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完整集结童元方十多年来探讨文学翻译的重要论文,加上近几年在《明报月刊》谈翻译的专栏文章。题材横跨东西,纵贯古今﹔文字细腻典雅,观念精深巧妙,对翻译与人生的深情,更跃然纸上。
本书特色
1.海内外华人文坛享有盛名的散文家及翻译家童元方,近期以来最完整的翻译文集。
2.探讨中英翻译的细微巧妙之处,对于译者及翻译学界极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童元方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士、美国奥立冈大学艺术史、东亚研究双硕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学、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现为东华学院教授兼语言及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中文着作有《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为彼此的乡愁》、《田间小径-走向科学的人文随笔》、《选择与创造-翻译论丛》、《游与艺-东西南北总天涯》、《阅读陈之藩》,译作有《德日进思想简介》、《爱因斯坦的梦》、《情书:爱因斯坦与米列娃》、《风雨絃歌:黄丽松回忆录》。编有《寂寞的画廊》、《万古云宵》、《花近高楼》。《英文着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 译作有明代女子曹静照、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吴规臣、梁德绳的诗,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书中。
自序
诗的翻译
踟蹰岁月-从白居易的「泊舟」到萨菲尔的 “Let’s Roll”
〈正气歌〉的英译
〈枫桥夜泊〉的英译
卢山与湖桥-两首东坡诗的英译
冶游与绮梦-两首北宋词的英译
作诗的创造与译诗的选择-论李清照〈声声慢〉的英译
奥玛开俨的知音-论《鲁拜集》的英译与汉译
卡片上的诗
小说的翻译
丹青难写是精神-论梁实秋译《咆哮山庄》与傅东华译《红字》
译与不译-艾柯与钱钟书
周作人与巴金的译笔-《快乐王子》
赵元任的翻译用心-《阿丽丝漫游奇境记》
无始、无终与无我-《爱因斯坦的梦》的翻译
红楼梦译话
春易为夏,绿即是红-论霍克思译《红楼梦》与泰戈尔译自己的诗
翻译上的合作
栊翠庵品茶-名物的翻译
敬礼译者-悼英译《红楼梦》的霍克思
树阴与楼影-译前的考证与研究,以《红楼梦》为例
译者译事
欧巴马的亲人
二月说古典爱情
诗人与译家
可译与不可译-悼刘殿爵教授
利玛窦的科学翻译
管窥《和合本》圣经译事
翻译余话
切磋与琢磨
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二、何谓武?
三、Second cousin? 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
四、偏插茱萸
五、「客至」、「宾至」与「有客」
六、说「絃」与「弦」─斟酌黄丽松回忆录中译本的书名
七、整套名词的搬用
八、清末民初的译界三氏─严复、林纾与辜鸿铭的译风
九、翻译新义
自序
今夜清光
四年半前陈先生中风后,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急救,从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深切治疗部,也就是台湾叫加护病房的,转到仍需密切观察的,再转到普通病房,由此再到沙田医院疗养。从眼不能睁、口不能言,到终于睁开眼睛,可以开口说话了。阴霾的天色透出了曙光,我彷彿也闻到花香。这时香港的《明报月刊》希望我开一个谈翻译的专栏,开心之余,就答应了。
一月里,新当选美国总统的欧巴马正准备就职,有感于同学,尤其是中国大陆来的,还不怎么认识他,我就选了一篇有关欧氏的传记文字,作为学期的第一篇功课。原作的英文,看起来并不难,没有想到最大的问题反而出在亲属关系的翻译上。比如grandmother这个字,虽然简单,但同学一见就条件反射似的译成祖母,完全不顾文中所述欧巴马与美国,或者说与他母亲那一边的关系,所以我的第一篇专栏就以此为题了。
接着就是情人节。我告诉陈先生我想写爱情,就从布什奈尔的《慾望城市》讲起。有一天陈先生忽然问:「写完了没有?」我说:「要不要念给你听啊!」念完了,探病的时间也到了。每晚临离开医院的时候,我总是迟迟其行。好不容易提起脚来,他又叫住我:「可不可以改两个字?」「什么字?」「加上『古典』二字。」这样,我的题目「二月说爱情」就成了「二月说古典爱情」了。为什么要加上「古典」二字,难道陈先生也认为我所讨论的爱情观,在现代已近乎绝种,所以要标明?
