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五十余年的经典着作.历史研究案头必备
美国各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最爱
为什么学历史?为什么研究世界史?来自一位历史学家穷尽一生的解答。
「我们定当穷尽祖先留给我们的语言及智慧,相信必能找出满足所有人、在所有时空下都成立的真理。」──麦克尼尔
宏观世界史研究第一人麦克尼尔集结一生研究心血之作,开创史学新论述。
全书收藏一○九张图表,
标记人类五千年的历史年表,涵盖全球五大洲的地图故事,
记录四大文明交融的痕迹。
威廉.麦克尼尔这部广受好评的单册世界史强调中东、印度、中国与欧洲这四个旧世界文明,书中尤其着重文明在历史中的互动关系,而且网罗了最近的考古发现。本书涵盖了文明的所有层面,包括地理、交通、科技与艺术发展,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连文字也引人入胜。
本书也详尽介绍了现代历史,穿插了许多图片、地图与年表。此次改版除了将书目提要予以更新外,也针对一九七六年以后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讨论。。
作者简介
威廉.麦克尼尔 William H. McNeill
一九一七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之后在康乃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现为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
曾任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主席,开启宏观历史研究的学派。麦克尼尔治学严谨,着作等身。一九六三年出版的《西方的兴起》享誉全球,更在一九六四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肯定,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历史着作。
麦克尼尔探索旧世界文明如何相互影响,西方文明在过去五百年间发生的巨变等等,对史学理论发展有莫大的影响。尤其不同于史宾格勒(Oswald Spengler)等人主张文明是个别、独立地发展,麦克尼尔强调文化之间彼此融合。
麦克尼尔因其对欧洲文化与科学的卓越贡献,而于一九九六年成为第一位荣获荷兰政府基金会伊拉斯谟斯奖(Erasmus Prize)的美国人。
麦克尼尔着述编纂的作品多达二十余部,包括《欧洲的草原疆界》(Europe’s Steppe Frontier: 1500-1800, 1976)、《欧洲历史的塑造》(The Shape of European History, Oxford, 1974)、《瘟疫与人》(Plagues and Peoples, 1976)、《权力的追逐》(Pursuit of Power, 1982)与《舞蹈、军事操练与人类历史》(Keeping Together in Time, 1996)。麦克尼尔与其他学者合编了牛津系列丛书,《世界史读本》(Reading in World History)。
译者简介
黄煜文
台大历史所硕士,专职译者,译作包括《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气候变迁政治学》、《鸭子中了大乐透》、《为什么是凯因斯?》、《历史的历史: 史学家和他们的历史时代》、《最近比较烦:一个哲学思考》等多部作品。
推荐1 西方霸权的兴起,抑或终结? /许倬云
推荐2 世界如同剧场,历史是部大戏:麦克尼尔《世界史》导读 /周樑楷
前言
第一部分 旧世界主要文明的出现与形成:直到西元前五○○年
第一章 肇始
第二章 文明的扩展:从最初到西元前一七○○年
第三章 中东的世界主义:西元前一七○○年到前五○○年
第四章 印度文明的形成:直到西元前五○○年
第五章 希腊文明的形成:直到西元前五○○年
第六章 中国文明的形成:直到西元前五○○年
第七章 蛮族世界的变迁:西元前一七○○年到前五○○年
第一部分,书目提要
第二部分 文明之间的均衡:西元前五○○年到西元一五○○年
第八章 希腊文明的繁盛:西元前五○○年到前三三六年
第九章 希腊化文明的传布:西元前五○○年到西元二○○年
第十章 亚洲:西元前五○○年到西元二○○年
第十一章 印度文明的繁盛与扩张:西元二○○年到六○○年
第十二章 蛮族的入侵与文明的回应:西元二○○年到六○○年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 中国、印度与欧洲:西元六○○年到一○○○年
第十五章 土耳其与蒙古征服的影响:西元一○○○年到一五○○年
第十六章 中世纪欧洲与日本:西元一○○○年到一五○○年
第十七章 文明世界的边缘地带:直到西元一五○○年
第二部分,书目提要
第三部分 西方的宰制
第十八章 地理大发现及其对全球的影响
第十九章 欧洲内部的转变:一五○○年到一六四八年
第二十章 欧洲的外围,俄罗斯与美洲:一五○○年到一六四八年
第二十一章 伊斯兰世界及其印度教与基督教臣民的社群:一五○○年到一七○○年
