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瞭解癌癥,纔會害怕;
害怕癌癥,纔會把它當作絕癥。
傾聽腫瘤專傢「與癌對話」的種種方法,或許你能活得更久、更快樂。
認識癌癥、瞭解癌癥、預防癌癥、戰勝癌癥的第一本書。
永遠記住,一旦癌細胞被最早發現、最早治療,它就能恢復為健康、正常的細胞。
【聽專傢講癌癥】
——癌癥成因深刻剖析,治療原理透徹解讀,徵兆癥狀細緻描述。
【給自己當醫生】
——熟知癌癥常識,掌握預防要領,堅持防癌行動。
如果身體健康是一筆財富的話,遠離癌癥佔瞭這筆財富的大部分。
專傢齣招,讓癌癥遠離你。
學會防癌,纔有資格談健康。
紀小龍寄語:
◇我們提倡健康體檢,早期的腫瘤,要治好很簡單。
◇對生命來說,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而癌癥,你卻是可能避免的。
◇在這個充滿汙染、競爭和紛亂嘈雜的大韆世界裏,應該如何保護個人的健康呢?
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死於癌癥,另外四個人不是癌癥。那麼我們誰能夠倖免?誰是那四個幸運者,誰是那一個不幸者,你想過沒有?
作者簡介
紀小龍
1952年齣生於江蘇句容縣白兔村。
1969年入伍在陸軍第114師醫院當過衛生員、衛生班長、代理排長、技術員。1978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
1981年腫瘤病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開始擔任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醫師。
1986年晉升為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1987年在美國安德森腫瘤中心做博士後研究一年。
1992任主任醫師、教授。
1993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進修。
1997年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任訪問教授。
2003調武警總醫院
編輯序
懂癌,纔能防癌
「談癌色變」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共同特點。一旦聽到親戚、朋友有人得癌,各種難以化解的心情就會同時湧上心頭:震驚、不敢相信、無奈、同情、沉重、窒息……百感交集之下,又會齣現各種錶現:嚎啕大哭、束手無策、徹夜難眠、東奔西跑……;最難過的還是患者本人,「癌癥」二字簡直就是晴天霹靂,無論是誰,再堅強也會瞬間崩潰,然後打起精神輾轉於各個醫院,做過多番檢查,在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後,強裝笑臉或是麵露愁容,聽從著命運的安排。
但現實卻不是這樣的,隻有得良性腫瘤的患者纔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他在擔心害怕中通過手術治癒瞭;惡性腫瘤(癌癥)患者在傢人的善意謊言中,不明不白地離開瞭人世。
隻要是腫瘤,良性也好,惡性也好,都會讓許多人經曆不平常的心理曆程,都足以改變一個傢庭的命運,而這些變化是我們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非當事人對於彆人得癌總會說:他怎麼那麼倒楣啊?因為我們都認為得癌癥的機率很小,誰要得瞭隻能自認倒楣。其實對得癌的正確理解是:癌癥發生在某個人身上的機率很小,但每個人卻都有得癌的機率。在目前的醫療水準之下,我們還太稚嫩去對付癌癥瞭,這種情況之下,懂癌、防癌是不是變得至關重要瞭呢?
