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个与「人」有关的汉字+超过5,000个甲骨文、金文、篆文
收纳在2张汉字树状图!
一个台大电机系毕业、专精于电脑的「理工人」,在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被认为许多从事文学创作研究的作家、专家也视为畏途的「文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顺着历来各家的研究,进入了汉字构型的世界,流连忘返。随着心得渐增,心头的不解疑团也越来越多。
于是,他引入电脑强大的汇编整理能力,有系统地梳理汉字的构件,试图找出解释力更强的说法,在这个过程中,也越加感受到部首的限制与误导。
部首是一个字组成的构件之一,因为有许多字都有,因而成为汉字分类的标记。但是,属于同一个部首的字,彼此之间却未必有关连。反之,有些看似不同的字,从汉字的演化发展来看,却是关系密切。
作者长年浸淫在文字学的天地,寻索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连,浓缩在书中的「汉字树状图」中。再透过作者清晰简要的说明,即使对于在文字学毫无根基的读者,也可以凭着自身对中文母语的使用经验,得到许多新奇的发现与乐趣。
作者简介
廖文豪
现任台北商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馆长。钟情于古汉字研究,钻研甲骨文十余年,发表过《汉字龙原来是一条逆天之龙》、《纹身习俗对汉字的影响》、《在汉字里遇见上帝》、《品茗汉字里的酒香》等文章。
第一章 人
人的生命週期分成四个阶段
胎儿时期
孩童时期
长成期
衰老期
第二章 人的姿态变化
双脚站立的人
跪坐的人
躺卧的人
与他人互动的人
消失不见的人
张口吐气的人
离不开土地的凡人
邻国人民
支撑家族的民族英雄
人的躯体
弯着身体的人
其他由人所衍生的字
第三章 大
「立」的衍生字
「天」与「辛」的衍生字
「□」的衍生字
「夭」的衍生字
「文」的衍生字
「黄」的衍生字
其他由「大」所衍生的字
第四章 女
「母」的衍生字
万民皆由女而生
女人的婚姻与生活处境
编辑手记
「我的语言的限制意味着我的世界的限制。」--维根斯坦
维根斯坦被称为当代语言哲学的奠基者,他这句话言简意赅,放诸四海皆准,道出了语言对于人的重要性:语言是经验的总和,语言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宽。
但是,反过来也可以说,世界有多丰富,语言就有多丰富。不管是通用各地的国际语言,还是某个濒临绝迹的少数族群语言,也不管是形诸文字或是口耳相传。只要是发展为一群人共通的声音沟通系统,都有其丰富的内涵。
至于如何以书写符号来记录语言,不同的文化各有不同的取径,有些语言走的是拼音的路,以一组符号来表达该语言所使用的声音元件,像是英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俄文等几种国际强势语言都是拼音文字。拼音的优势显而易见,只需要以数量极少的符号就可以表示无穷的声音组合。
印刷术的问世,更是有利于拼音文字。我们只要想一想,十六世纪欧洲的印坊只要备有三十种左右的活字铅字,就可以开始印书,而同时期明代的印坊却是少说得做出上千个活字才能运作,两者之间投注的资源和产出的效率,有多么大的差别啊!
欧洲的知识传播在使用活字印刷术之后突飞勐进,与欧洲文字採用拼音系统有很大的关系。这层优势看在二十世纪的蔡元培、瞿秋白眼中,当然会觉得以象形为根基的汉字是落伍的,应该予以「罗马化」、「拉丁化」,改成拼音文字,才是正途。蔡元培是中央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他在南京政府时期推出的「国语罗马字」遭到冷落。而做过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死于国民政府枪下,中文拉丁化虽然有些成效,但也难以为继。不过,中共建政之后,「中国文字改革」的工作继续进行,最后出现了今天在中国大陆通用的简体字。
或许是中国的积弱使得蔡、瞿等人(还包括赵元任)无视于中文的优势:历经了数千年发展,形成出一套完备的符号系统,许多先民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乃至世界观与宇宙观,至今还留存其中。这是其他拼音文字所无法企及的。
只是中文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乃至简体字的发展,笔画由弯而直,形体也越趋方正,慢慢失去了古代汉字的具象,以致于今天提到汉字的造型,就想到艰涩的文字之学,那是属于专家的学术角落,一般读者恐怕难以亲近。
初次翻看廖文豪老师的书稿时,浮上心头的大致是这么个看法。但是,这个印象随即被推翻。读者只要稍加翻个几页就可知道,作者重新勾勒了汉字演变的路径,方便读者以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字为什么长这样而非长那样」,同时也打破了部首的限制。
所谓的部首,就是许多字所共有的一个零件,被挑出来作为分类的依据。部首往往也代表了意义上的关连,但不见得能描述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连。比方说,「泳」和「流」都有「水」的偏旁,被归为「水」部。但其实光是「永」就已经有了水的意涵,而「流」则是描绘婴儿头下脚上,顺着羊水哌哌坠地。这两个字都与「水」有关,但是彼此没有意义的关连。
「流」、「呆」和「教」分属不同部首,看起来也全无关系,但其实都与「子」有关。婴儿头下脚上出世,四肢不发达,意识不明,需要大人用双手抱持,就是「呆」(所以呆不是上「口」下「木」)。等到过了几年,大人用手拿笔(□),带小孩(子),学画叉,那就是「教」了。
《汉字树》从构字的逻辑重建了字与字之间的关连,把原本是象形文字的汉字放回图像的脉络来理解,整理出一张又一张的汉字树状图。读者只要拎起「肉粽头」,马上就可以捞起一串字。让我们这些以中文为母语、时刻接触而再也不起疑的使用者重新去感受造字的挣扎与想像,也重新建立我们与汉字的关系。
尤其在今天,电脑普及的结果之一便是拿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汉字的形音只是个概念,拿起笔写不出来,或是出现别字的情形屡见不鲜,这都说明了我们跟汉字的缘分日渐淡薄。廖文豪老师的《汉字树》,无疑以清晰简明而又趣味盎然的方式,为读者介绍了汉字之美、汉字之妙,而且阅读门槛不高,大概是小学高年级以上的程度就可以轻易进入。
文化传承不需侈言,也无须高言,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中,就有无穷的宝藏与乐趣可以发掘!
