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

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苏慧廉
  • 现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香港文学
  • 时代精神
  • 知识分子
  • 历史
  • 传记
  • 文学批评
  • 社会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十九到二十世纪,有超过二十万名来自英语国家的青年人,带着《圣经》及上帝的使命,前往世界各地传播福音。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这个几被中国人遗忘的名字,是其中的一员。

  本书作者跨越三大洲,沿着传主百年前走过的道路,寻找历史深处的蛛丝马迹。通过爬梳史料,结合数十位后人的口述访谈,并数度前往英伦阅读教会档案,历时六年,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还原了一生都与中国关联的这位「中国通」的生平。这部传记既遵循学术规范,又以一啸百吟的笔触,写出了中国近代史的一咏三叹。

作者简介

沈迦

  196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浙江大学文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曾任职温州日报社,现为上海能近公益基金会理事。着有《文化人换笔》《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涉及《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自然: --- 书名:《静默的边界:欧洲古代哲学与知识的转型》 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从古希腊城邦的黄金时代到罗马帝国衰落,再到中世纪早期欧洲知识体系经历的剧烈而精妙的结构性转变。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理性主义兴衰史”叙事,关注知识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载体中被塑造、被隔离,以及最终被重构的。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哲学史编年,而是一次对“思想之域”的地理考察,探讨那些被遗忘的知识路径和被刻意构建的知识边界。 第一部分:城邦的逻辑与宇宙的秩序(约公元前6世纪 – 公元前4世纪)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对“自然”(Physis)的最初叩问。我们详细考察了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之间关于“变动”与“永恒”的辩论,如何不仅是形而上学的争论,更是对新近出现的商业贸易网络和政治权力扩散的回应。知识的产生不再仅仅依赖神谕或口传,而是开始在集市(Agora)和竞技场(Gymnasium)中进行辩论和检验。 随后,本书将笔触转向雅典的古典时期。苏格拉底对德性的追问,并非仅仅是道德上的探索,而是对城邦公民身份定义权力的挑战。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在学院(Academy)的系统化,标志着知识从公共辩论走向精英化的、内嵌于特定社群的“秘传教义”的初步尝试。我们细致分析了柏拉图对诗歌、修辞学的审慎态度,揭示了其知识结构中对“非理性”元素的警惕与排斥。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则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整合的视角下考察。他的逻辑学奠定了西方思维的底层语法,而他对自然科学的系统分类(从生物学到形而上学)则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以经验观察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本书强调,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体系是高度依赖于马其顿式扩张背景下,对地中海世界各地材料和信息的吸纳能力。城邦的边界正在被军事和经济的力量拓宽,而亚里士多德的工作,恰恰是在这个宏大背景下,试图构建一个可以容纳所有观察结果的、完备的知识框架。 第二部分:希腊化时代的知识扩散与分化(约公元前3世纪 – 公元1世纪) 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塌和地中海世界向更广阔的赫勒尼文化区域扩展,知识的“公共性”开始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个体化的寻求和社群化的庇护。本部分详细探讨了三大主要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怀疑主义——如何应对一个不再以城邦为中心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斯多葛主义的伦理学,其强调“依照自然生活”的理念,与新的帝国官僚体系和军事管理结构产生了奇妙的共振。知识不再是关于治理城邦,而是关于如何管理一个“世界公民”的内心世界。伊壁鸠鲁学派则退回到“隐居园地”,追求心灵的宁静(Ataraxia),他们对自然哲学的偏好,本质上是一种对政治参与的彻底拒绝。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知识在亚历山大图书馆等知识中心中的积累与整理工作。这是一种不同于柏拉图式“纯粹思辨”的知识活动,它涉及大量的文本校勘、分类法建立和信息索引。这种“编目”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知识权威的一种重塑——谁拥有最好的版本,谁就拥有最权威的解释权。 第三部分:罗马的实用主义与知识的工具化(约公元前1世纪 – 公元4世纪) 罗马的崛起并未带来全新的哲学范式,而是对既有希腊思想的深刻吸收与重塑。本书认为,罗马对知识的态度是高度工具性的。西塞罗对希腊哲学的翻译和推广,是为了服务于罗马的法律实践、修辞训练和政治教育。知识必须是可用的、可操作的,能够巩固“罗马和平”(Pax Romana)的结构。 我们审视了罗马法学的发展,将其视为一种将抽象的伦理原则转化为具体社会规范的知识实践。与希腊的思辨传统相比,罗马的知识精英更倾向于接受那些能够直接应用于军事组织、公共工程和财产管理的理论。 在帝国晚期,随着基督教的兴起,知识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且充满张力。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力(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进入希腊哲学思想体系的“中间语言”。本书将重点分析朗基努斯(Longinus)和普罗提诺(Plotinus)的工作,如何将对“至善”的追求,从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探究,导向了一种对神圣的、超验的救赎体验的渴望。知识的最高目标从“理解世界”转向了“与神结合”。 第四部分:黑暗时代前夜:知识的转移与重塑(约公元4世纪 – 公元6世纪)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瓦解,古典知识的载体——城市精英阶层、公共图书馆和辩论场所——迅速瓦解。本部分探讨了知识如何在这一剧变中幸存。修道院的兴起成为知识保存的核心机制。 我们详细分析了《七艺》(Liberal Arts)的结构如何在中世纪早期被确立,以及这种结构如何系统性地筛选了古典遗产:基础学科(三艺:文法、修辞、逻辑)被保留,因为它们是解读圣经所必需的;而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则被置于次要地位,必须从属于神学体系。 博伊修斯(Boethius)在狱中所著的《哲学的慰藉》被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命运的沉思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知识和权力双重衰落的环境中,为精英思想家提供精神锚点的示范文本。这本书标志着欧洲知识的重心,正式从公共的、经验性的探索,转移到个体的、内在的、并最终依附于宗教启示的静默边界之内。 结论:知识的“去中心化”与未来契机 本书总结道,古典时代的知识并非“失落”,而是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去中心化”和“内转”。从城邦的公共辩论场,到哲人封闭的学园,再到帝国的高效管理工具,最终退守至修道院的抄写室。每一次边界的移动,都伴随着知识功能和权威的重塑。理解这些边界的形成与消融,是理解西方知识传统如何为其后千年奠定基础的关键所在。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主要人物

