,从一只鸡就能戳穿文明的糖衣。作者试图从一道餐点,掀开文化的裙角,走进共餐陌生人的荣辱与悲喜,记录旅行中的爱恨。

  你曾经和陌生人同桌共食吗?其实你不知道,原来跟陌生人吃饭,能听到这么棒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健芳

  透过吃喝和当地人互动,漫步世界的食物旅行家,嗜书,好游历,写作题材多半来自当背包客浪迹天涯的时光,将一路上与当地人同桌进餐的吉光片羽,发酵成文字,书里她想告诉大家,吃着陌生食物的外国人,也和你我一样渴求快乐,逃避痛苦。异国餐桌上最美好的回忆,是吃牦牛起司时,藏族老奶奶想讨来当孙媳妇。最喜欢的旅行地点是拉丁美洲,在街上兴高采烈地跳舞,原来,不需要任何理由。现大隐隐于市,在尘世中讨行生活。

  个人部落格:worldontable.blogspot.tw/

好的,这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旅行、文化体验和食物在不同地域中的意义,同时避开了您提到的具体书名和核心主题。 --- 书名:《远方的餐桌:世界寻味之旅》 简介: 踏上一场跨越大陆的味蕾冒险,探索隐藏在寻常街道与僻静角落里的烹饪秘密。《远方的餐桌:世界寻味之旅》并非一本简单的食谱集,它是一部关于人与土地、历史与日常交织的文化观察报告。本书带领读者深入全球多个具有鲜明文化印记的地域,从南美洲错综复杂的印加遗迹下的传统市集,到北欧极简风格的渔村深处,再到东南亚热带雨林边缘充满活力的街头烟火气,每一站都聚焦于当地人赖以生存和传承的饮食哲学。 旅行的真谛,在于深入体验那些无法被标准化的日常片段。本书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记录了食物如何构建社区认同、反映社会变迁,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无声语言。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烹饪的技艺,更是制作食物的人们背后的故事——那些世代相传的秘方、对季节的敬畏,以及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 章节导览: 第一部:土地的馈赠与人类的智慧 本部分聚焦于食材的本源及其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在意大利托斯卡纳起伏的山丘间,我们探访了那些坚持传统农耕方式的小农场主,了解橄榄油的压榨艺术如何受到年份气候的影响;在墨西哥瓦哈卡,深入探索了数千年来玉米如何从作物升华为宗教象征,以及烟熏辣椒带来的复杂风味层次。作者详细描绘了这些地区如何与自然资源进行对话,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饮食智慧,使平凡的食材焕发出不凡的生命力。这里的每一道菜,都是对当地风土的致敬。 第二部:街角的哲学与日常的仪式 旅行中,最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不经意的瞬间:清晨薄雾中弥漫的烘焙香气,黄昏时分围坐在一起的家庭晚餐,或是在拥挤的广场上,人们为了争抢一份热气腾腾的小吃而露出的满足神情。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日常”的仪式感。 在摩洛哥的麦地那迷宫深处,塔吉锅慢炖出的香料之谜,揭示了家庭结构与社交互动的微妙平衡;而在日本的传统居酒屋里,简朴的烤物和清酒,却蕴含着对“职人精神”的极致追求。本书着重捕捉了这些场景中流淌的人文情感,探讨食物如何成为家庭维系的纽带,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进食方式,确立社会等级和亲密关系。 第三部:迁徙、融合与新旧的碰撞 全球化浪潮下,食物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本书的第三部分考察了移民社区如何带着他们独特的烹饪传统,在新的土壤上扎根、演变。从纽约唐人街的百年老店到柏林的新兴融合餐厅,我们看到不同文化元素在碰撞中催生出全新的味道。 例如,在秘鲁利马,中式烹饪技巧如何与安第斯山脉的食材完美结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Chifa”美食。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层次的文化吸收与再创造。作者分析了这些“新传统”如何为身处异乡的人们提供一种归属感,同时也为当地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部:寻觅不易之味——非主流体验 真正的深度探索,意味着走出铺好的大道。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鲜少被主流旅游指南提及的地方:西伯利亚冻土带边缘的游牧民族,他们对肉类和发酵食品的独特处理方式;或是在遥远岛屿上,渔民们如何利用海藻和稀有的海洋生物,创造出维持生命的鲜美。 这些体验往往伴随着艰苦的旅程和沟通的障碍,但正是这些“不易之味”,才真正展现了人类适应环境的韧性与创造力。作者记录了在这些极端环境中,食物如何超越营养需求,成为一种生存艺术与精神慰藉。 结语:舌尖上的世界观 《远方的餐桌》最终引导我们思考:当我们品尝一份异域的食物时,我们究竟在品尝什么?是香料的组合,还是历史的厚重?本书相信,每一口食物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份地理的烙印,和一种生活态度。它鼓励读者,在下一次出行时,放下刻板印象,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每一个角落里,那些由时间和土地共同雕琢出的,最真实、最动人的味觉体验。这是一次对世界的温柔凝视,通过餐盘,洞察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食物的动人,不在美味,而是背后的人情味∕《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作者.连美恩

