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译实务与习作:中英文读、写、译的新视野(2版)

英汉对译实务与习作:中英文读、写、译的新视野(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英汉翻译
  • 对译
  • 翻译技巧
  • 实用翻译
  • 商务翻译
  • 英语学习
  • 写作
  • 阅读
  • 语言学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互译两种特点不尽相同的语言,正是翻译工作者的困难所在,只有掌握了两种文字的特性和异同,翻译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中英对译实务与体例》的作者长期受到美国文化的薰陶,对中英文字的经营有深入的探索,在这两种文字上均有创作功力,对于英汉文字中涉及文化的部分,作者比一般的翻译工作者更具有直觉性的了解,他依据多年的双语工作经验,归纳主要的翻译原则,并且举出很多条例,分别加以评述。

  书中举出一些中英对译的例子,具体说明作者的翻译理念,即翻译时,宜靠近译入文,以译入文的读者为中心,并着重原文内容的翻译。

  《中英对译实务与体例》的内容特色包括:
  第一篇:为翻译工作的综合讲述,将从事翻译工作应有的考量、翻译的一般过程以及常见翻译问题的处里等,分章扼要叙述。。

  第二篇:为翻译实务,提供了十余篇管理、心灵、科技、法律、文艺、企划、学术及杂文等类文章的中英双向对译实例。

  第三篇:为辅助翻译的「帮手」,列了英文俗常赘词的简化实例、翻译英文俗语和常用句的中译、以及中文成语和俗常用句的英译等一千八百余条目。

  全书对僵硬的翻译理论着墨不多,而其取材之广泛,则为翻译类工具书中所少见。 

作者简介

叶乃嘉

现职:  
  明道管理学院资讯管理系助理教授

学历: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环境科学与管理硕士及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物理学士

经历:
  稻江管理学院资讯管理系助理教授
  兴国管理学院通识中心主任

着作﹕
  逾百种环境管理及规划之英文企划案与研究报告
  《商用英文的沟通艺术》,新文京出版,2002
  《知识管理》,全华科技图书公司,2004
  《爱情这东西--新时代的两情教育》,新视野图书,2005
  《中英论文写作纲要与体例》,五南图书,2005
  《心灵与意识》,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
  《知识管理实务、专题与案例》,文京出版,2005
  《英文书信与履历的艺术》,五南图书,2005
  《研究方法的第一本书》,五南图书,2006
  《知识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全华科技图书公司,2006
  《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本书》,文魁资讯,2007
  《中英双向翻译新视野》,五南图书,2007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方法篇
 第一章 翻译工作综谈
  1.1 翻译与创作
  1.2 中文表达能力
  1.3 老生新谈信达雅
 第二章 翻译的考量和过程
  2.1 翻译的考量
   2.1.1 靠近译入文重于靠近原文
   2.1.2 读者为中心重于原作者为中心
   2.1.3 原文内容重于原文形式
  2.2 翻译的过程
   2.2.1 理解与表达
   2.2.2 译文的核校
 第三章 常见的翻译问题
  3.1 被动语态的处理
  3.2 长句的处理
  3.3 一字多义的处理
  3.4 助语词的处理
  3.5 人称代名词的处理
  3.6 关系代名词与疑问代名词的处理
  3.7 连接词的处理
  3.8 一些偏执译法和误译
   3.8.1 副词字尾的处理
   3.8.2 冠词的处理
   3.8.3 其他

第二篇 实务篇
 第四章 管理类文的翻译
 第五章 心灵类文的翻译
 第六章 科技类文的翻译
 第七章 法律类文的翻译
  7.1 法规名称及条文结构之标准英译
  7.2 授权书
 第八章 文艺类文的翻译
  8.1 Gettysburg Address
  8.2 The Adventure of Chou The Adventure of Chou
  8.3 鬼故事一则
 第九章 学术论文类的翻译

第三篇 辅助篇
 第十章 英文俗语及常用句中译
 第十一章 中文成语及俗常用句英译
 第十二章 窥入赘句的原意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翻译与创作哪个比较容易?
  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参考以下答案﹕

  1. 要是你两种能力兼具,不妨自己比较一下。

  2. 要是你愿意花时间朝两方面之一发展,功夫花得多的一面自然熟能生巧,日见其易。

  3. 要是你缺了一方面的经验,那你与其花时间来辩证,还不如花时间去体验。

  对于第三个答案,鲁迅说:

  极平常的豫想,也往往会给实验打破。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蹰。」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

  中英对译是对翻译工作者两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译者应该具有两种语文的坚实基础,注意体会两种语文之间的差异,掌握翻译过程中常用的技巧,才可能具有较可观的翻译能力来译出能保全原作价值的好作品,译者必须对原文与译入文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应该要求译入文准确完整,符合译入文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应该注意训练自己的译入文表达能力,还要乐于字斟句酌地推敲琢磨。