小引

第一章 陌生人 (1861-1890)

第一节 温州城里的陌生人
第二节 那时温州
第三节 苏慧廉来了
第四节 甲申教案
第五节 荒野玫瑰
第六节 第一个十年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第一节 新十年的开端
第二节 回英述职
第三节 枫林迷局
第四节 定理医院
第五节 戊戌
第六节 世纪之交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第一节 或明或暗的新世纪
第二节 艺文学堂
第三节 开学大典
第四节 女性的天空 
第五节 温州医事
第六节 转折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第一节 生命中的贵人
第二节 山西教案
第三节 山西大学堂
第四节 西学斋
第五节 太原生活
第六节 一本破旧的《论语》
第七节 洋人与大人
第八节 苏家、翁家与渠家
第九节 学生与运动
第十节 最后一课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第一节 北京女校
第二节 逃难
第三节 託付
第四节 华中联大梦
第五节 华工与青年会

第六章 牛津(1920-1925)

第一节 英国汉学
第二节 选举风波
第三节 书斋里的革命
第四节 翁之憙的旅欧日记

第七章 庚款(1926)

第一节 悲伤的庚款
第二节 威灵顿代表团
第三节 告别 温州
第四节 苏慧廉与胡适

第八章 暮年(1927-1935)

第一节 大地辙环吾倦矣
第二节 告别
第三节 苏慧廉之后

后来
附录
一、苏慧廉年谱简编
二、苏慧廉着述目录
三、参考文献
四、索引
致谢
后记

图书序言

自序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还很小的时候,我就跟随祖母去教堂。祖母去的教堂,就是这本书里将屡屡提到的温州城西堂。教堂主殿有六根黑色的大圆柱,非常醒目。小时听教堂里的老人说,大柱子是从英国运来的。于是,幼小的我便好奇,是哪些英国人将这些高达十余米的木头不远万里运到小城温州?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那时祖母已去世十年。我在《温州日报》做副刊编辑,因工作的关系获知温州市图书馆善本书库里有两本外国传教士撰写的回忆录。因是英文写的,鲜有人知道书里到底记录了什么。1999年底,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报社组织「百年温州」专版,我与摄影记者专程去图书馆借出这两本回忆录,并翻拍了其中几张照片。这两书的作者就是苏慧廉夫妇,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苏慧廉的名字。我当时想,是不是就是他,把六根黑色的圆柱运到温州?

