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书讲述了汉语词汇和语法、语义、文化之间联系与特性、词汇的构成方式、词汇的产生手段以及词汇内部的分类。便于读者了解和认识汉语词汇的基本特点,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词汇。
2. 本书为了实现“趣说”的目的,列举了大量的词汇事实,同时也充实了理论的框架,贴近日常生活,读起来少了理论的枯燥和乏味,比较生动、有趣。
3. 本书在实现其有趣的目的同时,还通过详尽的例子和分析解说帮助我们来认识词汇的一些基本特点。让我们不但学会运用词汇,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为甚么要这样运用。
4. 本书由着名语言学家编着,内容深入浅出,尽力把一些难以理解的重要概念、主要特点、基本规律等说得清楚、准确、生动。
作者简介
周荐
1957年生于天津市。南开大学文学学士、硕士,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执行主任兼秘书长,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澳门大学等校兼职(合作)博士生导师,《澳门语言学刊》主编、全国语标委汉语语汇分会主任委员等。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单独或合作出版汉语研究专着、论文集、工具书廿余部,发表汉语研究论文百余篇。
总序
追求的目标-有趣、有用
汉语语言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既可敬又可畏,有点儿像一本正经板着脸动不动就训斥指责学生的冬烘老先生。这个形象由来已久,简直是"刻骨铭心"。我们希望彻底改变这个不良形象,对"汉语语言学"进行重新包装,不仅是为了符合潮流,适应时代的需求,也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助大家一臂之力,让它成为知心朋友、得力助手、贴心秘书。
前些年,在中小学界出现"淡化语法"的错误提法。甚么叫做"淡化语法"?其实就是取消语法。淡化语法的后果,不仅淡化了语法本身,而且是淡化了整个汉语教学。为甚么偏偏要拿语法开刀?为甚么一刀砍下去,语法乃至于整个汉语教学就没了?为甚么汉语教学就那么弱不禁风,那么不受欢迎?当前的汉语研究,包括语法研究是不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照顾到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有关研究和教学是不是真的需要脱胎换骨、更弦改张?
我在大学教授现代汉语几十年,一方面感觉学生语言理解、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远不能尽如人意;另一方面也感觉当前语言教育,包括语法教育,又总是讲些枯燥深奥的理论,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可畏而又不可得。如何使学生,尤其广大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普通民众(包括大中学生)对母语-现代汉语真正发生兴趣、感到有用,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件大事。
语言的大千世界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趣味盎然。如何去发现它、分析它、理解它。为此,我们策划编撰这套《汉语趣说丛书》,包括《汉语语法趣说》(暨南大学邵敬敏)、《汉语词汇趣说》(澳门理工学院周荐)、《汉语语音趣说》(华东师范大学毛世祯)、《汉字趣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费锦昌、华东师范大学徐莉莉)、《汉语语用趣说》;华东师范大学徐默凡、复旦大学刘大为)。这几位撰写者在各自研究领域都是卓有成就的专家。
本套丛书的目的是要让汉语知识、运用汉语的规律,以及学习 汉语的方法,成为大众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有趣" 与"有用"这两方面就格外地下功夫。
第一,一切从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而不是限于抽象的概念。因此,几乎每个章节都努力挖掘出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趣事,从令人深思的歧义结构或与汉语密切相关的文学典故入手,引导出某些汉语运用的规律,以充分体现它的"趣味性"。
第二,运用"比喻"、"比拟"等表达手段,尽力把一些难以理解的重要概念、主要特点、基本规律等说得清楚、准确、生动,尽可能地"深入浅出"。在语言风格上,也力求朴实、简洁、清新、流畅,以体现它的"可读性"。
第三,强调"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尽可能地把新时期以来有关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进来,特别是语义分析、功能应用、认知解释等比较成熟的新见解,还要适当关注语言的动态变化。并且淘汰了一些相对陈旧的观点和说法,以充分凸显它的"时代性"。
第四,特别注重语言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显示各种语言现象的异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必要的前提,而方法则是学习的关键,掌握了它,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特别强调方法论,以强调贯穿全书的"应用性"。
本书定位为"普及性""应用型"读物,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观点,都是属于当前中国汉语学界的主流思想。本书所提到的观点、规律以及所列举的语言事实,除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长期积累之外,也参考了不少前辈学者和同仁的成果,不能一一註明,在此一併感谢。
邵敬敏
我一直对语言的魅力深感着迷,尤其对汉语这个充满韵味和智慧的文字系统情有独钟。拿到《汉语词汇趣说》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而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不仅仅是罗列词汇,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语言考古学家,深入挖掘每个词语的“前世今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常用词语的解读,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比如,“忧”这个字,我一直以为只是单纯的“忧愁”,但作者却从字形结构上分析,它可能包含了“火”和“心”,暗示着内心的焦灼和不安,这让我对这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典故和历史轶事,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变成了一场充满趣味的知识盛宴。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会心一笑,或是陷入沉思,感叹古人造字的精妙绝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普通读者的亲切感,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让人越读越想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淡淡的复古风,又带着点现代的简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打开书页,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奇妙的汉字世界。作者的叙事方式太有意思了,不再是枯燥的词汇列表,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每个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它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娓娓道来。我常常会被一个词语牵引着,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回古代,想象着古人是如何造字、如何使用这些词语的。比如“思”字,原本是“田”和“心”的组合,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在田间劳作时,思绪万千的情景。读着读着,那些原本模糊的词汇概念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好像它们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我以前背过的很多词汇,如今再看,才真正理解了它们的深层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汉语词汇,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对汉字、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书中的其他词汇,看看它们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学习汉语词汇是一件颇为“硬核”的事情,需要大量的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但《汉语词汇趣说》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真的做到了“趣说”,它没有枯燥的理论,也没有死板的规则,而是用一种非常活泼、生动的方式,带领我们进入词语的世界。我最喜欢书中那些“以小见大”的解读方式,比如选取一个非常简单的字,却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小的“挑战”或者“谜语”般的解读,让我跟着作者一起动脑筋,猜想词语的本义。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而且印象深刻。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词的有趣解释,而主动去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主动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学习汉语词汇可以这么快乐,这么富有探索性。
评分我是一名对外汉语的老师,一直想找一本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汉语词汇的书,同时又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书。《汉语词汇趣说》这本书,绝对是我的“宝藏”。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词语的解释,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不同语境下的用法都有深入浅出的阐释。例如,书中对“道”这个字的讲解,就从“道路”的原意,延伸到“道理”、“方法”,再到哲学上的“道”,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词义的演变和拓展。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例句和比较,比如将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区分细微的差别,避免混淆。我经常会从书中选取一些有趣的词语,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反应都非常好,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这本书不仅是教学的好帮手,对于我自身对汉语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
评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乃至一个时代,词汇是绕不开的。而《汉语词汇趣说》这本书,就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汉语词汇背后故事的大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的词语的挖掘。比如,“情”这个字,作者从“竖心旁”入手,结合古代社会的情感表达方式,描绘了一个关于情感萌发的动人图景。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用这些文字来抒发内心情感的,那些诗歌、散文的魅力也因此更加扑面而来。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词语搭配、成语典故的解读,让我明白,汉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单个字的形态,更在于它们组合起来所产生的无穷韵味。这本书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语言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