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欧洲六十年 卷三 大衰退1971~1989

战后欧洲六十年 卷三 大衰退1971~19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ny Judt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战后欧洲
  • 大衰退
  • 经济史
  • 政治史
  • 冷战
  • 1970年代
  • 1980年代
  • 社会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普立兹奖决选名单
亚瑟.罗斯图书奖(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缪尔.强森奖决选名单(Samuel Johnson Prizes)
纽约时报、英国卫报、伦敦书评、
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荐
《纽约时报书评》《新政治家》《观察家》《独立报》《卫报》年度选书

  这是一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欧盟」的身世史:欧洲各地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族群记忆、贫富差距 ,甚至彼此仇恨,他们如何摆脱战争的恶魔,至少取得和平,在这基础上继续前行

  【封面图片说明】一九八六年乌克兰车诺比核电厂发生灾变,大批苏联红军的直升机、坦克、卡车共搬运了二千四百吨的铅块和一千八百吨的沙,前往扑灭反应炉大火。此次意外使戈巴契夫的改革更加刻不容缓,间接加速东欧共产政权的瓦解。二十年后,这些救灾器具依然散发高度辐射值。

  告别繁荣乐观的六○年代,七○年代迎接欧洲的是一连串的舛错。越战之故,美国渐次放弃布雷顿森林协议,稳定世界金融秩序的美元固定汇率被埋葬,欧洲货币汇率跟着浮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接续而来,两次石油危机火上加油,引发失业潮、进出口贸易下滑,虽然这是亚洲的机会,但欧洲如何面对此困境?

  政治方面,原先由左、右派主导的政治生态,为单一议题取代:税赋、妇女、环保等议题足以成为组党的理念,例如一九八○年代绿党发展成西德大党。财政方面,私有化的浪潮打上欧洲滩头,例如:英国保守党柴契尔、法国社会党密特朗变卖公营事业;这不只是一场所有权的转换而已,而是战后的社会共识被彻底改变。

  东欧经历一九五六匈牙利事件、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到了一九七○年代,异议分子不再直接对抗当权者,选择从「权利」、「自由」议题切入,形成另一种质疑共党统治的方式。公害污染、环境议题在敏感的政治氛围中,如何张开保护伞,使得集体舆论、「公民社会」成为可能?

  一九八○年代末,共产东欧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发「苏东波」的动力学如何发生,又如何进展?戈巴契夫从权力核心的改革如同震源,启动了骨牌效应,电视转播推波助澜,使诸卫星国迅速且平和地脱离共党统治;各国因应各自独特的社会实况,如何有不同程度的秩序重组?「返回欧洲」的愿望又如何达成?

  ********************

  《战后欧洲六十年》全套共四卷。

  从残酷的种族计画到人权价值的倡议;
  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欧到赤色红军划下冷战铁幕;
  从二○年代的自由资本市场到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大政府福利国家;
  从彼此间钩心斗角的军备竞赛到成员国相互合作的欧盟;
  从关税壁垒、彼此间货币不得兑换到统一货币欧元,
  欧洲是个人类活动的实验室,经历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秩序、社会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Tony Judt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

  这是一部庞大的写作计画,耗时十多年,相对于以美国为中心的欧洲史,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史。Judt从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电影、音乐、服饰等等各面向,将二战之后,欧洲复杂的历史发展,做了深入浅出的呈现,写作功力深厚,将如蜘蛛丝般纠缠的历史事件,重新串连,炼铸成一部有意义、有个人见解的历史着作。

作者简介

东尼.贾德  Tony Judt,1948~2010

  1948年生于伦敦,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受教育,在剑桥、牛津、伯克莱、纽约大学执过教鞭。2008年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疾病」(俗称渐冻人),2010年病逝于纽约。在纽约大学期间,担任雷马克研究所所长。雷马克研究所是他于1995年所创设,专门研究欧洲。

  他常为《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纽约时报》撰文。《战后欧洲六十年》名列《纽约时报书评》2005年十大好书,赢得外交关系理事会亚瑟.罗斯图书奖(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围普立兹奖决选名单,和撒缪尔.强森奖决选名单(Samuel Johnson Prizes)。2007年,获颁汉娜.鄂兰奖,2009年赢得欧威尔奖(Orwell Prize)的终身成就特别奖。

