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奬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奬(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奬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
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傢》《觀察傢》《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這是一部諾貝爾和平奬得主「歐盟」的身世史:歐洲各地有著不同的曆史文化、族群記憶、貧富差距 ,甚至彼此仇恨,他們如何擺脫戰爭的惡魔,至少取得和平,在這基礎上繼續前行
【封麵圖片說明】一九八六年烏剋蘭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災變,大批蘇聯紅軍的直升機、坦剋、卡車共搬運瞭二韆四百噸的鉛塊和一韆八百噸的沙,前往撲滅反應爐大火。此次意外使戈巴契夫的改革更加刻不容緩,間接加速東歐共産政權的瓦解。二十年後,這些救災器具依然散發高度輻射值。
告彆繁榮樂觀的六○年代,七○年代迎接歐洲的是一連串的舛錯。越戰之故,美國漸次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穩定世界金融秩序的美元固定匯率被埋葬,歐洲貨幣匯率跟著浮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接續而來,兩次石油危機火上加油,引發失業潮、進齣口貿易下滑,雖然這是亞洲的機會,但歐洲如何麵對此睏境?
政治方麵,原先由左、右派主導的政治生態,為單一議題取代:稅賦、婦女、環保等議題足以成為組黨的理念,例如一九八○年代綠黨發展成西德大黨。財政方麵,私有化的浪潮打上歐洲灘頭,例如:英國保守黨柴契爾、法國社會黨密特朗變賣公營事業;這不隻是一場所有權的轉換而已,而是戰後的社會共識被徹底改變。
東歐經曆一九五六匈牙利事件、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到瞭一九七○年代,異議分子不再直接對抗當權者,選擇從「權利」、「自由」議題切入,形成另一種質疑共黨統治的方式。公害汙染、環境議題在敏感的政治氛圍中,如何張開保護傘,使得集體輿論、「公民社會」成為可能?
一九八○年代末,共産東歐經曆瞭翻天覆地的改變,引發「蘇東波」的動力學如何發生,又如何進展?戈巴契夫從權力核心的改革如同震源,啓動瞭骨牌效應,電視轉播推波助瀾,使諸衛星國迅速且平和地脫離共黨統治;各國因應各自獨特的社會實況,如何有不同程度的秩序重組?「返迴歐洲」的願望又如何達成?
********************
《戰後歐洲六十年》全套共四捲。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傢;
從彼此間鈎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閤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曆瞭各式政治製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製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瞭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音樂、服飾等等各麵嚮,將二戰之後,歐洲復雜的曆史發展,做瞭深入淺齣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般糾纏的曆史事件,重新串連,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曆史著作。
作者簡介
東尼.賈德 Tony Judt,1948~2010
1948年生於倫敦,在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受教育,在劍橋、牛津、伯剋萊、紐約大學執過教鞭。2008年被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2010年病逝於紐約。在紐約大學期間,擔任雷馬剋研究所所長。雷馬剋研究所是他於1995年所創設,專門研究歐洲。
他常為《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共和》、《紐約時報》撰文。《戰後歐洲六十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2005年十大好書,贏得外交關係理事會亞瑟.羅斯圖書奬(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圍普立茲奬決選名單,和撒繆爾.強森奬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2007年,獲頒漢娜.鄂蘭奬,2009年贏得歐威爾奬(Orwell Prize)的終身成就特彆奬。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係畢業。專職翻譯。譯作包括《曆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貿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濛娜麗莎五百年》、《大探險傢》、《帖木兒之後》、《非典型法國》等
捲三:大衰退
1971 ~ 1989
第十四章 期望降低
第十五章 政治譜新調
第十六章 過渡時期
第十七章 新現實主義
第十八章 無權者的力量
第十九章 舊秩序的終結
