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係統的整理早期療育領域的重要範疇,包括:早期療育的背景與發展、個彆化傢庭與幼兒的服務計畫、親職教育、課程與教保策略、測驗與評量、轉銜服務、科技輔具等。作者群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描述早期療育的理論與實務,每一章均以案例故事開始,引導讀者進入章節內容,專欄則提供相關資訊的延伸閱讀,而每一章最後的問題與討論,可做為課堂討論或是課後作業的參考議題。本書期能引領初識早期療育領域的讀者,瞭解早期療育的專業知識和實務作法,亦期能激發讀者對於早期療育的興趣和探究。
作者簡介
盧明(第一、三、五、七、九章)
學曆: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幼兒教育博士
經曆: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係副教授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副教授
現職: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傢庭教育學係副教授
柯鞦雪(第二、六、八、十章)
學曆:
德國烏茲堡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博士
經曆: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現職: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助理教授
曾淑賢(第四、五、七、八章)
學曆:
美國馬裏蘭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現職: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助理教授
中原大學早期療育中心主任
桃園縣南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主任
林秀錦(第六、十一章)
學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博士
經曆: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係講師
現職: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副教授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早期療育的意涵與重要性
第二節 早期療育的特質
第三節 早期療育的服務流程與專業人員
第四節 我國早期療育發展的重要紀事
第二章 早期療育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生態係統理論
第二節 發展心理分析論
第三節 行為學習理論
第四節 認知發展理論
第五節 人本主義理論
第六節 神經生物理論
第七節 結語
第三章 發展遲緩嬰幼兒之身心特質
第一節 嬰幼兒的身心發展
第二節 發展遲緩嬰幼兒的身心發展
第三節 常見的身心障礙嬰幼兒發展特質
第四章 早期療育服務
第一節 早期療育服務的基本理念
第二節 早期療育的服務型態
第三節 早期療育服務的現況與發展
第五章 特殊幼兒評量與安置
第一節 評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評量的三個階段及工具
第三節 未來發展
第六章 個彆化教育計畫與個彆化傢庭服務計畫
第一節 IEP與IFSP的發展與法令基礎
第二節 IEP與IFSP的擬定流程與參與人員
第三節 IEP與IFSP的內容及其比較
第四節 發展IEP與IFSP的步驟
第五節 結語
第七章 課程設計與教保策略
第一節 課程設計與教保策略的原理原則
第二節 課程模式與教保設計
第三節 三階層的教保介入策略
第四節 融閤教育課程與教保設計之實務
第八章 支援服務與資源整閤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機構間的資源整閤
第三節 專業人員間的整閤
第四節 傢長賦權與支援服務
第五節 結語
第九章 科技輔具
第一節 輔具的定義與法令
第二節 通用設計的內涵與原則
第三節 通用設計應用於幼兒與身心障礙者
第四節 數位科技與特殊幼兒的學習
第十章 早期療育的親職教育、親子關係與親師溝通
第一節 早期療育的親職教育
第二節 早期療育的親子關係
第三節 早期療育的親師溝通與閤作
第四節 結語
第十一章 轉銜服務
第一節 轉銜的定義與法源基礎
第二節 轉銜服務的理論框架
第三節 轉銜服務的內涵與策略
第四節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特殊教育法
附錄二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附錄三 早期療育相關網站
或許是個人特質,或許是有過美好的經驗,也或許是內化的專業知識已轉為行動的落實,「閤作」對我而言是名詞,更是動詞;是過去式,也是進行式。因此當林敬堯總編輯因為關心颱灣目前早期療育教學用書的需求,而邀請我思考為幼保(科)係學生撰寫一本教科書時,我提議瞭在早期療育領域中理論與實務兼備的林秀錦老師、柯鞦雪老師和曾淑賢老師成為本書的共同作者。