译者简介

黄中宪

  1964年生,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专职翻译。译作包括《历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贸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蒙娜丽莎五百年》、《大探险家》、《帖木儿之后》、《非典型法国》等

战后欧洲六十年 卷一:黄金时代的黎明 (1945-1970) 导言:焦土上的新生与重建的激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然而,在这片被战争蹂躏的土地上,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与社会复兴运动正在酝酿。本书聚焦于1945年至1970年间,欧洲如何从废墟中崛起,迈入被后世誉为“黄金时代”的繁荣时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数据罗列,而是一部关于人类韧性、政治智慧和集体信念的史诗。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基石 (1945-1950) 战后的欧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饥荒、住房短缺、工业瘫痪以及意识形态的剧烈对立。本章详细剖析了这一时期欧洲各国采取的关键行动。 马歇尔计划的深远影响: 深入探讨美国援助的实际运作机制及其对西欧经济的催化作用。分析援助如何不仅提供了物质重建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如何重塑了欧洲的经济信心和政治格局,加速了区域一体化的初步构想。 福利国家的萌芽: 在英国,工党政府推行了全民医疗服务(NHS)的建立,并在欧洲大陆,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大规模构建。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设计,旨在弥补战争带来的创伤,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为后续的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煤钢共同体的酝酿: 政治家们认识到,持久和平的唯一途径是经济上的深度捆绑。本章描绘了法、德等核心国家如何克服历史宿怨,推动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的艰难谈判过程,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 东欧的阵营化: 与西方复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欧国家在苏联的深刻影响下,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分析了这些国家工业化的初期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结构与西方市场的逐步脱钩现象。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辉煌 (1950-1968) 随着战后重建的完成,欧洲进入了高速增长的“三十年光辉”(Trente Glorieuses)。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消费的崛起、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工业奇迹与技术扩散: 汽车、家电和化工产业成为增长的火车头。本章将分析欧洲各国如何通过引进和消化新技术(特别是美国的技术),实现了生产效率的爆炸性提升。重点考察了德国的“经济奇迹”和意大利的“工业复兴”中的区域差异与共性。 劳动力大迁徙与社会流动: 繁荣的工业需要海量的劳动力。本章详述了战后欧洲内部以及来自地中海沿岸和前殖民地的移民潮,如何改变了欧洲的人口结构和城市面貌。探讨了这一移民红利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以及由此埋下的文化融合与社会认同的挑战的伏笔。 共同市场的建立与贸易扩张: 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正式诞生。本书细致考察了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如何刺激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专业化分工,欧洲经济一体化从煤钢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奠定了欧洲作为一个统一经济体的雏形。 消费社会的形成: 收入的增加和政府的社会福利支持,使得大众消费成为可能。百货商店的兴起、郊区住宅的扩张、度假旅行的普及,标志着欧洲社会从稀缺模式向富裕模式的彻底转变。分析了这一转变对传统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第三部分:社会动荡与结构性调整 (1968-1970) 黄金时代并非一片坦途,1968年的全球性抗议浪潮,标志着欧洲社会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 “五月风暴”的经济根源: 深入分析了1968年法国学生和工人运动背后的经济驱动力——结构性失业、僵化的教育体系以及对现有权威的不满。虽然政治诉求强烈,但其核心是对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人性异化的反思。 欧洲的政治成熟与分歧: 尽管经济合作日益紧密,但戴高乐主义对一体化步伐的制约,以及成员国在农业政策和共同外交政策上的分歧,使得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放缓。描绘了欧洲决策层在应对内部压力和外部世界(如冷战与第三世界)时的复杂博弈。 全球环境的变化: 战后繁荣的外部支撑——廉价的石油和稳定的国际贸易体系——开始出现裂痕。本章简要勾勒了1960年代末期全球货币体系的动荡对欧洲经济稳定性的潜在威胁,为进入下一阶段(大衰退)埋下伏笔。 结语:黄金时代的遗产 1970年,欧洲站在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它已经成功地重建了物质文明,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保障网络,并奠定了跨国合作的基础。然而,高速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对过度依赖外部资源的警觉,以及社会内部代际冲突的积累,预示着一个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本书的结尾,旨在为读者全面理解欧洲如何以一个相对强大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浪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卷三:大衰退
1971 ~ 1989
第十四章  期望降低
第十五章  政治谱新调
第十六章  过渡时期
第十七章  新现实主义
第十八章  无权者的力量
第十九章  旧秩序的终结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十四章 期望降低

