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交流日益频繁,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在各国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发展,许多翻译系所纷纷成立以训练专业口笔译员,而翻译教学的理论建构和实务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台湾体认到这股新兴学术趋势的重要性,目前在各大学已设有多间翻译系所、而外文相关系所也都必开翻译课程或学程。只可惜国内现时翻译教学的理论论述和实证研究仍远远不敷教学实务的需求,作者以其长期从事翻译教学以及实际译事的经验出发,于本书针对翻译教学的理论、方法、教材和评量方式等面向提出个人的观念反思与研究成果,期望能有助解决目前翻译教学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升翻译教学品质与学习成效。
作者简介
廖柏森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外语教育哲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副教授,学术兴趣为翻译研究和英语教学。着有《英语与翻译教学》、《英文研究论文写作》系列、《新闻英文阅读与翻译技巧》等书及多篇研究论文。
次
自序∕廖柏森
第一篇 笔译教学
沟通式翻译教学法之意涵与实施
大学生中译英搭配词能力与错误之探讨
大学生英译中的笔译错误分析与教学上的应用
大学生翻译学习型态与其翻译能力之关系
大学入学考试英文科翻译试题之探讨
科学教科书翻译方法对读者理解程度的影响
科技翻译教案之编撰与实施
如何养成新闻译者─专业编译的建议
第二篇 口译教学
口译学生的焦虑与心流经验及其对口译教学之意涵
台湾大专中英口译教学现况探讨
台湾大学生对于口译课程看法之探讨
从传声筒到掌控者—法庭口译角色之探讨
第三篇 翻译学书评
翻译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翻译研究方法的入门指引
参考文献
自序
全球化带来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荣景,而翻译活动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使不同语言的社会之间得以沟通无碍。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学术界体认到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的价值,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纷纷设立翻译系所以训练专业口笔译员和培养翻译理论学者。国内翻译学科发展则源自于1988年辅仁大学创立全国第一所翻译学研究所,此后口笔译相关课程逐渐受到众多大专院校的青睐,截至2012年止全国已设有七所翻译研究所或硕士学程(台大、台师大、辅仁、长荣、彰师大、高雄第一科大、文藻),两个翻译学系(长荣、文藻),其它开设翻译学程或课程的外文系所更是难以胜数。翻译此一新兴学科在国内短短二十余年如此蓬勃成长,实属难得。而为了增进训练译者的成效,翻译教学的理论建构和实务操作也逐渐受到重视。
翻译虽是非常古老的文化交流活动,从人类在不同地域的文明开始接触就有翻译的活动。但是翻译进入学术殿堂的时间并不长,一般是以1972年James S. Holmes发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后,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成为一独立学门才可谓正名成功。翻译既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难免在翻译教学的理论架构、课程设计、教法教材使用、品质评量等基础规范上仍有不足之处,而建立的方式除了有赖翻译学者的着作论述、翻译教师的经验分享之外,笔者认为还需有实证研究的结果来支持,才能更全面呈显翻译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与学术性。而本书就是笔者过去几年来从事翻译教学的经验反思与实证报告,希望能提供国内翻译教师更多元的思考观点和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对翻译教学的认知与成效。
本书中的文章都曾发表在国内各大翻译专业期刊和学术研讨会上,经过多位研究同行的匿名审查才刊出,应有基本的学术价值。所有文章共分为「笔译教学」、「口译教学」和「翻译学书评」三大篇,其中在国立教育研院出版的《编译论丛》上发表过的有〈沟通式翻译教学法之义涵与实施〉、〈大学生翻译学习型态与其翻译能力之关系〉、〈大学生英译中的笔译错误分析与教学上的应用〉、〈台湾大专中英口译教学现况探讨〉、〈翻译理论与实务的关系〉、〈翻译研究方法的入门指引〉等文;在台湾翻译学学会发行的《翻译学研究集刊》上发表〈科学教科书翻译方法对读者理解程度的影响〉、〈大学入学考试英文科翻译试题之探讨〉、〈台湾大学生对于口译课程看法之探讨〉等文;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出版的《英语教学期刊》上发表〈大学生中译英搭配词能力与错误之探讨〉。另外在中国大陆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上曾发表〈科技翻译教案之编撰与实施〉;在国立台湾大学语言训练测验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如何养成新闻译者-专业编译的建议〉和〈从传声筒到掌控者—法庭口译角色探讨〉;在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主办之第16届口笔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口译学生的焦虑与心流经验及其对口译教学之意涵〉。以上都是笔者个人以及与其他教师或研究生合作的成果,在此谨向曾经参与研究的同事与同学致谢,也希望这些成果能为国内翻译教学的奠基与发展提供微薄的助力,那我们所曾尽过的最大努力也就值得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副教授 廖柏森 2012年5月31日
坦白讲,当我在书店看到《翻译教学论集》这个名字时,内心是有些犹豫的。作为一个长期浸淫在文学作品翻译一线的人,我更习惯于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对于“论集”这样的形式,总觉得会偏向理论,甚至有些枯燥。然而,我还是被它所吸引,或许是潜意识里对“教学”二字的好奇。我曾无数次在自己翻译的过程中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是大量的练习,还是深厚的语言功底,抑或是对文化背景的透彻理解?这本书是否能为我这些零散的思考提供一些系统的理论支撑?我特别想知道,在书中是否有针对不同语种、不同领域(如文学、科技、法律)的翻译教学特点的分析。譬如,文学翻译教学是否需要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的培养,而科技翻译则更侧重于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另外,我也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探讨翻译者的职业道德与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将这些重要的价值观融入其中。毕竟,翻译者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信息和文化的传递者,其责任重大。这本论集,对我来说,或许能成为一种重新审视自己翻译理念和方法的机会,让我看到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实践又如何反哺理论。
