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系统的整理早期疗育领域的重要范畴,包括:早期疗育的背景与发展、个别化家庭与幼儿的服务计画、亲职教育、课程与教保策略、测验与评量、转衔服务、科技辅具等。作者群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描述早期疗育的理论与实务,每一章均以案例故事开始,引导读者进入章节内容,专栏则提供相关资讯的延伸阅读,而每一章最后的问题与讨论,可做为课堂讨论或是课后作业的参考议题。本书期能引领初识早期疗育领域的读者,了解早期疗育的专业知识和实务作法,亦期能激发读者对于早期疗育的兴趣和探究。
作者简介
卢明(第一、三、五、七、九章)
学历: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幼儿教育博士
经历:
国立嘉义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
中原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
现职: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幼儿与家庭教育学系副教授
柯秋雪(第二、六、八、十章)
学历:
德国乌兹堡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博士
经历: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现职: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曾淑贤(第四、五、七、八章)
学历:
美国马里兰大学特殊教育博士
现职:
中原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中原大学早期疗育中心主任
桃园县南区早期疗育社区资源中心主任
林秀锦(第六、十一章)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博士
经历: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讲师
现职: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早期疗育的意涵与重要性
第二节 早期疗育的特质
第三节 早期疗育的服务流程与专业人员
第四节 我国早期疗育发展的重要纪事
第二章 早期疗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系统理论
第二节 发展心理分析论
第三节 行为学习理论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第五节 人本主义理论
第六节 神经生物理论
第七节 结语
第三章 发展迟缓婴幼儿之身心特质
第一节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第二节 发展迟缓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第三节 常见的身心障碍婴幼儿发展特质
第四章 早期疗育服务
第一节 早期疗育服务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早期疗育的服务型态
第三节 早期疗育服务的现况与发展
第五章 特殊幼儿评量与安置
第一节 评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评量的三个阶段及工具
第三节 未来发展
第六章 个别化教育计画与个别化家庭服务计画
第一节 IEP与IFSP的发展与法令基础
第二节 IEP与IFSP的拟定流程与参与人员
第三节 IEP与IFSP的内容及其比较
第四节 发展IEP与IFSP的步骤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课程设计与教保策略
第一节 课程设计与教保策略的原理原则
第二节 课程模式与教保设计
第三节 三阶层的教保介入策略
第四节 融合教育课程与教保设计之实务
第八章 支援服务与资源整合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构间的资源整合
第三节 专业人员间的整合
第四节 家长赋权与支援服务
第五节 结语
第九章 科技辅具
第一节 辅具的定义与法令
第二节 通用设计的内涵与原则
第三节 通用设计应用于幼儿与身心障碍者
第四节 数位科技与特殊幼儿的学习
第十章 早期疗育的亲职教育、亲子关系与亲师沟通
第一节 早期疗育的亲职教育
第二节 早期疗育的亲子关系
第三节 早期疗育的亲师沟通与合作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一章 转衔服务
第一节 转衔的定义与法源基础
第二节 转衔服务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转衔服务的内涵与策略
第四节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特殊教育法
附录二 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
附录三 早期疗育相关网站
或许是个人特质,或许是有过美好的经验,也或许是内化的专业知识已转为行动的落实,「合作」对我而言是名词,更是动词;是过去式,也是进行式。因此当林敬尧总编辑因为关心台湾目前早期疗育教学用书的需求,而邀请我思考为幼保(科)系学生撰写一本教科书时,我提议了在早期疗育领域中理论与实务兼备的林秀锦老师、柯秋雪老师和曾淑贤老师成为本书的共同作者。
从开始讨论书的架构和重点内容,到撰写过程中互相建议与分工,我体验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与分享如同泸镜一般,让我们有机会看见、找出和自身专业相关的知识走向与应用范畴。而我们在课堂上谆谆而言的同侪合作、合作学习,在撰写本书的行动中也有了不同的意义。「合作」让我们这个小小的专业社群伙伴彼此学习,看见了他人的专业优势,也思考了自身的专业成长空间。对我而言,共同参与的另一深层意义是──早疗之路并不孤单。我们循着之前开路者的路基,继续往前走,虽然有时得转弯,有时须修路,有时要截弯取道,但是因为有伙伴,路总是走的较踏实和充实。
忙碌的学校生活让写书成为不易之事,我代表本书的作者群向林总编辑致上诚挚的感谢,若没有他的提案邀请和耐心等待,我们不可能一起完成这本书;若是少了他从读者和编辑角度的中恳建议,这本书的可读性必会有所影响。期望本书能让读者(学生)对早期疗育领域的基础架构与内涵有所了解,启发读者(学生)对早期疗育服务的延伸思考和关注,再进一步从理论与实务中了解早期疗育的作法与精神。
卢明
于柯瓦历斯,奥瑞岗州立大学
2012年9月28日
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我对“早期疗育”这几个字的固有认知。我之前总觉得,“早期疗育”是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的孩子健健康康的,根本用不上。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强调的是,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最好的早期支持,无论他们是否表现出明显的“问题”。书里面关于“潜能开发”的部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仅仅是讲技能的学习,更是关于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对学习和探索保持好奇心。作者用了很多研究数据和真实的案例,来论证早期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从认知能力、情商、社交能力,到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游戏化学习”的理念。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强迫孩子去学一些东西,他会很抗拒。但如果我把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他就会乐在其中。比如,在家里玩“寻宝游戏”来学习形状和颜色,或者在做家务的时候,把认字变成一个有趣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照顾者”,更是“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节奏,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来支持他们的发展。