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纳的着作,为作者在国内期刊与学术研讨会中所陆续发表之教育法学论述,皆为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法学之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既有对台湾教育法制史的探讨,也有关于学校组织与经营型态的论述,并有针对私人兴学法制与作为教育活动主体之教师与学生的相关研究、对外国教育法制之评介,以及对于学习权与受教育权之理论探讨,已大致涵盖了教育法学的重要范畴,是希望了解台湾教育法制与教育问题,以及进入教育法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周志宏
现职:
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副教授.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考试院法规委员会委员.人事行政局法规委员会委员.内政部法规委员会委员.月旦法学杂志总编辑.行政院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法规委员会委员.大学教育改革促进会理事、理事长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士.辅仁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辅仁大学法律学系博士
经历: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所长.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专任副教授.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专任讲师.考试院公务人员保障暨培训委员会专任委员.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法政处荐任七职等法制职系科员.立法委员助理.少尉军法书记官
专长领域:宪法、行政法、教育法、公务员法
這本《教育法與教育改革(二)》的深度與廣度,著實令人讚嘆。對於我這種非教育本科出身,但對教育抱有濃厚興趣的家長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台灣教育百科全書」。它以一種相對宏觀的視角,梳理了台灣近二十年來教育改革的脈絡,從早期的「減輕國中小學升學壓力」到後來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再到近年來針對「在地化、國際化」的各種嘗試,書中都做了詳實的記錄與分析。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教育機會均等」議題的探討,這部分內容讓我深刻反思,在看似公平的教育體制下,我們是否真的能做到讓每一個孩子,不論出身背景,都能獲得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機會?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學術研究與實際案例,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跳脫個人經驗的限制,看到一個更全面、更立體的台灣教育樣貌。尤其是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數位落差」的部分,更是切中了這個時代的痛點。我們都知道科技很重要,但如何確保所有孩子都能跟上腳步,而不是被時代的洪流拋在後頭,這本書給了我許多啟發。它讓我不再只是焦慮,而是能夠帶著更清晰的目標,去思考如何為孩子選擇最適合的教育路徑,並監督教育政策的落實。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教育法與教育改革(二)》時,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非常學術、非常枯燥的教科書。畢竟「教育法」這幾個字,聽起來就讓人有點卻步。但閱讀完之後,我完全改觀了!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而且充滿了對台灣教育的深情關懷。書中很多篇章,都像是作者在跟我們這些讀者「對話」,分享他多年來在教育領域的觀察與心得。像是關於「教師專業自主權」的討論,讓我感同身受。我們常常聽說要提升老師的專業地位,但真正能夠讓老師在教學現場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創意、去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課程,這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書中對於「課綱」的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對教學現場造成的衝擊,也有非常細膩的描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分析了許多改革措施在推行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阻力與挑戰,以及如何在實際操作中找到平衡點。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一本單純的法律條文解析。它更像是一本「台灣教育行動指南」,引導我們思考如何讓教育改革真正落地,讓更多孩子受益。
评分說真的,當我拿起《教育法與教育改革(二)》時,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因為近年來關於教育改革的書籍實在是太多了,很多都流於表面,或是過於理想化。但這本書卻完全顛覆了我的預期。它以一種非常務實的態度,深入剖析了台灣教育體系中長期存在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書中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探討,真的是字字誅心。我們總是聽到關於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對教育造成的影響,但書中透過具體的數據與案例,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以及法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另外,關於「特殊教育」的融合議題,書中的論述更是讓我深受感動。作者並沒有迴避其中的挑戰與困難,而是誠懇地探討了如何在體制內,為每一個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真正有品質的教育支持。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不像是在讀一本法律書,更像是在跟一位對台灣教育充滿熱情、有深刻洞察力的長輩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它讓我對台灣的教育現況有了更為複雜、也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我對未來教育發展的更多想像與期望。
评分哇,拿到這本《教育法與教育改革(二)》真的有種挖到寶的感覺!身為一個長年在台灣教育體系裡打滾的老師,對於法規和改革的演變,總是既熟悉又常常感到一陣迷惘。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為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我對當前台灣教育現場的許多困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框架。書中探討的議題,例如偏鄉教育資源的分配、特殊教育的融合困境、以及實驗教育的發展方向,都是我們在第一線每天都在面對、都在思考的。作者的論述非常深入淺出,不會讓讀者感覺只是在枯燥地啃讀法律條文,而是能從條文中看到活生生的教育實踐,以及這些實踐背後所牽涉到的複雜的權力結構與價值判斷。特別是關於「班級人數」與「教師人力」的討論,真的打中了很多老師的心聲。我們總是在呼籲小班制,但現實是,法令的限制、經費的短缺,讓這一切聽起來遙不可及。書中對這些瓶頸的分析,提供了非常具體的思考方向,讓我不禁開始想像,未來我們是否有機會能夠透過修法、或是更創新的政策設計,來打破這些僵局。總之,這本書絕對是所有關心台灣教育發展的人,都應該細細品味的一本好書,它不僅提供了知識,更激發了行動的勇氣。
评分這本《教育法與教育改革(二)》無疑是一本極具前瞻性的著作。它不只停留在對現行法規的梳理,更著眼於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書中對於「全球化」、「後現代主義」思潮如何影響台灣教育的分析,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在討論「升學制度」的多元化,以及如何回應社會對「學科能力」以外多元價值的重視時,書中的論述非常鞭辟入裡。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公民教育」、「品格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角色定位的探討。在追求學業成就的同時,我們如何培養出具備批判性思考、負責任感、以及社會關懷的下一代,這本書給了我很多深刻的啟示。它讓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最終目標究竟是什麼?是僅僅為了考上好大學,還是要培養能夠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獨立思考、安身立命的個體?書中對於「在地化」與「國際化」教育的辯證關係,也做了非常精闢的分析,這對於身處全球化時代的我們,尤其重要。它提醒我們,在學習世界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深耕在地文化的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