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皆为一时之选,书中有教学理论,也有实务探索,目标指向多元主题、深究文本、推广阅读,计有六大研究面向,分别是:第一编「文字学理」,第二编「课程与教学设计」,第三编「文本解读」,第四编「阅读教学」,第五编「华语教学」,第六编「资讯运用」,借由专家学者对教材范文不同的研究角度,开发新的教学策略与方式,可以提供中、小教师教学参考。
本书特色
老师,我告诉你,国语文要怎么教!
中小学的国语文教育,基本上就是一种以阅读文本为基础的文学教育。许多教师不懂得文本,文学欣赏的能力不足,教不出文学作品的美感经验,只会照本宣科,如此一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哪里呢?
本书集四十位两岸三地语文教学专家,倾囊相授六大教学策略与方式,让教师上课满堂彩,学生的国语文能力向上提升!
编者序 / 王基伦 i-vi
第一编 文字学理
1.1《说文解字》小篆字形辨.教学初探——以汲古阁本五百四十部首篆形作为开展的基础 / 罗凡晸1
1.2 从识字策略看国内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以低.级为例 / 江惜美25
1.3 从认知负荷与平衡阅读观点谈独体字形义探究教学运用于国小一.级读写教学研究 / 许雅惠43
第二编 课程与教学设计
2.1 中国文学批评术语与文学教学 / 黄自鸿71
2.2 汉语散文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与语文教学——以《历代散文选》为中心 / 刘俐俐83
2.3 香港新高中中国语文选修课程「小说与文化」研究 / 潘铭基97
2.4 大陆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改善努力 / 王荣生115
2.5 台湾中小学六、七.级文言文教材的检验及其改进之方 / 王基伦129
2.6 台湾中学国语文教材选用《史记》之研析 / 蔡忠道147
2.7 教科书选文典律形成之溯源与检讨——以〈儿时记趣〉为例 / 吴燕真165
2.8 论譬喻修辞读写教学之发展——以三篇高中国文现代范文为例 / 仇小屏181
2.9 从语意的引伸变化看词类活用时意义的转移——以「墨」为例 / 杨如雪207
2.10 国小国语文「词语教学」问题探析 / 冯永敏229
2.11 均衡发展:香港小学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构法 / 霍玉英273
2.12 歌仔戏表演艺术融入中学国文科课程之教材设计——以「台湾春风歌剧团」团员之教案为例 / 郑玉珊291
第三编 文本解.
3.1〈兰亭序〉读法新议 / 刘汉初307
3.2〈兰亭集序〉的时代投影 / 李清筠317
3.3 无涯寥阒怎交代——论〈兰亭集序〉之语文与情意教学 / 许长谟329
3.4 一个文本的衍生——谈〈桃花源记〉多元的教学设计 / 高美华337
3.5 从多元思维解析国中国文教材——以.禹钖〈.室铭〉为例 / 耿志坚347
3.6 谈古文教学的五个面向——以〈留侯.〉为例 / 何永清363
3.7〈范进中举〉的双重喜剧性 / 孙绍振385
3.8 香港「三三四」学制下的语文教学新方向——以〈范进中举〉为例 / 陈宁393
3.9 文本的语言分析与散文教学——以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为例 / 刘大为407
3.10 王鼎钧书写的再造性 / 张春荣419
3.11 余秋雨〈道士塔〉叙事文字分析 / 白云开431
3.12 略论游记中的.史情感——以余秋雨〈道士塔〉为例 / 谢敏玲445
3.13 散文读者的阅读图式试探——以梁实秋〈旧〉、简媜〈夏之绝句〉的阅读反应为中心 /倪文尖461
3.14 鼓躁烦郁中的清声低吟——论简媜〈夏之绝句〉的修辞艺术 / 蒲基维477
第四编 阅读教学
4.1 康轩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学习重点研究——阅读能.训练的角度 / 何文胜493
4.2 PISA 的评量架构与〈雅量〉教材教法 / 郑圆铃515
4.3 PISA 启示录——范文教材「流转圜美如弹丸」的现代教学视野 / 苏珊玉539
4.4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中学小说阅读教学——以《孔乙己》为例 / 李志宏、童馨如561
4.5 提升语文阅读兴趣与能力——以合作教学及CIRC 进行小五学童之「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 许诗玉587
第五编 华语教学
5.1 从汉语课本透视日本大学汉语教学现状 / 刘小俊609
5.2 京都.子大学汉语教学现.及今后的课题 / 爱甲弘志、西村秀人625
5.3 海外华语文教学嬗变与革新——新加坡经验 / 吴英成、罗庆铭645
第六编 资讯运用
6.1 唐宋散文多媒体教学设计 / 陈丽宇、连育仁655
6.2 谈汉字.位化教学之应用模式——以简.转盘动画之设计为. / 许文献673
6.3 互动式电子白板融入国文教学 / 亓婷婷701
*本.文集送交学者专家.名审查,审查通过.为百分之71%。
筹办人---王基伦教授序
一、前 言
这本书的完成,是许多人的心血结晶。