  初听到《一个旅人,16张餐桌》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直觉想到张曼娟曾经写过的一个短篇小说—〈兰花小馆,12点见〉;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因为餐厅客满只好无奈併桌,最初的不情愿与尴尬,在一同分享过饥饿与美味后逐渐变得亲暱,中国人喜欢说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那么,和一个陌生人同坐在一张餐桌上,好好吃一顿饭,听对方跟你分享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又需要多少缘份?

  食物是我们最原始的渴望,少了吃喝,我们动弹不得,吃喝被满足了之后,我们才去追求理想,学习爱人与被爱,但就像日本漫画《将太的寿司》,食物最动人的地方,往往不在于食物本身的美味,而是背后那让人觉得隽永的故事与人情味,《一个旅人,16张餐桌》就是这样一本犀利又充满人情味的美食锦集,戏台子就搭在餐桌上,但真正的主角是躲在食物背面那张模煳不清的脸孔,作者用一连串在地美食抛砖引玉,毫不费力把我拉上异国街头,我才睁开眼,泰国街头那个年轻、瘦小、说着不灵光英语的流动女贩小P,已经活生生站在我的面前,刺眼眩目的霓虹灯下,我看到她望着酒吧内那无奈又艳羡的眼神,接下来的故事彷彿都已经註定好了,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没有人可以买到不辣的青木瓜沙拉,捣沙拉的木杵和木臼只有一套,辣汁渗入杵臼,就算加入新食材还是会变辣」,那木杵是小P命运的重槌,她最终躲不过,因为出卖灵肉不是罪恶,赤贫才是!

  作者带着我们一步步爬过餐桌,一窥微笑与美景背后的真实世界,瓜地马拉用农民鲜血染红的咖啡豆,梦想成为厨师的小小偷渡客,德国专门帮死人清理遗物的搬家公司,泰国的卖淫文化,印度让女人倍感压力的嫁妆制度,哥伦比亚遭受剥削的香蕉园……也许很多人都觉得旅行只是单纯吃美食看美景,逛免税商品买打折名牌,但作者巧妙的用一张饭桌的角度切入,提醒我们了解世界另一端那些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或许才是认识这个世界最有意义的方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许你会跟我一样质疑那位长年在华尔街打滚,大捞一票后退休的M如今在瓜地马拉成立NGO资助偏远地区儿童教育的意义何在?或泰国酒吧老板S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的问题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我们必须了解,旅行让我们看遍这个世界,最重要的目的是宽阔我们的见识与胸襟,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好人,但我们都可以尽我们的努力趋向美善。」

  对于跟陌生人同桌吃饭还是感到很害羞吗?我相信在看过这本书里精采又刺激的故事后,想法可能会有一八0度大转变喔!毕竟,作者可是靠这一招认识到俊美的西班牙帅哥J呢!

推荐序二

朋友,来併个桌一起吃饭∕张国立

  第一次在国外和当地人吃饭是很难忘记的经验。那次在义大利,去一位神父身分的老师家,他是圣经迷──嗯,严格说是诺亚方舟迷,几乎每年暑假大家去渡假时,他就和同好到土耳其北部的阿拉拉特(Ararat)山里找方舟。于是每年收到他的消息都是他又找到若干古老且明显经过人工裁切的木材,说明当地确有大型古船的遗迹。

