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
这不是导读,也不是序,只是一点点阅读的感触
阿嘉莎.克莉丝蒂的书迷遍及两、三代数亿的人口,而我承认自己只是其中极其平庸的一个。
平庸的证据之一是,每回出国前都不会忘记在随身行李中塞进一、两本她的书,但总要在飞机上或旅馆中看完几页之后才勐然发现:搞什么,这一本不是多年前就早已看过?
是,依稀看过,但结果是一路读下来却依旧乐趣无穷。内容大部分已然遗忘的读起来彷彿又是一本新书,内容记得的则在翻阅书页的过程中伴随着起伏的记忆,总会难以避免地想起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的过往时日,以及当时的点点滴滴,一如一首老歌在耳边轻轻响起。
时光飞逝,眨眼间远流推出克莉丝蒂的推理全集至今已将近十年,且不说在这之前已陆续读过这位「谋杀天后」的人,即便对当时才开始接触克莉丝蒂的读者来说,想必也无法否认那一个一个的故事也已经都是老歌一首了。
记得推理全集出版的当年许多人都撰文推荐,包括金庸先生。他说:「阅读她的小说,在谜底没有揭露前,我会与作者斗智,这种过程令人非常享受。」这是高手之言。然而对一个单纯的读者来说,詹宏志先生说得准确,令人会心,他说:「整个世界对听这些故事如此热情,他们舍不得睡觉,每天问后来还有吗?还有吗?永远不肯离去。」
克莉丝蒂……还有吗?你是否也曾这样问过, 一如全世界不同世代的许多读者?
正如金庸先生曾说过的,克莉丝蒂的「佈局巧妙,使人完全意想不到!」她果然还有。
我们无法想像一九三○年代当阿嘉莎.克莉丝蒂以一系列的推理小说开始扮演类似「《天方夜谭》故事中每天说故事说个不停的王妃薛斐拉柴德」(詹宏志先生的形容)这个角色的同时,她以「玛丽.魏斯麦珂特」这个笔名在二十几年中写下【心之罪】这六部风格完全迥异的小说,并且隐瞒作者真实的身分长达十五年之久。
或许大家都熟悉某些对跨界作家的描述,比如「左手写小说,右手写散文」或者「右手写评论,左手写诗」,但请原谅,我实在无法对阿嘉莎.克莉丝蒂和玛丽.魏斯麦珂特这样的「分身创作」给予一个准确的形容。
总要在读完玛丽.魏斯麦珂特这六部小说之后,才约略可以想像:啊,如果阿嘉莎.克莉丝蒂是幕前亮丽的角色,那么玛丽.魏斯麦珂特彷彿才是落幕之后她真实的自己。
如果前者是以无比的才华用一个一个精彩的故事取悦自己、迷醉读者的话,后者则是在离开掌声和绚烂的灯光之后,冷静而诚实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所累积的种种疑惑和祕密,以另一种形式故事跟读者交心。
这些小说里不但真实地呈现阿嘉莎.克莉丝蒂童年的记忆和一次世界大战中她个人的经历,甚至自己不圆满的婚姻以及对家庭、情感的质疑,都能在其中找到蛛丝马迹。
写作最难的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而是最直接的自剖。
自剖对创作者来说有一首歌的歌名正是准确无比的形容:痛并快乐着。
一九四四年克莉丝蒂以玛丽.魏斯麦珂特的笔名出版了《幸福假面》,她在自传中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我写了一部彻底满足自己的书(请注意『自己』这两个字)。……这本书我写了整整三天……一气呵成……我从未如此拚命过……我一个字都不想改,虽然我并不清楚书到底如何,却字字诚恳,无一虚言,这是身为作者的至乐。」
看到这样的描述当下热泪盈眶,相较于她或许没有资格定位自己为写作者,但在某些文字形成的时刻里,这样的感觉……我完全都懂。
你将读到的是玛丽.魏斯麦珂特──那个真实的阿嘉莎.克莉丝蒂──推心置腹的六部小说。
读完之后也许你还是会问:还有吗?
