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极度反美的日本,二次大战后为何如此亲美?
美国文化如何悄悄住进日本的日常生活、渗透日本人的意识?
文化研究巨擘吉见俊哉对「美国主义」的深沉剖析
《去帝国》作者陈光兴强力推荐
本书回顾日本近代的历史,剖析「亲美」与「反美」意识的变化,指出日本最终被贴上「亲美」的标签,不只出于表面上政治、经济或军事的因素,而是在深层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层面,早已将美国内化却不自知。
在台湾同样也常不经意地听见或提起:美国月娘卡圆、卡大粒;没那个美国时间、吃那个美国仙丹。曾几何时,美国代表又大又强、人生梦想,已不知不觉成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强权的极致展现,不是穷兵黩武、耀武扬威,而是渗透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连结人们的欲望和情感。
借由本书的析论,必能让我们产生自觉,摆脱内在的「政治的无意识」。
《亲美与反美》序章概略描述世界上「亲美」与「反美」的趋势变化,借以凸显日本独特的「亲美」意识,并指陈以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学等鉅观层次,在解释日本亲美现象上的局限;继而提出辅以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等微观层面来解释的企图。
第1章概灠从幕府到战争时期的近代日本如何接纳「美国」,快速探讨「自由」圣地的形象、大众文化阶次的美国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中性别议题的面向。接下来三个章节中,将以三个层次讨论战后日本如何接纳「美国」:麦克阿瑟与天皇(国土空间)、闹区与海滩(都市空间)、占领军住宅与家电(居住空间)。
以时代而言,第2章属于占领期、第3章是从1940年到1950年代、第4章则是以1940年代到1960年代为中心。全书瞄准的是,从占领期到1960年代,美国主义在日本的重层作用。在这战后日本视线的重层变化中,被割舍与遗忘了什么?之中又建构了怎样的战后日本主体?这一切又如何从战前以连续的方式支持后帝国的秩序?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最后由终章作总结,希望日本能真诚反省因日美「拥抱」所隐匿的各种问题,诚实面对亚洲人民与历史,从而找回日本的主体性。
作者简介
吉见俊哉 Shunya Yoshimi
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教授、东京大学新闻社理事长;曾任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教授(学科已重组)、情报学环学环长。2009年起担任东京大学新闻社理事长。学术专长为社会学、文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视听众研究、全球化、技术的社会建构、大众文化等。
译者简介
邱振瑞
着名翻译家与作家。其作品以写实批判风格见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文字凝练流畅、描景生动细致,尤以擅长刻划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移居他乡者的精神漂流、人性中的罪与罚,以及政治与性的异化,是台湾中生代作家中的异色奇音。译作:三岛由纪夫《不道德教育讲座》(大牌)等四十余册;曾出版小说集《菩萨有难》(商周),《来信》是其第二本中短篇小说集,值得阅读与震撼。
推荐序∕陈光兴 被「美国主义」附身的东亚主体性
推荐序∕蔡增家 一个已「内化」美国的日本
序章 战后的日本是亲美社会?
1-逐渐兴盛的「反美」浪潮
2-「亲美」日本的历史由来
3-观察「美国」的各种视线
第1章 美国所象征的现代化--「自由的圣地」与「恶魔英美」
1-美国乘着黑船而来
2-对「自由之国」的想望与挫折
3-如今,是否还存有非美式的日本
4-恶魔英美与美国的诱惑
第2章 占领军「美国」
1-麦克阿瑟的到来
2-「占领」的抹消与凡人天皇的现身
3-元帅、凡人天皇、伪天皇
4-谁塑造了这种女人
第3章 美军基地与湘南男孩
1-从基地渗出的「美国」
2-从基地之街到流行之街
3-基地里的美国 海滩上的美国
4-1950年代日本的「反基地」与「依存基地」
第4章 「美国」就是我家
1-向往的American Way of Life
2-电视进入家户
3-「太太」主导的家庭电气化
4-引以自豪的Made in Japan
终章 「亲美」的超越方式--战后民族主义的无意识
1-冷战与反美民族主义--从韩战到反基地抗争
2-来自越南反战运动的质问
3-外在的美国 内在的美国
后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