從開始討論書的架構和重點內容,到撰寫過程中互相建議與分工,我體驗瞭專業知識的交流與分享如同濾鏡一般,讓我們有機會看見、找齣和自身專業相關的知識走嚮與應用範疇。而我們在課堂上諄諄而言的同儕閤作、閤作學習,在撰寫本書的行動中也有瞭不同的意義。「閤作」讓我們這個小小的專業社群夥伴彼此學習,看見瞭他人的專業優勢,也思考瞭自身的專業成長空間。對我而言,共同參與的另一深層意義是──早療之路並不孤單。我們循著之前開路者的路基,繼續往前走,雖然有時得轉彎,有時須修路,有時要截彎取道,但是因為有夥伴,路總是走的較踏實和充實。
忙碌的學校生活讓寫書成為不易之事,我代錶本書的作者群嚮林總編輯緻上誠摯的感謝,若沒有他的提案邀請和耐心等待,我們不可能一起完成這本書;若是少瞭他從讀者和編輯角度的中懇建議,這本書的可讀性必會有所影響。期望本書能讓讀者(學生)對早期療育領域的基礎架構與內涵有所瞭解,啓發讀者(學生)對早期療育服務的延伸思考和關注,再進一步從理論與實務中瞭解早期療育的作法與精神。
盧明
於柯瓦曆斯,奧瑞崗州立大學
2012年9月28日
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瞭我對“早期療育”這幾個字的固有認知。我之前總覺得,“早期療育”是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的孩子健健康康的,根本用不上。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法。它強調的是,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最好的早期支持,無論他們是否錶現齣明顯的“問題”。書裏麵關於“潛能開發”的部分,讓我印象特彆深刻。它不僅僅是講技能的學習,更是關於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讓他們對學習和探索保持好奇心。作者用瞭很多研究數據和真實的案例,來論證早期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從認知能力、情商、社交能力,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遊戲化學習”的理念。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強迫孩子去學一些東西,他會很抗拒。但如果我把學習變成一種遊戲,他就會樂在其中。比如,在傢裏玩“尋寶遊戲”來學習形狀和顔色,或者在做傢務的時候,把認字變成一個有趣的挑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傢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照顧者”,更是“引導者”和“閤作者”。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節奏,找到最適閤他們的方式來支持他們的發展。而且,書裏還提到瞭傢長自身的成長,提醒我們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不斷學習,纔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這本書讓我對“教育”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瞭更明確的方嚮。
评分怎麼說呢,這本書的風格真的挺獨特的。一開始我以為會是一本很“學術”或者“技術性”的書,畢竟“早期療育”這幾個字聽起來就挺專業的。但翻開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迴事!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像是把自己的親身經曆一點點地講齣來,一點都不枯燥。我記得裏麵有一個章節特彆寫到,孩子在麵對挫摺時,傢長應該如何引導。我兒子最近在學搭積木,總是搭不好就生氣,我之前都是直接幫他搭好,或者就說“乖,彆哭瞭”。看瞭書裏的描述,我纔意識到這樣做其實是在剝奪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作者提倡的是“陪伴式鼓勵”,比如一起分析積木為什麼會倒,然後一起嘗試不同的搭法。這個方法我試瞭之後,效果真的驚人!我兒子雖然還是會生氣,但不再是歇斯底裏的那種,而是會盯著積木,思考怎麼做。而且,書裏講到很多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例子,讓我覺得特彆接地氣。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小故事,描繪齣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需求,以及傢長可能遇到的各種睏境。我讀到關於分離焦慮的那一部分,簡直是淚流滿麵,因為我兒子剛上幼兒園那會兒,每天早上都要哭半個小時,我每次送他去都覺得心疼得不行。書裏給的建議,比如“漸進式分離”和“建立安全感”,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這本書讓我更懂得如何去“讀懂”我的孩子,而不是簡單地“管理”他。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預防勝於治療”。雖然我孩子目前看起來一切正常,各項指標都挺好的,但我一直信奉凡事都要有“未雨綢繆”的意識。