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通识理念我们都很认同,但是如何带进教室中呢?」…
基于台湾通识教育课室的特殊性,与教改浪潮后的高教环境巨变,即便教师们认同通识教育的理念,但是从理念到教室之间,却是一段极为遥远的距离。面对不同属性的学生、环境与体制,通识课程的教师往往需耗费极大的心力,方能经营出一门好的通识课。在这过程中,会经历许多复杂的转换与整合,是一段极为费心及专业的历程。
本书的内容,主要集结了17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将学生的学习当一回事」的共同信念下,所编写的30篇以具体教学现场为基础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对于一些长期经验的典藏,除了提供给第一线通识教师作为参考之外,也希冀能省却从头的摸索并引发新的累积。
编者简介
王冠生
台北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学术专长为政治哲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审议式民主理论。
王若娴
空军军官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术专长为六朝文学、大一国文教学、清初思想。
王维君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应用科技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兼人文艺术中心艺术组主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音乐系兼任助理教授。美国奥勒冈大学音乐教育暨合唱指挥博士。学术专长为音乐与视觉艺术之通感、音乐心理学、音乐感知科际整合、数位表演艺术、音乐教育、管弦乐及合唱指挥、合唱教学。
林幼雀
崑山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文化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学术专长为宪法、原住民妇女人权、性别与法律。
林武佐
中台科技大学文教事业经营研究所助理教授。东海大学哲学所博士。
林钖铨
亚洲大学休闲与游憩管理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学术专长为都市与区域治理、永续观光治理、社区营造。
梁家祺
元智大学通识教学部助理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学教育博士。学术专长为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认知与学习。
张静茹
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学术专长为台湾古典文学、传记文学与个人生命史、台湾现当代文学、心理分析与台湾小说。
陈凤雀
虎尾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兼艺术中心展演行政组组长。云林科技大学设计硕士。学术专长为视觉艺术之美感、艺术手创之实践、艺术史学、艺术赏析、视觉传达与设计等。
游宗新
环球科技大学推广教育中心主任。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术专长为非营利组织管理、社区发展、社区教育。
黄俊儒
中正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博士。学术专长为科学传播、科学教育、公众科学理解。
廖蕙玟
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学术专长为国际私法、民法、民事诉讼法。
蔡介裕
文藻外语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学术专长为哲学、宋明理学、道德推理。
谭经纬
醒吾技术学院财金系专任助理教授、交通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政治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学术专长为经济学,致力于经济学课程与教学以及教材之设计。
刘柏宏
勤益科技大学博雅通识教育中心教授。美国奥勒冈州立大学数学教育博士。学术专长为数学史与教学和高阶数学思考。
郑雪花
台东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学术专长为庄子哲学、中国美学、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理论。
薛清江
南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学术专长为伦理学、道德推理、政治哲学、当代思潮、哲学与人生。
一、作业设计
1感恩家书「中文鑑赏与应用」之通识作业设计/王若娴
2培育公民-「西方当代思潮」之通识作业设计/薛清江
3批判性思考写作-「道德推理」之通识作业设计/王冠生
4人生影展-「电影与人生」之通识作业设计/林武佐
5节奏音景即兴创作-「音乐密码感知与创造」之通识作业设计/王维君
6如果我是达文西-「艺术设计与生活」之通识作业设计/陈凤雀
7数学艺术家-「数学与艺术」之通识作业设计/刘柏宏
8绿色奇蹟-「台湾当代自然书写的美学诠释与伦理思考」之通识作业设计/郑雪花
9关爱环境行动方案-「环境保护与自然文学」之通识作业设计/梁家祺
10学生是科学记者-「科学新闻与生活」之通识作业设计/黄俊儒
二、班级活动
1.「竞赛小游戏」活动在通识课程的应用/谭经纬
2.「营造五感的社区参与」活动在通识课程的应用/林钖铨
3.「社区参与」活动在通识课程的应用/游宗新
4.「辩论赛」活动在通识课程的应用/廖蕙玟
5.「法拍」活动在通识课程的应用/林幼雀
6.「发现姓名的意义」活动在通识课程的应用/张静茹
三、实务秘诀
1.如何在通识课程中透过教学计画活化课程内涵/黄俊儒
2.如何在通识课程中运用行动及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黄俊儒
3.如何在通识课程中进行班级经营/梁家祺
4.如何在通识课程中带领教学助理/薛清江
5.如何在通识课程中进行课堂创意分组/游宗新
6.如何在通识课程中使用影音媒材/林武佐
7.如何在通识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蔡介裕
8.如何在通识课程中编写合用的教科书/薛清江
四、教学资源
1.通识教育精神相关之经典引介/王冠生
2.适合运用于哲学类通识课程的影片及方式/薛清江
3.适合运用于艺术美学类通识课程的影片/林武佐
4.适合了解科学不同面貌的八种影片类型/黄俊儒
5.通识教育网路学术资源-开放式课程/王冠生
6.台湾通识网介绍/黄俊儒