我似乎只能这样回答你了:虚构可以无穷,真实的人生却唯独一回。
知名导演、作家 吴念真
推荐文二
「心理惊悚剧」的巨大实验
人生的彼此伤害并不限于掠夺与谋杀;人际间的误解、嫉妒、傲慢、背叛、猜忌,甚至是个人野心或感情的挫折与心碎,也都足以构成暴烈的冲突。
英国「谋杀天后」阿嘉莎.克莉丝蒂当然是编构谋杀情节的高手,但她人情练达,洞悉世情,早就看出人心险峻不限于谋杀,光是家庭里、情人间的心底波澜就足以让任何一个故事惊心动魄,让你像读谋杀故事一样屏息以待,心情跟着七上八下。她在生前曾经以化名写出这系列堪称「心理惊悚剧」的巨大实验,如今这些书回归阿嘉莎名下,重新出版,不读它无法全面了解谋杀天后的全貌。
董事长 詹宏志
导读一
比克莉丝蒂更贴近克莉丝蒂
我们所熟悉的推理小说家阿嘉莎.克莉丝蒂曾经藏身在另外一个身分里,写了六部很不一样的小说。
一九三○年,出版克莉丝蒂推理小说的英国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叫Giant's Bread的书(中译《撒旦的情歌》),作者是Mary Westmacott(玛丽.魏斯麦珂特)。之后在一九三四年、一九四四年和一九四七年,这位魏斯麦珂特女士又出版了另外三本小说。再过两年,一九四九年,一篇刊登在《泰晤士报》週日版的专栏,公开宣告:玛丽.魏斯麦珂特其实就是克莉丝蒂。克莉丝蒂没有出面否认这项消息,也就等于承认了。之后,即使大家都已经知道魏斯麦珂特就是克莉丝蒂了,还是有两本书以这个名字出版,一本在一九五二年,另一本在一九五六年。
为什么克莉丝蒂要换另外一个名字写小说?为什么隐藏真实身分的用意破功了,她还是继续以魏斯麦珂特的名字继续写小说?
最简单的答案:因为她要写很不一样的小说,所以要用不一样的名字。藏在这个简单答案底下有稍微复杂些的条件:
第一、因为克莉丝蒂写的小说风格太鲜明也太成功,尽管到一九三○年,她不过才累积了十年的小说资历,却已经吸引了许多忠实的读者,在他们心目中,克莉丝蒂的名字就是精彩推理阅读经验的保障,克莉丝蒂和出版社都很了解这种状况,他们不愿意、不能冒险──如果读者冲着克莉丝蒂的名字买了书,回家一看,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却完成没看到期待中的任何推理情节,他们将会如何反应?
第二、克莉丝蒂的创作力与创作冲动实在太旺盛了。十年之间,她写了超过十本推理小说,平均每年至少一本;推理小说不比其他小说,需要有缜密的构思、规划,照理讲是很累人的。但这样的进度却没有累倒克莉丝蒂,她还有余力想要写更多的小说,写不一样的小说。
如此旺盛的创作力与创作冲动从何而来?或许我们能够在魏斯麦珂特写的小说中得到些线索。
第一本以魏斯麦珂特名字发表的小说是《撒旦的情歌》。小说中的男主角在备受保护的环境中长大,自然地抱持着一种天真的人生态度。不过,接踵而来的大事:战争与婚姻,让他迷惑失落了。和他那一代的其他欧洲青年一样,他们原本对战争抱持着一种模煳而浪漫的想像,认为战争是打破时代停滞、提供英雄主义表现的舞台。但真实的战争,却是无穷无尽不断反覆,可怕残酷的杀戮。
同样的,真实的婚姻也和他的想像天差地别。婚姻本身无法创造和另一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反而在日日相处中更突出了难以忍受、更难以否认的疏离。