阴历年后,陈先生出院了,回到家里。我也一月月地写下去。谈诗、谈小说不啻赏心乐事,何况还加上文学翻译这一层。比如《红楼梦》中的一段经典叙事──栊翠庵品茶,小说里各人行止反映出各人的心事与性情,茶具竟是关键。既为中国所特有,大户人家所用又分外讲究,看描写的繁复正是干隆品味的富赡华丽。翻译要清楚明白,唯恐失之简;要形神俱备,又恐失之乱。这难题,正是艺术上的挑战。
又如赵元任译《阿丽思梦游奇境记》中有一段阿丽思跟老鼠的对话。阿丽思问老鼠为什么怕“C”and“D”。这“C”and“D”本是英文猫与狗的缩写,赵元任用注音译成“ㄇ”and“ㄍ”,真是神来之笔。可惜除了台湾,这一套语音符号几乎无人认识了。
这些专栏文字当中有两篇是特别向译者致敬的,一位是二○○九年在牛津逝世的霍克思,一位是二○一○年于香港仙游的刘殿爵。霍氏终身致力于《红楼梦》的翻译,而刘氏在《论语》、《孟子》、《道德经》的西传上厥功甚伟。
此外,有两篇与宗教有关。一篇涉及基督教「和合本」中文圣经翻译的一些议题,是为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出书时所写的序。还记得当时读到严复以文言所译的马可福音部分章节时的兴奋,几乎可以说是激动。原来译《天演论》的严复也译过圣经。在中国译者身上,创造与演化的争辩似乎从来就不是问题。也因为写这篇文章,才知道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也曾译经,更因独力支付出版经费的困难,致使家人的生活陷于捉襟见肘的窘境。另一篇则是由利玛窦来华四百年后梵蒂冈为他举办文物展所引起,而专写利氏与徐光启在翻译《几何原本》一书上的贡献。这已经出了文学翻译的范围了,我是以文化的交流与文明的演进为视角的。
陈先生病前在看曾国藩与陈寅恪,病后我自然把书接过来,念给他听,同时也继续念我写的文章,告诉他我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他现在说话费劲,比从前更喜欢听而不喜欢说,这新的游戏使我们彼此依然亲近,一些令人心动的片刻悄悄点缀着病中岁月。
期间苏正隆来港,看了几篇我探讨文学翻译的文章,当即慨然邀稿出书。但陈先生的病情时时有变,我写写、停停,再写、再停,也有两年了。始终不曾成事,有负所託。
今年二月底,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倏地一阵天旋地转,陈先生过世了。正隆来电邮吊唁,并再次提起出书的事。此时此刻,才忽然悟出这是他要我保重的方式。往昔爱恋的甜蜜化成今日的心伤,但却在沉痛中孕育了未来的希望。于是在天昏地暗中,我居然开始将写过的有关文学翻译的稿子,逐篇电邮至书林。
四月初,我飞往台北参加陈先生的「不灭记忆」追思会,在桃园机场等国光号汽车进城。可能刚走了一班,等的时间长了些,伤痛的情绪竟在我毫无防备之下从四面八方来袭。我的眼泪蓦地狂泻而下,迎风洒在温柔妩媚的春光里,幻化成一片雾气。在国光号上,在旅馆中办入住手续时,我都止不住泪水,只是强逼自己不要哭出声来。好像在香港憋住的,到了由此出身的母亲之地,就再也憋不住了。我的失落岂止伯牙之悲,花好月圆之后,瞬间已在不同的时空。能转世七次,世世再相遇吗?
在书林见到编排好的稿子,已是新书的清样。日子真是往下过的,不计悲欢。半年来,返台多次,还曾赴美一趟,处理纷至沓来的物事,同时为新书,补些小注。这样,竟然就到了中秋。
想起十年前陈先生第一次中风,其时新婚未久,我飞美去照顾他。那年的中秋节,就在云海中的飞机上错过了。至于这四年来的中秋,一次他尚未出院,一次乌云盖月;其余两次他在床上可以望月,我陪着他望,那不远处高楼顶上的月亮,缓缓转过树梢,横过天宇而逝。
今年本来说会有台风的,结果神清气爽,中天一个大月亮。清光依依,仍是旧时月色,但终究是一人的中秋了。回到灯下,续完此文。
陈先生最喜欢听我说话,于是出之于口,继而笔之于书。是热情的聆听者催生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没有陈先生,就没有现在的我,自然也没有这本小书。如今幽明相隔,只是暂别而已。就像从前或车站、或机场无数的别离与无穷的思念,不知尽头的等待都等了过去,天残地缺时终将相见!