  世纪之交,老城市、老照片风靡一时。在新千年的第一年,我与同年分配到报社的同事金丹霞有了合作撰写《老温州》的想法。老温州就从传教士写起吧,我提出了这个想法。于是,我们一起去採访老牧师及基督教历史的研究者。那时温州师范学院的莫法有教授刚在香港出版了《温州基督教史》,在他家书房里,他甚惊讶,怎么还有来自党报的年轻人,对这段讳莫如深的历史表示兴趣。当然,也就是在那天,我对苏慧廉有了点粗浅的了解。

  合作《老温州》,我把自己定位在动动嘴皮子的策划角色上,而要求金丹霞担纲全部的写作重任。她终于不堪重负,在仅写出两三节后便宣告这个「伟大」策划的夭折。之后没几个月,我也离开报社,「下海」折腾去了。

  商海汹涌,唯利是图。但逢周日,还会被母亲提醒去城西堂礼拜。坐在熟悉的圣殿里,看见这几根黑色的柱子,便会想起苏慧廉,觉得我似乎可以做点什么。

  随后的几年,在忙碌的商余,也断断续续收集些有关苏慧廉的资料,不过,温州历史对他的记录实在吝啬。中间也曾怂恿刚退休赋闲的杭州姑妈,将这两本回忆录全文译出。她对历史有兴趣,又有美国工作的经历。但经几天思考后,她终还是没听从我的「忽悠」。

  2007年春的一个下午,太太开车,我们一起去温哥华附近的卫星城烈治文(Richmond)吃饭。当时我们全家已移民加拿大,我也「主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正在谋划如何面对「退居二线」后的生活。

  「我想写苏慧廉。」看着车窗外飞驰向后的大桥栏杆,我向太太吐露了酝酿已久的想法。没想到,我这「不务正业」的想法马上得到她的首肯。她说,你还有别人不具备的条件——吃饱了没事干。

  这次我终于决定不再怂恿、「忽悠」别人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开工我就知道难处了。首先是资料稀缺,不是一般的稀缺,而是相当的稀缺。我去过温州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也走访过从事地方史、教会史研究的人,所有当时温州能找到的材料,连一篇苏慧廉的简历都拼凑不全。我后来查Google,不论中文还是英文,也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大多还是重复温州媒体抄来抄去的报导。而关于他离开温州后的行踪,更是付诸阙如。

  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开始了。所幸家在UBC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附近,于是一头扎进了该校图书馆。加拿大曾是英联邦成员,该校图书馆英国文献尤为宏富。报章杂志、年鉴索引、公文档案,应有尽有,并免费开放。西人的历史向人民敞开。

  除了UBC大学图书馆,我后来还去过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台北胡适纪念馆、台湾大学图书馆等。北美哈佛、康乃尔、明尼苏达等几所名校的图书馆也调阅过资料。英国循道公会还授权我查阅目前存放在伦敦大学图书馆的教会档案。我的英语属「硬读」(硬着头皮读)水平,但凭着当年考託福、雅思时训练的阅读能力,我吃力地在世界各地打捞被中国有意无意遗忘的历史。当然,也是因着语言能力的局限,在原始材料的涉猎上,还留有很多遗憾。

  除了图书馆、档案馆找资料,近年来我还走访了苏慧廉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城市。从温州到太原,从上海到北京,从香港到澳门,从牛津到剑桥,英伦半岛也去了两趟。重返历史现场,寻找历史后人,这些寻踪故事多已写入书中,此不赘述。这本书的主线,虽是以传主的生平展开,其实也是沿着寻访的过程一路走来。我虽已离开媒体多年,但当年採访写作课时老师的教导仍记忆深刻——好文章是用脚写成的。