  叶乃嘉教授长期受到美国文化的薰陶,对中英文字的经营有深入的探索,是真正在这两种文字上均有创作功力的极少数学者之一。对于英汉文字中涉及文化的部分,叶教授比一般的翻译工作者更具有直觉性的了解,他鑑于两岸都日渐国际化,遂依据多年的双语工作经验,写出这本不可多得的《英汉双向翻译实务与习作》,归纳主要的翻译原则,并且举出很多条例,分别加以评述。书中举出一些中英对译的例子,具体说明作者的翻译理念,即翻译时,宜靠近译入文,以译入文的读者为中心,并着重原文内容的翻译。互译特点不尽相同的两种语言,正是翻译工作者的困难所在,只有掌握了两种文字的特点和异同,翻译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英汉双向翻译实务与习作》的第一篇为翻译工作的综合讲述,将从事翻译工作应有的考量、翻译的一般过程以及常见翻译问题的处里等,分章扼要叙述,第二篇是翻译实务,提供了十余篇演讲、心灵、学术、文艺、科技、管理、法规、合约及企划等类文章的中英双向对译实例,第三篇则是辅助翻译的「帮手」,列了英文俗常赘词的简化实例、翻译英文俗语和常用句的中译、以及中文成语和俗常用句的英译等一千八百余条目。全书对僵硬的翻译理论着墨不多,而其取材之广泛,则为翻译类工具书中所少见。

  叶君十年来出版的近二十本专书中,风格大都不太传统,他不太中意过于严肃的事情,故行文之间,时涉幽默,写作的虽是专业书籍,却也多充满趣味,《英汉双向翻译实务与习作》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举例清晰,逻辑分明,不论对于初涉翻译者、或是在生涯上必须和翻译工作结缘的人士,都可说是最佳的参考书。个人在学界多年,对书中学术论文类的英译部分颇感兴趣。有幸先读为快,对于个人翻译的能力大有裨益,特此向大家特别推荐。

明道大学 通识中心主任
萧雅博 谨识
 

图书试读

1.1信达雅新谈

自严复立论以来,翻译的目标就是「信、达、雅」,即「忠实、通顺、优雅」。然而,能做到对原文忠实、译文明白顺畅就已经很好了,要译文的文字优雅,谈何容易。

有人认为,要把原文的结构与字汇完全不漏地转译出来,才算忠实,但是,如果为了要迁就原文的结构与字汇,而把译文搞得文理不通,以致看了别扭到难以卒读的程度,怎么还称得上是忠实?请看下例:

From any given point of your existence, however, you can glimpse other probable realities, and sense the reverberations of probable actions beneath those physical decisions that you make. Some people have done this spontaneously, often in the dream state. Here the rigid assumptions of normal waking consciousness often fade, and you can find yourself performing those physically rejected ac-tivities, never realizing that you have peered into a probable existence of your own.

译文一:
由你存在的任何一点上,你可以瞥见到这些其他的可能实像 ,而感觉到在你所做的那些实际决定之下,那些可能行动的回响。有些人自发地这么做,通常是在梦境里,此处正常醒时的死板假定常常会淡掉,而 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做你实际上排除了的那些行动,却绝没想到你已经窥探进自己的一个可能的存在了。 (138字)

译文一採用的是以原文(英文)为中心的译法,译者想把原文中的每一字都照顾到,因此叠了一堆不太搭调的字词,这些字词在原文里本来配合得还算不失其所,但是转成中文之后却累累赘赘,别扭得难以判读,翻译的目的既然是在引介作品给不谙原文的读者,这种被原文逼迫得无暇照顾读者的翻译方式,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相当有限。

译文二:
在你有生之年的任何时刻里,你随时都会与其他的或然世界有着各种程度的接触,同时还能感觉到在自己实际行动背后的各种「可能性」的暗潮。这种事情发生在很多人身上,但这通常都在睡觉做梦的时候。人在睡梦中的时候,他那种固执的人间意识通常都会消淡下去,而在这个时候,你往往会发现自己正在走着原来已被自己排除了的路。可是,问题是你永远不会想到其实你所看到的正是自己某一个或然的部分。 (183字)

译文二是以译入文(中文)为中心的译法,比译文一多了45个字,将近30%的篇幅,内容似乎加了些解说的味道。有人认为,要做到忠实原文,就应该掌握好适度的原则,既不改变和歪曲,也不增加或删减,要把原文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根据这个标准,译文二确实是稍稍踰越了翻译的范围。但是,毫无疑问的,它比译文一要流畅易懂得多了,可以列入「达」之列。