近几年来,海内外的国语文教学都面临了巨大的变革,带给第一线的教师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含藏了不少新的契机。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无论中学或小学,大家都普遍感受到学生的国语文程度下降,教师们多有欲振乏力的教学感受,这当然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包括国语文授课时数减少、考试领导教学、学生不喜欢阅读、书写文字机会少、作文能力差、传播媒体充斥错别字或滥用谐音字、放弃书法教学、教学方式不合时宜等,问题真是一箩筐。
其次,师资培育也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公费制度取消后,师范院校失去优势,现在招收进来的大学生,国语文程度每下愈况。少子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小学开始,班级数越来越少,各校不敢再招聘新人,流浪教师增多了,年轻学子惶惶不可终日。许多人在求学期间,并不想从事教职,可是到了一职难求的窘境出现后,又一头栽入竞逐行列,这时真的有教育热诚吗?是否适合从事教育工作?考上教职后,有朝一日挥之不去的「无力感」纠缠上身,那就像攻进了「围城」一样,又急着想逃出来,巴不得可以早日走人。任课教师都说学生难教、家长难应付、校方压力太大,他们无法在职场上获得肯定,无疑是很可悲的一群。
社会大环境的确不利于国语文教师的生存。许多科任教师并非本科系出身,小学包班制的教学环境更容易如此,因此,遇到不熟悉的课文教材,教师只能寄望教师手册。个人以为,中小学的国语文教育,基本上就是一种以阅读文本为基础的文学教育。许多教师不懂得文本,文学欣赏的能力不足,教不出文学作品的美感经验,只会照本宣科,如此一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哪里呢?
上述这些现象,不只在台湾出现,海崃两岸三地都有。大陆、香港地区的国语文师资大多来自修毕教育学分者,不是由中文系的本科生担任,因此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也有问题。
幸好,人人都有上进心,都有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近年来有关语文教学的进修、研究,常能引起第一线教师们的关注,他们希望在语文教材、教学方法、阅读训练、善用电子科技等方面,得到更多的资源,以利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们进修的动力,足以累积源源不绝的教学能量,克服外在环境的困难。这正是新契机产生的原因所在。
二、会议的缘起
有鉴于此,2008年由香港、大陆、台湾两岸三地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在香港教育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语文教学圆桌会议暨散文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主题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2
圆桌会议的形式,先选取两岸三地的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而后将其成果发表于会场,提供给中、小学教师进修参考。会议分为两阶段:一阶段是两岸三地与会专家的圆桌研讨,先选定已入选为两岸三地课本教材的文本,大家撰文各抒己见,而后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另一阶段是结合实地的教学观摩,研讨课文教学的专家报告会。
后来在此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语文教学圆桌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所王荣生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孙绍振教授、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白云开教授、梁敏儿教授、东华大学刘汉初教授等人发起,邀请台湾师范大学陈满铭教授、台北教育大学林于弘教授、成功大学仇小屏教授、许长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等人与会,于2009年4月23日至28日在香港教育学院中文学系和广东深圳市松岗中学举办学术会议。当年筹办会议时的通知函写道:
语文教学的教材虽然多种多样,但如从体裁看,主要的其实还是散文。对散文的认识越深,无论老师或学生都有好处。怎样解读散文是一大议题,我们相信: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深入的解读;因此教材解读是本届圆桌会议的其中一个重点。另一方面,老师如何善用散文教材,设计出能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活动,是中国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学设计是教材能否充分发挥学与教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也是本届会议的另一重点。
因此,当年会议讨论的课题有:(一)写景文如何教?如何学?(二)如何培养描写能力?(三)散文如何建立范式?如何促进教学?(四)散文如何读?怎样教才能让学生从阅读教材过渡到写作文章?
