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横跨五百年「人类学的世界史」典范,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后殖民与全球史经典鉅作!
◆全新增订版,新增导读,1997年、1982年版前言,新增地图照片近六十幅,参考书目
◆对于十五至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出现的重商主义∕殖民帝国时代,以及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爆发以后至今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性扩张与宰制关系的发展,提出深具历史纵深的「中心-边陲」理论,并对边陲的低度发展及依赖发展有深刻的认识。
在历史的措词中,与历史有特权关系的人,和那些没有历史的人,遭遇到共同的命运。──艾瑞克.沃尔夫
沃尔夫一再强调「人类学应该发掘历史」,尤其是一部能解释当代世界的社会系统如何演变为现今面貌的历史,需要以对于诸社会、包括对我们身处的社会的分析眼光重新审视。他指出,关切历史的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的历史学两者都有必要,文化分析与田野的民族志两者亦然。沃尔夫将此种分析的历史,看作能够抵挡现今人文学科中日渐取得优势的「形式化的理性」之趋势,亦即,不再探求人类行动的原因,只寻找由制式词语堆砌问题的制式解答。唯有从过去寻找现在的成因,人类才能理解推动诸社会与文化演变成今天面貌的力量,本书成果即出之于作者此一信念。
而其历史叙事乃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论」切入,提出三种主要的生产方式模型——以亲属关系为原则的生产方式、附属纳贡性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后以这三种生产方式的分合、冲突、重组来贯穿全球人类这五百年来的历史。
据此,他将近五世纪的世界史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出现以前是重商主义时代,历史的主轴在于欧洲(特别是西南欧)崛起的殖民帝国把全世界都囊括到以欧洲为中心的附属纳贡性的经济体系里,从而改变了美洲、非洲、亚洲这些「边陲」的生产方式。
然后,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爆发以后至今是资本主义时代,历史的主轴是工业化国家把全世界都吸纳进以欧洲(后来加入了美国、日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体制底下,相应于此,全球各「边陲」的生产方式遂开始加速裂解重组以配合中心的需要,此一过程至今仍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越来越深的幅度进行之中。
沃尔夫关于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与宰制过程的阐释,在「中心-边陲」关系上的理解相较于依赖理论更具历史纵深,对边陲的低度发展及依赖发展的认识也深刻得多,堪称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后殖民和全球化论述诸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艾立克.沃尔夫(Eric R. Wolf)
艾立克.沃尔夫(Eric R. Wolf,1923~1999)
一九二三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九四○年赴美,并曾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于一九五一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伊利诺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着名学府。沃氏是当代着名人类学家,着作甚丰,知名的作品有《农民社会》(Peasants, 1966)、《二十世纪的农民战争》(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69)等。《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则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译者简介
贾士蘅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考古人类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班肄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学系博士班肄业。曾服务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美国丹佛美术博物馆研究员。翻译作品有《英国史》、《英国社会人类学》、《英国社会史》、《历史的再思考》、《帝国的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书。
第一部 连结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一四○○年时的世界
第三章 生产方式
第四章 欧洲--扩张的序幕
第二部 寻求财富
第五章 在美洲的伊比利半岛人
第六章 皮毛生意
第七章 奴隶贸易
第八章 东方的贸易与征服
第三部 资本主义
第九章 工业革命
第十章 资本主义中的危机与变异
第十一章 商品的流动
第十二章 新劳工
后记
参考书目摘要
书目资料
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