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极度反美的日本,二次大战后为何如此亲美?
美国文化如何悄悄住进日本的日常生活、渗透日本人的意识?
文化研究巨擘吉见俊哉对「美国主义」的深沉剖析
《去帝国》作者陈光兴强力推荐
本书回顾日本近代的历史,剖析「亲美」与「反美」意识的变化,指出日本最终被贴上「亲美」的标签,不只出于表面上政治、经济或军事的因素,而是在深层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层面,早已将美国内化却不自知。
在台湾同样也常不经意地听见或提起:美国月娘卡圆、卡大粒;没那个美国时间、吃那个美国仙丹。曾几何时,美国代表又大又强、人生梦想,已不知不觉成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强权的极致展现,不是穷兵黩武、耀武扬威,而是渗透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连结人们的欲望和情感。
借由本书的析论,必能让我们产生自觉,摆脱内在的「政治的无意识」。
《亲美与反美》序章概略描述世界上「亲美」与「反美」的趋势变化,借以凸显日本独特的「亲美」意识,并指陈以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学等鉅观层次,在解释日本亲美现象上的局限;继而提出辅以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等微观层面来解释的企图。
第1章概灠从幕府到战争时期的近代日本如何接纳「美国」,快速探讨「自由」圣地的形象、大众文化阶次的美国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中性别议题的面向。接下来三个章节中,将以三个层次讨论战后日本如何接纳「美国」:麦克阿瑟与天皇(国土空间)、闹区与海滩(都市空间)、占领军住宅与家电(居住空间)。
以时代而言,第2章属于占领期、第3章是从1940年到1950年代、第4章则是以1940年代到1960年代为中心。全书瞄准的是,从占领期到1960年代,美国主义在日本的重层作用。在这战后日本视线的重层变化中,被割舍与遗忘了什么?之中又建构了怎样的战后日本主体?这一切又如何从战前以连续的方式支持后帝国的秩序?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最后由终章作总结,希望日本能真诚反省因日美「拥抱」所隐匿的各种问题,诚实面对亚洲人民与历史,从而找回日本的主体性。
作者简介
吉见俊哉 Shunya Yoshimi
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教授、东京大学新闻社理事长;曾任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教授(学科已重组)、情报学环学环长。2009年起担任东京大学新闻社理事长。学术专长为社会学、文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视听众研究、全球化、技术的社会建构、大众文化等。
译者简介
邱振瑞
着名翻译家与作家。其作品以写实批判风格见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文字凝练流畅、描景生动细致,尤以擅长刻划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移居他乡者的精神漂流、人性中的罪与罚,以及政治与性的异化,是台湾中生代作家中的异色奇音。译作:三岛由纪夫《不道德教育讲座》(大牌)等四十余册;曾出版小说集《菩萨有难》(商周),《来信》是其第二本中短篇小说集,值得阅读与震撼。
推荐序∕陈光兴 被「美国主义」附身的东亚主体性
推荐序∕蔡增家 一个已「内化」美国的日本
序章 战后的日本是亲美社会?