韆萬不要懷疑,癌癥的預防是完全有可能的。癌細胞並不是突然長齣來的,它的形成至少要經曆3 到5 年,甚至10 年。最令人擔心和惋惜的就是你不知道這些防癌策略,即使知道瞭又遲遲不肯行動起來。
紀小龍是著名的腫瘤專傢,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這本書凝聚瞭他多年的經驗和血汗,可做為我們抵抗癌癥強而有力的工具。
書中涉及到瞭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常見癌癥。認真閱讀完這本書,就可以解決你對癌癥的所有疑雲。此外,這一份健康知識會讓你和傢人的生命多一層防護衣。
作者寫此書時完全從讀者角度考慮。文中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醫學門外漢也完全可以領悟作者想錶達的內容,在醫院看病時你是不是經常有這種感覺:對醫生說的話似懂非懂。這本書的講解會讓你頓悟並不禁感慨:醫學原理原來如此簡單!此外,本書清晰明瞭的小標題能明示該小節的主要內容,讀者無需從頭到尾通讀就可找到自己最想要的知識。作者對癌癥客觀評述,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它的危害性,給讀者一個清晰的癌癥麵貌,這也是這本書的特點,是作者高度責任心的錶現。為瞭幫助人們更有效地預防癌癥,作者也概括瞭許多法則,例如他建議40 歲以上的人每5 年都去查一查胃鏡,這不是毫無根據地亂說的,胃內部的空間是很大的,裏麵長腫瘤不會壓迫到神經,所以一般都不會痛,在悄無聲息中它可能就長大瞭;他還建議後腰痛的人要謹防腎癌;女性要經常摸一摸自己的乳房;孩子經常腿痛要小心骨癌……所有這些都是癌癥的預防針,隻要一個簡單的舉動就能換來不一樣的人生。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麵對的,對生的渴望給瞭我們勇氣和力量去剋服一切睏難。醫學哪天可以輕鬆應對癌癥還是個未知數,但我們為瞭自己的健康可以做很多卻是已知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作者的一番心血,學會重視身體的每個信號,保護自己,愛惜自己,讓癌癥無機可趁!
作者序
麵對癌癥,醫生永遠是無奈的。
生、老、病、死何時瞭,癌癥知多少?
四季交替,萬物更新,生命在自然的變化中延續,人類、動物、植物等構成瞭一幅生命的自然畫捲。人類在這幅畫捲中完成瞭由原始嚮現代的轉變。但是,由於人類自身的因素,在這幅畫捲中添加瞭許多不和諧的音符,疾病由此産生瞭。伴隨科技的進步,自然環境平衡的日益破壞,人類疾病譜發生瞭巨大的變化,癌癥已逐步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無數的個體想過無數的「躲避」癌癥的「高招」,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一個是理想的肯定效果。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說到病理學,人們瞭解得不多。在國外叫doctor’s doctor,就是「醫生的醫生」。因為我們每天乾的活,都是給醫院裏每一個科的醫生迴答問題。並不是我們有什麼特殊的纔能,而是我們每人都有一颱可以放大一韆倍的顯微鏡,幫我們看到病人身體裏細胞的變化,從本質上來認識疾病。
我對癌癥的興趣,從70 年代上醫學院時候就開始瞭,到現在已經40 多年瞭。開始的時候頭腦裏充滿瞭幻想和熱情。我認為,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研究癌癥,總能研究齣名堂來吧! 1978 年國傢招收第一屆研究生,我就直奔癌癥研究去瞭。搞瞭半天,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每個新方法一齣來,我就去研究一陣,最後一個個都失敗瞭。在徵服癌癥的道路上,人類的進步不大,至今沒有取得任何突破性的重大進展。
我感覺最悲慘的一個病例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國中學生,送到醫院時癌癥已經全身轉移、擴散瞭。孩子不明病情,還想迴去上學。
我去查房的時候,這個小朋友就問:爺爺,我什麼時候能夠上學啊?
我怎麼迴答?我如實告訴他?麵對這麼幼小的一個生命,我怎麼能說得齣口?我如果隱瞞,等這個孩子到瞭最後階段,就會知道我是在說假話。我再去看他,他還能信任我嗎?任何惡性腫瘤,到瞭中晚期的時候,你還試圖把癌細胞殺死以控製抑或治癒癌癥,這個思路本身就有問題。癌細胞是殺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透過醫學的辦法,來解決你的癌癥問題。那麼要用什麼辦法呢?我打個比方:任何癌癥,就像一個種子,你的身體就是一片土壤。這個種子冒芽不冒芽,長大不長大,完全取決於土壤,而不是取決於種子。種子再好,土壤不適閤,它絕不會長齣來。怎麼改善這個土壤?這是現在研究的課題。
我們提倡健康體檢。早期的腫瘤,要治好很簡單。問題是怎麼發現。傅彪最後也到我那裏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數都經曆瞭B 肝或者C 肝,然後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細胞變成癌要5 到10 年!肝髒受到攻擊,癌細胞1 個變2 個、2 個變4 個,像小芽冒齣來一樣,然後一點一點地長大。你每過半年查一次的話,它絕不會長成兩三公分的腫瘤!隻要提前治,在兩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
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這樣的案例,如果提前診治,不要老說工作忙,是完全有辦法挽迴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時候,已經沒辦法控製瞭。他的肝髒切下來我也看到瞭,太晚瞭,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時彆人還罵我說:人傢手術以後不是好好的嘛!你怎麼說人傢活不長?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長。他的癌細胞像撒芝麻一樣,在肝髒裏舖天蓋地到處都是,怎麼能活得長?有人說換肝就可以瞭。癌細胞很聰明,肝癌細胞最適閤生長的環境是肝髒,肝髒裏麵長滿瞭,它就跑彆的地方去瞭,等你換瞭一個好肝,四麵八方的肝癌細胞又會跑迴來!沒有辦法的!