2010年,「第二届台湾、香港、大陆三地语文教学圆桌会议暨散文教学研讨会」由广东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语文课程研究中心主办,于当年3月23日至28日假香港教育学院中文学系和广东顺德县第一实验中学及容山中学举办学术会议。参加人员除了去年的学者王荣生教授、孙绍振教授、白云开教授、梁敏儿教授、刘汉初教授、郑桂华教授等人,又增加了上海市浦东干部学院李冲锋老师、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陈隆升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尖教授、香港公开大学黄自鸿教授、台湾台东大学林文宝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王基伦教授等人,还有大陆地区河南、山东、江苏、江西、广西、云南各省教学研究室(类似台湾中央及各县市的国语文辅导团)第一线任教的国语文科任教师参与。
此次专家圆桌会议结合观摩研讨课的专家报告会,聚焦在其中4篇经典课文:范仲淹〈岳阳楼记〉、朱自清〈背影〉、老舍〈想北帄〉、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使研讨交流能更深入地进行,主办单位的成员疏理两岸三地的国语文教材,搜3
集大陆上述几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研讨等材料,分别撰写课文范例的综合评述。而后安排各省教学研究室的资深巡回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示范(大陆称之为「观课」),由现场的学者专家提出讲评(大陆地区称之为「点评」)。「综述」是教学资料的整理,类似台湾各家版本的《教师手册》,仅属可供参考的初稿,其中重要材料或有遗漏,归纳或失准确,判断或许偏颇,于是也请学者专家们就此数篇范文「综述」提出检讨,找出学术论题,抒发学术心得,提供教学现场的老师们参考。
举办两届会议,规模日趋盛大,第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竟达上千人之多。每场教学观摩之外,再由学者专家讲评,获益良多,回响十分热烈。汲取第一次办会经验,学者专家们更体会到「散文」文本的篇幅之多,重要性加大,实有必要深层耕耘。
同时,为了帮助小学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第二次会议又增加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学讨论的场次,成效不差。学者们决定扩大交流,希望此项会议也能够在两岸三地轮流举办,借此提供一个两岸三地学者专家、第一线教师的交流帄台;如果能在传统文化传承不绝的台湾宝岛举办一次,或许更能互相讨论、学习、借镜语文教学的推广方式,达到教学观摩、学术交流的目的,共同增进国语文的教学能力。
今年(民国100年)在教育部「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辅导谘询团队」(以下简称「国语文辅导团」)的协助下,先于前一天(4月22日)假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附属实验国民小学安排实施。由国语文辅导团召集人孙剑秋教授主持当天的会议,讨论课室观察、补充教材编写和补救教学实施方式、资讯科技融入国语文教学三个主题,并由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王蕙芬老师进行六年级翰林公司版第八单元〈水牛群像〉的观课教学,讲解字音、词义,练习朗读。难得的是,王老师口才很好,曾获演讲比赛冠军,她的个人教学魅力十足,学生也有良好素质的配合演出。因此在观摩实际教学过程后所进行的综合座谈,引发了香港、大陆学者的热烈参与讨论,也得到孙绍振教授及与会学者的好评。这次融合了不同地区及背景学者的讲评活动,提供教师们具体的改进建议与方向,为教学活动内容注入新活力,颇能引起与会人士的注意,并扩大了影响力。