第二十二章 远东:一五○○年到一七○○年
第二十三章 欧洲的旧体制:一六四八年到一七八九年
第二十四章 美洲与俄罗斯:一六四八年到一七八九年
第二十五章 亚洲对欧洲旧体制的回应:一七○○年到一八五○年
第三部分,书目提要
第四部分 全球世界主义的开始
第二十六章:工业革命与民主革命对西方文明造成的转变:一七八九年到一九一四年
第二十七章 亚洲对工业化与民主的回应:一八五○年到一九四五年
第二十八章 非洲与大洋洲:一八五○年到一九四五年
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一九一四年到一九四五年
第三十章 全球对抗与世界主义:一九四五年以降
第四部份,书目提要
◎地图
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
畜牧的出现,约西元前三○○○年
古埃及
古印度河遗迹
迁移到雨水灌溉地区
战车兵的扩张,西元前一七○○年到前一四○○年
古中东,约西元前一二○○年
骑兵革命,西元前八○○年到前五○○年
希伯来人的巴勒斯坦
古希腊世界
古中国,西元前五○○年到前三○○年
雅典帝国,约西元前四三二年
罗马帝国的扩张
孔雀帝国
中国的统一
中亚诸帝国,约四○○年
印度文化圈,四○○年到六○○06
查士丁尼帝国,约五六五年
中国的再统一
伊斯兰教的兴起,六二二年到七三三年
卡洛林王朝,八○○年到九○○年
欧洲的反攻,一千年到一千一百年
穆斯林对东正教世界的支配,直到一四五三年
中世纪欧洲的扩张,直到西元一四九二年左右
非洲,约一五○○年
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约一五○○年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亚洲诸帝国,约一六○○年到一七○○年
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从一六○三年起
欧洲,一六四八年到一起八九年
美洲殖民地,约一七八九年
俄罗斯,一七九五年
英国取得印度
拿破崙统治下的欧洲,一七九九到一八一二年
伊斯兰世界,一八五○年以降
欧洲人深入非洲,直到一九一四年
欧洲人深入太平洋地区,一七四○年到一九一四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
欧洲的冷战,一九七○年
新国家的出现,一九四五年以降
◎年表
从肇始到西元前一○○年
从西元前五○○年到西元一五○○年
从西元一四○○年到当代
推荐序
西方霸权的兴起,抑或终结?
台北的商周出版社正在出版重新翻译的麦克尼尔《世界史》,要求我作一篇介绍。
这本书在六十多年前出版,轰动一时,成为世界史的标准教科书。麦先生在这本书以前,以《西方的兴起》一书着称于世。这本世界史,也可以说是从西方兴起的基础上,陈述若干非西方文化,各自发展的过程,但是后半段几乎都是叙述西方文化对非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这个主题上,麦先生在《世界史》之后,又发表了一连串的着作,分别讨论瘟疫、动植物、商业、能源等等,最后归结到西方的霸权。译者黄煜文先生中文译本,文字通顺,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值得推荐。
由于这本书的启发,后来许多学者开始跳出区域研究或个别文化的研究,分别注意到大文化区之间的彼此交流和影响。例如,有人就讨论到,大洋航道开通以后,如何从海上追寻香料, 一步一步走向以兵舰支撑的西方强权。也有人注意到,各地人口的转移和分散,文化和信仰的传播与改变。从全球格局看,历史学家们注意到,自然环境和人类快速交通之后发生的影响,例如,疾病的传播、瘟疫造成的灾害、各地物价落差造成的经济差异、大区域间的多角贸易、等等。现在的历史教学与研究,世界史已是显学。过去以国家历史为主题的史学,竟在逐渐转变为全球史观。从这个角度看,麦先生的书,的确有发启之功。
可这本书究竟还是六十多年前多版的名着。到今天,几乎三个世代累积的知识,对于许多问题已经有更深一步的想法。例如,《世界史》中,各地古代史部份,都因为六十多年来考古的发现,增加了许多资料。麦先生当年提出来的一些综合理论,有相当部份需要修正。单以中国考古学而论,今天我们对中国史前历史,其理解的程度有极大幅度的不同。中东考古学、新大陆的考古学、甚至连欧洲地区的考古学,或多或少,都与麦先生的时代所见的古代史,很不一样。
麦先生是从西方的兴起作为出发点,讨论世界的整盘历史。虽然他没有种族的偏见、也没有文化优势的骄傲,但是这西方中心论还是无法避免的。二○一二年,史丹福大学的一个考古学家,伊恩.摩利斯(Ian Morris)出版了一本《西方的霸权,还在今天?》(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2) 这本书也是讨论西方五百年来主宰世界。从书的标题就可以理解: 一方面他还是着眼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出现,另外一方面,他又提出疑问:西方霸权是否到今天就要终结?这本书毋宁是麦先生《世界史》的续集,对六十年前几乎无可质疑的西方霸权,开始讨论其如何兴起、以及是否已经走到尽头?