我們有責任早期發現腫瘤、早期治療。如果是晚期,我建議針對生存品質去努力,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針對晚期癌癥的治療不需要做,因為沒有用。
「不讓癌癥找上你:癌癥知多少」這本書,我大概是聽我媽媽提起兩三次後,纔真正把它列入購物清單。她之前經歷過親戚罹癌的過程,每次提起,總帶著一股心疼和無力感,也因此對癌癥的話題特別關注。她常說,要是早點知道多一點,或許結果會不一樣。我平常雖然不是特別擔憂健康問題,但畢竟是長輩的心聲,加上她對這本書的態度比較「慎重」,讓我也跟著有點在意起來。 我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基本上處於「知道有這麼迴事,但具體細節不清楚」的階段。比如說,我知道抽菸會緻癌,但具體是哪些緻癌物質,它們又是如何破壞我們身體的細胞,我就說不上來瞭。所以,我常常覺得,很多健康建議,聽起來都像是「告誡」,而不是「科學的解釋」,少瞭一點說服力。我希望能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紮實地理解癌癥的發生機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的錶麵。 我特別期待的是,書中對於「癌癥的種類」以及「不同癌癥的緻病因子」是否有更詳盡的介紹。因為我感覺,很多人對於癌癥的認知,都停留在一個籠統的概念,覺得「就是一個壞東西」。但實際上,癌癥的種類有這麼多,緻病原因和預防方法也可能大不相同。例如,肺癌、大腸癌、乳癌,這些聽起來就很有差別,不知道書中會不會針對這些常見的癌癥,有比較深入的探討,讓讀者能夠對癥下藥,更精準地做好預防。
评分「不讓癌癥找上你:癌癥知多少」這個書名,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覺得「嗯,很有企圖心」,但同時也讓我有點卻步。畢竟,癌癥這種病,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難預防,而且「不讓它找上你」聽起來有點像是在打廣告,會不會內容不夠紮實?不過,我身邊有幾個讀醫藥相關科係的朋友,他們都推薦這本書,說內容還算嚴謹,而且資訊蠻新的,這纔打消瞭我的一些疑慮。 我本身算是對醫學知識比較好奇的人,平常也會看一些科普雜誌,但有時候,對於一些疾病的解釋,還是會覺得隔靴搔癢。很多時候,我們隻是知道「結果」,卻不明白「過程」。比如說,為什麼有些癌癥跟飲食有關,有些又跟環境有關?為什麼有些治療效果很好,有些卻很難對付?這些背後的原因,往往是我們比較難觸及的。 我最想從這本書裡學到的,是如何「科學地」評估自己的風險,以及「有策略地」進行預防。我不太想被一些過時或是不準確的訊息誤導。例如,網路上常常流傳一些「超級食物」的說法,但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又或者,有些生活習慣的建議,聽起來很健康,但其實對於某些特定族群反而有害?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比較客觀的健康認知係統,能夠更有效地判斷哪些資訊是真的有價值。
评分「不讓癌癥找上你:癌癥知多少」這本書,說實話,當初看到書名時,覺得有點過於直接,甚至帶點聳動,心裡想著「現代人哪有不關心癌癥的?」,但又覺得「癌癥」這個話題實在太沉重,不太想主動去接觸太多負麵的資訊。不過,身邊的朋友陸陸續續都分享瞭這本書,大傢口中的評價也五花八門,有人說「很有幫助,讓人更瞭解自己身體的警訊」,也有人說「看完後反而更擔心瞭」,這種兩極化的反應,反而激起瞭我的好奇心。 我本身不是醫學背景齣身,平常對於身體的保健,多半是靠著網路上的零星資訊,還有親友間的經驗分享,總覺得像是拼湊碎片,缺乏係統性。有時候看到新聞報導,突然冒齣一個新的癌癥篩檢方法,或是某個食物被說成是「抗癌聖品」,隔沒多久又被推翻,真的讓人無所適從。所以,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夠清楚、有條理地解釋癌癥相關知識的書,不隻是告訴大傢「要注意什麼」,更能深入淺齣地解釋「為什麼要注意」、「如何預防」,甚至在「麵對時」該有什麼樣的心態。 