谨以此书献给永在心头的陈之藩先生。
壬辰中秋于香港容气轩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理解”的深度探索。它不仅仅是在讲语言如何转换,更是在探讨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模式下,实现“心意相通”。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外国文学作品带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的译者们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它让我明白,文学翻译中最关键的,并非是字面意思的准确,而是原文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书中对于“文化意象”的转化,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很多在源文化中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意象,在目标文化中可能需要被重新解读或替换,以便能够引发目标读者的共鸣。这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文化的“意象交流”,需要译者具备极强的同理心和想象力。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译者是如何在“忠实”与“变通”之间寻找平衡点的,他们是如何用目标语言的“灵魂”去捕捉源语言的“精魄”的。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珍惜那些我所阅读的翻译作品,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译者用心血和智慧浇筑而成的文化桥梁。
评分《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这本书,如同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文学翻译的复杂与精妙。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异国文字变成我心头所感的语言的译者们心生敬佩,而这本书则将这份敬佩升华为一种深刻的理解。它并没有用晦涩的理论来“吓退”读者,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例子,将文学翻译中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难题一一解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语感”培养的强调,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文学译者,不仅要懂语言,更要懂“言外之意”,要能捕捉到文字背后的微妙情感和潜在含义。这就像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不仅要能演奏音符,更要能理解乐曲的情感表达。书中对翻译过程中“取舍”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并非所有的原文内容都能原封不动地搬运,译者需要在忠实原文与符合目标读者阅读习惯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化繁为简”或“化平淡为神奇”的技巧,正是“译艺”的体现。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基于深刻理解的再创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翻译的“心”与“技”的完美结合,让我对那些将外国文学带到我们面前的译者们,有了更深的感激之情。
评分读完《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文学翻译的“幕后”,看到了那些在文字世界中默默耕耘的匠人们。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翻译中的那些“疑难杂症”,而是将其一一剖析,让我看到了译者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语境还原”的章节所吸引,作者指出,很多时候,原文的意义不仅在于字面,更在于其产生的特定语境,而译者需要将这种语境尽可能地呈现在目标读者面前。这就像是一位历史学家,在解读一份古老的文献时,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考证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译者是如何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弥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信息差”的。比如,某个在源语言中非常自然的表达,在目标语言中可能需要通过更长的句子或更详尽的解释才能传达,而优秀的译者,则能找到一种既清晰又不失原汁原味的方式。这种“化繁为简”或“化无形为有形”的技巧,正是“译艺”的精髓。这本书让我对文学翻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一种需要高度智慧、情感和创造力的艺术实践。
评分这本书,名唤《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文学翻译理解的许多模糊之处。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这背后更为宏大和精妙的工程。它让我明白,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转换,更是一种心智的搏斗,一种对文化深层肌理的洞察。书中对于“忠实”的定义,并非是机械的字字对应,而是对原文情感、风格、乃至作者创作初衷的忠实。它强调译者需要拥有“译心”,即一种能够感同身受、能够揣摩作者心意的同理心,才能真正触及作品的灵魂。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诗意还魂”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展现了译者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将源语言中那些飘逸、空灵、甚至难以言喻的诗意,在目标语言中重新唤醒。这需要译者具备极高的语言敏感度和创造力,能够在字里行间寻找最合适的韵律和意境。这本书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读过的翻译作品,那些曾经让我沉醉其中的文字,背后原来是如此艰辛而又充满智慧的艺术创造。它让我对“匠心”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本书正是这种“匠心”的集大成者,它所展现的“译艺”,远非普通人所能想象。
评分我近期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一书,它让我对文学翻译这一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敬意。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翻译的规则,而是深入探讨了翻译背后所蕴含的“心”——译者的情感投入、文化理解和审美判断,以及“艺”——译者所运用的各种精妙的语言技巧和创作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风格移植”的分析,作者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其灵魂的一部分,而译者的任务,就是在不损害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目标语言将其重新演绎。这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在复制一尊古老的雕塑时,既要保留原作的神韵,又要考虑到新材料和新环境的限制。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得以窥见译者是如何在细节之处下功夫的,比如一个微妙的词语选择,一段节奏感强的句子,或者一个充满文化意蕴的比喻,都可能成为译者反复推敲的重点。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译艺”的体现。它让我明白,优秀的文学翻译,绝非简单的“术”,而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是译者对原文精神的一次深刻领悟和艺术升华。