这本书的论点,是西元一五○○年前,他称为「东方」的亚洲,和称为「西方」的欧洲,以各地发展而论,东方并不输于西方。而一五○○年以后,西方突飞勐进,到今天,东方不仅赶上西方,而且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向。他在整部书中的潜台词,毋宁是拿中国作为西方的对照面。他解释西方兴起的原因,是从地理上的偶然,使得西方可以一步一步从中东逐渐发展,终于主宰了非洲,也佔有新大陆。由于他是西方古典文明的考古学家,在古代的部份着墨不少。他也设法量化各种资料,将东方和西方的发展程度,分别以生活水平和战备能力,作为对比的指标。这一个方法,从细节上说,不无值得深一步推敲之处,但是这种借用量化对比的方法学,固然有其一定的限度,也有其值得注意的长处。
麦先生的《世界史》,在台湾曾经有过贾士蘅女士的译本,不知何故后来绝版了。商周出版社愿意重新翻译,以供台湾的学子作为读物和教材。当然是好事情。我也盼望商周是不是也找人翻译摩利斯的新着,两本书合在一起看,对于我们了解走向今天全球化世界的历史背景,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台湾长期以来,虽然和世界各处商业往来,各处的物质文明进入台湾,也相当程度地改善了台湾的日常生活。但是,台湾心理上的闭关,却是常常令人担心。有几本好的世界史书籍,应当是我们乐见其成的好事。
《附记》六十年前,我在芝加哥大学读书,麦先生是我校年轻教授中的新锐明星。我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因为我的专业是古代史,竟没有选读他的课程。一九六七年,香港邀请三位历史学者,为他们筹画大学历史课程。领队是英国的波特费特爵士,麦先生是中生代,我是随习的第三代,三人合作,共事一场。这一段香火缘,给我学习机会,终生难忘。这回有此机缘,为麦先生的名着中译本撰序,是我的荣幸,也借此向二位前辈致敬。
许倬云
匹兹堡 2013年5月2日
(本文作者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推荐序
世界如同剧场,历史是部大戏:麦克尼尔《世界史》导读
假使有人想找一本中文(或中译)的西洋通史或世界通史,我建议先到Google,直接搜寻「麦克尼尔」或「William McNeill」就对了。
麦克尼尔于一九一七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出生。这个年代难免让人想起俄国曾经先后发生两次革命,结果不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都改变了二十世纪的整个世界。麦克尼尔十岁的时候,跟随家人迁往芝加哥,而后从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八年间,就读芝加哥大学。日后他回忆说,那段时间曾经读过《共产主义者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1848年出版),而且多少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Marxism)中的使命感,不过他始终都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这种人生境遇刚好与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1917─2012年)形成强烈的对比。霍布斯邦也在一九一七年出生。由于犹太血缘的背景,他辗转从埃及、维也纳、柏林,最后到伦敦,入籍英国。十五岁时,如宿命的安排一般,他参加了共产党的青年组织,并且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终生不渝。他的着作等身,建构了一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史观,但有别于共产国家中那套教条化的说法。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顺便Google一下,其中有不少中译的着作,在台湾的销售量相当可观。
麦克尼尔和霍布斯邦这两位同年出生的史家,分别都成为世界史的名家。他们的观点不同,却共享声名,好比史学界的双子星,近五、六十年来一直受人瞩目。
麦克尼尔的着作中,属于通史、宏观性的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西洋通史或欧洲史;另一种是世界通史。这两种着作就版本来说,都有各自的起源,然而都在一九六○年代期间发行出版。他的《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首先于一九六三年出版,书名正好与德国思想家史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年)的《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1918年出版)唱反调。这两本书的内容对近五百年西方世界的看法,分别为一乐观,一悲观。麦克尼尔的乐观正好唿应了二次大战后至一九六○年代期间美国的富强,尤其与当时盛行的现代化理论(Theory of Modernization)相互共鸣。难怪这本新书出版相隔一年,便赢得美国政府的大奖。这本书到了一九九三年,作者本人先后增订了四版,直到今天仍然受欢迎,有人拿它当作教科书或相关考试的用书。假使读者嫌本书的篇幅过多,读起来还是费时,不妨读读《欧洲史的塑造》(The Shape of European History,1973年出版)。麦克尼尔撰写这本简明版的欧洲史,由刘景辉教授夫妇翻译,中文初版叫《欧洲史新论》(1997年)。而后再修订,改名为《欧洲史的塑造》(2007年)。
麦克尼尔的第一部世界通史就是《世界史》(A World History)。这本书的原着于一九六四年杀青,紧跟在《西方的兴起》之后一年。内容除了埃及、中东外,还拓展到印度和中国等古文明。不过,纯粹就历史的分期法来说,这两本通史却是一致的,那就是:1. 从远古时代到西元前一七○○年;2. 西元前一七○○年至西元前五○○年;3. 西元前五○○年至西元一五○○年;4. 西元一五○○年之后。然而值得我们好奇的是,麦克尼尔如何把全球几千年来经验世界中的史实组织起来,融会贯通呢?在本书的前言中,他虽然已经简要的表示,但是我还想把他的这段话理解成两句,以便进一步向本书的读者说明:
不管在什么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的世界均衡关系都免不了受到干扰。这些干扰起源于一个或多个中心成功创造出极具吸引力或较大的文明。
与这些中心直接或间接相邻的文化,在受这些中心吸引或逼迫下改变了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有时候借用其技术或观念。但更常见的是调整改变外来事物,使其能平顺地与本地文化融合。