六○年代的奔放热情还未消褪之际,使那热情得以出现的独特环境就已永远逝去。有史记载以来最富裕的十年过去之后不到三年,战后的经济荣景就画下句点。西欧的「光辉三十年」退位,取而代之的是通货膨胀和成长率下滑的时代,伴随着普遍失业和社会不满。六○年代的激进人士,大部分和他们的追随者一样,放弃了「革命」,转而忧心起自己的饭碗。有些人走上暴力对抗;他们所造成的伤害——和他们的行动招来的政府反应——引发对西方社会「无法治理」状况忧心忡忡的议论。事实证明,这类忧心是过虑了;在压力之下,西欧体制表现出的韧性,超乎许多观察家所担心的。但战后头几十年的乐观——或错觉——将成为绝响。

经济成长放慢的冲击,在两项外来打击把西欧经济吓得勐然停摆时,才开始被人感觉到。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美国总统尼克森片面宣布美国将放弃固定汇率制。自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来一直作为国际货币体系基石的美元,此后将对其他货币浮动。这一决定的背景,乃是越战带来的庞大军费负担和美国联邦政府日增的预算赤字。在这之前,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华府日益忧心美元的外国持有者(包括欧洲诸国的中央银行)会出脱美元换取黄金,耗掉美国的储备。

让美元浮动的决定,从经济上来看并不理性。既然选择在地球的另一边打一场成本高昂的消耗战——并以借来的钱支应该战争的开销——美国就不可能指望将美元维持在固定且价值愈来愈被高估的汇率上。但美国这一举动还是令人惊骇。如果美元变浮动,那么欧洲货币必然也跟着浮动,在这情况下,战后精心打造的稳定货币制度、贸易制度也会岌岌不保。二战结束前为建构一受到控制的国际经济网络而推出的固定汇率制度寿终正寝,但会由什么来取代?

经过几个月的混乱、美元接连两次贬值和一九七二年英镑的「浮动」(终于不光彩且嫌迟地卸下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个古老且沉重的角色),一九七三年三月,在巴黎召开的会议,正式埋葬了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所费力打造的金融协议,同意建立一新的浮动汇率制度取而代之。这一自由化措施的代价,可想而知,就是通货膨胀。一九七一年八月美国这一举措(和接下来美元贬值)之后,紧接着的一段时期里,欧洲诸国政府希望阻止预期中的经济衰退,于是採取刻意通货再膨胀的政策:允许银根放松、国内价格上涨、本国货币贬值。

在正常情况下,这一有所节制的「凯因斯式」通货膨胀可能管用:对于价格上涨这一观念,只有在西德存有源自历史而根深蒂固的厌恶。但美国撤出美元计价制度所造成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投机活动愈来愈猖獗,而针对浮动汇率制度达成的国际协议无力约束这一投机活动。这一现象反过来使个别政府难以如愿操纵本国利率、维持本国货币的币值。诸国货币贬值。而随着货币贬值,进口成本也扬升: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非燃料的大宗商品的全球价格成长了七成,粮食价格则成长了一倍。就在这已然不稳定的情势下,国际经济遭遇一九七○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中的第一次打击。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犹太历的赎罪日,埃及、叙利亚出兵攻打以色列。不到二十四小时,阿拉伯诸石油输出大国即宣布打算减少石油产量;十天后,它们宣布对美石油禁运以报复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把油价上涨七成。赎罪日战争以十月二十五日以埃停火收场,但阿拉伯人对西方支持以色列的失望心情未稍减。十二月二十三日,诸产油国同意再调涨油价。这时油价已比一九七三年开始时涨了一倍多。