这本书的名字《汉字树:从图像解开「人」的奥妙》光听就很有吸引力,让人好奇它到底要怎么解开「人」这个字的神奇之处。老实说,我平常对汉字的研究算不上深入,但一直以来都对汉字的象形意味和演变过程感到好奇。特别是像「人」这样最基础、最常用的字,它最原始的样子是怎样的?又是在怎样的契机下,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汉字不只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古人智慧的结晶,一种他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我期待它能用生动有趣的图画,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汉字的“前世今生”,从最直观的图像入手,去感受「人」字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文化传承。这种从图像切入,再引申到文字内涵的解读方式,应该会非常容易理解,而且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我对「人」这个字,以及整个汉字体系,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关于汉字的奇书,叫做《汉字树:从图像解开「人」的奥妙》。老实说,我本来以为就是一本教你认识几个字的工具书,但没想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枯燥的文字解释,而是真正地把「人」这个字“解剖”开来,从它最原始的图像形态开始,一步步地展示它的演变过程。就像是在玩一个考古游戏,作者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带着我们一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埃,去发现「人」字最初的样子。而且,它不仅仅是展示字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把这些字形的变化,和当时古人的生活、思想、甚至哲学观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觉得,每一个汉字的诞生,都不是偶然,而是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印记。这本书让我觉得,学汉字不只是在学习一种语言,更是在学习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我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汉字的书,叫做《汉字树:从图像解开「人」的奥妙》。坦白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人」这个字,真的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最基础的文字符号。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人」的认知多么浅薄!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干巴巴地罗列字源,而是用一种非常具象、非常生动的图像化方式,一层一层剥开「人」字的演变过程。像是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还没有文字的时代,看着古人如何观察自己的身体,如何用线条勾勒出站立的姿态,然后这个最简单的姿态,就成为了「人」这个字的雏形。更让我惊艳的是,作者还能把很多和「人」相关的字,例如「从」、「众」、「众」等等,都巧妙地联系起来,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人」这个基础字,衍生出更复杂的含义。那种感觉就像是看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人」字就是那棵树的根,所有的枝干都从它延伸出来。这种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讲解方式,真的让我觉得学汉字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一种探险,一种发现。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用起汉字来,好像理所当然,很少去想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尤其是一些非常基础的字,像是「人」,我们每天都在用,但真的有多少人会去深究它的根源呢?《汉字树:从图像解开「人」的奥妙》这本书,就正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用学术的眼光去写,而是用一种非常亲民、非常故事化的方式,来解读「人」这个字。我喜欢作者通过大量的插图,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人」字在不同时期的样子,从最早的象形符号,到甲骨文、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最后到楷书。每一步的演变,都伴随着对当时社会生活、人们观念的解读。它让我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而「人」字,更是承载了人类最原始的自我认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和古人对话,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定义「人」的存在。这种阅读体验,真的是非常独特且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好吸引人!「汉字树:从图像解开「人」的奥妙」…光是这个书名,就立刻勾起了我对汉字起源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汉字很有意思,尤其是一些字,感觉背后都有故事,好像一个浓缩的画。这本书如果能把「人」这个最基本、最重要、也最常出现的字,从图像的角度去解读,那一定非常有趣。我很好奇作者会怎么把一个方块字,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图像,然后串联成一个关于「人」的宇宙。是像讲故事一样,一步步带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观察世界,又是如何把对「人」的理解,刻在甲骨文上,再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吗?还是会从「人」字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来探讨其图像演变?我好期待能看到那些图文并茂的解释,让原本看起来冷冰冰的文字,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尤其是「奥妙」这两个字,更是让人遐想连篇,感觉这本书不只是教你认字,更是要你理解汉字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真的太想翻开看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