上述这两句引文中的第一句,与人类学学者的说法有关。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就读时期,曾接受雷德费尔德(Robert Redfield,1897─1958年)影响。麦克尼尔坦承借用了人类学中「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之说,强调在世界史上数不尽的文化(Culture)里,有些属于所谓的「文化核心」。在核心里,不仅有较多的创造契机,而且有较高超的技术,更有种种地缘上的优势与交通上的便利。「文化核心」如果能集合种种正面的条件,再配合「文化流」(Cultural Flow),就很可能形成所谓的「文明」(Civilization)。这里所谓的「文化流」,换成历史学界中浅显易懂的行话,其实就是「时变」或「历史意识」了。麦克尼尔身为史家,当然在应用「文化流」这个观念时,要有凭有据依照史实,写得很有「时变」的流动感。另外,在麦克尼尔的「文明──文化」模式中,介于「文明」与「野蛮」(barbarian)之间,有所谓的「文化斜坡」(Cultural Slope)。斜坡上好比梯田一般,有一阶又一阶水准高低不同的「文化」。就理论的层次来看,这种说法颇能自圆其说,值得参考。不过,可玩味的是,麦克尼尔在这本世界史里对那些「文化核心」的分析,似乎比较偏向「地理──物质──经济──科技」等层面的因素,以至于鲜少有「思想──观念」的影响力。这种观点可以说,也就是「现代化理论」的世界史翻版。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照拙文:〈麦克尼尔世界史新架构的侷限:兼论「文明」的自主性〉(刊于《当代》第六十七期,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至于上述引文中的第二句话,涉及「文化」与「文化」之间互动的关系。字里行间透露着英国史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年)那套「挑战与反应」的史观。汤恩比的理论打从《历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的前三卷于一九三四年出版后,曾经风靡一时。在欧洲史及世界史的领域里,汤恩比的名声不让艾克顿(Lord Acton,1834─1902年),和鲁宾逊(J.H. Robinson,1863─1963年)专美于前。英国史学家艾克顿从十九世纪末年开始主编《剑桥近代史》(Cambridge Modern History),厚实的一套丛书,阐述近五百年来西方的自由民主进步史。同时期,美国史家鲁宾逊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启西洋史的教学和研究,他所编着的教科书也一度成为美国各大学的典范。麦克尼尔在史学界比艾克顿、鲁宾逊和汤恩比至少晚了一辈。尤其值得注意的学术背景中,汤恩比的鉅着出版的时候,麦克尼尔刚好是历史系的新生。他一方面有意迈出艾克顿和鲁宾逊在通史上的权威,另一方面活学活用汤恩比的理论,并且融会人类学学者的文化模式为一炉。当然其中也需要个人智慧,才能成一家之言。
任何历史书总是有观点的,而且有观点的历史书才有可能成为佳作。我们应该从观点的层面深入分析麦克尼尔的着作,而不是把它只当作教科书或考试必备的参考书而已。
「观点」这个词汇让人比较欢喜,听起来没有像「理论」那么严肃唬人。其实「理论」的英文Theory字源来自thea,本意与观看有关,引申就是观点了。英文里的theater,也和这个字源有关,指的是供人观看的场所,或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就前者来说,供人观看的场所,相当于中文里的戏院或剧场。而后者,重大事件发生的场所,其中可能指某个战场或战区。
在战场中有我方和敌方之分。人类的历史从远古氏族社会以来,就有自我与他者的认同(identity)问题,因此现实意识与历史意识也永无终止的互动。如果我们同意战场(theater)指的是广义的,有关自我与他者各种冲突的场域,毫无疑问的,我们的世界就如同战场一样,而且就语意来说也如同剧场。从战场到剧场,再到理论,这一切种种都源自「观看」,所以我们可以说,「观点」反而比「理论」更贴切现实人生。
我的书房里挂着一幅版画,那是美国一个行动剧团的海报。画上只有一张面孔,双眼里各有一个「see」,画面全是墨色,张力十足。另外,在画中头部上方留白处印有「see the world」几个字,用红色呈现,与整幅画的墨色相衬,非常突出。有一回有位主修文化批评的英国学者来访,特别喜欢这幅版画。他说,「the world」要比「globe」(全球),让人感觉更有人文和文化的气息。我深表同意。的确,「全球」或「全球史」似乎有些冰冷,好比韦伯(Max Weber,1864─1920年)所比喻的,近代世界在一味地倾向理性化之后结果成为「铁笼子」(iron cage)。也好比从卫星观看的地球一样,美归美,但看不见人影。怪不得近来有些标榜「全球史」的着作,总是少了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以及「人们制造历史」(Men Make History)的感觉。包括麦克尼尔父子在内,他们两人于二○○七年出版的《文明之网》〈The Human Web〉,反而比不上他之前写的《世界史》来得有人情味、更像场大戏。
我对这位英国学者表示,特别受那个see字所吸引。See是种观点,而world是种种事件发生的战场或剧场。世界历史的发生既是让众人观看的,也是作者依个人观点编撰的大戏。
周樑楷
台中青松斋 2013年5月20日
(本文作者现职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兴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我得说,这本书的作者真是下了苦功夫。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所谓“世界史”,要么是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要么是过于宏大的叙事而忽略了细节。这本书却能在宏观的框架下,深入到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给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例如,在讲述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凯撒、奥古斯都的名字,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比如奴隶制的盛行、贵族与平民的冲突、军事力量的膨胀等等,并细致地描绘了这些因素是如何一步步将共和国推向深渊的。