欲正确评估这些发展对西欧的影响,就得记得,在这几十年经济成长期间,油价几乎始终没有变动,与现代工业经济所倚赖的其他主要的大宗商品不一样。一九五五年,一桶沙乌地轻原油——衡量基准——要价一.九三美元;一九七一年一月也只要二.一八美元。鑑于那段期间不算太大的价格膨胀,这意味着从实质角度来看石油其实变得更便宜。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一九六○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大体上形同虚设,无意逼迫其主要产油国以自身的石油蕴藏当政治武器。西方习惯于取得容易且特别廉价的石油——漫长繁荣时期的重要推手之一。

从欧洲经济日益倚重石油,可看出油价飙涨的影响何等巨大。一九五○年,固态燃料(煤和焦炭占绝大多数)占去西欧能源消耗的百分之八十三;石油只占百分之八.五。到了一九七○年,分别变成百分之二十九和百分之六十。一九七三年义大利的能源需求,四分之三靠进口石油满足;葡萄牙则是百分之八十。因为在北海新发现石油蕴藏而有一段时间变成自给自足的英国,到一九七一年才开始产油。五○年代晚期和六○年代消费者的勐增,大大提高了欧洲对廉价石油的依赖:西欧道路上数千万辆新车靠煤跑不了,靠这时由核能生产出的电力——特别是在法国——一样动不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欧洲历史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战后欧洲六十年”这个系列颇感兴趣,尤其是卷三《大衰退1971~1989》。我是在一个历史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个系列的,说是内容非常扎实,视角也很独特。我本身就对20世纪后半叶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套书。拿到手后,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很舒适,让人一看就很有阅读的冲冲动。我花了几天时间才粗略地翻阅完第一卷和第二卷,对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第一卷对战后初期的重建和冷战格局的形成,到第二卷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剖析,我都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宏大的历史视野所折服。特别是作者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常常能触及到我之前未曾思考过的角度,让我对整个战后欧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个人化视角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尽管我还没有开始阅读卷三《大衰退1971~1989》,但我已经对其中将要展现的那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定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术前沿颇感兴趣的读者,所以我对“战后欧洲六十年”这个系列,特别是卷三《大衰退1971~1989》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著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史料支撑,更要有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从我对第一卷和第二卷的阅读体验来看,作者在史料的梳理和运用上显得非常精湛,而且在对一些复杂历史事件的解读上也展现出了独到的见解。我希望卷三能够延续这种学术严谨性,并能够对1971-1989年这段欧洲历史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例如,在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等多个领域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对“大衰退”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我也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展现其在史学研究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为我们提供一次学术上的盛宴。

评分

我是一位多年旅居欧洲的华人,亲身经历了欧洲社会的一些重大变迁,因此我对“战后欧洲六十年”系列,尤其是卷三《大衰退1971~1989》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我一直觉得,历史著作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唤起我们对过往岁月的共鸣。从前两卷的阅读体验来看,作者的叙事风格朴实而真诚,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我记得在阅读第二卷时,作者对那个时期欧洲社会福利体系发展的一段描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早年生活在欧洲时的一些经历,深有感触。我非常期待卷三能够继续以这种贴近现实的方式,展现1971-1989年间欧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能够看到,在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普通欧洲人的生活是如何被改变的?他们的家庭、工作、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本书对于我理解自己所经历的欧洲,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我对“战后欧洲六十年”这个系列一直充满好奇,尤其是当我知道卷三的副标题是《大衰退1971~1989》时,更加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欧洲历史的零散资料,但始终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将它们串联起来。我深信,一个优秀的史学著作,不仅要罗列史实,更要能够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深层原因。从我对前两卷的初步印象来看,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这一点。他对战后初期欧洲经济重建的深入分析,对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细致描绘,都让我看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学识。我特别希望卷三能够深入探讨“大衰退”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例如,它如何削弱了某些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又如何催生了新的政治力量?它是否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还是反而带来了分裂的风险?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