  有回去他家吃饭,神父已五十多岁,但老妈将近八十仍很健康,为我们做了细起丝粉拌的天使头发那种细面,还有野猪肉包的义式饺子,外加一整瓶大肚皮的奇安提红酒。

  老妈妈说个不停,从厨房说到饭厅,我一个字也听不懂,唯有勐点的份,可是义大利面的那股煳味,至今仍记得,带着点焦、有点黏口、和塞满记忆的起司香气。

  那次才明白,义大利面好吃在于现做。更好的则是发现义大利人的好客不输台湾人,当然,我指的是离开罗马、佛罗伦斯这些大城市之后。还明白,义大利妈妈宠儿子的精神,绝不输任何一位台湾妈妈。她把一大盆面放在桌上的同时,一只手搂着一旁早秃光大半个头的神父儿子,朝他头顶了起码三下。

  对了,去年冬天到北海道住在老朋友佐藤家,他的妻小在东京,一个人待在札幌上班,见到我和老婆去,热情到我不好意思的地步,因为他朝着客厅内几十瓶来自各地的日本酒说:

  「抢国立,都是你的,喝不完可以带走。」
  不,我绝非酒鬼。

  他的公寓有三间房,一间主卧室,一间书房,另一间和室的客房就归我们。第二天一大早,厨房传来一股香味,佐藤竟然为我们做早饭,有玉米浓汤(北海道的玉米香甜)、煎蛋(蛋心带着橙色)、烤面包(厚片松软的土司)、纳豆(搅成鼻涕状最下饭)、海苔(我老婆那时的绰号叫海苔子)、夕张来的蜜瓜(切成一片片,上面滴少许带广来的蜂蜜)。

  直夸他的手艺好,真人不露相。嘿,嘿嘿,嘿嘿嘿,他嘿到底。几天后才搞清楚,玉米汤是他同事帮忙做的。

  谁做的,不重要,而是透过佐藤氏的早点,我吃到许多旅行者急着想尝到的北海道简单美味,还有,原来在北海道每样食材都讲究新鲜,好吃者的天堂呀。

  不能不说另一次在义大利吃饭的经验,我第一次去罗马,孤单走进某个小馆子,当时客满,我语言不通正站在门口张望,有位老义朝我招手,就这样我们併桌吃了一顿饭,吃什么早忘光,不过记得喝了两瓶红酒和带着浓郁柠檬味的餐后酒。他来自热那亚,跟我说了很多关于家乡的事,嘱咐我一定要去,然后平分费用,一起踏着武松能踢起雪花的碎醉步离去。

  想起来,他整晚最常说的话是:西西里不是义大利、热那亚不是义大利、巴里(靠亚德里亚海)不是义大利。他的意思应该是,离开罗马才是义大利,罗马就是罗马吧。

  还有一回在法国,与一对美国来的夫妻併桌。巴黎人很势利,尤其看不顺眼外国人大口吃法国菜的方式,有事没事就翻白眼。东方人喜欢分食,这样子才能尝到不同的菜式,老法却两只叉子在同个盘子内搅,不礼貌。我和老婆就干脆点不同的菜各吃一半,然后交换盘子,哇咧,那个瘦巴巴穿黑西装灰白卷发的服务生还是翻白眼,他眼皮内长青春痘吗?这时美国夫妻展现美式的幽默,他们将盘内食物各吃一半后,忽然站起身交换位子。顿时全餐厅响起掌声,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哪!

  《一个旅人,16张餐桌》写的是吃饭的经过,写的与老外一起吃饭的甘苦,写的是要好好吃饭的饮食原则,还有,旅途上那些人的故事。

  旅行就是一个人走到陌生的地方,认识一些人,然后用尽力气找餐温暖的饭吃。

自序

食物是我旅行时的语言,我是食物的旅行家

  一直对饮食和旅行抱持极大的热情。所以,我有个像欧巴桑的嗜好,出国不爱逛百货公司,反而喜欢去菜市场绕绕。

  初来乍到,比起照着旅游书按图索骥,行礼如仪逛博物馆美术馆,不如上传统市场看当地人如何料理柴米油盐,更能贴近这块土地的脉动。

  地缘、气候、土壤、人文历史种种因素长年交织下,融合出一方饮食的样貌。

  鼻子嗅着印度马撒拉辛香料、或是墨西哥莫雷巧克力酱,耳中传来鸡鸭被切断喉管前的嘶哑聒噪,手上沉沉提着奇型怪样的菜蔬瓜果,从口袋笨拙地掏出不熟悉的泰铢或是披索付钱。

  日本肉舖的欧巴桑会鞠躬,用一层又一层的塑胶纸包装起她的恭敬,义大利老板随手塞给你几颗小番茄,更免费大放送比糖蜜还腻人的赞美,管你满头银丝、儿孙满堂也被叫「小美人儿」。