1-逐渐兴盛的「反美」浪潮
2-「亲美」日本的历史由来
3-观察「美国」的各种视线
第1章 美国所象征的现代化--「自由的圣地」与「恶魔英美」
1-美国乘着黑船而来
2-对「自由之国」的想望与挫折
3-如今,是否还存有非美式的日本
4-恶魔英美与美国的诱惑
第2章 占领军「美国」
1-麦克阿瑟的到来
2-「占领」的抹消与凡人天皇的现身
3-元帅、凡人天皇、伪天皇
4-谁塑造了这种女人
第3章 美军基地与湘南男孩
1-从基地渗出的「美国」
2-从基地之街到流行之街
3-基地里的美国 海滩上的美国
4-1950年代日本的「反基地」与「依存基地」
第4章 「美国」就是我家
1-向往的American Way of Life
2-电视进入家户
3-「太太」主导的家庭电气化
4-引以自豪的Made in Japan
终章 「亲美」的超越方式--战后民族主义的无意识
1-冷战与反美民族主义--从韩战到反基地抗争
2-来自越南反战运动的质问
3-外在的美国 内在的美国
后记
推荐序
一个已「内化」美国的日本
日本是个相当矛盾的民族。它既喜爱美丽的事物,却又极尽黩武;它相当崇尚礼节,另一方面又穷极好斗;它热爱新事物,但有时又相当保守念旧;它讲究服从之道,又常常桀骜不驯。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也具体表现在战后的对美政策上。它表现地如此亲美,骨子里又极力反美。日本会亲美,乃因为美国是唯一打败过它的国家,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向崇尚强者、鄙视弱者,你没打败它,它就会不断尝试以小搏大;一旦你击败它,它就会永远对您俯首称臣。
二战期间,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只击溃日本的军事硬体,彻底瓦解日本心防的,是战后美国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占领日本的七年间公布的「公职放逐令」及「财阀解体令」。从此日本彻底臣服于美国,不但没有自己的军队,外交政策上也唯「美」是瞻(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日本的外交政策),更成为美国军事扩张的提款机。
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向来存在「美国派」与「亚洲派」的路线之争。「美国派」认为一路追随美国才能保障日本的国家安全与利益,东京到北京的捷径是经由华盛顿,只要美日关系稳定,中日关系自然就好。「亚洲派」则认为日本身处亚洲,当务之急应是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而非一味追随美国。可惜从战后以来,「美国派」就一直是日本外交政策的主流,2009年民主党上台后主张的美中等距外交,在普天间基地争议下都只化为昙花一现。
战后的日本为何如此亲美?为何始终无法改变亲美路线?除了美日同盟的军事因素,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因素?东京大学教授吉见俊哉的《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就是尝试要解答这几项疑问。吉见教授尝试从社会学及历史学的角度,解构在2001年恐怖攻击后,美国高举反恐大旗入侵伊拉克及阿富汗,引发西方社会及伊斯兰社会大规模反美浪潮时,何以日本国内却纹风不动?
原来美国早就从文化、消费及社会三方面进入日本,进而改变日本,作者选定媒介的表象、都市与休闲,以及居住空间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日本对「美国」这个概念接纳的基准。作者赫然发现:美国对日本的深刻影响不只限于战后,而要追溯到1853年美国黑船进入东京湾。对日本人来说,美国不再是太平洋彼岸的国家,而是内化为日本社会秩序的一部分,这让日本成为全世界最亲美的国家。
2012年,中日两国爆发钓鱼台主权争议,使日本国内新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美国对钓鱼台问题的暧昧,则让日本政府寝食难安,这种情势的转变只会让日本更离不开美国。当亚洲各国在「亲美」与「反美」两股势力拉锯的同时,日本好像只剩下「亲美」一种声音。日本的「亲美」也许是来自日本国内政治的无意识,或毋宁说是日本对邻国即将崛起的一种集体焦虑。
蔡增家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亚太所长
兼日本研究硕士学位学程主任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政治无意识”这个词,立刻触动了我对日本战后历史的某种直觉。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绝不仅仅是领导者们在办公室里的唇枪舌剑,更重要的是,是深植于国民集体意识深处的价值观与情感。而“无意识”则指向了那些不易被察觉,却又无比强大的心理力量。我一直对日本在二战后的转型感到好奇,一个曾经如此激进的国度,为何能如此迅速地融入西方世界,并与曾经的“敌人”结下深厚的同盟?这本书似乎就是要解开这个谜团。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去探究那些隐藏在“亲美”表象之下的复杂情感:是对安全的渴望?是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是对自身历史的一种逃避?同时,我也想了解,“反美”的情绪又是如何以一种更加隐秘,甚至扭曲的方式,存在于日本的社会肌体之中?是民族自尊的失落?是对文化侵蚀的抵抗?还是对某种国际不公的控诉?作者的书名似乎暗示,这些情感并非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织,甚至在潜意识层面互相转化。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日本国民在面对历史、面对外部世界时,那种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内心世界,以及这种“无意识”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日本的政治版图。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给我一种置身于历史现场的沉浸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战后日本的那段特殊时期,从满目疮痍的废墟,到经济腾飞的辉煌,再到社会思潮的变幻。他并没有采取一种宏大叙事的俯视角度,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选择,都构成了理解“亲美”与“反美”这两种复杂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中融入的对日本社会现象的细致描绘,比如对特定时期电影、文学作品的解读,对新闻报道的梳理,甚至是对一些民间传说和习俗的挖掘。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抽象的政治概念变得具象可感。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某些看似“亲美”的政策背后,会隐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对自身文化的焦虑;又为何在某些“反美”的声音中,又流露出对西方文明的某种向往。