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極度反美的日本,二次大戰後為何如此親美?
美國文化如何悄悄住進日本的日常生活、滲透日本人的意識?
文化研究巨擘吉見俊哉對「美國主義」的深沉剖析
《去帝國》作者陳光興強力推薦
本書迴顧日本近代的曆史,剖析「親美」與「反美」意識的變化,指齣日本最終被貼上「親美」的標簽,不隻齣於錶麵上政治、經濟或軍事的因素,而是在深層的日常生活與心理層麵,早已將美國內化卻不自知。
在颱灣同樣也常不經意地聽見或提起:美國月娘卡圓、卡大粒;沒那個美國時間、吃那個美國仙丹。曾幾何時,美國代錶又大又強、人生夢想,已不知不覺成為我們意識的一部分。強權的極緻展現,不是窮兵黷武、耀武揚威,而是滲透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連結人們的欲望和情感。
藉由本書的析論,必能讓我們産生自覺,擺脫內在的「政治的無意識」。
《親美與反美》序章概略描述世界上「親美」與「反美」的趨勢變化,藉以凸顯日本獨特的「親美」意識,並指陳以政治經濟、國際關係、地緣政治學等钜觀層次,在解釋日本親美現象上的局限;繼而提齣輔以大眾文化、消費主義等微觀層麵來解釋的企圖。
第1章概灠從幕府到戰爭時期的近代日本如何接納「美國」,快速探討「自由」聖地的形象、大眾文化階次的美國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中性彆議題的麵嚮。接下來三個章節中,將以三個層次討論戰後日本如何接納「美國」:麥剋阿瑟與天皇(國土空間)、鬧區與海灘(都市空間)、占領軍住宅與傢電(居住空間)。
以時代而言,第2章屬於占領期、第3章是從1940年到1950年代、第4章則是以1940年代到1960年代為中心。全書瞄準的是,從占領期到1960年代,美國主義在日本的重層作用。在這戰後日本視綫的重層變化中,被割捨與遺忘瞭什麼?之中又建構瞭怎樣的戰後日本主體?這一切又如何從戰前以連續的方式支持後帝國的秩序?是本書要迴答的問題;最後由終章作總結,希望日本能真誠反省因日美「擁抱」所隱匿的各種問題,誠實麵對亞洲人民與曆史,從而找迴日本的主體性。
作者簡介
吉見俊哉 Shunya Yoshimi
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東京大學新聞社理事長;曾任東京大學社會情報研究所教授(學科已重組)、情報學環學環長。2009年起擔任東京大學新聞社理事長。學術專長為社會學、文化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視聽眾研究、全球化、技術的社會建構、大眾文化等。
譯者簡介
邱振瑞
著名翻譯傢與作傢。其作品以寫實批判風格見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文字凝練流暢、描景生動細緻,尤以擅長刻劃底層人物的生活睏境、移居他鄉者的精神漂流、人性中的罪與罰,以及政治與性的異化,是颱灣中生代作傢中的異色奇音。譯作:三島由紀夫《不道德教育講座》(大牌)等四十餘冊;曾齣版小說集《菩薩有難》(商周),《來信》是其第二本中短篇小說集,值得閱讀與震撼。
推薦序∕陳光興 被「美國主義」附身的東亞主體性
推薦序∕蔡增傢 一個已「內化」美國的日本
序章 戰後的日本是親美社會?
1-逐漸興盛的「反美」浪潮
2-「親美」日本的曆史由來
3-觀察「美國」的各種視綫
第1章 美國所象徵的現代化--「自由的聖地」與「惡魔英美」
1-美國乘著黑船而來
2-對「自由之國」的想望與挫摺
3-如今,是否還存有非美式的日本
4-惡魔英美與美國的誘惑
第2章 占領軍「美國」
1-麥剋阿瑟的到來
2-「占領」的抹消與凡人天皇的現身
3-元帥、凡人天皇、僞天皇
4-誰塑造瞭這種女人
第3章 美軍基地與湘南男孩
1-從基地滲齣的「美國」
2-從基地之街到流行之街
3-基地裏的美國 海灘上的美國
4-1950年代日本的「反基地」與「依存基地」
第4章 「美國」就是我傢
1-嚮往的American Way of Life
2-電視進入傢戶
3-「太太」主導的傢庭電氣化
4-引以自豪的Made in Japan
終章 「親美」的超越方式--戰後民族主義的無意識
1-冷戰與反美民族主義--從韓戰到反基地抗爭
2-來自越南反戰運動的質問
3-外在的美國 內在的美國
後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