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璞观点」,顾名思义,当然就是陶玉璞的观点,因为「独特」而难以形容,所以又加「另类」二字来诠释;另外一层意思,则表示这些都是还需要读者试炼、同道砥砺的原初观点,倘若读者有识,则其光华将自现矣!本书收录了五篇有关文学、艺术、思想的学术论文,部份发展于Dos时代,部份则写于Windows时代,可以说是一本跨世纪、跨时代、跨领域的作品,其虽总结了作者前半生的学术思考轨迹,但仍需方家大德不吝指正。
作者简介
陶玉璞
虎年生。辽北省开原县人。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硕士,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教于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着有《谢学史论──试论历史如何安顿谢灵运》(硕士论文)、《谢灵运山水诗与其三教安顿思考研究》(博士论文)及相关论文若干篇。
序言
自序
以「匹夫」性格探讨「百世师」──试论韩愈的凡人性
书体演进与不同场合的书体应用
「莲社十八贤」观念发展与谢灵运历史形象之斲伤
中国佛学发展的偶然性──试论竺道生、谢灵运的佛学思想
「谶」、「纬」──几个基本观念的再思考
后记
序言
玉璞先生辑录大作五篇为一集,命我作序。讨论题目涉及宗教、文学、艺术诸领域,有些是我熟悉的,有些则所知甚少。我欣然执笔,是因为虽然和玉璞先生直接交谊仅短短两年,却多得疑义相析之益,更高兴地发现彼此治学内容和方法颇有近似之处,而他的这些论作又是值得赞许的。
做研究工作的人都有体会,写出一篇有水平的学术论文,难度并不下于成帙的着作;论文的有限篇幅决定文字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其价值也往往不下一部专着(当然不是说写一部专着就容易,或价值就低)。玉璞先生好学深思,业精于勤,这五篇文章都是他长年研究精心结撰的「观点」。就内容本人比较熟悉的三篇说,两篇讨论竺道生、谢灵运佛教思想,这是关系中国佛教史与思想史的大题目。作者自攻读硕士课程时期起研究谢灵运有年,论着颇为可观,这两篇可看作是研习有得的总结之作。
论文分析竺道生和谢灵运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创造性地发挥外来大乘佛教涅槃佛性说新义,从而在理论领域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又分析两个人观念、方法的不同,揭示思想史发展中「必然」与「偶然」的规律。这后一方面,更在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层面提供了启示。又十年前,本人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个研究会上作讲演,题目是《韩愈的为人和为文》,立意在揭示这位被奉为「准圣人」的历史人物的「凡人」面目,并认为这正是他取得文学成就的关键之一(后来这篇文字纪录稿曾被发表在日本的一个学术刊物上)。不想这种意见正和玉璞先生论韩愈的大作在认识上相唿应,读起来尤感「于我心有戚戚焉」。总之,玉璞先生这五篇「观点」新意迭出,值得推荐。
说到本书内容,又牵涉玉璞先生自序里所说的「杂」。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内容日趋细密,强调学业的「专」与「精」。而中国传统学术则讲究「通」和「博」。相比较之下,这后一种治学路数的优长如今已被更多的人意识到。我们读《观堂集林》、《胡适文存》、《金明馆丛稿》等前辈大师着作,往往惊叹他们学识既广博又精深。玉璞先生除了治文学,兼治思想史,又钻研书画篆刻,这五篇文章内容即涉及佛教、经学、文学、书法等广阔领域。他也自许为「杂家」。敝以为知识面渊博与兴趣广泛,应是他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就治学方法说,他的这本论集也给后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良好的借鑑。
因此,这部论文集篇幅的单薄更衬托出内涵之厚重。付梓之际,不避「佛头着粪」之讥,写下如上心得。是为序。
孙昌武
2008年3月10日于南开园
《玉璞观点》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常识”的脆弱性。我们习惯于接受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却很少去审视它们是否经得起推敲。玉璞先生以一种近乎“解构大师”的姿态,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一一剖析,然后暴露其背后隐藏的逻辑漏洞或价值偏见。他并非要否定一切,而是希望我们能以一种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观念。例如,他对于“成功学”的批判,就让我茅塞顿开,他指出了那些宣扬“努力就能成功”的理论中,被忽略的社会因素和个体差异。这种“祛魅”的过程,让我感到既震撼又清醒。他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被“常识”所误导,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他鼓励我们去质疑,去反思,去寻找那些更符合真实情况的答案。
评分《玉璞观点》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独特的艺术品鉴方式。我一直对艺术理论感到有些疏离,总觉得那些术语和概念过于晦涩,难以真正触及艺术作品的灵魂。然而,玉璞先生的文字却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艺术的刻板印象。他并非运用学院派的繁复分析,而是将艺术作品还原到最原始的情感与生命体验中。例如,在评论一幅抽象画时,他没有去探讨其色彩理论或构图法则,反而描述了观者在面对这幅画时,内心涌起的某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或是某种久违的童年记忆。这种“以人观画”的视角,让我惊觉,原来艺术的魅力并不在于其技巧的精湛,而在于它能否唤醒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他将艺术创作比作一次情感的释放,一次灵魂的呐喊,而欣赏艺术,则是一次与创作者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能与艺术作品一同呼吸、一同感受的生命体。他让我看到了艺术的温度,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对艺术的热爱,那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纯粹为生命增添色彩和力量的热爱。
评分在思想领域,《玉璞观点》的出现,无疑是一场思想的“大爆炸”。作者并没有选择去论证某个既定的哲学体系,而是将各种看似毫不相关的思想碎片巧妙地拼接,然后从中爆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颠覆性思维”的探讨,他鼓励我们放下固有的认知框架,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理。他用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方式,解构了我们对“成功”、“幸福”乃至“人性”的传统理解。他认为,很多时候,我们被社会赋予的价值体系所束缚,而不敢去探索那些更广阔、更具可能性的思想疆域。他提出的“反向思考”,并非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找到通往更深刻真理的另一条路径。我曾因为他对某个社会现象的“逆向解读”而陷入沉思,他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大胆、更为激进的方式去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或认知盲点。这种思维的“解剖刀”,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那些影响着我思想的无形力量。