我對“戰後歐洲六十年”這個係列一直充滿好奇,尤其是當我知道捲三的副標題是《大衰退1971~1989》時,更加勾起瞭我的閱讀欲望。我之前閱讀過一些關於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歐洲曆史的零散資料,但始終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框架來將它們串聯起來。我深信,一個優秀的史學著作,不僅要羅列史實,更要能夠揭示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和深層原因。從我對前兩捲的初步印象來看,作者似乎非常擅長這一點。他對戰後初期歐洲經濟重建的深入分析,對冷戰時期意識形態鬥爭的細緻描繪,都讓我看到瞭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廣博的學識。我特彆希望捲三能夠深入探討“大衰退”對歐洲政治格局的影響。例如,它如何削弱瞭某些國傢的國際影響力,又如何催生瞭新的政治力量?它是否加速瞭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還是反而帶來瞭分裂的風險?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
评分我是一個對宏觀經濟史情有獨鍾的業餘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係統梳理戰後歐洲經濟發展脈絡的著作。“戰後歐洲六十年”這個係列,尤其是捲三《大衰退1971~1989》,無疑是我期待已久的那一部。從我對前兩捲的粗略瞭解來看,作者在梳理曆史事件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對經濟因素的深入分析。我特彆看重作者能否將宏觀經濟理論與具體的曆史事件相結閤,從而解釋那些看似偶然的變遷背後的必然性。從第一捲對戰後經濟奇跡的成因分析,到第二捲對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後歐洲經濟麵臨的挑戰,我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經濟學功底。我個人對“大衰退”這個時期尤為關注,因為那段時期標誌著戰後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一次重大調整,也為後來的全球化進程奠定瞭基礎。我希望捲三能夠詳細闡述導緻這次衰退的深層原因,包括石油危機、滯脹現象、以及各國政府采取的不同應對策略,並分析這些政策對歐洲經濟格局産生的長期影響。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將填補我在理解這一關鍵經濟轉型期上的知識空白。
评分我是一個對曆史研究方法和學術前沿頗感興趣的讀者,所以我對“戰後歐洲六十年”這個係列,特彆是捲三《大衰退1971~1989》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一個優秀的史學著作,不僅要有紮實的史料支撐,更要有獨特的學術視角和創新性的研究方法。從我對第一捲和第二捲的閱讀體驗來看,作者在史料的梳理和運用上顯得非常精湛,而且在對一些復雜曆史事件的解讀上也展現齣瞭獨到的見解。我希望捲三能夠延續這種學術嚴謹性,並能夠對1971-1989年這段歐洲曆史中的重大問題,提齣新的研究思路和解決方案。例如,在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史等多個領域交叉融閤的基礎上,對“大衰退”的成因和影響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我也期待作者能夠在這本書中,展現其在史學研究方法上的探索與創新,為我們提供一次學術上的盛宴。
评分我是一個對20世紀歐洲思想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變遷,離不開對其思想和社會思潮的深入挖掘。我之所以對“戰後歐洲六十年”係列,特彆是捲三《大衰退1971~1989》充滿期待,是因為我預感它能夠提供對那個時期歐洲思想界和文化界變革的深刻洞察。從前兩捲對戰後歐洲社會重建和冷戰格局下思想解放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史實的同時,也十分關注那些塑造人們觀念和行為的思想潮流。我希望捲三能夠細緻地梳理1971-1989年間,歐洲社會在經濟衰退和政治動蕩的背景下,湧現齣的各種新思想、新哲學和新藝術流派。例如,新左翼運動的演變,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及它們對歐洲社會文化産生的深刻影響。我堅信,對那個時期思想史的理解,是理解整個歐洲現代曆史的關鍵一環。
评分作為一個對歐洲社會變遷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近開始係統地閱讀“戰後歐洲六十年”係列。第一捲和第二捲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生動的人物故事相結閤,使得那些遙遠的曆史事件仿佛就發生在昨天。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不同國傢在戰後麵臨的挑戰時,所呈現齣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打破瞭我過去對戰後歐洲“同質化”的刻闆印象。從對不同政治體製下社會 Reconstruction 的比較,到對公民權利和福利國傢發展演變的探討,我都受益匪淺。我期待捲三《大衰退1971~1989》能夠延續這種風格,深入剖析那個時期歐洲社會內部發生的深刻變化。我非常想瞭解,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歐洲各國是如何應對社會矛盾的激化,如何調整福利政策,以及新一代歐洲人如何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塑造自己的身份認同。這本書對於我理解當代歐洲社會問題的根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我是一名對軍事史和地緣政治變遷充滿好奇的讀者,所以我對“戰後歐洲六十年”係列,尤其是捲三《大衰退1971~1989》非常關注。我一直認為,歐洲在二戰後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冷戰格局和軍事力量的角逐所塑造的。從我對前兩捲的初步瞭解,作者在梳理戰後歐洲政治格局時,並未迴避對軍事力量和地緣政治因素的分析。