尽管他幸运地躲过了战场上的致命伤害,可是家中却接到了误传的他的死讯。他太太以为他死了,很快就改嫁。在忧郁迷惑中,他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短时间内遗忘了自己究竟是谁。在失去身分的情况下度过一段时间后,他恢复了记忆,记起自己所有的不快乐,于是他干脆决定放弃原本的人生,和过去切断了关系,给自己一个新的名字,一份新的职业,变成了一个音乐家。
可以跟大家保证,整部小说里没有一点推理的成分。但如果我们对照这段时期中克莉丝蒂自身的遭遇,却可以很有把握地推理出她写这部小说的动机。
一九三○年克莉丝蒂再婚,嫁给了在中东沙漠里认识的考古探险家。迈向第二次婚姻的过程,想必给了克莉丝蒂足够勇气来面对自己失败的第一次婚姻。她的第一次婚姻,在一九二六年,她三十一岁那年瓦解的。那一年,她母亲去世,她必须去处理后事、并整理母亲的遗物,她的丈夫却无论如何不愿意陪她同去。她的丈夫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丈夫表示:战场上的恐怖经历,使得他彻底失去面对死亡伤痛的能力,他就是没办法跟她一起去。克莉丝蒂强撑着,孤单地回到童年的房子里,孤单地忍受了房子里再也不会有妈妈在的空洞与冷清。
然而,等到她从家乡回来,等着她的却是丈夫的表白:他爱上了别的女人,一定要和克莉丝蒂离婚。连番受挫的克莉丝蒂失踪了六天,被找到后她说她失去了记忆,忘记了自己是谁。她投宿饭店时,在登记簿上写的,果然不是她自己的名字,而是她丈夫的情妇的名字。
两相对照,很明白吧!克莉丝蒂用小说的形式整理了自己的伤痛、婚姻的疏离与突然的离弃,另外她也明确给了自己一条生命的出路:换一个身分──当然不是换成丈夫爱上的情妇,而是换成一个创作者,创作出自己可以赖以寄託的作品来。
这样高度自传性的内容,无法写成克莉丝蒂最拿手的推理小说.或者该说,如果添加了推理元素来写成小说,那就无法保留具体经验的切身性,为了这切身的感触,克莉丝蒂非得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即使必须另外换一个笔名,都非写不可。
以魏斯麦珂特名字发表的第二本小说,是《未完成的肖像》,里面有着同样浓厚、甚至更加浓厚的自传意味,就连克莉丝蒂的第二任丈夫都提醒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对我们了解克莉丝蒂会有很大的帮助。小说主角希莉亚内向、爱幻想而且性格依赖,和《撒旦的情歌》里的男主角同样在封闭、受保护的环境中长大。然后她长大、结婚、有了一个孩子,开始写作,接着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小说里的细节和克莉丝蒂自己的生平有些出入,但小说中描写的感受与领会,却比克莉丝蒂在《克莉丝蒂自传》中所写的,更立体、更鲜明也更确切。
还有一本魏斯麦珂特小说,应该也反映了克莉丝蒂的真实感情,那是《幸福假面》,一个中年女性被困在沙漠中,突然觉察到她的人生,她和自己、她和家人、她和世界的关系,岂不也受困了吗?她不得不怀疑起丈夫、孩子究竟是如何看待她的,更重要的,她究竟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生活又是什么?