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死记硬背那些人名和事件,而是理解了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再比如,在讲述文艺复兴时,作者不仅仅提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艺术巨匠,还深入剖析了当时意大利城邦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地理大发现对欧洲思想观念的冲击,让我看到了文艺复兴不仅仅是一场艺术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这种史料的运用和分析的深度,让我觉得作者在每一个字上都倾注了心血,每一个论断都有理有据,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人”的视角。很多历史书过于强调事件本身,或者将历史人物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符号,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活生生的人。在描绘法国大革命时,作者并没有仅仅聚焦于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刻画那些在街头巷尾呐喊的民众,那些在断头台下颤抖的灵魂,那些在战火纷飞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呐喊,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恐惧与希望。在讲述工业革命时,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工厂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他们身上沾满煤灰,眼中却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那些敏锐的资本家,他们眼中闪烁着精明的计算和对未来的野心。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列表,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悲欢离合,充满了普通人的挣扎与奋斗。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叙事方式,让我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评分我一直对地理和历史之间的联系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在介绍各个时期和各个文明时,作者都会花费很大的篇幅来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例如,在讲述古埃及文明时,作者详细解释了尼罗河的泛滥规律如何塑造了埃及人对时间和命运的认知,以及河谷地带的肥沃土壤如何支撑了早期农业的发展,从而为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描述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时,作者也强调了多山的地形和破碎的海岸线如何促成了各个城邦的独立发展,以及海洋的便利交通如何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甚至在讲述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时,作者也分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禀赋以及地理位置如何影响了各国的发展策略和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这种将地理因素纳入历史分析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明白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与大自然的馈赠和制约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别致了,硬壳封面,纸张也厚实得不像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我当初就是被它封面那幅描绘古老市集的热闹场景给吸引住的,色彩虽然不至于绚丽到刺眼,但却有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美感,仿佛能透过这幅画看到历史长河中某个鲜活的瞬间。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清晰醒目,“世界史”三个字简洁有力,透着一股子厚重感,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看完的书。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情豁然开朗。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适中,行间距宽松,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每章节的开头都有一个精美的插图,或是描绘重要历史事件的油画,或是古代文明的雕塑,又或是地图,这些插图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有艺术性,又能帮助读者快速进入到该章节的主题中。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过渡自然,从史前文明的起源,到古代四大文明的崛起,再到中古时代的封建统治,一直到近代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世界的格局,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迷失,能够顺畅地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有意思,它并非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文明,进行一些相对独立的叙述,然后通过一些巧妙的过渡,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作者可能会先花一整个章节来深入探讨一个文明的兴衰,然后又跳到另一个文明,但会在叙述中提及前一个文明对后一个文明的影响。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避免了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单调感。而且,在每个章节的末尾,作者常常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展望,这让我读完之后,不仅仅是获取了知识,更能引发我自己的思考。