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政治无意识”这一概念,将个体的情感与集体的心态联系起来,揭示了日本国民在面对巨变时,内心深处那种矛盾、挣扎与自我调适的过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爱国”与“媚外”这些标签的简单化,认识到情感的复杂性才是历史真实的重要维度。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战后历史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其经济奇迹的赞叹,也有对其民族性深层问题的困惑。这本书的书名——《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触及了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点:在政治事件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怎样的集体心理暗流?我理解的“政治无意识”,不仅仅是人们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政治立场,更可能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压抑、被塑造,但又深刻影响着行为模式的情感和认知。我猜想,作者会通过分析战后日本社会在面对美国文化、政治影响时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心态,来揭示这种“无意识”的形成过程。它或许是对强大外部力量的某种复杂情感投射,既有依赖、也有抗拒;既有学习、也有保留。而“亲美”与“反美”,可能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不同的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本书的深度,可能在于它能够超越对宏大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深入到日本国民的内心世界,去挖掘那些不被轻易言说的心理动因。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为细腻和批判性的视角,去理解战后日本的政治逻辑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像一位细致入微的心理医生,剖析了战后日本民族集体潜意识中那股暗流涌动的“亲美”与“反美”情结。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情结归结为历史恩怨或现实利益,而是深入到日本国民在战败、占领、重建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心理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情感纠葛。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个曾经的侵略者,会在战后迅速融入西方阵营,并成为美国的盟友?这本书似乎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解释。它让我明白,这种“亲美”并非全然是自觉的选择,其中夹杂着对强者的崇拜、对秩序的渴望,甚至是一种被动接受后的适应。而“反美”的情绪,则可能源于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某种失落感,对美国文化渗透的警惕,或是对某些国际政治现实的不满。作者通过层层剥茧,揭示了这些情感是如何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渗透到日本的社会文化、政治决策乃至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日本流行文化、大众媒体在塑造国民认知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所吸引。这些日常的、看似无关宏旨的现象,却可能承载着比政治宣言更为强大的影响力,悄然地将一种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植入人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必须超越表面的政策和事件,去探究其国民内心深处那种不被言说却又根深蒂固的心理动力。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便被其独特的切入点所吸引。“亲美”与“反美”这两个词,在当下的语境下,似乎很容易被贴上简单的标签,进行二元对立的解读。然而,“政治无意识”这个关键词,却将我引向了一个更为深邃的维度。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个国家,会在短时间内经历如此巨大的政治与文化转型,而这种转型,又会在国民的心理留下怎样的印记?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答这个问题。它不只是在梳理日本战后与美国关系的政治事件,更是在探究这些事件背后,潜藏在日本集体心理中的那种不易察觉但却影响深远的情感与认知。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分析日本社会在战后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美国文化大规模的涌入所带来的冲击,来揭示这种“无意识”是如何悄然形成的。它可能是一种对外部强大力量的敬畏,也可能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根基的担忧,更可能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生存策略。这种“无意识”或许会以一种变形的方式,体现在日本的社会思潮、大众文化,甚至是日常的语言习惯中。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构建起一个关于日本“政治无意识”的宏大图景,并深刻揭示它在战后日本政治演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政治无意识”这四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心理学上的一些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历史研究,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探索的魅力。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政策、事件的表面分析,更需要去洞察其国民深层的心理结构和集体情感。战后日本,经历了从战败到经济强国的巨变,这期间,国民的心态必然经历着巨大的冲击与重塑。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揭示,在这种重塑过程中,那些不被言说,甚至不被自己完全理解的“亲美”与“反美”的情绪,是如何悄然地影响着日本的政治走向。我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界定这种“政治无意识”?