  在深刻体会我这只弱鸡,绝对无法胜任专业厨房的重度操劳之前,我也曾痴痴作过蓝带大厨梦。

  吃固然爱吃,胃口却太好,从不是味蕾发达、挑精拣肥、尖牙利齿的美食评论家,也没有「二十分钟上四菜一汤」的好厨艺,能变魔术般一瞬间从厨房端出糖醋排骨和酥芙蕾。不,我也从来不带着相机上餐馆,认真纪录每一道菜的摆盘。

  俗话说「歪嘴鸡,吃好米」,但我这只鸡不管什么米,都怀着好奇心吃下肚,不挑嘴不挑食,吃什么都开心,吸引我的是食物背后的故事。

  食材在哪里生产,怎样的风土人文才孕育出这道菜,怎么煮,如何吃,什么时候吃,和谁一起吃,市场价格多少,等等等等。

  在很偶然的机会下,接触了关注台湾农业的NGO网站「上下游新闻市集」,原本我要义务去烤饼干、卖蜜饯的,当编辑听到我是政大新闻系不成材的逃兵时,竟不由分说被抓来义务写稿。

  浪迹天涯的那几年,累积了不少生命养分,异国风味在我笔下跳跃,分享各个文化从产地到餐桌的故事,食物的生产、消费、烹煮、分享、销售,以及,由食物凝聚的人心。我不过是好奇的草根观察者,一个说故事的人罢了。

  跨越空间和时间,透过口舌咀嚼,人和人产生了连结,人和大地更产生了连结。没有什么比和当地人吃顿饭,更能「芝麻开门」般走入另一个国度。

  自然界食物链的运作,就是一张张嘴开怀大嚼。人类数百万年来的求生之道,重点只有每天弄吃的,和避免被吃掉。远在FACEBOOK发明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就习惯围着火堆,在山洞里分食聊天。

  在旅行还不是娱乐的过往年代,人类被胃口驱使着,追逐猎物、水草、耕地、香料,远离家园,开创新天地。

  《深夜食堂》的酷老板深知,食物承载着情感和回忆。人类由食物引起的爱恋,深植在基因里。

  嗅觉脑在一亿五千万年前爬虫类统治地球时就形成,在人类漫长演化过程中,慢慢形成嗅觉中枢的大脑「边缘系统」,主掌最原始的感官功能,与情绪记忆深度连结,所以人闻到一个味道,往往唤起尘封的过往。

  我边嗅着咖啡香,边写瓜地马拉;下笔印度之前,用辛香料煮了一锅咖哩;泰国那一篇的草稿是我在外劳都称赞的小餐馆拟的,青木瓜沙拉一样辣得我眼泪直流。借着食物回忆起数年前的细节,几乎每次都见效,历历在目。

  一道火腿煎鳟鱼能重现西班牙老祖母的痴狂年少,一盘青木瓜沙拉可以道尽泰国吧女的美丽与哀愁。用丹麦高级瓷器吃饭时,刀叉轻轻滑过磁盘,才赫然发现「我们台湾人不太讲究摆餐桌耶……」,然后由点而线而面,一层层思索背后的社经网络,爬梳历史纠葛。

  以及,不同肤色的躯壳中,同样渴求幸福的那颗心。

  对台湾太过熟悉,很多事都习以为常。一到国外看什么都新鲜,五官五感全开,像初生幼儿般,每日都有奇异发现,不断将异地和家乡对照比较,捉对厮杀,进而自我观照、反思。

  最后,总会在最大的差异点,看到最相似的情感。说到底,人性并没有太多不同。透过盘中食物,每个人被滋养、被理解、被关爱、被连结。我们地球人全都是害着同样病痛、有着一样心智运作的兄弟姊妹。

  老生常谈,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每个人承受旅途中种种际遇, 不管是头等冷气房还是三等硬座,带着几分淡淡的喜乐,夹杂深深的哀伤,肉体衰败中,彷彿了悟了什么,殊途同归,迈向死亡终点站。而吃火车便当,总是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行遍天下,长眠时,也不过一张床的大小。人生在世,独食山珍海味、龙肝凤胆,再美味也不比一家人围着餐桌共享地瓜稀饭的温馨。

