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革命》序
全球科技革命新教材緣起
開啟「全球科技革命」的魔法大門 朱惠芳
單元一:地球生態環境 單元主編江旭程
第1章 宇宙的誕生 曹慶堂
第2章 環境與生態 李柏青
第3章 全球氣候變遷 江旭程
第4章 氣象與生活 宛同
第5章 永續水資源 康世芳/張麗秋
第6章 地球資源與環境 黃瑞茂
單元二:生物科技與未來 單元主編王三郎
第7章 生物科技 陳曜鴻
第8章 農業生物科技 王三郎
第9章 生物醫學工程 盧博堅
第10章 生物科技與社會倫理 施增廉
單元三:能源與材料科技 單元主編徐秀福
第11章 能源科技 杜昭宏
第12章 奈米科技 徐秀福
第13章 智慧材料 林正嵐
單元四:電子與電腦科技 單元主編江正雄
第14章 電腦與網路 張志勇
第15章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 翁慶昌
第16章 IT產業科技 江正雄
學習「全球科技革命」之後 朱惠芳/徐秀福
序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人類在「量子科技」、「生化科技」、「電腦科技」等三大領域的發展,不僅促動了知識超倍速的進步,而且顛覆了傳統對「時空宇宙」的認知。21世紀以來,累積過去基礎科學而開啟的「環境生態」、「生物科技」、「電腦科技」、及「能源材料科技」等的演進,更加衝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
本校教育一向重視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世界做好準備。從88學年度起,率先在通識教育課程中擘劃「自然科學學門」,開設「三大科技革命」課程;自97學年度起,更將「三大科技革命與時空宇宙」及「廿一世紀全球化科技革命之衝擊」之課程合併為「全球科技革命」的全校必修課程。希望淡江學子於本科系專業知識之外,亦能增加基礎科技知識,以期在面對科技快速成長之時,能有先覺探知的能力。然而,科技文明日新月異、瞬息萬變,遂於99學年度,特別請學術副校長虞國興總負責規劃課程教材的增修改版。
〈全球科技革命〉的增改,由理學院院長王伯昌、工學院院長何啟東擔任總編輯,通核中心主任陳杏枝及朱惠芳副教授擔任副總編輯。全書分成四個單元,分別由江旭成教授、王三郎教授、徐秀福教授與江正雄教授擔任單元主編,總計邀集了理、工科技與未來學方面的專業教授參與討論和撰寫,並舉辦了四梯次的「全球科技教學工作坊」,邀請各任課教師參加進行討論。其中引用中外學者的圖片190張,更是由陳杏枝教授費心聯繫而取得原作者智慧財產版權的授權確認同意。全書從章節架構層次和圖表版權確認,至各章質量的一致性作業與修潤等,均能發揮團隊精神。在此,誠摯的向熱心參與、全力支持的教授們以及所有相關工作的同仁們致上由衷的感謝。
是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與時俱進,深具可讀性和易讀性,並且極富啟發性與創新思維。謹期許任課老師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瞭解科技發展的變遷趨勢,掌握先機,發揮潛能,貢獻社會,燭照人類,成為世界的好公民。特為之序。
淡江大學校長 張家宜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让人惊艳,光是阅读过程中,我就像搭上了一艘时间船,从工业革命的蒸汽轰鸣声中穿梭而出,直抵如今人手一台智能手机、AI算法无所不在的数字洪流。作者对于技术演进脉络的梳理,绝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驱动每一次变革背后的社会结构、经济利益以及思想转变。特别是对于半导体产业从硅谷萌芽到东亚崛起的叙事,那种如同侦探小说般层层剥茧的追踪,让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对于我们每天依赖的电子产品背后的“根”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书里提到几次关键的技术瓶颈,以及科学家们如何突破它们,那种智慧的火花,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技术时,并不把它视为冰冷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欲望和集体想象力的延伸。例如,他对信息论如何在二战后被“发明”出来并重塑了现代通信的描述,就非常引人入胜,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连接,其实是建立在多么精妙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之上。这本书提供的视角,让我在面对日常生活中铺天盖地的科技新闻时,能够更冷静、更系统地去判断什么是真正的颠覆,什么是昙花一现的炒作。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之宏大,读完后让人有种站在世界之巅俯瞰历史的感觉。它不仅仅局限于欧美日等传统技术强国,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后发阶段如何通过技术“弯道超车”的案例分析,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技术接受度的差异时所展现的细致入微。比如,它对比了社交媒体在不同政治体制下扮演的不同角色,这种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它迫使我去超越我们熟悉的“硅谷-台湾-中国大陆”这一科技三角关系,去思考更广阔的全球技术生态系统。书中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优雅、但又不失犀利的学术散文体,逻辑链条清晰到几乎无懈可击。虽然篇幅不短,但作者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转折点和关键性论点,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你不得不佩服其构建一个宏大知识体系的能力。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吸收的不是碎片信息,而是一块坚固的知识版图。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于“技术社会学”维度的挖掘。通常我们读科技史,很容易聚焦在发明本身,但这本书更像是将技术放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熔炉里去观察它的变化与影响。作者并没有将技术视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而是将其视为权力结构、文化偏见和市场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例如,书中对早期互联网商业化过程的描述,揭示了技术理想主义是如何一步步被资本逻辑重塑的,这对于我们思考目前“大平台经济”的垄断现象,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石。这种批判性的反思,在市面上许多只赞美技术的书籍中,显得尤为珍贵。我读到某些章节时,忍不住停下来,思考我们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成功,是不是也无意中强化了某些全球性的技术依赖性。这本书不光是回顾过去,更像是递给我们一个放大镜,让我们能更清晰地审视自己身处的环境。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细细品味,但每一次回味,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未来趋势的预判,不是基于空泛的幻想,而是基于对过去几次革命驱动力的精准复盘。作者在收尾部分对未来十年可能爆发的“下一次革命”的预测,充满了审慎的乐观。他没有简单地预测哪个技术会赢,而是分析了哪些社会条件必须成熟,哪些基础设施必须到位,技术才能真正落地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由因推果”的分析方法,比市面上那些只预测“某某技术将统治世界”的畅销书高明太多了。它让我开始思考,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真的实现了通用智能(AGI),那么我们现有的人类教育体系、劳动市场、甚至社会契约都需要进行哪些基础性的重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思考“变化本身”的工具,而不是仅仅告诉我们“有什么变化”。对于任何想在未来十年保持竞争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战略指南,其洞察力之深远,绝对值得我反复研读并推荐给所有关注科技命脉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堆砌概念,反而充满了故事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穿插历史轶事和人物传记方面的功力。读到那些开创时代的发明家和企业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坚持自己的愿景,那种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真的能感染到正在这个快速变化时代里感到迷茫的我们。特别是关于生物科技那几章,作者对于基因编辑技术伦理边界的探讨,既保持了科学的客观性,又触及了人性深处最根本的焦虑与希望。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克制,没有陷入过度渲染“末日”或“天堂”的窠臼,而是冷静地呈现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一代在技术前沿生活的人来说,光是理解这些前沿科学的原理就已经不容易了,但作者却能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量子力学或者复杂系统的概念解释得如同在自家客厅聊天一般轻松易懂。整本书读下来,像是在听一位学富五车的长辈,娓娓道来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既有知识的重量,又不失阅读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