  2009年春,牛津寻访苏慧廉墓地归来。抵沪还在倒时差时,朱学勤老师的电话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他邀我去他执教的上海大学与学生做个交流。「讲座的题目你拟一个,我要做个广告。」「那就叫《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吧。」在迷迷煳煳中,我随口说出了这个题目。这是句歌词,我们这代人都耳熟能详。刘欢在《北京人在纽约》中,把它唱得盪气回肠: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可是你却并不在意。
  你不像是在我梦里,
  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
  ……

  二

  大学读的是新闻,后来从商,至今没有受过史学的基本训练。因此写作此书的的过程,也是我学习历史并思考的过程。

  其间补读了一两百本书,关注的重点是苏慧廉的时代。他1861年(咸丰十一年)出生,正是中国结束与英法的敌对,以开放的姿态迈向「同治中兴」的开始。随后有洋务运动,为自强求富,中国迈开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步伐。1882年,苏慧廉抵达上海时,经过「改革开放」的晚清政府,其GDP已跃居亚洲第一位。苏慧廉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直至辛亥革命前离开。这三十年,无疑是一个集权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努力从传统的大一统中摆脱出来并走向世俗化的时代。其间,江河滚滚,泥沙俱下。1898年,苏慧廉去北方度假,不经意间亲历了标志着改良结束的「百日维新」。他离开北京的那个早晨,火车莫名延误,后来才知道是满城搜捕康有为。随后的中国,河溃鱼烂,炸弹与改良开始赛跑,中国终于陷入革命的洪流。1935年苏慧廉去世,那年中国的南方有遵义会议,北方有热火朝天的「一二九」运动。

  有史家将晚清这段历程称为中国第一波现代化,以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波现代化。我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这两波现代化竟然是如此相似。它们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导向,并且均在七十年代开始中兴,九十年代戛然而止。政治与经济在其间交织往返,缠缠绵绵,历史只能以一种混沌的姿态向前寸进。当然,这不是我的发现,我仅是感慨于这一发现,并试着想借苏慧廉的酒杯,倒下中国一个世纪的歌哭,并期待苏慧廉及他的时代成为我们今人回首百年时一个可资分析和咏叹的角度。当然,我更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我将这一对象置于宏观背景中进行思考的努力,尽管它可能是一个雄心和能力失衡的产物。

  2011年夏回家乡採访苏慧廉养女的后人方保罗先生,当时温州正经历震惊中外的「7.23」动车追尾事件。去方先生位于温州西郊的老人公寓的途中,会经过追尾事故的现场。在冷冷的夜里,面对车窗外的漆黑与众矢猬集的铁轨,我不能不想起辛亥年的保路浪潮及苏慧廉在中国经历过的历次动盪。

  前辙依然,故吾犹是。

  三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本书的写作中,我有意将与温州历史相关的细节做了繁琐的记录,哪怕有些与传主不是直接关联。个中的原因也许仅因温州是我的家乡。我从故乡来,知道这些细节,对至今还模煳不清的温州近代史、尤其是温州基督教史有着一定的价值。

  有好友在阅读本书初稿时,认为书中引用原文过多,担心因此影响可读性。其实,这是我的故意为之。中国的历史,离今天越近竟然越模煳,稍一深入就会发现与教科书里讲的大不一样。在这个缺乏信任的时代,我只能尽量用这些来自第一手,并用第一人称记录的材料,提醒读者,这才是当事人眼中实实在在的历史细节与角度。

  自知这本书离标准的学术性传记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在追寻、整理历史时,努力遵守学术规范。为此,我在书中添加了千余条注释。苏慧廉的老师理雅各在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时,曾就冗长的注解做过说明:「可能一百个读者当中,九十九个会对长长的评论性的注释丝毫也不在意;但是,第一百个读者将产生出来,他会发现这些所谓长长的注释其实一点也不长。就只为了这第一百个读者,我也应该将这些注释写出来。」我也期待拙书的「第一百个读者」,能沿着这些虽粗糙但颇费力搭建的路标,走向更远方。