评分初次翻开《玉璞观点:文学、艺术、思想的另类思考》,我以为会是一场冗长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却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惊喜的智识游乐园。作者以一种近乎顽童般的视角,解构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中的“金科玉律”。他不是简单地推翻,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小心翼翼地拆解,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更为精巧的方式重新组装。我尤其被他在解读某部经典小说时所展现出的“反套路”思维所折服,他并没有纠结于作品的主题、人物的命运,反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作者有意或无意忽略的“边缘细节”。比如,他会花费大量笔墨去分析一个配角的服装颜色,甚至一段模糊不清的对话,却能从中挖掘出比主线情节更具颠覆性的解读。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那双能穿透表象、直抵内核的慧眼。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解构,并非是对作者的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话,一种对文本生命力的拓展。他让我意识到,一部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读者的视角、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生长。这种对文学创作的“再创作”,极大地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阅读热情,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以为已经了然于胸的作品。
评分《玉璞观点》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跨界”的乐趣。作者并非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将文学、艺术、思想融为一体,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探讨。他能够从一幅画中读出哲学意味,从一段音乐中品味文学情感,从一个历史事件中挖掘思想根源。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让我看到了知识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他鼓励读者打破学科的壁垒,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探索世界。例如,他谈论某位艺术家时,会引用古老的哲学典故;他分析某个文学流派时,又会联系当下的社会思潮。这种“触类旁通”的智慧,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中穿梭,每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学科的交叉地带,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去发掘。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让我对“美”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美”是客观存在的,是某种固定的标准。然而,玉璞先生却将“美”视作一种动态的、主观的体验。他能够从那些不被主流审美所认可的事物中,发现独特的价值和深刻的美学意义。他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非主流”的、甚至是“粗糙”的美。他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述了那些在别人眼中“不美”的事物所蕴含的生命力与情感张力。这种“拓宽审美边界”的视角,让我感到非常鼓舞。它让我意识到,美并非只存在于博物馆或艺术画廊,它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他让我摆脱了对单一审美的迷恋,而学会了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欣赏世界的多样性。
评分《玉璞观点:文学、艺术、思想的另类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有趣的朋友,它不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你思考的欲望,引导你走向更深邃的知识海洋。作者以一种“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方式,分享他对世界独特的见解,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充满智慧的光芒所感染。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本背后隐藏的无数可能性;他对艺术的阐释,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最纯粹的情感;他对思想的剖析,则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是一本供人消费的读物,而是一次与作者、与世界、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它让你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依然能看到世界新的面貌。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灵魂,拓展我们的视野。
评分读完《玉璞观点》,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于“独立思考”的理解。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独立思考就是不盲从、有自己的见解。但玉璞先生却将独立思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强调的不仅仅是“不跟随”,更是“主动的解构”和“创新的建构”。他鼓励我们去质疑一切,去挑战一切,然后在质疑和挑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他认为,真正的独立思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如何在思想的迷宫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思想上的局限性,同时也激励我不断突破自我,去探索更广阔的思想空间。他让我明白,独立思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打磨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深刻洞察。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常常被各种零散的知识所淹没,而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玉璞先生却能够巧妙地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从中提炼出具有穿透力的观点。他并没有否定碎片化阅读的价值,反而认为,恰恰是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能够成为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原材料。他强调的是一种“重组”的能力,一种将分散的元素重新构建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能力。他以文学为例,分析了许多作者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汲取灵感,然后将其编织成宏大的叙事。这种“化零为整”的技巧,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我开始尝试着去收集那些我感兴趣的“碎片”,然后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这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比被动地接受信息要有趣得多,也更有价值得多。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玉璞观点》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它既不乏深度,又不失趣味。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够精准地切入问题的核心,但同时又带着一种幽默感,让整个过程不那么沉重。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易懂。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难以言喻”的感受的捕捉,他能够用寥寥数语,就将一种复杂的情感或是一种微妙的体验描述得淋漓尽致。这种“文字的魔力”,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不仅是对思想的启迪,更是一种语言的享受。他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看到了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洞察。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