这些小说,内在都藏了克莉丝蒂深厚的感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推理小说中的那个聪明狡狯、能够设计出种种巧计的克莉丝蒂,而是一个真实在人间行走、观察、受挫、痛苦并且自我克服的克莉丝蒂。
弔诡地,叫做魏斯麦珂特的作者,比叫做克莉丝蒂的作者更接近真实的克莉丝蒂。换个方式说,写推理小说时克莉丝蒂是个写作者,设计并描写其实并不存在的犯罪与推理情景,只有化身做魏斯麦珂特,她才碰触自我,藏在小说后面探测并揭露自我的实况。
知名作家∕评论家∕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 杨照
导读二
推理之外的六把情火,照向浮世男女
克莉丝蒂一生缔造许多后人难以超越的「克莉丝蒂门槛」。
八十六岁的长寿,加上勤写不辍,一生发行了超过八十本小说与剧本。且由于多数作品围绕着两大人物,以至于克莉丝蒂的名字常与其笔下的「名侦探白罗」与「玛波」挂在一起,犹如纳博科夫创造「罗莉塔」,最后笔下的人物常超越了作者盛名,转为流行语与代名词。其作品《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谋杀案》、《捕鼠器》也因改编成影视与舞台剧,与作者同享盛名。
总之「阿嘉莎.克莉丝蒂」等同是推理天后的代名词,那么「玛丽.维斯玛科特」呢?她是谁?
她是克莉丝蒂的另一个分身,另一道黯影,另一颗心,另一枝笔。
曾经克莉丝蒂想要从自我的茧挣脱而出,但挣脱过程,她必须先和另一个写推理的自我切割,好得以完成蜕变与进化;因而她用「玛丽.维斯玛科特」这个笔名写出推理之外的人生与爱情世界。妙的是,她写的爱情小说却也带着推理逻辑,一个环套着另一个环,将人性的峰回路转不断地如丝线似的拉出,人物出场与事件的铺陈往往在关键的时刻留予读者意想不到的结局或者揭橥了爱情的真相。把爱情写得像推理剧,把推理剧写得像爱情,箇中错综复杂,细节幽微往往是克莉丝蒂最擅长的笔功。
这六本爱情小说,克莉丝蒂,这位谋杀天后企图谋杀的是什么?爱情是一场又一场不见血的谋杀,爱情往往是杀死人心的最大元凶,爱情是生命风景里最大的风暴,也是在际遇里兴风作浪的源头。时间谋杀爱情,际遇谋杀爱情,悲怆谋杀爱情,失忆谋杀爱情……克莉丝蒂谋杀的是自己的心头黯影,为的是揭开她真正的人生故事。
为何克莉丝蒂要用笔名写出另一个「我」?从而写出《未完成的肖像》、《爱的重量》、《幸福假面》、《撒旦的情歌》(暂译)《母亲的女儿》、《玫瑰与紫杉》等六本环绕「情」的小说?光从书名就知道,书中情节洋溢着爱情的色彩与人生苦楚的存在探勘。处女座的她对写作一丝不苟,有着严格认真的态度,同时这种秩序与理性也表现在语言的简洁、简约,不炫技的语言往往能够很快进入叙事核心(此也是其能大众化之故)。
我们回到克莉丝蒂写这六本小说的处境与年代或许会更靠近她,这些小说陆续发表于一九三○至一九五六年间,这漫长的二十六年里,她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自己的人生战争:离婚之悲、丧母之恸、失忆事件……接着是再婚,人生和其笔下的故事一样高潮迭起。其中被视为克莉丝蒂半自传小说的《未完成的肖像》,小说描述「希莉亚」为人妻与人母的心理恐惧暗影,有如女作家的真实再现,「她留下她的故事以及她的恐惧──给我……我不知道她去了那里,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读毕似曾相识却又陷入迷惘地想不起来之感。
