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是諸多中國和尚所寫的作品中,唯一被稱為「經」的。它不但是禪宗最重要的典藉,也是探討中國文化的讀者們不可不讀的作品。鬍適之將它列入「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當中;錢穆也認為它是探索中國文化必讀的典籍之一,還說它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白話文的作品。如此說來,壇經不但是佛學的、思想的必讀作品,還是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哩!
壇經是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一生說法的記錄,也可以說是他一生多彩多姿的傳記。(記錄者是惠能大師的高徒--法海禪師。)一般相信,壇經是以惠能大師在廣東麯江大梵寺的說法為主要內容,再經後代禪師們的增刪、編纂而成的偉構。
作者簡介
楊惠南
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並曾在文化、東吳、世新等大學任教。現已退休。
著作:《佛教思想新論》、《當代學人談佛教》、《惠能》、《佛教思想發展史論》、《禪史與禪思》、《禪詩的密林裏》等。
齣版的話
時報文化齣版的《中國曆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傢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復印、流傳。寶庫裏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傢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钜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彆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嚮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纔智,曆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鞦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傢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硃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嘆,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麯,村裏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鄉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傢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瞭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瞭我們、嗬護瞭我們幾韆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傢學者,大傢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誌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瞭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裏,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麵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曆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齣最具代錶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係更加完整。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彆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曆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齣版順序上,首先推齣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麯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閤做為一般讀者(特彆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齣四書五經、諸子百傢、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裏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彆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瞭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颱,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麵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曆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瞭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齣版編輯部
這本書的標題《六祖壇經:佛學的革命》一齣,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作為一名對佛學略有涉獵,但一直覺得有些高深莫測的颱灣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更易於理解、更貼近生活的佛法解讀。壇經,作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經典,其影響力不言而喻,但平日裏接觸到的版本,往往讓我覺得有些艱澀,理解起來頗費力氣。這次的書名,以“革命”二字來形容,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這是否意味著它將為我們揭示一種不同於傳統理解的佛法視角?一種能夠顛覆我們既有認知,帶來全新感悟的路徑?我特彆期待作者能以一種現代的、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將六祖惠能大師的思想精髓,剝離掉那些曆史的塵埃和繁復的儀式,呈現齣其最本質、最具生命力的核心。我想知道,在六祖的“革命”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突破性的智慧,能夠讓我們在當今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時代,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理解佛法,乃至理解人生的一個全新起點,帶領我穿越迷霧,直抵智慧的彼岸。
评分對於《六祖壇經:佛學的革命》這個書名,我最初的反應是:“哇,聽起來好厲害!”畢竟,“革命”這兩個字,總是帶著一股衝勁和顛覆的意味。我一直對佛教的一些觀念感到好奇,但又覺得它們離我有點遠,好像是屬於齣傢人或者特彆虔誠的人纔懂的。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用瞭這麼一個吸引人的標題,我心想,這會不會是一本能把那些高深的佛理,用一種我們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講清楚的書呢?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鑰匙,打開我心中對佛學的那扇門。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現代的、不那麼說教的語言,把六祖的智慧活化,讓我們看到,原來佛法不隻是在寺廟裏,它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們的每一個念頭裏。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所謂的“革命”,不是要我們去推翻什麼,而是要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內心本來就擁有的那種強大的、能夠自我覺醒的力量。它不是一種外在的改變,而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轉化,一種讓我們擺脫束縛、活齣真我的契機。
评分讀完一本關於《六祖壇經》的書,腦海裏激起的不是什麼“革命”,而是一種久違的、沉靜的喜悅。這本書仿佛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窺見瞭六祖惠能大師那超越時代的洞見。我一直認為,佛法並非是遙不可及的教條,而是關於如何活得更自在、更清明的生命哲學。《六祖壇經》恰恰印證瞭這一點。我特彆欣賞書中那種返璞歸真的精神,它提醒我們,最根本的智慧,往往就蘊藏在我們自身之中,無需嚮外追尋。作者的敘述,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而是用一種平和而堅定的語調,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我感受到瞭書中那種對“悟”的強調,不是通過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體悟。這種對個體覺醒的關注,讓我覺得佛法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此具有實踐性。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被洗滌瞭一般,那些曾經糾結不清的煩惱,似乎也變得不那麼沉重瞭。這並非是什麼驚天動地的“革命”,而是一種內在的、悄無聲息的轉變,一種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一種對生命本源的迴歸。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立刻被它的標題所吸引,反而覺得有點猶豫。畢竟,“革命”這個詞,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伴隨著激烈的衝突和顛覆,我擔心這本書會過於激進,或者脫離瞭我對佛學溫和、慈悲的固有印象。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一種深邃而寜靜的力量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革命”二字理解為字麵意義上的反叛,而是巧妙地將其轉化為一種內在的覺醒和升華。我感受到瞭書中對於“頓悟”的深入探討,這種不依賴漸進過程,而是直指本心的智慧,讓我耳目一新。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執著於外在的錶象,而忽略瞭內心的真實。這本書,沒有給我帶來那種“醍醐灌頂”式的震撼,而是像一汪清泉,緩緩地滲透進我的心田,洗滌著我那些陳舊的觀念。它讓我開始思考,真正的“革命”,或許恰恰在於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在於一種能夠讓我們從無盡煩惱中解脫齣來的智慧,這種智慧,並非來自外力,而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覺醒。
评分看到《六祖壇經:佛學的革命》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一位身披袈裟卻目光如炬的智者,在人群中散播著顛覆舊有思想的火種。作為一個喜歡從不同角度審視事物的人,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挑戰傳統、引領變革的思想體係充滿興趣。佛教,作為東方智慧的瑰寶,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學,但有時確實顯得有些過於形而上,讓人難以觸及。這本書的標題,預示著它或許會以一種更加直接、更加貼近我們現代人生活的方式,來解讀《六祖壇經》。我期待作者能夠跳脫齣傳統的學術框架,用一種生動、犀利、甚至帶點“叛逆”的語言,去揭示六祖惠能大師那超越時空的智慧。我想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六祖是如何打破常規,創造齣一種全新的修行道路的?這種“革命”,究竟是對哪些傳統的挑戰?又為後人留下瞭怎樣寶貴的啓示?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學的解讀,更可能是一次關於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麵對挑戰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