三、会议的筹办经过
中、小学国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现今教学目标极为重要的议题。面对国语文课程时数递减,课文(无论是范文或例文)篇数越来越少,中、小学生国语文能力普遍降低的现象,如何帮助教师解读文本,进而提升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国语文之兴趣与能力,是教师们亟需努力的目标。于是语文教学圆桌会议,作为提供两岸三地之学者与教师共同汇聚、交流的帄台,便具有重要之意义。
况且,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素为培育国文教学师资的摇篮,为本系发展重点方向之一。有鉴于国内较少举办国语文教学研讨会,故而对于此次语文教学圆桌会议的接续举办,理应当仁不让;同时配合中、小学教师进修研习的需求,4
提供教学时数之研习证明,期望借此研讨会,帮助教师们汲取文本解读的新知识,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学习深入分析教材。因此,本人勇于承担举办两岸三地的国语文教学研讨会的任务。
于是在台湾师大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组同意、系务会议通过的情况下,历经多次筹备会议讨论,对外募款之后,终于在今年(民国100年)4月23、24日,假本校综合大楼5楼国际会议厅召开「第三届台湾、香港、大陆两岸三地国语文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即为此次会议完成后的结晶。
本届会议主题有五:(一)海崃两岸教学现况交流,(二)观课评讲提供实际教学建议,(三)散文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中小学语文教学之新视野、新方向,(五)海外汉语教学活动的交流与研究。这是为了因应当前国语文教学环境的困局,同时也为了适应当前海外华语教学热的现况,扩大各国学者参与面所进行的设计。会议採公开征稿方式,广邀国内外各大专院校中文系、国文系、语文教学相关科系研究者发表论文外,并欢迎目前任教各县市中小学的国语文教师(含实习教师)及本校毕业校友仍从事教职者与会研讨,给予研习证明。
举办会议期间,获得教育部国教司、国语文辅导团、台湾阅读文化学会、万卷楼图书公司、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师资培育与就业辅导处、国文学系等单位提供金额赞助,在此深致谢忱。尤其主办单位台湾师大国文学系提供所有助教人力,分头负责文书、总务、论文、议事、接待各组庶务工作,备极辛劳;筹备会议讨论时,国文教学组老师颇为帮忙设想;会议当天,亦有一些年轻老师前来会场协助,发挥了群策群力的精神,这些都令人感铭五内,点滴在心头。
感谢国家教育研究院吴清山院长、潘文忠副院长莅会主持开幕式与闭幕式, 国家教育研究院负责教科书编审业务的杨国扬组长、王静慧小姐、秦长易小姐与会帮忙指导;感谢逢甲大学李威熊荣誉教授莅会作专题演讲,讲题是:「教学新典范在语文教育的应用」,李教授从生活经验出发,用深入浅出的语调,阐述国语文教学的辛劳及其可以努力的方向。李教授也是台湾阅读文化学会董事,他帮忙大会募得一笔款项。
也要感谢所有场次的主持人,他们是陈丽桂院长、蔡信发荣誉教授、李威熊荣誉教授、王伟勇主任、王开府教授、王荣生教授、白云开教授、张高评荣誉教授、林文宝教授、陈昌明教授、傅武光教授、何寄澎教授、赖明德教授、陈满铭教授、孙绍振教授、高秋凤主任。
更要感谢与会的论文发表者,他们的论文已大多收入本书,因此不再胪列名单。
我们没有忘记要感谢每篇论文的第一位读者──论文特约讨论人,他们以专业的学养,提供宝贵的见解,也是论文后来能据以修改的主要动力。这些论文讲评人依序是:庄德明技师、许锬辉教授、许学仁教授、王荣生教授、刘大为教授、林文□教授、孙剑秋主任、罗凡晸教授、王伟勇主任、黄雅歆教授、仇小屏教授、林礽干教授、方丽娜教授、冯永敏教授、蔡欣欣教授、徐国能教授、廖卓成教授、5