  还有几点说明,罗列如下:

  本书中提到的外国人,如有通用的惯译姓名或其本人认可的汉名,即按约定俗成原则处理。暂不可考者依商务版《英语姓名译名手册》音译。外方机构、西文专有名称、特殊称谓也照此例处理。除常用地名外,所有外国名称第一次出现时或加注释,或用括弧标出原文。

  本书中提到的西文作品,一般按照先中文译名后西文书名的顺序排列,少数作品原已有中文译名,则遵从原着。

  当时用西文记录的中国地名、人名、机构名称,笔者已尽力加以考释还原,个别无法定夺者,暂用音译,或保留原文。

  书中用英文写就的注释,表明材料直接来自西文。

  书中引用的西文文献,若已有通行的中文译本,则尽量採用。苏慧廉回忆录、李提摩太传记等有多种译本的,比较后选择使用。当然,个别处我认为笔者自己的翻译,可能更能反映作者的原意。

  书中引用的中文文献,若底本中有脱、衍、讹、倒之处,除个别明显并影响文意者稍作改动外,皆一仍其旧,以示尊重原着。少数几处辨识不清的,则以□代替,并期方家指教。

  为丰富史料,增加可读性,本书也引用了不少的图片。图片未注明出处者,均由笔者拍摄。

  写这篇序言时,回想起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图书馆查阅循道公会档案的时光。很多个下午,到了三四点时,我会走出位于地下的善本书室,去街面透透气。端杯咖啡,独自站在转角的人行道上 。早春的气候有点湿冷,街道杂芜,老英国正是夕晖晚照时分。看大红色的双层巴士在树影间叮咚过往,我会突然想起小时坐在城西教堂里的情景,历经苦难的祖母在祷告,我则偷偷睁开眼睛,好奇地打量那六根据说来自英国的黑色柱子。

沈迦

图书试读

1861年

苏慧廉是以接棒者的身份于1883年初春来到温州,因为他的前任李华庆 (Robert Inkerman Exley)病逝了。

苏慧廉1861年1月23日出生于英格兰西约克郡(West Yorkshire)的哈利法克斯市(Halifax)。 我后来到英国,才知道哈利法克斯在英人眼中并不是一个好地方。这座城市最有名的可能是以城市名命名的哈利法克斯银行,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过在前不久爆发的金融海啸中饱受重创。

苏慧廉出生的这一年,中国人称为辛酉年,也称咸丰十一年。是年八月,咸丰皇帝病逝于热河,六岁的同治继位。他的生母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从此走向权力中心。在二十六岁的慈禧当政的同年,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也走向美国的权力中心,他开启的是北美洲的一个新纪元。

同治在位的十三年,身居紫禁城的小皇帝与慈禧都不知道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林肯完成美国的统一外,德意志与义大利也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统一。这些国家在统一后便开始国内的大建设,并由此迎来经济的大发展。史家发现,同治之前,在国外行帝国主义的大国仅英、俄、法三国,同治以后,便增加了美、德、意。这种变化,对中国而言,不仅面对的世界大不一样,而且是更加困难了。

起初,我只是因苏慧廉生于1861年才关注这个貌似平常的年份。但当一些资料、史料在这一年交汇时,我看到了大历史中充满诡谲的安排,以及历史通向未来必然的路径。

与苏慧廉同龄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写道:

我今晨坐在窗前,
世界如一个路人似的,
停留了一会,
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

模煳的苏慧廉

苏慧廉的英文名为William Edward Soothill,直译的话,应叫他「威廉‧爱德华」,亦有人译为「苏威廉」、「苏熙洵」、「萧塞尔」、「苏慈尔」、「苏赫尔」、「苏惠廉」、「苏特尔」、「苏维伊」等。 这些不同的译法为我们后来探索他的历史足迹,增添了诸多不便。
关于苏慧廉早年的材料很少,我至今还只能勾勒出一个粗线条的轮廓: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其祖父曾陷入一场官司,从此家道中落。 苏慧廉的父亲叫威廉•苏西尔(William Soothill,1836-1893),是个普通的工人,从事布料、原材料的染色、压制工作。 苏慧廉的母亲叫玛格丽特(Margaret Ashworth,1840-1919),1858年嫁给苏慧廉的父亲后,先后为他生了十二个孩子,六男六女,老大就是苏慧廉。 苏慧廉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工作之余为所在的教会从事佈道工作。父亲的信仰及言传身教后来改变了苏慧廉一生的志业。苏慧廉有一个叫艾尔弗雷德(Alfred Soothill,1863-1926)的弟弟后来也成了牧师,1885年开始传道,并长期担任阿什维尔学校(Ashville College)校长。创立于1877年的阿什维尔学校今天仍在招生,是英格兰北部哈罗盖特镇(Harrogate)最古老的私立学校。

来华前苏慧廉没有经过大学的教育,他的学校生涯只到十二岁。学校毕业后即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因为他起初的想法是做个律师。后来改变初衷,除了家庭的信仰外,据说还因听闻一个传教士在非洲冒险宣教的故事。这位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遣往东非的传教士叫查理斯•纽(Charles New),同时也是个探险家,曾于1871年徒步登上乞力马札罗山,并成功穿越雪线。苏慧廉年轻、激情的内心一时因这个故事充满梦想与渴望。

苏慧廉从此有了去异域传教的想法。为了获得更多的神学知识,苏慧廉去曼彻斯特的神学院进修。他自学法语与拉丁语,并通过里兹市(Leeds)的入学考试。

仅看这些背景,很难想像,这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职业规划还漂移不定的年轻人后来会有惊人的成就,不论是在传教领域,还是学术领域。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苏慧廉自小就非常勤奋。据他妻子路熙(Lucy Farrar Soothill)回忆,苏慧廉年轻时经常在书房里读书直到半夜,天亮后又早早起床,接受老师的教诲。苏慧廉自己在回忆录中也说小时候曾因为能背《希伯来书》第十一章而获奖。《圣经新约》中的《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很长,有三十九节,这可从侧面说明他既勤奋又天赋甚高。

我一直不知道苏慧廉的长相,直至2007年底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书架上看见《胡适及其友人(1904-1948)》 一书。这本大陆稀见的港版书收录了胡适很多的旧照,其中一张是中英庚款委员会赴华代表团的合影。我当时已开始苏慧廉资料的收集,这张摄于1926年的旧照让我蓦然发现,右边第一人即是苏慧廉。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正面的苏慧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次与过去心灵的对话。我常常觉得,有些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就像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虽然光彩夺目,却往往被巨大的时间洪流所掩盖。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巧的渔网,将其中一颗闪耀的珍珠——苏慧廉,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轻轻地打捞上来,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考证细节的读者,我更倾向于从故事中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去体会时代的气息。作者的叙述,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眼目睹了那些事件的发生,亲身感受了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我从中看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持与无奈。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看到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它更应该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起伏的人物。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故事”的期待。我不是一个喜欢死记硬背史实的读者,我更喜欢在文字中感受情感的涌动,体悟人性的复杂。作者的叙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愉悦。他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矮化苏慧廉这个人物,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将他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展现了他的选择,他的挣扎,以及他在历史中的位置。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努力与无奈。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所营造出的那种“氛围”。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喧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甚至能触摸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冷冰冰的过去,而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存在。

评分

这本《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体验。我并不是一个轻易被一本书“征服”的读者,很多时候,我会在阅读中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然而,这本书却让我不自觉地放下了所有防备,沉溺其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并非来源于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详尽描述,而是来源于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对时代氛围的精准还原。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听到了那个时代的雨,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尘土、希望与失落的气息。苏慧廉,作为一个被时代推向舞台中央的人物,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仿佛在我眼前重现。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堆砌史实的“百科全书”式叙述,而是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将我带入了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历史场景。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更看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道理,却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