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我认为是作者深厚功力的体现,让读者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思考的参与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其细节的丰富程度,简直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在描述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文明时,作者不仅仅是给出宏观的背景介绍,还会穿插大量生动而具体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个历史场景立刻鲜活起来。比如,在讲述古罗马的生活时,作者不仅仅说了斗兽场,还详细描述了古罗马人的饮食习惯,他们的公共浴场文化,甚至他们在节日里的娱乐活动。在描述中世纪的城市时,作者会提到城市的街道是如何修建的,商铺是如何经营的,普通市民是如何生活的,甚至连他们的服饰和发型都有所提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画卷,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切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呼吸和脉搏。
评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对“失败”的历史事件的处理,非常客观且具有深度。很多历史著作往往会聚焦于胜利者和成功的事件,而对于那些失败的尝试、文明的衰落,往往一带而过。这本书却不然,它会花相当的篇幅去分析一个曾经辉煌的文明是如何走向衰落的,比如那些一度强大的帝国,是由于内部的腐朽、外部的压力,还是经济的崩溃?作者会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且不会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个体或某个因素。他会把这些失败看作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提炼出经验教训,并将其与后世的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对“失败”的重视,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明白成功往往伴随着无数的尝试和失败,而从失败中学习,正是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叙述很容易陷入“英雄史观”或者“宿命论”的窠臼,但这本书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作者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时,并没有过分强调某个“伟人”的作用,或者将历史的走向归结于不可抗拒的命运。相反,他更注重分析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互动,以及无数普通人的选择和行动如何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比如,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作者并没有将所有功劳都归于华盛顿,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当时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结构,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英国政府的政策失误等等。他让我们看到,这场革命是多种力量汇聚的结果,是无数人心愿的共同体现。这种更具人文关怀和辩证性的历史观,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它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的描述。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历史时,容易将各个文明孤立开来,但这本书却着重描绘了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碰撞、融合,又如何互相借鉴。比如,在讲述丝绸之路时,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商品的交换,更深入地探讨了佛教如何从中亚传播到中国,中国的造纸术如何西传,以及波斯、希腊等文化元素如何在中亚地区交汇融合,最终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和印度。在描写中世纪欧洲时,作者也强调了伊斯兰文明对欧洲科学、哲学和艺术的贡献,比如阿拉伯数字的传入,以及阿拉伯学者对古希腊文献的保存和翻译。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并非是独立发展的孤岛,而是通过不断的互动和融合,才得以丰富和前进。这种视野的开阔,也让我对我们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在叙事风格上可谓是相当多变,这一点我非常喜欢。有些章节,尤其是在讲述战争和革命的时候,作者的笔触是激昂而富有画面感的,仿佛能听到战马嘶鸣,刀光剑影,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硝烟和血腥味。比如,在描述拿破仑的战争时,那种气势磅礴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而在讲述科技发展和思想变革的章节时,作者的文字又变得冷静而细腻,充满了逻辑性和思辨性。他会详细地介绍一项新技术的发明过程,分析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引发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比如,在阐述工业革命的开端时,作者对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过程的描述,严谨而详实,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创新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叙事风格的灵活运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不会因为单一的风格而感到枯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