这六本小说的写作结构虽具有克莉丝蒂的推理剧场元素,但其写作语言却回归爱情的浪漫本身,诗语与意象的绝妙运用,出现在小说的开始与人物的转折处。可以读出克莉丝蒂试图想要摆脱只写推理的局限,她费尽多年用另一枝笔想要摆脱广大的阅读群众(金氏世界纪录写克莉丝蒂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作家)。至于写得成不成功我以为是另一件事,重点是她竟能用另一个笔名(另一种眼光)在当时扬起一场又一场爱情书写的生命大风。
故这套书系用的虽是笔名,可堪玩味的是故事文本指向的却是真正的克莉丝蒂。诚如在《母亲的女儿》里她写出了双重双身的隐喻:「莎拉过着一种生活,她,安妮过着另一种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
克莉丝蒂擅长描绘与解剖关系,在《爱的重量》里写出惊人的姊妹生死攸关之奇异情境,姊与妹彼此既是罪恶的负担,也是喜悦的负担,最后妹妹为姊姊的罪行付出了代价。在《母亲的女儿》里处理母女关系──母亲因为女儿放弃了爱,但也开始憎恨女儿的奥妙心理。克莉丝蒂在故事底下往往埋藏着她的思维,各种关系的拆解与重组,夫妻、母女、姊妹、我……之心理描摹,丝丝入扣至引人深省。心之罪就像是七宗罪,借此探讨占有、嫉妒、爱的本质、关系的质疑、际遇的无常性、不平等的处境、自我观照、个体与他人……六本爱情小说,也可说是六本精神分析小说。在克莉丝蒂写实深厚的基础下,步步佈局,故有了和一般爱情浪漫小说不同的文本,不到最后关头,不知爱情鹿死谁手,不知故事最后要谋杀分解爱情的那一块,贪嗔痴慢疑皆备。
克莉丝蒂笔下的爱情带有自《简爱》时代以来的女子浪漫与女子想要挣脱传统以成为自我的叙事特质,但克莉丝蒂也许因为经历外在世界的战争与自我人生的残酷撕裂,故其爱情书读来却有时具有着张爱玲的惘惘威胁之感,尤其是《未完成的肖像》里的希莉亚,逐步带引读者走向无光之所在,乍然下恍如是曹七巧的幽魂再现。
「要做个艺术家,就得要能不理全世界才行──要是很自觉别人在听着你演奏,那就一定要把这当成是种刺激的动力。」《未完成的肖像》里钢琴老师对希莉亚的母亲说的这么一段话是我认为克莉丝蒂的「内我」对艺术的宣告。作为一个大众类型小说的作者,要「不理全世界」,要摆脱「别人」,这简直是难上加难,莫怪乎她要有另一个舞台,好挣脱大众眼光与推理小说的紧箍咒。
但克莉丝蒂毕竟还是以克莉丝蒂留名于世,她获得大众读者的目光时,也悄悄地把真正的自己给谋杀了。于是她只好创造「玛丽.维斯玛科特」来完成真正的自己。
也因此「玛丽.维斯玛科特」才是真正的克莉丝蒂。而克莉丝蒂的盛名却又谋杀了「玛丽.维斯玛科特」。但最后两个名字却又巧妙地合而为一,因为为了辨识度,这六本小说往往是两个名字并列了,虚实合一。
她把自己的生命风暴与暗影写出,也把爱情的各种样貌层层推理出来。这六本爱情小说,是她留给读者有别于推理的爱情禁区与生命特区。克莉丝蒂写作从不特别玩弄技巧,她仅仅以写实这一基本功,就将爱情难题置于推理美学,将人生困境隐藏在罗曼史的浪漫外皮下,于今读其小说可谓朴实而有味,反而不那么罗曼史(甚至是借罗曼史反罗曼史)。
其摆脱刻板的力道源于克莉丝蒂在这套书系里也一併借着故事诚实地处理了自己的内我故事,也因此故事不只是故事,故事这时具有了深刻性,故能如镜地折射出不同读者的内心。当一个女作家将「自我」摆入写作的探照镜时,往往具有再造自身的深刻力量。
在《母亲的女儿》这本小说里,克莉丝蒂结尾写道:「多美妙的宁静……」
女作家借着小说人物看到什么样的心地风光与世界风景?