译文三:
你在阳世随时都能窥入他方世界 ,同时还能感受到隐伏在你实际行动后的各种隐性事件 的影响。有些人(通常在做梦的时候)自动就已经这样做,人在睡梦中,强固的清醒意识通常会减弱,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做着你实质上已经弃之不做的活动,可却绝没想到,其实你所看的正是自己某个分身 的演出。(135字)

本文兼顾了原文和译入文,字数与译文一不相上下,而其可读性却不输译文二,只是,对于原文主题不熟的读者,可能需要先做点功课才能体会到译者的用心,因为他选用了几个需要另加解释的名词,而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由于原文乃是节录自一本数十万字的厚书,怎么可能期望用短短的百来字就让读者进入状况呢?因此,虽非「信达」兼备,亦算是「信达」兼而有之。

其实,「信、达、雅」三个评量译事的标准,都不应出以「是」或「否」的二分法,而宜以程度来判别,即,评审者或读者实在不应该只说某译文「忠实或不忠实」、「通顺或不通顺」、「优雅或不优雅」,而应该用量表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该译作的相对观感。

量表形式所在多有,其中一个比较有名的,乃是李克特氏量表(Likert Scale),李克特氏量表广泛应用在社会与行为研究中,乃适用于态度测量和意见判定的一种测量格式,此量表有一个基本假设,即数位与数位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以五点等距量表来说,每个问卷题目的答项从「极同意」到「极不同意」分为五个选项,依序给予5分到1分,在这一假设下,不同的题目可以加总,得到一个量表的总分。此类量表之量度有奇偶数之分,奇数量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中立的选项,偶数量度则在使答卷者无法保持中立,非得选边不可,而这两种方式各有适用的情况,应依问卷者的需要来选用。

兹仿照李氏量表的模式制出一个十点等距量表,供读者用以评量自己对本书中出现的各个译文的满意度,当然亦不妨用以评量日后所见的任何译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中英夹杂”的困扰者量身定做的!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同样一个意思,中文里那么顺畅,翻译成英文就变得生硬别扭,或者反过来,英文原文的精彩之处,到了中文就变得平淡无奇。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它不是简单地教你怎么“对译”,而是让你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比如,书中关于“语感”的培养,就不是那种空洞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不同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微妙之处。它会让你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替换,更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的碰撞和融合。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习作”部分,它提供了很多练习机会,让你在实践中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且能立即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书里又有针对性的指导。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语言的“思考者”了。

评分

这本《英汉对译实务与习作:中英文读、写、译的新视野(2版)》可以说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最令我感到惊喜的专业书籍了。我本身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双语文本,对语言的精准性和表达的艺术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市面上关于翻译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触及到“新视野”的却寥寥无几。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传统的翻译技巧,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探讨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力”。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才能让中文的精妙在英文中得到体现,又如何让英文的逻辑和韵味在中文里焕发光彩。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其细致,常常能点出那些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让我得以窥探到更高深的语言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我一直以来都对英文原著情有独钟,但阅读时总会遇到一些“卡壳”的地方,明明看懂了每个单词的意思,但整体的语感和作者的情绪却很难完全捕捉。这本书则系统地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解决策略。它强调的是“理解”而非“翻译”,先求“懂”再求“达”。通过大量的精读和泛读练习,我学会了如何深入理解英文文本的结构、逻辑和言外之意,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地道的中文表达。同样,在进行英文写作时,它也让我摆脱了中式英语的束缚,学会了用更符合英文习惯的方式去组织句子和表达思想。这本书就像一个“语言魔术师”,让我看到了中文和英文之间可以如此和谐地共舞,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美感。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在学习英语写作和翻译时,总觉得有些理论性的东西讲得很空泛,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而这本书,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把枯燥的理论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案例,让我能立刻明白“原来是这样!”。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那样,只是堆砌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是从读、写、译这三个核心环节入手,而且是高度结合、互相促进的。比如,它会教你怎么从英文原文的阅读中提炼出精髓,这些精髓又如何转化为中文表达的逻辑,反过来,中文的写作习惯又如何影响你的英文遣词造句。尤其是对一些在英汉转换中容易出错的细微之处,书里都有非常深入的剖析,并且提供了非常实用的修改建议。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在和作者进行一场思维的对话,不断地碰撞出新的火花。我感觉我的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因为这本书,好像一下子打开了新的天窗,看到了之前从未发现过的可能性。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非常有匠心。它不是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巨著,而是充满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目录的设置到章节的安排,都体现了作者对学习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将读、写、译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技能,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对比分析”和“案例拆解”的部分,它们非常有针对性,能够立刻解决我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难题。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亲切,读起来不像是在接受枯燥的理论灌输,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交流。它鼓励我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并且在犯错中不断进步。我感觉自己的英语学习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摸索”,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导航图”,让我能够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