评分在我看来,《翻译教学论集》的出现,标志着翻译领域正朝着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我一直认为,任何一门学科要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都离不开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本书的名字就预示着它将汇聚众多专家的智慧,共同探讨翻译教学这一核心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例如,翻译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意义,如何在大脑中进行信息重组,并最终生成目标语言的文本?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认知策略,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和训练这些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证性的研究成果,比如,通过对比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效果,来验证哪种方法更具优势。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翻译教学技术应用的部分充满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翻译辅助工具层出不穷,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工具,使其成为提升翻译效率和质量的助推器,而不是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绊脚石,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个集思广益、推动翻译教学发展的重要平台。
评分这本《翻译教学论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通往翻译理论与实践交汇点的窗户,我以一个对翻译领域充满好奇但又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审视它。首先,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我期待着里面能够深入探讨翻译教学的理念、方法与发展趋势。比如,我一直对“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现代教学中是否依然适用,以及如何将这些古老智慧融入到培养新型翻译人才的过程中感到困惑。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衡量翻译质量的最新视角,或者如何在教学中平衡忠实原文与适应目标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跨文化交流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被强调的章节,毕竟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同时,我也很好奇,在AI翻译日益强大的今天,这本论集是否会探讨传统翻译教学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培养更具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翻译人才。例如,是否会有章节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引入AI辅助工具,同时又避免过度依赖,从而发挥出人类翻译者的独特优势?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如何让翻译教学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活力与适应性的绝佳机会。
评分《翻译教学论集》这个名字,在我听来,就仿佛是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它必然承载着对翻译教学这一重要领域的深度思考与探索。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很多关于翻译理论流派在教学中的应用,比如,功能派翻译理论、意义派翻译理论等,是如何被具体地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练习的。我尤其好奇,针对初学者和进阶者,翻译教学的方法是否会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那些刚刚接触翻译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翻译的基本认知和基础技能,又如何引导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向更深层次的翻译能力迈进?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教学评估体系的建议,包括如何设计合理的测试和评价标准,以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翻译水平和教学效果?此外,我也想知道,在数字化时代,翻译教学是否会引入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线课程、慕课、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个关于如何系统地、科学地、有效地构建和完善翻译教学体系的宝库,它将为我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翻译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绝佳视角。
评分读到《翻译教学论集》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群翻译教育者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如何将他们宝贵的经验化为可传承的知识,又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为未来的翻译人才指明方向的场景。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我深知一个好的翻译老师的重要性,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一种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和严谨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这种“传帮带”的精神。比如,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以及这些案例背后的反思与总结?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的章节,因为我知道,在很多情况下,翻译的失败并非源于语言障碍,而是源于对文化差异的忽视。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探讨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毕竟,翻译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不断精进的技能,如何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这是一个永恒的挑战。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翻译教育者的“育儿宝典”,里面充满了他们的智慧、经验和对未来的期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