林启屏教授、蔡雅薰主任、吴敏而研究员、霍玉英教授、刘远桢教授、林于弘教授、倪文尖教授、许长谟教授、陈昌明教授、李清筠教授、王文进教授、黄雅莉教授、蔡芳定教授、黄明理教授、朱我芯主任、萧丽华教授、张上冠主任、曾金金所长、信世昌教授、刘俐俐教授、余崇生主任、马宝莲教授、郑圆铃教授、何永清教授等。
需要感谢的人真的太多了。于我个人来说,当初只是因缘际会,被引荐前往大陆参加第二届语文教学会议,对于每次讲评,总有上千人前来聆听的盛大场面,深为中小学教师的强烈求知慾所感动。进而推想,台湾地区苦于没有经常性的语文教学会议,教师进修管道不多,如果能有盛大的教学会议引起众人的关注,岂非美事一桩?再者,前两届会议的以散文文本为讨论中心的精神,也直指教材为讨论重点,对照课文的确以散文为多,则形成一个有特色的语文会议也是可行之事。
果不其然,会议採公开征稿方式后,来自海内外自动投稿者颇多。经过初步筛选后,安排56篇论文发表。会议召开前,在台湾师大国文系网页、全国教师进修网页,开放报名。有许多教师自动与会,可见国语文教学会议提供了良好的进修机会,各方需求甚殷。两天两个场次的会场,大家热烈参与,共同讨论,博得好评。
四、本书的完成
本次会议结束后,决定委由「国语文辅导团」召集人孙剑秋主任,另组成12人的评审团,进行论文审查。送审原则是:凡投稿为大学教师者,呈送大学教授审查;若为中学、小学教师或教学实务类论文,则交由中小学相关专业领域教师审查。评审团成员都不是论文发表人,基于匿名保护原则,名单不便公布,于此深表感谢之意。审查之前,我们先征求授权同意书,其中自行撤稿者10篇,送审者计有46篇。审查通过者29篇,修改后通过者11篇,总计审查通过率为百分之71%。论文送审通过者,参考会议当天的讲评意见,以及会后匿名审查者的意见,修改定稿。最后交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候选人吴燕真、国语文辅导团召集人孙剑秋主任的研究助理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博士候选人李威侃两位助理帮忙蒐集稿件、排版、校对等事宜,终于能完成此书。
本书定名为《国语文教学理论与实务的多元探索》,作者皆为一时之选,着眼于书中有教学理论,也有实务探索,目标指向多元主题、深究文本、推广阅读,计有六大研究面向,分别是:第一编「文字学理」,第二编「课程与教学设计」,第三编「文本解读」,第四编「阅读教学」,第五编「华语教学」,第六编「资讯运用」,借由专家学者对教材范文不同的研究角度,开发新的教学策略与方式,可以提供中、小教师教学参考。
本书的特色有三,一是在国家教育研究院和国语文辅导团的支持下,加强中小学课文的理解,深耕文本的解读,譬如从传统文化、语言风格等角度实际解读、分析文本,发展有创意的教学研究,为语文教学建立深厚而永久的基础。二是加6
强阅读教学的讨论,推广阅读教学活动。三是扩大国语文的教学视野,走向海外,观照自己,投注心力,重视华语热的现象。
我们用严谨的学术心情编纂此书。所收论文皆有摘要,有注释,有征引文献。来自对岸稿件的繁简字转换、论文格式,我们也都力求一致。有时为了尊重原作者的权益,形式条件偶有不相符的情形,尚祈读者鉴谅。每篇论文皆已获得授权,因此可将论文刊登至「台湾阅读文化学会」网页,日后由「两岸三地语文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立正式网站时,不论台湾、香港、大陆的语文教学专家或第一线教师,都可以观摩这些掷地有声的精彩论文。
以上叨叨絮絮说明了办会的缘起、本书的编排过程,既是作为一种纪念,也对所有热心奉献于国语文教学工作者致上最高的谢忱。希望这本书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王基伦
民国百年(2011年)中秋节谨志于台湾师大国文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