评分当我捧起《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这本书时,我便知道这将是一段不同寻常的阅读旅程。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一场对文学翻译本质的深度挖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翻译的“道”与“术”,既有对翻译理念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翻译技巧的细致剖析。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文化基因”的论述所吸引,作者指出,每种语言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而翻译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基因小心翼翼地移植,同时又要保证它能在新的土壤中健康地生长。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潜藏在字句之下的文化密码。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得以窥见译者是如何在文字的缝隙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比如,某个在源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典故,在目标文化中可能毫无意义,这时候译者就需要运用巧妙的注释,或者寻找一个能够引发类似联想的替代性表达,来弥合这种文化鸿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正是“译艺”的精髓所在。它让我不再仅仅将翻译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门艺术,一种需要高度智慧和情感投入的创造性活动。这本书让我对那些默默付出的译者们,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深的敬意。
评分《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藏宝图,引领我深入探索文学翻译这个看似寻常却又充满奥秘的领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异域文字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并感受的语言的译者们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探求的欲望。它并没有以枯燥的理论堆砌来呈现,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例子,将抽象的翻译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化适应性”的讨论,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译者如何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从而做出恰当的取舍和调整。这就像是在跨越两片大陆,译者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渡口”和“桥梁”,让信息的传递既准确又顺畅,甚至还能带来惊喜。书中的一些翻译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比如某个比喻在源语言中形象生动,但在目标语言中却可能显得生硬甚至滑稽,这时候译者就需要巧妙地寻找一个既能传达原意,又能在目标文化中引起共鸣的替代方案。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巧,正是这本书所要传达的“艺”之所在。它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文学译者,不仅仅是语言学家,更是艺术家,是文化大使,是连接不同心灵的桥梁。阅读这本书,让我对那些我所喜爱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为之付出的译者们,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搬运,而是对原著灵魂的一次精心再造。
评分《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醍醐灌顶的文学类书籍之一。它不仅仅是关于翻译技巧的教学,更是一次对文学翻译本质的深度哲学探索。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文学翻译中“心”与“艺”的辩证统一。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译者立场”的讨论所打动,作者认为,译者既要站在原文的立场上,又要顾及目标读者的接受习惯,这种“双重身份”的转换,需要译者具备极高的情商和智慧。书中的实例分析,更是将这种理论落到了实处。比如,某个在源语言中充满力量的粗口,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显得突兀甚至粗俗,这时候译者就需要巧妙地寻找一个既能传达原文的原始力量,又能在目标文化中被接受的表达方式。这种“移花接木”式的处理,绝非易事,背后是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它让我看到,文学翻译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再创作”,它需要译者拥有“移情”的能力,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也需要拥有“化象”的才能,去将这种情感用另一种文字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对那些伟大的翻译家们,有了更深的敬意,他们是语言的魔术师,更是文化的摆渡人。
评分我最近深入阅读了《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一书,这本作品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翻译内心世界的窗户。在翻阅之前,我一直以为翻译就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背后更为复杂和微妙的艺术。它让我明白,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句法的对接,更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书中关于“文化折扣”的论述,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阐述了源语言中的一些表达方式或文化符号,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无法直接传递,甚至会产生误解,而译者需要具备极高的敏感度和创造力,才能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将原文的精髓有效地传递给目标读者。这就像是艺术品的复制,如何在保持原作风格和神韵的同时,又能适应新的展示环境,是需要极高技巧的。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得以一窥译者如何在字斟句酌中,将那些难以言传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化凡为圣”的功力,正是“译艺”的魅力所在。它让我看到了翻译工作者身上所承载的巨大责任,也让我对那些将世界文学带到我面前的译者们,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所阅读的每一本翻译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多少译者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名为《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的书籍之中,它如同一个精巧的罗盘,指引我探索文学翻译那既神秘又迷人的世界。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而译者就是那位经验丰富的舵手,他凭借对源语和目标语双重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文字艺术的敏锐捕捉,将源语言的精魂小心翼翼地载送到彼岸。书中关于“信达雅”的探讨,并非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在跨越语言障碍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韵味、情感甚至时代的烙印。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意译”的章节所吸引,作者并非鼓吹随意改编,而是强调译者在理解原文深层含义后,如何运用目标语的惯用表达和文化语境,以一种更加自然、更符合目标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式进行重塑。这并非一种背离,而是一种升华,是对原文精神最忠诚的再现。书中对不同文学体裁翻译难点的剖析也令我印象深刻,例如诗歌的音韵、节奏,小说的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甚至是戏剧的对话张力,都面临着各自独特的挑战。作者用生动的案例,将这些抽象的翻译技巧具象化,让我看到了译者在字斟句酌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它让我明白,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桥梁,是连接不同心灵的纽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文学翻译的理解也愈发深入和立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次充满启发的对话,与那些在语言的边缘游走,用文字点亮不同文化的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