  壮游之后,回归平淡,还是吃饭穿衣,柴米油盐,客户一样难搞,房租一样要缴。行万里路,映入眼帘的不外乎就是当地百姓张罗三餐的家常日子。不管在哪,生活本来就不是天天过年。

  天下没有比二十多岁时的贫穷,更理直气壮的事。穷得鬼都怕,依靠着陌生人的善意,一路讨吃讨喝(骗吃骗喝?)的吉光片羽,酝酿发酵成文字。

  回想起来,若不是如此克难旅行,第一线接触到各路人马,什么都吃,很多篇章可能就写不出来了。钱,买得来自己的空间,却也将自己隔离在大众之外。

  除了路上现买现用的必需品外,已完全和旅游纪念品绝缘。我只把回忆带回家,瞬间的感动和体悟,是钱买不到的。

  我认为关于背包客守则第一条,就是不要太努力。最难得的经验,事前绝对规划不来。

  在尼泊尔藏区临时起意去爬山,旅舍满了没空房,沿路投宿当地民家。别的观光客打排球喝啤酒时,我跟着藏族老人去放髦牛,牛铃叮当清脆,后头跟着兇勐的藏獒,然后一起望着白雪霭霭的山峰喝酥油茶。

  在巴拿马不想搭飞机到南美,我巧遇性感豪爽的女船长,航行到加勒比海小岛上,原住民草屋中的吊床摇曳,碧绿慵懒的椰子树衬着碧海蓝天,用椰子壳生火烤龙虾。

  砸钱花上数倍预算吃好住好,星级旅馆的雪白床单睡得好爽,餐厅的可口可乐喝起来清凉,巴士计程车的冷气够冷,只要花钱当大爷,「观光客胶囊」,其实再安稳不过,但行程越有效率越舒适,离当地生活越遥远。

  说是没福可享的贫穷背包客酸葡萄心理也罢,当你有勇气踏出养尊处优的「观光客胶囊」,就真的进入了造访的国家。

  旅行,不是为了走马看花的景点,而是抽离了熟悉环境,到陌生新鲜的土地上,重启五感所获得的感悟,对人,对万物,对天地玄黄,对宇宙洪荒,甚至对着一颗马铃薯,感到了连结。

  时间是唯一的奢侈。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安排紧凑行程,按表抄课会窒息你闲暇的心情。表格留到上班时做专案管理再用就好了。

  这是你的旅行,你才是主人,不是你的旅行指南。你的心自然会带你去你喜欢的地方。

  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和台湾人结伴同行。被关在两人世界般的中文泡泡里,平白失去认识其他旅行者的机会,更无暇结交当地人。既然一路都会遇到有趣的旅伴,何必自备?

  只有当你和当地人交了朋友,欣然领受一顿饭或一杯茶时,你才可以说你去过那个地方。不然,只是关在安全胶囊里去过了水而已。

  人一起吃喝时,最容易释放善意,分享人生故事。我写的是胶囊外香味弥漫的章节,食物是概括一切的最大公约数,我是食物旅行家。

  若读者看了这本书,对一个说着异国语言、吃着不同食物的陌生人,有了同理心、起了共鸣,而对地球另一端,多了一丝理解的话,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图书试读

火腿煎鳟鱼和佛朗明歌舞梦(西班牙)

进入初冬的庞普隆那城,灰蒙蒙的天空飘着羽毛般的细雪,我一面呵着白气,一面默背西班牙动词变化,沿着中世纪古城墙走到大学语言班上课。气温再低,午餐还是只卖火腿三明治,我叹口气,约T外出觅食,胡乱走进一栋石砖老房子,小餐馆只有十多个座位。

食物很快热腾腾上了桌,原来是家乡菜火腿煎鳟鱼,没去头,全鱼端上桌。我大喜,来欧洲除了炸鱼、腌鱼和烟燻鱼,没吃过鲜鱼。倒是美国同学T,多待了几个学期,万事包打听,却面露惧色,可怜的美国佬,桌上食物不应该死不瞑目地盯着她看。