「神所赐的平安,非人所能理解……」
是宁静。
是了解。
是心若灭亡罪亦亡。
种种体悟,故从自己的房间之黑暗深处往外探视,黎明已然再现,曾有的乌云在生命的上空散去。
女作家借着书写故事与自己和解。(犹如克莉丝蒂所擅长写的侦探小说,其写作主要使用都是密室推理法,层层如洋葱剥开内里,往往要到结局才知谁是真凶。这回玛丽先是企图杀死克莉丝蒂,但反之被克莉丝蒂擒住,最后两人双双握手言欢。
故事的字词穿越女作家的私密心房,抵达了读者的眼中,我们阅读时该明白与珍视的是克莉丝蒂这样坐拥大众读者的天后级人物,是如何艰难地从大众目光里回到自身,从而又从自身的黑暗世界里再回到大众。
我觉得此才是克莉丝蒂写这套书的难度之所在。
她的这六本小说创造一个新的自己,她以无尽的悬念来勾引读者的心,冷酷与温暖的色调彼此交织,和其侦探小说一样适合夜晚读之,读一本她的小说犹如走一趟惊险与华丽的浪漫爱情之旅。但阅读的旅程结束,真正的力道才浮上来,那就是读者应该挣脱故事情节的表层,从而进入女作家久远以来从未离去的浪漫怀想之岸,属于女作家的浪漫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现实往往险恶,即使爱情总是幻灭,即使有一天自己也会远离大众。
写作是克莉丝蒂抵抗一切终归无常的武器,而爱情则是克莉丝蒂永恆的浪漫造山运动,如静静闷烧的火焰,是老派的爱情(吻竟是恋人身体的极限书写),这种老派爱情现在读来竟是真正的相思定锚处,不轻易缴械自己的爱情,一旦缴械就陷入彼此生命的难以脱钩。
克莉丝蒂笔下的相思燎原,六本小说犹如六把情火,火光扑天,照向浮世男女,各种世间情与人性顿时被她照得无所遁形呢。
知名作家 钟文音
他序
玛丽.魏斯麦珂特的祕密
早在一九三○年,家母便以「玛丽.魏斯麦珂特(Mary Westmacott)」之名发表了第一本小说,这六部作品(编註:中文版合称为【心之罪】系列)与「谋杀天后」阿嘉莎.克莉丝蒂的风格截然不同。
「玛丽.魏斯麦珂特」是个别出心裁的笔名:「玛丽」是阿嘉莎的第二个名字,魏斯麦珂特则是某位远亲的名字。母亲成功隐匿「玛丽.魏斯麦珂特」的真实身分达十五年,小说口碑不错,令她颇为开心。
《撒旦的情歌》于一九三○年出版,是【心之罪】系列原着小说中最早出版的,写的是男主角弗农.戴尔的童年、家庭、两名所爱的女子和他对音乐的执着。家母对音乐颇多涉猎,年轻时在巴黎曾受过歌唱及钢琴演奏训练。
她对现代音乐极感兴趣,想表达歌者及作曲家的感受与志向,其中有许多取自她童年及一战的亲身经历。
Collins出版公司对当时已在侦探小说界闯出名号的母亲改变写作方向一事反应十分淡漠。其实他们大可不用担心,因为母亲在一九三○同时出版了《谜样的鬼艳先生》,及玛波探案系列首部作品《牧师公馆谋杀案》。接下来十年,又陆续出版了十六部神探白罗的长篇小说,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ABC谋杀案》、《尼罗河谋杀案》和《死亡约会》。
第二本以「玛丽.魏斯麦珂特」笔名发表的作品《未完成的肖像》于一九三四年出版,内容亦取自许多亲身经历及童年记忆。一九四四,母亲出版了《幸福假面》,她在自传中提到:
「……我写了一本自己完全满意的书,那是一本新的玛丽.魏斯麦珂特作品,一本我一直想写、在脑中构思清楚的作品。一个女子对自己的形象与认知有确切想法,可惜她的认知完全错位。读者读到她的行为、感受和想法,她在书中不断面对自己,却自识不明,徒增不安。当她生平首次独处──彻底独处──约四、五天时,才终于看清了自己。
「这本书我写了整整三天……一气呵成……我从未如此拚命过……我一个字都不想改,虽然我并不清楚书到底如何,但它却字字诚恳,无一虚言,这是身为作者的致乐。」
我认为《幸福假面》融合了侦探小说家阿嘉莎.克莉丝蒂的各项天赋,其结构完善,令人爱不释卷。读者从独处沙漠的女子心中,清晰地看到她所有家人──不啻一大成就。
家母于一九四七年写了《玫瑰与紫杉》,是她跟我都极其喜爱,一部优美而令人回味再三的作品。奇怪的是,Collins出版公司并不喜欢,一如他们对玛丽.魏斯麦珂特所有作品一样地不捧场。家母把作品交给Heinemann出版,并由他们出版她最后两部作品──《母亲的女儿》(一九五二)及《爱的重量》(一九五六)。
玛丽.魏斯麦珂特的作品被视为浪漫小说,我不认为这种看法公允。它们并非一般认知的「爱情故事」,亦无喜剧收场,我觉得这些作品阐述的是某些破坏力最强,最激烈的爱的形式。
《撒旦的情歌》及《未完成的肖像》中写的是母亲对孩子霸占式的爱,或孩子对母亲的独占。《母亲的女儿》则是寡母与成年女儿间的争斗。《爱的重量》写的是一个女孩对妹妹的痴守及由恨转爱──而故事中的重量,即指一个人对另一人的爱所造成的负担。
玛丽.魏斯麦珂特虽不若阿嘉莎.克莉丝蒂享有盛名,但这批作品仍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看到读者喜欢,母亲很是开心──也圆了她撰写不同风格作品的宿愿。(柯清心译)
露莎琳.希克斯(Rosalind Hicks, 1919-2004)
本文作者为阿嘉莎.克莉丝蒂独生女。
原文发表于 Centenary Celebration Magazine
**7.** 我拿到《幸福假面》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惊艳到了。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运用,加上恰到好处的留白,都散发出一种高级而又内敛的艺术气息。这本书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我一直觉得,书名是书的灵魂,《幸福假面》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时候,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或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而戴上了一层“幸福”的面具?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讲述这样一个主角,他/她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内心却饱受煎熬?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展现这种“假面”带来的痛苦与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即使身处困境,也总有寻找真实幸福的可能性。
评分**9.** 我必须说,《幸福假面》这本书的光盘封套设计实在是太美了!那个封面,就像一幅画,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忧郁和浪漫。我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故事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很着迷,特别是那些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探讨。而“幸福假面”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谜语,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让我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幸福”是我们为了迎合别人,或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坚强,而刻意装出来的?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讲述这样一个关于伪装的故事?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那些压抑的渴望,那些在“假面”之下,真实的自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既有现实的残酷,又有温情的治愈的世界。