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家长自身的成长,提醒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这本书让我对“教育”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育儿方式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怎么说呢,这本书的风格真的挺独特的。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很“学术”或者“技术性”的书,毕竟“早期疗育”这几个字听起来就挺专业的。但翻开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像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一点点地讲出来,一点都不枯燥。我记得里面有一个章节特别写到,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家长应该如何引导。我儿子最近在学搭积木,总是搭不好就生气,我之前都是直接帮他搭好,或者就说“乖,别哭了”。看了书里的描述,我才意识到这样做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作者提倡的是“陪伴式鼓励”,比如一起分析积木为什么会倒,然后一起尝试不同的搭法。这个方法我试了之后,效果真的惊人!我儿子虽然还是会生气,但不再是歇斯底里的那种,而是会盯着积木,思考怎么做。而且,书里讲到很多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例子,让我觉得特别接地气。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小故事,描绘出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以及家长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我读到关于分离焦虑的那一部分,简直是泪流满面,因为我儿子刚上幼儿园那会儿,每天早上都要哭半个小时,我每次送他去都觉得心疼得不行。书里给的建议,比如“渐进式分离”和“建立安全感”,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这本书让我更懂得如何去“读懂”我的孩子,而不是简单地“管理”他。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预防胜于治疗”。虽然我孩子目前看起来一切正常,各项指标都挺好的,但我一直信奉凡事都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我是在一个妈妈社群里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她们都说看了之后,对自己孩子的日常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清楚如何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看完之后,确实感觉受益匪浅。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孩子早期感官发展的讨论,比如触觉、听觉、视觉等等。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就是凭着感觉玩,没多想。但书里解释了,这些感官的刺激对孩子大脑发育有多么重要,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活动来促进这些感官的发展。比如,让孩子玩沙子、玩水,或者听不同节奏的音乐,这些都对他们的大脑连接有积极影响。我儿子现在特别喜欢在厨房里帮忙,虽然经常弄得一团糟,但我现在知道,这是他探索世界、发展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好机会。书里还提到了关于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及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跟孩子对话、讲故事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我一直觉得自己已经够重视跟孩子沟通了,但看完书,我才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到位的地方,比如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鼓励孩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不仅仅是关注孩子的“问题”,更是如何全方位地去“滋养”他们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啊,真的是让我太有共鸣了!我本来是个不太关注育儿新闻的,生活过得就是朝九晚五,偶尔跟朋友聚会,没想过孩子这么小的年纪,会有这么多学问。我儿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动作就有点不太协调,我一直以为是男孩子调皮,没太在意,直到听邻居聊起她家孩子去了“早期疗育”,我才赶紧上网查。结果一查吓一跳,原来这么多细节我都没注意到!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宝宝大动作、精细动作发展的里程碑,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儿子有些动作确实比书里写的要晚一些,吓得我赶紧带他去看了医生。医生说还好发现得早,做了一些基础的评估,虽然还没到需要“疗育”的程度,但医生建议我多做一些引导性的亲子游戏。这本书里恰恰提供了好多简单易行的游戏方法,比如如何鼓励宝宝爬行、抓握,还有一些关于感觉统合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孩子的一些小习惯,比如特别喜欢闻味道,或者对某些声音特别敏感,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我瞎想。最让我感动的是,书里那种温暖、不焦虑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很多家长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而且都有解决的办法。看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早期疗育”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支持,让他们的成长之路走得更稳健、更快乐。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给新手父母的“定心丸”!我当初怀我家女儿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凭着一股子冲劲。生下来之后,更是手忙脚乱,每天除了喂奶换尿布,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那时候,周围的长辈总是会给各种各样的建议,听得我脑袋都大了,有时候还会因为育儿方式跟家人产生分歧,搞得心情很糟糕。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朋友,它不会给你压力,而是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告诉你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小状况”,以及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应对。我记得里面有一段关于孩子“乱跑乱跳”的描写,我当时就觉得,这简直是在说我女儿!她精力太旺盛了,在家总是跑来跑去,有时候还会在沙发上跳。我之前总是担心她摔着,或者觉得她太“野”了,会影响学习。但书里解释说,这是孩子探索空间、发展身体协调性和建立自信心的一种方式,只要家长做好安全防护,并且引导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释放能量,就不用过于担心。这一点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一味地去限制她,而是给她创造更多安全的活动空间,比如带她去公园玩,或者在家里的地垫上玩。而且,书里还讲到如何跟长辈沟通育儿观念,这一点对我帮助特别大,让我能够更理性地去处理家庭矛盾。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育儿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