评分

我是一个对宏观经济史情有独钟的业余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系统梳理战后欧洲经济发展脉络的著作。“战后欧洲六十年”这个系列,尤其是卷三《大衰退1971~1989》,无疑是我期待已久的那一部。从我对前两卷的粗略了解来看,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经济因素的深入分析。我特别看重作者能否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从而解释那些看似偶然的变迁背后的必然性。从第一卷对战后经济奇迹的成因分析,到第二卷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欧洲经济面临的挑战,我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经济学功底。我个人对“大衰退”这个时期尤为关注,因为那段时期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调整,也为后来的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我希望卷三能够详细阐述导致这次衰退的深层原因,包括石油危机、滞胀现象、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并分析这些政策对欧洲经济格局产生的长期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填补我在理解这一关键经济转型期上的知识空白。

评分

作为一个对欧洲社会变迁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开始系统地阅读“战后欧洲六十年”系列。第一卷和第二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人物故事相结合,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不同国家在战后面临的挑战时,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打破了我过去对战后欧洲“同质化”的刻板印象。从对不同政治体制下社会 Reconstruction 的比较,到对公民权利和福利国家发展演变的探讨,我都受益匪浅。我期待卷三《大衰退1971~1989》能够延续这种风格,深入剖析那个时期欧洲社会内部发生的深刻变化。我非常想了解,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欧洲各国是如何应对社会矛盾的激化,如何调整福利政策,以及新一代欧洲人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这本书对于我理解当代欧洲社会问题的根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梳理战后欧洲历史,尤其是对一体化进程关键时期进行深入剖析的著作。“战后欧洲六十年”系列,特别是卷三《大衰退1971~1989》,无疑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从我对第一卷和第二卷的阅读体验来看,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和驾驭宏大叙事方面有着出色的能力。我欣赏他能够将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够清晰地呈现出不同国家在一体化进程中的立场和诉求。我非常期待卷三能够详细阐述1971-1989年间,欧洲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在那段时期,一体化进程是否因为经济衰退而受到阻碍?各国在面对共同的经济困境时,是选择加强合作,还是选择各自为政?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演变,以及欧洲议会角色的变化,这些都是我希望在该卷中得到深入解答的问题。

评分

我是一名刚开始接触欧洲近代史的大学生,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恰好有这套“战后欧洲六十年”。起初,我对于“六十年”这个跨度感到有些望而却步,担心内容会过于庞杂难以消化。但当我翻开第一卷时,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清晰明了,逻辑性极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循序渐进地带领我穿越时空,回溯战后欧洲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从最初的满目疮痍到经济的迅速复苏,再到冷战阴影下的国际格局演变,每一个章节都像精心编排的乐章,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资料和历史图片,这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尤其是在讲述东欧剧变前夕社会思潮涌动的那部分,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喜怒哀乐。虽然我还没有阅读卷三《大衰退1971~1989》,但我已经能预感到,书中对于那段动荡时期的分析,一定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欧洲现代史的关键转折点,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个对20世纪欧洲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离不开对其思想和社会思潮的深入挖掘。我之所以对“战后欧洲六十年”系列,特别是卷三《大衰退1971~1989》充满期待,是因为我预感它能够提供对那个时期欧洲思想界和文化界变革的深刻洞察。从前两卷对战后欧洲社会重建和冷战格局下思想解放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史实的同时,也十分关注那些塑造人们观念和行为的思想潮流。我希望卷三能够细致地梳理1971-1989年间,欧洲社会在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涌现出的各种新思想、新哲学和新艺术流派。例如,新左翼运动的演变,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它们对欧洲社会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我坚信,对那个时期思想史的理解,是理解整个欧洲现代历史的关键一环。

评分

我是一名对军事史和地缘政治变迁充满好奇的读者,所以我对“战后欧洲六十年”系列,尤其是卷三《大衰退1971~1989》非常关注。我一直认为,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冷战格局和军事力量的角逐所塑造的。从我对前两卷的初步了解,作者在梳理战后欧洲政治格局时,并未回避对军事力量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分析。我希望卷三能够深入探讨1971-1989年间,欧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如何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例如,冷战的持续如何与经济危机相互作用?北约和华约的战略部署是否因此发生了调整?“大衰退”是否加剧了东西欧之间的隔阂,还是为后来的缓和与融合埋下了伏笔?我尤其对那个时期欧洲国家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技术发展感兴趣,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