它是否包含着对自身历史的某种集体性的补偿心理?又或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潜意识的迎合或排斥?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隐藏在日常政治话语和社会现象之下的,更为深刻的心理动力。我期待作者能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展现出这种“无意识”如何在看似合理的政治选择背后,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从而为我们理解战后日本的政治演变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那种带着时代印记的复古色调,让我瞬间进入了沉思。我一直对日本战后六十多年的历史轨迹感到着迷,尤其是在其政治发展中,那种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的矛盾张力。书名中的“亲美”与“反美”,看似是显而易见的政治立场,但加上“政治无意识”这个词,立刻让事情变得复杂而引人入胜。我感觉,这本书并不是在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也不是在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是要深入到日本国民集体心理的层面,去挖掘那些不那么容易被言说,却又深刻影响着国家方向的潜意识力量。我猜想,作者会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来解析这种“无意识”是如何在战后日本形成、演变,并最终体现在其对美关系上的。它可能是一种对外部强大力量的复杂情感投射,既有被动的接受,也有主动的塑造;既有对安全与繁荣的依赖,也有对文化认同的焦虑。而“反美”的情绪,又会以怎样的方式,以怎样隐秘的形态,渗透进这种“政治无意识”之中?这本书的深度,让我看到了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日本民族精神深层探索的著作。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瞬间,就被它的标题所吸引。《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这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组合。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不能只看其表面的外交政策或经济行为,更要深入探究其国民的精神内核,尤其是那些不那么容易被察觉,却又深刻影响着集体行为的心理倾向。战后日本,无疑是一个充满戏剧性转折的案例。从一个曾经的帝国,到如今的民主国家,再到与美国如此紧密的盟友关系,这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政治无意识”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这些“亲美”与“反美”的情感,可能并非总是那么直接和显而易见,而是以一种更为隐蔽,甚至是在自我认知之外的方式,悄然影响着日本的政治决策和国民心态。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种“无意识”的?它会通过哪些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艺术作品来加以佐证?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去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日本会如此坚决地选择“亲美”,而在另一些时刻,又会流露出某种难以言说的“反美”情结。这种深层的心理博弈,或许才是理解战后日本政治走向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那是一种深邃而又略带伤感的蓝色,仿佛承载着战后日本复杂的心绪。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反复摩挲着它的封面,想象着它会带我走进怎样的叙事。我个人一直对亚洲近现代史,尤其是日本在二战后的发展轨迹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经济奇迹到社会思潮的变迁,每一次的思考都让我觉得,日本这个国度,既有其令人赞叹的韧性,也埋藏着不少值得深究的隐痛。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国民的情感和认知是如何被塑造的,又是如何悄然影响着日本与世界,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亲美”与“反美”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但“政治无意识”这个词,却给我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暗示的并非是表面的政治立场,而是潜藏在集体心理深处,不被直接言说,却又深刻影响着行为模式和国家走向的意识形态暗流。我猜测,作者或许会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甚至可能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来揭示这种“无意识”是如何在战后日本的政治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和选择。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日本民族精神深处某种挣扎与调适的探索。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以一种更为细腻和批判性的视角,去理解那个东亚巨变时代的日本。
评分这本《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和历史文化研究有着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許多國家在歷史進程中所做出的選擇,並非全然是理性計算的結果,而是深埋在國民集體意識中的某種情感和認知的投射。戰後日本,在經歷了毀滅性的戰爭後,迅速地融入了西方陣營,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這本身就充滿了值得探討的空間。我一直在思考,這種“親美”背後,是否存在著一種複雜的心理機制?它可能是一種對強者的依賴,一種對秩序的渴望,也可能是一種在歷史創傷後的自我安慰。同時,我也不認為這種“親美”是單純的,在某些時刻,某些群體中,“反美”的情緒也必然會顯現,而這種“反美”又是以何種方式,以何種形態,隱藏在“政治無意識”的深處?這本書的潛力,在於它能夠將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通過“政治無意識”這一概念聯繫起來,揭示戰後日本政治演變背後,那股更加深層的、不易被察覺的心理動力。我期待著,作者能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為我打開一扇理解日本民族深層心理結構的窗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