說實話,一開始翻開《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我其實有點擔心會不會又是一本「說一套做一套」的理論書。畢竟,教育現場的現實總是充滿挑戰,理想中的教學理念,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學生人數中實現,才是真正讓人頭痛的問題。但這本書恰恰解決了我這個疑慮。它沒有脫離實際,而是非常紮實地從老師的視角出發,點出了許多我們在備課、授課、甚至班級經營時會遇到的真實困境。 我特別讚賞書中關於「跨領域教學」的探討。我們通識領域本身就涵蓋了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元面向,如何將這些看似獨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讓學生看到知識的整體性,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書中提供的許多「主題式教學」的設計範例,讓我茅塞頓開。它不只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更是詳細拆解了「如何」設計一個能引發學生好奇心、連結不同學科知識的專題。例如,如何將歷史課的事件與當代社會現象連結,或者如何用科學原理來解釋一個文學作品中的情節。這讓我對未來的備課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更期待能看到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激盪出更多有趣的火花。
评分這本《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實用的一本書了!身為一個大學的通識課程授課老師,我常常覺得,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高中生很不一樣,他們可能更追求學術上的深度,但也可能對一些基礎的公民素養和價值觀的建立有所忽略。這本書恰恰提供了許多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如何將「理念」融入「實務」的寶貴建議。 我對書中「批判性思考」的培養方法印象特別深刻。在大學,學生的學術論文和報告都需要具備批判性,但很多時候,他們只是停留在「批評」的層面,而非真正的「批判性思考」。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分析、價值判斷、以及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技巧。例如,如何引導學生分析資訊來源的可靠性,如何讓他們辨識論證中的謬誤,甚至是如何鼓勵他們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我試著將書中關於「質疑與反思」的練習融入我的社會學導論課程,發現學生們在課堂討論和寫作時,變得更加主動和有條理,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開始主動建構自己的理解。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了「啟發」學生的無限可能。
评分收到《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這本書,我真的非常興奮!身為一位在基層教學的第一線老師,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而且是那種能影響他們一生的東西。這本書就像及時雨,它沒有講那些遙不可及的教育學術術語,而是提供了許多直接能用、馬上能見效的教學方法。 我特別讚賞書中關於「情感教育」和「品德培養」的篇章。在現今社會,學生的課業壓力很大,但真正影響他們未來發展的,往往是他們的人格特質和與人相處的能力。這本書提供了很多關於如何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情感表達、同理心培養、以及責任感建立的方法。書中設計的「角色扮演」和「故事引導」等活動,讓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能夠觸動學生的內心。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在下個學期,將書中的一些建議應用在我的語文課中,希望能讓我的學生不只學會作文,更能學會如何用文字去關懷他人,理解世界。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教學充滿了新的熱情和方向。
评分最近有幸拜讀了《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我是一名在職進修的教師,同時也身兼家長,常常在想,我們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如何才能真正內化成學生的一種「素養」,而不是死記硬背的考題。這本書恰恰抓住了這個核心。它沒有大談空泛的教育理論,而是非常貼近教學現場,提供了許多讓「理念」落地生根的具體方法。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生涯發展教育」的討論。在通識課程中,很多時候會觸及一些人生規劃、價值觀選擇的議題,但過去我總覺得,這些討論似乎比較零散,不容易讓學生產生系統性的連結。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架構,如何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個人發展、未來職涯連結起來。書中提到的一些「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擬」的教學設計,非常生動有趣,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我覺得,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們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能引導他們探索自我,為未來的人生做準備。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啟發。
评分哇!收到這本《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之後,我真是迫不及待想跟我的同事們分享我的閱讀心得。身為一個在高中任教多年的通識老師,我一直覺得,我們不只傳遞知識,更要啟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價值觀。這本書真的就像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武功秘笈」!它不是那種空泛講理論的書,而是充滿了許多實際可操作的教學策略和案例。 我尤其喜歡書中探討的「引導式提問」技巧。過去我常常覺得,課堂上的討論很難真正觸及學生的內心,大家都是跟著老師的節奏走,或是只停留在表面。但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具體的方法,像是如何設計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甚至是如何處理課堂上的沉默,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聲。我試著在最近的公民課中運用書中提到的「Socratic Seminar」精神,引導學生討論當前的社會議題,結果真的出乎意料!學生們從一開始的猶豫,到後來熱烈地交換意見,甚至出現了讓我驚喜的見解。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給老師的,也是給學生的,它讓我們看到「教」與「學」之間可以有這麼多有趣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