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横跨五百年「人类学的世界史」典范,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后殖民与全球史经典鉅作!
◆全新增订版,新增导读,1997年、1982年版前言,新增地图照片近六十幅,参考书目
◆对于十五至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出现的重商主义∕殖民帝国时代,以及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爆发以后至今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性扩张与宰制关系的发展,提出深具历史纵深的「中心-边陲」理论,并对边陲的低度发展及依赖发展有深刻的认识。
在历史的措词中,与历史有特权关系的人,和那些没有历史的人,遭遇到共同的命运。──艾瑞克.沃尔夫
沃尔夫一再强调「人类学应该发掘历史」,尤其是一部能解释当代世界的社会系统如何演变为现今面貌的历史,需要以对于诸社会、包括对我们身处的社会的分析眼光重新审视。他指出,关切历史的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的历史学两者都有必要,文化分析与田野的民族志两者亦然。沃尔夫将此种分析的历史,看作能够抵挡现今人文学科中日渐取得优势的「形式化的理性」之趋势,亦即,不再探求人类行动的原因,只寻找由制式词语堆砌问题的制式解答。唯有从过去寻找现在的成因,人类才能理解推动诸社会与文化演变成今天面貌的力量,本书成果即出之于作者此一信念。
而其历史叙事乃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论」切入,提出三种主要的生产方式模型——以亲属关系为原则的生产方式、附属纳贡性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后以这三种生产方式的分合、冲突、重组来贯穿全球人类这五百年来的历史。
据此,他将近五世纪的世界史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出现以前是重商主义时代,历史的主轴在于欧洲(特别是西南欧)崛起的殖民帝国把全世界都囊括到以欧洲为中心的附属纳贡性的经济体系里,从而改变了美洲、非洲、亚洲这些「边陲」的生产方式。
然后,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爆发以后至今是资本主义时代,历史的主轴是工业化国家把全世界都吸纳进以欧洲(后来加入了美国、日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体制底下,相应于此,全球各「边陲」的生产方式遂开始加速裂解重组以配合中心的需要,此一过程至今仍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越来越深的幅度进行之中。
沃尔夫关于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与宰制过程的阐释,在「中心-边陲」关系上的理解相较于依赖理论更具历史纵深,对边陲的低度发展及依赖发展的认识也深刻得多,堪称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后殖民和全球化论述诸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艾立克.沃尔夫(Eric R. Wolf)
艾立克.沃尔夫(Eric R. Wolf,1923~1999)
一九二三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九四○年赴美,并曾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于一九五一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伊利诺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着名学府。沃氏是当代着名人类学家,着作甚丰,知名的作品有《农民社会》(Peasants, 1966)、《二十世纪的农民战争》(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69)等。《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则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译者简介
贾士蘅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考古人类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班肄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学系博士班肄业。曾服务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美国丹佛美术博物馆研究员。翻译作品有《英国史》、《英国社会人类学》、《英国社会史》、《历史的再思考》、《帝国的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书。
第一部 连结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一四○○年时的世界
第三章 生产方式
第四章 欧洲--扩张的序幕
第二部 寻求财富
第五章 在美洲的伊比利半岛人
第六章 皮毛生意
第七章 奴隶贸易
第八章 东方的贸易与征服
第三部 资本主义
第九章 工业革命
第十章 资本主义中的危机与变异
第十一章 商品的流动
第十二章 新劳工
后记
参考书目摘要
书目资料
地图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启蒙”。它不是那种像打鸡血一样的激励,而是那种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顿悟。作者在书中对“文明”、“进步”、“理性”等概念的探讨,简直是切中要害。我以前一直觉得,欧洲文明是如此的先进和理性,以至于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衡量其他文明的标准。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理性”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它所遮蔽的那些黑暗角落。书中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不仅仅是停留在道德层面,更是深入到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很多物质财富,都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剥削之上。这种认知上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乏文学性的感染力。作者能够将那些晦涩的理论,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并开始深入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类比和隐喻,它们能够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人文关怀的宣言,它呼唤我们关注那些被遗忘的群体,倾听那些被压抑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快一个月了,总觉得意犹未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欧洲的书,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我们在看待世界、看待历史时的固有视角和局限性。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手术刀般精准剖析,时而又如山洪般汹涌澎湃,将那些被我们忽视、被我们“简化”的复杂现实一股脑地倾泻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进步”观念的解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偶然、冲突和被压抑的声音。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环顾四周,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那些习以为常的“常识”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变得摇摇欲坠。书中涉及的殖民历史、文化碰撞、权力结构等等,都让我对“历史”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干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人的命运、群体的挣扎以及宏大叙事背后那些微弱但真实的回响。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在作者的宏大视野下,却能找到意想不到的联系。这是一种令人兴奋又略带不安的阅读体验,因为它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可能不太愉快,但却无比真实的世界。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多的问题,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索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消化其中的内容,并且确信,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作者以一种极为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了欧洲历史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思想,无一不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民族主义”的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情怀,更是一种极具排他性和破坏性的力量,它在塑造国家身份的同时,也制造了无数的冲突和隔阂。书中对于殖民历史的描绘,也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秩序,是如何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剥削和压迫之上的。作者的笔触时而犀利如刀,时而又充满人文关怀,让你在感受到真相的残酷性的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试图理解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论点,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联系起来。它是一本能够极大地拓展你的视野,让你对世界产生更深刻认识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以一种极为深刻的视角,揭示了欧洲历史发展进程中那些被忽视的、被掩盖的真相。作者并没有选择歌颂那些辉煌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压迫的、被边缘化的群体,以及那些隐藏在权力结构背后的阴影。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进步”观的质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进步”,很多时候只是在重复过去的模式,只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旧的压迫。