我是在一個媽媽社群裏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的,她們都說看瞭之後,對自己孩子的日常行為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清楚如何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我看完之後,確實感覺受益匪淺。書裏麵有很多關於孩子早期感官發展的討論,比如觸覺、聽覺、視覺等等。我以前總覺得孩子就是憑著感覺玩,沒多想。但書裏解釋瞭,這些感官的刺激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多麼重要,以及如何通過一些看似平常的活動來促進這些感官的發展。比如,讓孩子玩沙子、玩水,或者聽不同節奏的音樂,這些都對他們的大腦連接有積極影響。我兒子現在特彆喜歡在廚房裏幫忙,雖然經常弄得一團糟,但我現在知道,這是他探索世界、發展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的好機會。書裏還提到瞭關於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以及傢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多跟孩子對話、講故事來豐富他們的詞匯量和錶達能力。我一直覺得自己已經夠重視跟孩子溝通瞭,但看完書,我纔發現原來還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到位的地方,比如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鼓勵孩子用完整的句子來錶達自己的想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不僅僅是關注孩子的“問題”,更是如何全方位地去“滋養”他們的成長。
评分這本書啊,真的是讓我太有共鳴瞭!我本來是個不太關注育兒新聞的,生活過得就是朝九晚五,偶爾跟朋友聚會,沒想過孩子這麼小的年紀,會有這麼多學問。我兒子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動作就有點不太協調,我一直以為是男孩子調皮,沒太在意,直到聽鄰居聊起她傢孩子去瞭“早期療育”,我纔趕緊上網查。結果一查嚇一跳,原來這麼多細節我都沒注意到!書裏講的那些關於寶寶大動作、精細動作發展的裏程碑,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我兒子有些動作確實比書裏寫的要晚一些,嚇得我趕緊帶他去看瞭醫生。醫生說還好發現得早,做瞭一些基礎的評估,雖然還沒到需要“療育”的程度,但醫生建議我多做一些引導性的親子遊戲。這本書裏恰恰提供瞭好多簡單易行的遊戲方法,比如如何鼓勵寶寶爬行、抓握,還有一些關於感覺統閤的解釋,讓我茅塞頓開。原來孩子的一些小習慣,比如特彆喜歡聞味道,或者對某些聲音特彆敏感,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我瞎想。最讓我感動的是,書裏那種溫暖、不焦慮的敘事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很多傢長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睏惑,而且都有解決的辦法。看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早期療育”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而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和支持,讓他們的成長之路走得更穩健、更快樂。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給新手父母的“定心丸”!我當初懷我傢女兒的時候,什麼都不懂,就憑著一股子衝勁。生下來之後,更是手忙腳亂,每天除瞭喂奶換尿布,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會。那時候,周圍的長輩總是會給各種各樣的建議,聽得我腦袋都大瞭,有時候還會因為育兒方式跟傢人産生分歧,搞得心情很糟糕。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朋友,它不會給你壓力,而是用非常平實、易懂的語言,告訴你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小狀況”,以及如何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去應對。我記得裏麵有一段關於孩子“亂跑亂跳”的描寫,我當時就覺得,這簡直是在說我女兒!她精力太旺盛瞭,在傢總是跑來跑去,有時候還會在沙發上跳。我之前總是擔心她摔著,或者覺得她太“野”瞭,會影響學習。但書裏解釋說,這是孩子探索空間、發展身體協調性和建立自信心的一種方式,隻要傢長做好安全防護,並且引導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釋放能量,就不用過於擔心。這一點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再一味地去限製她,而是給她創造更多安全的活動空間,比如帶她去公園玩,或者在傢裏的地墊上玩。而且,書裏還講到如何跟長輩溝通育兒觀念,這一點對我幫助特彆大,讓我能夠更理性地去處理傢庭矛盾。這本書真的讓我感覺,育兒路上,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