我希望捲三能夠深入探討1971-1989年間,歐洲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何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例如,冷戰的持續如何與經濟危機相互作用?北約和華約的戰略部署是否因此發生瞭調整?“大衰退”是否加劇瞭東西歐之間的隔閡,還是為後來的緩和與融閤埋下瞭伏筆?我尤其對那個時期歐洲國傢的國防政策和軍事技術發展感興趣,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有價值的解讀。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歐洲曆史的愛好者,我一直對“戰後歐洲六十年”這個係列頗感興趣,尤其是捲三《大衰退1971~1989》。我是在一個曆史論壇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薦這個係列的,說是內容非常紮實,視角也很獨特。我本身就對20世紀後半葉歐洲的經濟和社會變遷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套書。拿到手後,我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很舒適,讓人一看就很有閱讀的衝衝動。我花瞭幾天時間纔粗略地翻閱完第一捲和第二捲,對作者的敘事風格有瞭初步的瞭解。從第一捲對戰後初期的重建和冷戰格局的形成,到第二捲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剖析,我都被作者嚴謹的考證和宏大的曆史視野所摺服。特彆是作者對於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解讀,常常能觸及到我之前未曾思考過的角度,讓我對整個戰後歐洲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的個人化視角和生動形象的語言,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起來。盡管我還沒有開始閱讀捲三《大衰退1971~1989》,但我已經對其中將要展現的那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代充滿瞭期待,相信它定會給我帶來更多的啓發和思考。
评分我是一名剛開始接觸歐洲近代史的大學生,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恰好有這套“戰後歐洲六十年”。起初,我對於“六十年”這個跨度感到有些望而卻步,擔心內容會過於龐雜難以消化。但當我翻開第一捲時,我的顧慮便煙消雲散瞭。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清晰明瞭,邏輯性極強,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循序漸進地帶領我穿越時空,迴溯戰後歐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從最初的滿目瘡痍到經濟的迅速復蘇,再到冷戰陰影下的國際格局演變,每一個章節都像精心編排的樂章,層層遞進,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資料和曆史圖片,這讓我在閱讀文字的同時,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尤其是在講述東歐劇變前夕社會思潮湧動的那部分,作者通過生動的細節描繪,讓我深刻體會到瞭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喜怒哀樂。雖然我還沒有閱讀捲三《大衰退1971~1989》,但我已經能預感到,書中對於那段動蕩時期的分析,一定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歐洲現代史的關鍵轉摺點,為我後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我是一位多年旅居歐洲的華人,親身經曆瞭歐洲社會的一些重大變遷,因此我對“戰後歐洲六十年”係列,尤其是捲三《大衰退1971~1989》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我一直覺得,曆史著作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喚起我們對過往歲月的共鳴。從前兩捲的閱讀體驗來看,作者的敘事風格樸實而真誠,既有宏觀的曆史視角,又不乏對個體命運的關懷。我記得在閱讀第二捲時,作者對那個時期歐洲社會福利體係發展的一段描述,讓我聯想到瞭自己早年生活在歐洲時的一些經曆,深有感觸。我非常期待捲三能夠繼續以這種貼近現實的方式,展現1971-1989年間歐洲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希望能夠看到,在經濟衰退的陰影下,普通歐洲人的生活是如何被改變的?他們的傢庭、工作、以及對於未來的憧憬,又發生瞭哪些變化?這本書對於我理解自己所經曆的歐洲,具有重要的意義。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梳理戰後歐洲曆史,尤其是對一體化進程關鍵時期進行深入剖析的著作。“戰後歐洲六十年”係列,特彆是捲三《大衰退1971~1989》,無疑是我的重點關注對象。從我對第一捲和第二捲的閱讀體驗來看,作者在處理復雜史料和駕馭宏大敘事方麵有著齣色的能力。我欣賞他能夠將歐洲一體化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有機地結閤起來,並能夠清晰地呈現齣不同國傢在一體化進程中的立場和訴求。我非常期待捲三能夠詳細闡述1971-1989年間,歐洲一體化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例如,在那段時期,一體化進程是否因為經濟衰退而受到阻礙?各國在麵對共同的經濟睏境時,是選擇加強閤作,還是選擇各自為政?歐洲貨幣體係的建立與演變,以及歐洲議會角色的變化,這些都是我希望在該捲中得到深入解答的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