书中对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的描写,也让我深思。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开放和包容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和同化他人。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力量,它能够直击人心,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观点,并试图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它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让你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场漫长的“智识旅行”。我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了欧洲历史的无数个角落,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光鲜历史表象之下的真相。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但如果你愿意付出,这本书的回报将是巨大的。作者对“历史”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充满了偶然、冲突和意义的重构。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进步”观的质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进步”,很多时候只是在重复过去的错误,只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实现旧的压迫。书中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碰撞的描写,也让我深思。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开放和包容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和同化他人。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力量,它能够直击人心,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观点,并试图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它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让你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欧洲的历史,更是在解构我们对“历史”本身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为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建构以及被忽视的个体命运。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进步”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进步”,很多时候只是在重复过去的模式,只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旧的压迫。书中对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的描绘,也让我深思。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开放和包容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和同化他人。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力量,它能够直击人心,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观点,并试图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它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让你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对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都产生了动摇。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它并没有太大的期待。市面上的历史解读类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为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视角,审视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权力结构、文化建构背后的深层逻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心”与“边缘”概念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们认为是“主流”的历史叙事,很可能只是众多声音中的一种,甚至是压制了其他声音的结果。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比如殖民主义的残酷性、文化交流中的权力不对等,而是以一种极为坦诚的态度,将它们呈现出来。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的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它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张力。作者能够将那些复杂的理论,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反复阅读某个章节,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和深意。它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但回报绝对是巨大的,它能够极大地拓展你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是一本颠覆性的著作。它挑战了我过去对欧洲历史的许多固有认知,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常识”。作者以一种极为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建构以及被边缘化的声音。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文明”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推崇的“文明”,很多时候只是少数人的文明,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书中对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的描写,也让我深思。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开放和包容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和同化他人。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力量,它能够直击人心,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观点,并试图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它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让你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老实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市面上的历史解读类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多是泛泛而谈,或者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难以触及根本。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近乎“颠覆性”的姿态,挑战了我们对欧洲历史的普遍认知。它不是从宏大叙事出发,而是从那些被边缘化、被遗忘的角落切入,一点点地揭示出隐藏在光鲜表象下的复杂真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论述,它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然而然,而是充满了暴力、压迫和无休止的权力博弈。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令人不适的细节,反而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胜利者书写的,而那些被压迫者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事件,更是在解构历史的意识形态,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我发现自己阅读时,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和深意。它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思考的书,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能极大地拓展你的视野,让你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通过作者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启蒙运动”的重新解读,它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理性精神,也可能孕育着新的压迫和不平等。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而以一种极为坦诚的态度,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的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它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张力。作者能够将那些复杂的理论,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反复阅读某个章节,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和深意。它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但回报绝对是巨大的,它能够极大地拓展你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