评分**6.** 《幸福假面》这本书的装帧简直太吸引人了!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被那个简约却富有深意的封面设计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种浮夸的风格,而是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些探讨人性深处的东西很感兴趣,而“幸福假面”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暗示,它可能在揭示一些关于伪装、关于真实、关于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样的主题。我会很期待书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特别是他们是如何戴上“幸福假面”,又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开始思考摘下面具的可能性。我个人觉得,生活中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层“假面”,用以保护自己,或是融入群体。这本书会不会就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并且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幸福,或许恰恰在于卸下那些不必要的伪装。
评分**3.** 我对《幸福假面》这本书的期待,完全来自于它那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你知道吗?有时候,一个书名就能勾起你无限的想象。我觉得“幸福假面”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矛盾的美感。幸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怎么会需要“假面”来装饰呢?这让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关于那些为了别人眼中的“幸福”而委屈自己的人吗?还是关于那些在伪装中迷失了自我,却又渴望被理解的故事?我是一个很喜欢挖掘人性深处情感的人,所以这本书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吸引着我。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一些非常令人动容的情节,也许是关于爱情,也许是关于友情,也许是关于亲情,又或者是关于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情感波澜的世界,让我能够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去感受那种在“幸福假面”背后,真实的情感流露。
评分**8.** 《幸福假面》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它不是那种张扬的、一眼就能记住的类型,而是带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封面上的图案和色彩搭配,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一种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我个人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探讨人性复杂性的故事。“幸福假面”这个书名,立刻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它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表演出来的?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个主人公,他/她为了维持表面的“幸福”,而不得不扮演着一个完美的角色,但在这个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了自我?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铺垫,展现这种“戴面具”所带来的痛苦与孤独。
评分**4.** 我最近在追的书里面,《幸福假面》绝对是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本!它的包装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我都不忍心拆开。不过,好奇心驱使我还是打开了。这本书的封面,有一种很高级的质感,淡淡的色彩运用,却能营造出一种深刻的氛围。我常常在想,生活中有多少人,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过着大家称羡的“幸福”生活,但内心深处却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和痛苦。这本书会不会就是探讨了这个主题?“幸福假面”这个名字,太精准地概括了这种现象。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地剖析这种“假面”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对一个人身心造成的长期影响。我会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刻画主角在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那种内心的撕扯和挣扎,一定非常引人入胜。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在书中传递一种力量,让我们知道,即使戴着面具,也总有摘下面具、拥抱真实幸福的可能。