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在「預防」的部分,有沒有提供一些實質且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建議。像是飲食習慣的調整,除瞭大傢都知道要多吃蔬果,有沒有更具體的建議?例如,哪些食物的營養成分對於提升免疫力特別有幫助?或者,哪些烹調方式可以保留最多的營養素,又避免產生有害物質?再者,生活習慣的部分,除瞭運動,壓力管理、睡眠品質這些聽起來比較抽象的議題,是否也有具體的練習或方法可以參考?我總覺得,如果能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改變,也許真的有機會降低罹患癌癥的風險。
评分這本「不讓癌癥找上你:癌癥知多少」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要直接給你一份「避癌指南」,讓我一開始有點猶豫。畢竟,我總覺得癌癥這個話題太專業,太遙遠,好像離我的生活很近,又好像離得很遠。但奇怪的是,每次看到親朋好友在討論這本書,眼神裡總會閃過一絲期待,好像它藏著什麼神奇的解方。所以我忍不住跟風買瞭一本,想說,反正現在人人都很注重健康,多瞭解一點總沒錯。 我個人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度不高,平常能聽懂的,大概就是電視上的健康節目,還有藥局藥師的叮嚀。但有時候,醫學節目講的太深入,或是太過專業的術語,常常讓我聽得一知半解,最後隻是機械式地記住一些「多吃OO,少吃XX」的結論,卻不明白背後的原理。這讓我常常感到挫敗,覺得自己好像永遠都在健康知識的門外徘徊。 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對於「早期發現」這塊,有沒有什麼深入的講解。除瞭大傢熟知的定期健康檢查,有沒有更細緻地描述,身體齣現哪些「微小」的變化,可能就是癌癥的警訊?像是皮膚的痣、排便習慣的改變、或是莫名的疲勞感,這些聽起來好像都很平常,但如果能知道背後可能代錶的意義,也許就能更早警覺。我也很好奇,書中對於「基因」和「遺傳」在癌癥發生機率上的角色,有沒有更清楚的說明,讓大傢瞭解自己在這方麵的風險程度。
评分「不讓癌癥找上你:癌癥知多少」這本,我會注意到,完全是因為我一個從事護理工作的錶姊大力推薦。她說,很多病人在確診癌癥後,纔開始急著想瞭解這疾病,但那時候往往已經太晚瞭。她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而且瞭解癌癥的相關知識,也能幫助我們在麵對疾病時,更有信心和準備。聽她這麼一說,我纔覺得,也許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訊。 我對於醫學知識的瞭解,大概就停留在「大學通識課」的程度,很多東西都是聽過,但沒有深入研究。我平常對健康是蠻在意的,也經常聽一些健康講座,但聽完之後,總是覺得好像懂瞭一些,又好像什麼都沒懂。很多時候,講座裡會提到一些醫學名詞,或是比較深層的生理機製,聽起來就很燒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比較輕鬆、易懂的方式,把這些複雜的知識解釋清楚。 我特別好奇,這本書在「心理層麵」的探討會不會比較深入。畢竟,癌癥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疾病,對病患及其傢屬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麵對癌癥的恐懼、如何建立正嚮的心態,以及如何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希望的建議?我也想知道,書中對於「罹患癌癥後」的照護和康復,有沒有一些實用的資訊,讓大傢在不幸麵對時,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