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趣说

汉语词汇趣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 本书讲述了汉语词汇和语法、语义、文化之间联系与特性、词汇的构成方式、词汇的产生手段以及词汇内部的分类。便于读者了解和认识汉语词汇的基本特点,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词汇。

  2. 本书为了实现“趣说”的目的,列举了大量的词汇事实,同时也充实了理论的框架,贴近日常生活,读起来少了理论的枯燥和乏味,比较生动、有趣。

  3. 本书在实现其有趣的目的同时,还通过详尽的例子和分析解说帮助我们来认识词汇的一些基本特点。让我们不但学会运用词汇,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为甚么要这样运用。

  4. 本书由着名语言学家编着,内容深入浅出,尽力把一些难以理解的重要概念、主要特点、基本规律等说得清楚、准确、生动。

作者简介

周荐

  1957年生于天津市。南开大学文学学士、硕士,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执行主任兼秘书长,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澳门大学等校兼职(合作)博士生导师,《澳门语言学刊》主编、全国语标委汉语语汇分会主任委员等。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单独或合作出版汉语研究专着、论文集、工具书廿余部,发表汉语研究论文百余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总序

追求的目标-有趣、有用

  汉语语言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既可敬又可畏,有点儿像一本正经板着脸动不动就训斥指责学生的冬烘老先生。这个形象由来已久,简直是"刻骨铭心"。我们希望彻底改变这个不良形象,对"汉语语言学"进行重新包装,不仅是为了符合潮流,适应时代的需求,也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助大家一臂之力,让它成为知心朋友、得力助手、贴心秘书。

  前些年,在中小学界出现"淡化语法"的错误提法。甚么叫做"淡化语法"?其实就是取消语法。淡化语法的后果,不仅淡化了语法本身,而且是淡化了整个汉语教学。为甚么偏偏要拿语法开刀?为甚么一刀砍下去,语法乃至于整个汉语教学就没了?为甚么汉语教学就那么弱不禁风,那么不受欢迎?当前的汉语研究,包括语法研究是不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照顾到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有关研究和教学是不是真的需要脱胎换骨、更弦改张?

  我在大学教授现代汉语几十年,一方面感觉学生语言理解、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远不能尽如人意;另一方面也感觉当前语言教育,包括语法教育,又总是讲些枯燥深奥的理论,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可畏而又不可得。如何使学生,尤其广大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普通民众(包括大中学生)对母语-现代汉语真正发生兴趣、感到有用,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件大事。

  语言的大千世界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趣味盎然。如何去发现它、分析它、理解它。为此,我们策划编撰这套《汉语趣说丛书》,包括《汉语语法趣说》(暨南大学邵敬敏)、《汉语词汇趣说》(澳门理工学院周荐)、《汉语语音趣说》(华东师范大学毛世祯)、《汉字趣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费锦昌、华东师范大学徐莉莉)、《汉语语用趣说》;华东师范大学徐默凡、复旦大学刘大为)。这几位撰写者在各自研究领域都是卓有成就的专家。

  本套丛书的目的是要让汉语知识、运用汉语的规律,以及学习 汉语的方法,成为大众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有趣" 与"有用"这两方面就格外地下功夫。

  第一,一切从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而不是限于抽象的概念。因此,几乎每个章节都努力挖掘出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趣事,从令人深思的歧义结构或与汉语密切相关的文学典故入手,引导出某些汉语运用的规律,以充分体现它的"趣味性"。

  第二,运用"比喻"、"比拟"等表达手段,尽力把一些难以理解的重要概念、主要特点、基本规律等说得清楚、准确、生动,尽可能地"深入浅出"。在语言风格上,也力求朴实、简洁、清新、流畅,以体现它的"可读性"。

  第三,强调"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尽可能地把新时期以来有关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进来,特别是语义分析、功能应用、认知解释等比较成熟的新见解,还要适当关注语言的动态变化。并且淘汰了一些相对陈旧的观点和说法,以充分凸显它的"时代性"。

  第四,特别注重语言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显示各种语言现象的异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必要的前提,而方法则是学习的关键,掌握了它,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特别强调方法论,以强调贯穿全书的"应用性"。

  本书定位为"普及性""应用型"读物,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观点,都是属于当前中国汉语学界的主流思想。本书所提到的观点、规律以及所列举的语言事实,除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长期积累之外,也参考了不少前辈学者和同仁的成果,不能一一註明,在此一併感谢。

邵敬敏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导论:词汇是语言海洋中鲜活的生命

一、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从小孩子学话説起词汇的重要性


婴孩最初的牙牙学语,所学的是单字和单词(如”妈妈””爸爸”),而不是语法。直到孩童所掌握的词汇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她)需要用词语组成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如”妈妈来””宝宝 要”),语法才派上用场。学习一门外语,首先接触到的也是该语言的词汇。譬如学英语,先学一个英文词good,明白它的意思跟汉语的”好”大致相当;又学了一个morning,明白它的意思跟汉语的”早上”大体一样。当词汇丰富起来了,我们才能用它们组织成句子,如good morning;才会探究为甚么表达类似汉语”早上好”的意思要説成good morning,而不能説成morning good。若问构成语言的几大要素哪个最重要,似乎不太好回答。语法説它是语言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语法,词汇就彷彿一盘散沙,无从结构和组织。语音説它才是语言中的重要因素,因为没有语音,词汇所表达的内容就无法为人所感知。词汇説它才真正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语法赖以存在的实体,没有词汇,语法就成了干巴巴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任何意义;语音不与词汇的意义挂钩,它本身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实际上这三者之间关系密切,谁也离不开谁。而词汇既然与语法、语音并称语言的三大要素,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如此,它跟语义、文字,乃至于文化的关系也是非密切的。主要体现在:

1.语法因素。词内字(语素)间的组合关系与句法关系十分复杂,有时对应,呈现出一致性,有时却对应不上,并不一致。复合词中的一些单位,其构成成分间的组合关系很难説与句法毫不相干。例如,”V+N”双字词多是述宾结构的,但也有相当的部分是偏正结构的。偏正式的”V+N”双字词的构成须有一定的条件,比如V不少是由非自主动词性成分充当的,这样所构成的双字词就是偏正结构的。像”病”是非自主动词性成分,由”病”结合以一个名词性的成分所构成的双字词,无一例外都是名词,例如:
病案 病程 病牀 病毒 病房 病夫 病根 病包儿
病号 病候 病家 病假 病句 病菌 病况 病理
病历 病例 病魔 病情 病区 病人 病容 病史
病势 病塌 病态 病体 病象 病因 病友 病员
病原 病源 病院 病灶 病征 病症 病株 病状

2.语音因素。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准确地説,语音所充当的并非整个儿语言的物质外壳,而只是语言的某个构成要素的某一个成员的物质外壳。语言中,能够以语音为外壳,以语义为内瓤的,就是字、词、语这些词汇单位。尤其是语音与词汇的关系,比起其他成分与词汇的关系尤为密切。研究者们大都认为:中古汉语之后,汉语词汇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由单字发展为双字词,在这一 变化中,语音的作用绝不可低估。语音因素对大于词的单位的创造 亦有不小的影响。例如”蝇营狗苟”的构成一利用”蝇”与”营”,”狗”与”苟”的谐音关系创造出这样一个成语。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