评分**2.** 《幸福假面》这本书的光影效果真的做得太棒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封面设计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不是那种张扬的、一眼就能记住的风格,而是带着一种内敛的、引人回味的韵味。封面上的人物剪影,若隐若现,仿佛藏着无数个故事。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在探讨一些关于“伪装”和“真实”的主题,毕竟“幸福假面”这个名字就充满了象征意义。我一直在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时候,是为了迎合别人,或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戴上了“幸福”的面具?这种面具,可能是微笑,可能是乐观,也可能是对生活的热情,但它并非发自内心。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讲述这样一个主角,他/她为了在社会上生存,或是为了追求某种目标,而不得不扮演一个“幸福”的角色,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煎熬?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绘,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情节来展现这种“戴面具”的痛苦与无奈,同时又是否能在这样的困境中,找到突破口,寻回真实的自我。
评分**1.** 刚拿到《幸福假面》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就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忧伤,却又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坚韧。这本书的包装很精美,纸质也相当不错,拿到手里很有分量感。翻开扉页,作者的寄语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本身就对人性中的纠葛和情感的复杂性很着迷,而“幸福假面”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戴着那么一层“面具”,用来遮掩那些不愿被他人知晓的脆弱,或是为了在人群中获得一丝认同。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样的“面具”,又会讲述怎样在戴着面具之后,寻找真实幸福的故事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隐藏在华丽面具下的灵魂,有着怎样的挣扎,怎样的渴望,以及最终,能否寻找到那份不需伪装的,真正的幸福。我喜欢那种能够引人深思,触及心灵的作品,而《幸福假面》似乎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我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的世界,让我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也重新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面具”和“幸福”。
评分**5.** 拿到《幸福假面》这本书的时候,我简直爱不释手。它的印刷质量非常棒,纸张的触感很细腻,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的用心。封面设计也很有艺术感,虽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但却能让人一眼就感受到它所传达的那种深沉的情感。我一直对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很感兴趣,特别是关于人性的探讨。而“幸福假面”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忍不住去想,所谓的“幸福”,是否真的是我们所看见的样子?是不是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别人,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扮演一个“幸福”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讲述这样一个关于伪装和真实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细腻地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在“幸福假面”之下,隐藏的真实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让我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也重新审视自己。
评分**10.** 《幸福假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是让我一眼就沦陷了。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华丽,而是带着一种沉静的、耐人寻味的美感。那种色彩的搭配,那种构图的留白,都给人一种高级的质感。拿到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捧着一件艺术品。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特别是关于人性深处的描绘,有着极大的兴趣。“幸福假面”这个名字,就如同一个充满魔力的引子,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是忍不住去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时候,是为了迎合他人,或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而不得不戴上一层“幸福”的面具?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讲述这样一个主人公,他/她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但内心却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假面”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对人物心理造成的深刻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