评分

这本书,我翻开的第一页,就被一种久违的、熟悉的但又稍显陌生的气息包裹住了。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传记研究者,只是一个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曾在无数次的阅读中,瞥见过那个时代留下的吉光片羽,那些故事、那些人物,像褪色的老照片,模糊了面容,却留下了难以言说的力量。当我看到“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预感告诉我,这里面藏着我一直在寻找的、连接那些零散片段的线索。我不是抱着寻找某种“答案”的心态去读,而是渴望去感受,去体会,去沉浸。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用文字搭起一座桥梁,让我得以穿越时空,去凝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细节,去触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我希望它能像一场温柔的侵入,悄悄地渗透进我的认知,让我对那个时代,对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人物,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我不太在意书中是否充斥着枯燥的史料堆砌,我更看重的是一种叙事的力量,一种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情感的能力。我想看到那些人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挣扎有抉择的个体。我期待,也相信,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温度的“苏慧廉的时代”。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脑海中并没有涌现出某个明确的“结论”,而是一种久久不能平息的“回响”。这种回响,不是来自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来自文字背后所传递的情感和思考。我并非一个专业的历史爱好者,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它没有用过于学术的语言去吓退读者,也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一种温润而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了苏慧廉和那个时代的轮廓。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共情”,是对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种种,对他们所做出的选择,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无数个个体,无数次的选择,无数次的情感交织而成。我从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更看到了个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渺小与伟大。它让我对“历史”这个词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萦绕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细节,而是一种久久不能散去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像夏日午后,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尘埃和时光的味道。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尖锐的解剖刀,而是更像一位耐心而敏锐的观察者,用一种温和却充满穿透力的目光,去描绘那个时代的肌理。我被深深吸引的,并非是苏慧廉这个名字本身,而是他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一个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印记的节点,他身上所承载的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无声的挣扎。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客观陈述,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体悟。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呼吸声,感受到他们的心跳,甚至能体会到他们面对抉择时的彷徨和坚持。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结论”,却给了我无数的“可能性”,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重塑和丰富,最终构成了一个我能够理解和感受的“时代”。

评分

我总觉得,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在我读完之后,依然在我的脑海中“生长”。《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不是在寻找某一个特定的历史答案,我更希望通过阅读,去触碰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去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作者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他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压迫读者,而是用一种更加个人化的视角,去展现一个时代的缩影。苏慧廉,在我眼中,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和我一样,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彷徨有坚持的个体。我从他的故事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那些文字,就像一束束柔和的阳光,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照亮了人物内心深处的角落。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的了解,更是一种对生命,对选择,对责任的深刻思考。

评分

我喜欢那些能够带我进入另一个时空的书。《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沉醉的书。我并非一个历史的专业研究者,但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怀。作者的笔触,让我感觉非常亲切,没有那种疏离感。他没有用过于宏大的叙事去轰炸读者,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人物内心的方式,去展现那个时代的面貌。苏慧廉,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的名字,他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个体。我从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更看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和坚持。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所营造出的那种“真实感”,那种仿佛触手可及的年代气息。它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让我看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这个宏大的概念。我常常觉得,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智慧,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它闪耀的表层,而无法深入其幽深的内核。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更深处的大门。我并不是一个会去考证每一个历史细节的读者,我更倾向于从一个故事中去体会“人”的意义。苏慧廉这个人物,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他所经历的,所做出的选择,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歌颂”或“批判”他,而是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个体,一个在时代的潮水中起伏的生命。我从中看到的,是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描绘。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无数次渺小却深刻的选择所构成。每一次翻页,都像一次穿越,我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个时代的空气,感受那里的人们的情绪,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我并不期望它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惊喜,因为我总觉得,历史题材的书籍,很容易落入“流水账”或者“教科书”的窠臼。然而,《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意外。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流畅,也很有画面感,让我感觉像是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却又比纪录片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表达。我并不需要去记住每一个年份和每一个事件,而是被作者所描绘的人物和氛围所吸引。苏慧廉,这个人物,在我的脑海中逐渐鲜活起来,他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从他的经历中,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蕴藏在我们身边,蕴藏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轨迹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