我老实不客气地抄起刀叉表演「吃鱼秀」,台湾人三四岁就会吃全鱼,若不是怕T当场昏倒,我还想敲开鱼头吸骨髓呢,T觉得鱼只能是一片片冷冻鱼排。

白发厨娘兼老板娘M挪着胖墩墩的身躯到我们桌前,看到T面前的鱼一口也没吃,扬起眉毛,T像做错事的小学生似低下头,我顺势把T的盘子移到面前,熟门熟路开始吃第二条鱼。

西班牙人性情骄傲、暴躁而外向,老板娘大乐,大嗓门一笑起来桌面水杯都会震动。从此我想念鱼味时,三不五时揣着筷子绕道上门找M,鳟鱼肉质鲜嫩细致,我连最后一点肉屑也夹得干干净净,完美的鱼骨架令M啧啧称奇:「中国功夫!」

西班牙没有邻国法兰西「将成打野味浓缩至拇指大小的酱汁罐」的精致饮食,乡土菜更是豪迈简单,讲究当季原味。

M将鳟鱼清腹,抹上盐和胡椒,起油锅,用橄榄油爆香蒜头和生火腿,取出。把几片生火腿夹入鱼腹,鱼双面拍上面粉,然后下锅两面煎黄起锅,倒入雪莉酒醋再收干酱汁,上桌前淋上酱汁,切碎一把巴西里和一开始煎黄的生火腿做盘饰,大快朵颐前挤上几滴柠檬。

火腿煎鳟鱼是庞普隆那的招牌菜,海明威的成名作《旭日东昇》写尽本地奔牛节,也就是圣费尔明节(Fiestas de San Fermin)的狂热,让庞普隆那永远在世界文学留名。慵懒的下午,大师在邻近河流边钓鳟鱼边构思,夜晚饱餐了火腿煎鳟鱼后,伴着满桌烟屁股在灯前打草稿。

我喜欢上这温馨的家常气氛,长长的午休SIESTA时间,磨着M练西班牙文,像自家饭厅一样舒适。玻璃大瓶内泡着绿橄榄、木樑上挂着红辣椒和白蒜头,悬空吊着一只火腿,奶油色墙面装饰几幅佛朗明哥舞者的老照片,黄灯下,更添几分怀旧感。

看着木框照片上的年轻舞孃,腰肢纤细,一袭波浪长裙旋转如风,昂着下巴,傲慢媚丽。我随口问:「这照片上的人真漂亮,您认识她吗,M奶奶?」

M:「当然认识。」

我问:「谁呀?」

M:「我呀。」

我几乎把「骗人」咬在舌尖,在西班牙文里,对长辈或陌生人还只能用敬语「您」,轮不到我没大没小。但我圆睁的双眼,让M大笑起来:「ㄚ头呀,不是我说,天主保佑,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可是一朵花呢。」

「朝如青丝暮成雪」,每个人都知道白发老妇也是如花少女变成的,但年轻人总觉得老年人一直以来都那么老。不想变老,另一个选择就是早夭,你选吧,嗯?

M兴致一来、撩起裙角摆了几个架式,让我想到大象跳芭蕾:「我啊...从小喜欢跳舞,就是这样遇到J。我们还想私奔到塞尔维亚学舞呢。」
M指着照片里的英挺男舞者,一头黑色卷发绑成马尾,双眼如电,性感的面部线条,阳刚却忧郁,.一时觉得眼熟,像谁呢?

「啊!」我一拍大腿,J像极了二十啷铛岁的瑞奇马丁加上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任谁看了都忘不了的俊秀脸庞,希腊古典时期的大理石雕像也不过如此。

大约五十年前的夏天,M的父亲新开了小餐馆,J离开贫穷的安达路西亚家乡,来餐馆跑堂端盘子。外地求生不易,J眼看东家生意没起色,自己饭碗也不保,毛遂自荐上台跳舞。

这算盘打得好,DINNER&SHOW铁定能招揽不少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慕大师之名蜂拥而来的美国观光客,卖餐之外还能卖酒,毛利更佳,。

身段一遇到肚皮,什么都好商量。为了餬口,J满腔无奈任家乡舞蹈沦为娱乐观光客的表演工具。匆促成军,独缺女舞者,这就像花瓶缺了鲜花,斗牛场少了斗牛,老板的独生女M只好补了这个缺。

J花了几个星期教M怎么甩裙摆旋转如风、怎样傲慢地咬着玫瑰、怎样电眼勾魂、怎样「从痛苦多刺的玫瑰中挤出蜜糖」,最后爱上自己一手调教的学生。

佛朗明哥舞不是宗庙宫廷上的阳春白雪,起源于吉普赛人的营火旁,洞穴映着火光,人影彷彿嵌入岩壁,自娱娱人,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因此小餐馆狭窄空间的近距离表演反而更揪人心。「OLE !OLE!」声中,灯光如电,唿吸如风,汗水如浆,心跳如鼓,观众的掌声如雷,情人的凝视如烈焰。

用户评价

评分

」分隔。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一個旅人,16張餐桌」,這不是那種走馬看花、打卡景點的旅遊書,而是充滿了人情味和故事性。「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這句話更是直擊我心!我一直覺得,旅行最美的風景,除了壯麗的山河,更在於人與人的連結。在異地,能坐下來,和當地人一同分享餐桌上的食物,聽他們說說在地的大小事,感受那份最真實的生活氣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去過」。很多時候,我們在觀光區吃到的食物,雖然可能口味不錯,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那種屬於這片土地獨特的味道,少了那種人與人之間溫暖的交流。我想,這本書應該就是帶領我們深入到這些「少了點什麼」的地方,去尋找那份遺失的味蕾和心靈的共鳴。我非常期待能透過作者的文字,體驗到那種即便語言不通,也能在食物的香氣和熱情的笑容中找到歸屬感的旅程。這絕對是一本能讓我重新思考旅行意義的書。

评分

收到!這就為您準備了五段風格迥異、內容豐富、從台灣讀者角度出發的圖書評價,每段約300字,並以「

评分

每次規劃旅行,我最頭痛的就是「吃」的問題。飯店推薦的餐廳,觀光客總是擠爆,價格又貴,口味也未必是當地人真正喜歡的。網路上查到的名店,排隊時間更是驚人,常常花了一上午的時間,結果只是為了吃一頓還算可以的餐點,卻錯過了更寶貴的當地體驗。所以我特別渴望有一本能指引我「避開雷區」,找到真正道地、有故事的餐桌的書。這本《一個旅人,16張餐桌》光看標題就讓我燃起希望。「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這句話,簡直就是我的旅行準則!我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具體的、可行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在陌生的城市裡,找到那種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美味。是尋找市場旁的無名小吃攤?還是主動和當地人聊天,詢問他們推薦的私房地點?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美食清單,更是一套能讓我們在旅行中,與當地文化深度連結的「攻略」,讓我們真正品嚐到旅行的滋味,而不僅僅是填飽肚子。

评分

坦白說,我對「網紅」餐廳或觀光客必去的景點總是提不起太大興趣,總覺得那樣的旅行少了點靈魂。我更喜歡那種可以深入在地,和當地人產生連結的體驗。這本書的書名「一個旅人,16張餐桌」就讓我感覺非常親切,彷彿作者和我一樣,是用一種「慢」而「深」的方式在旅行。尤其是「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這句話,更是說出了我的心聲!在台灣,我們常說「食在地,食當季」,這不僅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對土地的尊重和情感的連結。我很好奇,在作者的旅程中,是如何透過這「16張餐桌」來呈現不同地方的文化和生活樣貌?是不是有些餐桌旁充滿了溫馨的人情味?是不是有些食物背後藏著一段感人的故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作者不只是在品嚐美食,更是在與當地的人們交流,感受他們的生活態度,挖掘出那些隱藏在平凡餐桌上的不平凡。這本書肯定能讓我對「旅行」有全新的體會。

评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這種「探訪美食」類的旅遊書有點猶豫,總覺得容易流於表面,變成一篇篇食記的堆砌。但這本《一個旅人,16張餐桌》的標題,尤其是「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這句話,徹底打消了我的疑慮。這背後傳達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更深層次的旅行態度。我一直相信,要了解一個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它的飲食文化,而飲食文化的核心,往往就藏在尋常巷弄裡,藏在當地人常去的餐館,甚至家常的飯桌上。外國觀光客很難觸及到這些地方,即便去了,也可能因為語言隔閡、文化差異而無法真正融入。所以,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跨越這些障礙,去挖掘那些隱藏在「16張餐桌」背後的故事,以及那些味蕾體驗。是不是有哪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在地小吃?有沒有在餐桌上發生什麼溫馨或有趣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介紹食物有多美味,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餐桌,讓我們看到一個地方的真實生活面貌,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溫暖的連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