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

不让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癌症预防
  • 健康生活
  • 饮食养生
  • 医学科普
  • 肿瘤防治
  • 抗癌知识
  • 身心健康
  • 疾病预防
  • 健康指南
  • 养生保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了解癌症,才会害怕;
  害怕癌症,才会把它当作绝症。
  倾听肿瘤专家「与癌对话」的种种方法,或许你能活得更久、更快乐。

  认识癌症、了解癌症、预防癌症、战胜癌症的第一本书。
  永远记住,一旦癌细胞被最早发现、最早治疗,它就能恢复为健康、正常的细胞。

  【听专家讲癌症】
  ——癌症成因深刻剖析,治疗原理透彻解读,征兆症状细致描述。

  【给自己当医生】
  ——熟知癌症常识,掌握预防要领,坚持防癌行动。

  如果身体健康是一笔财富的话,远离癌症佔了这笔财富的大部分。

  专家出招,让癌症远离你。
  学会防癌,才有资格谈健康。

纪小龙寄语:

  ◇我们提倡健康体检,早期的肿瘤,要治好很简单。
  ◇对生命来说,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而癌症,你却是可能避免的。
  ◇在这个充满污染、竞争和纷乱嘈杂的大千世界里,应该如何保护个人的健康呢?

  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死于癌症,另外四个人不是癌症。那么我们谁能够倖免?谁是那四个幸运者,谁是那一个不幸者,你想过没有?

作者简介

纪小龙

  1952年出生于江苏句容县白兔村。
  1969年入伍在陆军第114师医院当过卫生员、卫生班长、代理排长、技术员。1978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

  1981年肿瘤病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开始担任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医师。
  1986年晋升为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1987年在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一年。
  1992任主任医师、教授。
  1993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
  1997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任访问教授。
  2003调武警总医院

穿越迷雾:一场关于生命奥秘的深度探索 (暂定书名:生命之谜:从细胞到宇宙的宏大叙事) 导言:未知的疆域,无尽的好奇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不断探索未知、揭示奥秘的历史。我们仰望星空,试图理解宇宙的边界与起源;我们潜入深海,考察地球生命最原始的形态。然而,最复杂、最令人着迷的未知领域,或许就在我们自身的体内——那个由数万亿精妙协作的细胞构筑而成的奇迹系统。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疾病的防治指南,而是试图展开一幅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宏大画卷,深入探讨生命本身的运作规律、演化历程及其在物理宇宙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以哲学的思辨为引,以严谨的科学为骨,带领读者穿越生物学、物理学、信息论乃至复杂性科学的迷宫,去追问那些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如何存在”的终极问题。 第一部分:物质的低语——宇宙与生命的基石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切入,探究构成我们世界的两大支柱:物质与能量。 第一章:时空的几何与物质的舞蹈 我们首先回顾现代物理学的核心成就,但视角独特,侧重于生命现象的物理学基础。 量子纠缠的生物学隐喻: 探讨量子力学在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尤其是酶催化反应中的潜在角色。我们将讨论,生命的精妙效率是否能从量子隧穿效应中找到某种更深层次的物理学解释,而非仅仅停留在经典化学的层面。 熵增定律与生命的逆流: 深入剖析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与生命体看似“违背”熵增的局部有序性的矛盾。重点阐述生命如何通过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如何有效地将周围环境的熵增“外包”,从而维持自身的低熵状态,这本质上是一种能量转换与信息处理的艺术。 时间的方向性与记忆的编码: 从物理学的时间箭头出发,讨论生物记忆是如何在物理系统中被编码和检索的。我们不仅关注神经元放电的电化学过程,更探讨信息在分子结构中(如DNA、蛋白质折叠)如何被“锁定”在特定的时间线上。 第二章:从元素到分子——生命信息的源起 本章将聚焦于构成生命的那些关键元素,及其如何通过复杂组合形成具备自我复制能力的结构。 元素的宇宙之旅: 追溯构成碳、氧、氢、氮等生命核心元素的起源,从超新星爆发的熔炉到早期地球的化学演化。我们讨论的是化学元素的“命运”,而非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 自组织现象的阈值: 探讨从无机分子到有机单体(如氨基酸、核苷酸)的转变过程中,哪些物理化学条件是必要的“临界点”。研究化学演化阶段中,系统如何跨越混沌,走向结构化。 脂质双分子层的自我聚合: 详细分析脂质分子如何在水溶液中自发形成囊泡(原始细胞模型)的过程,将其视为一种纯粹的物理驱动力下的结构形成,是信息存储单元的“物理外壳”的诞生。 第二部分:复杂系统的涌现——组织与行为的逻辑 当我们拥有了基本的化学元件后,它们是如何组织起来,产生我们所认知的“生物体”的呢?本部分关注的是系统层面的组织原则。 第三章:网络拓扑与生理系统的架构 生命体的运作本质上是巨大的信息交换网络。 代谢网络的鲁棒性分析: 运用图论和网络科学的方法,分析关键代谢通路(如克雷布斯循环)的结构特性。探讨这些网络为何具有极强的冗余性和容错性,即使关键节点受损,系统仍能维持运行的“韧性”原理。 调控回路中的延迟与振荡: 考察基因调控网络和内分泌系统中的反馈回路。讨论时间延迟如何导致生理过程产生周期性振荡(如昼夜节律),以及这些振荡在系统稳定性和适应性中所起的作用。 器官形态发生的几何约束: 抛开基因表达的细节,从物理形态学的角度探讨器官的最终形状是如何被力学、化学扩散梯度和细胞间粘附力等物理约束所决定的。例如,心脏瓣膜的形态优化,可以被视为流体力学优化的结果。 第四章:意识的边缘——信息处理的边界 本章大胆地将神经科学置于信息论和计算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关注信息处理的效率与局限。 信息熵与神经编码的效率: 探讨大脑如何以最少的能量消耗,编码和压缩海量的环境信息。讨论“稀疏编码”的物理学意义,即大脑如何通过激活少数神经元来代表大量信息,以节省代谢成本。 记忆的分布式存储模型: 假设记忆并非存储在单个突触连接中,而是作为一种动态的、分布式模式存在于整个神经网络的激活状态中。这与传统的硬盘存储有何本质区别?我们关注的是模式识别,而非精确的数据检索。 非线性动力学与决策制定: 分析决策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微小的输入如何导致截然不同的输出。探讨大脑如何利用混沌系统特性来探索决策空间,以及这种“随机性”在复杂环境下的进化优势。 第三部分:演化的深层驱动力——选择与适应的法则 生命的历史就是演化的历史。本部分将从更宏观和长远的时间尺度,审视演化背后的基本法则。 第五章:自然选择的数学模型与极限 自然选择是生命演化的核心机制,但其作用的范围和效率受限于哪些基本法则? 信息捕获与环境匹配速度: 将演化视为系统捕获环境信息并更新自身结构的过程。讨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物种的遗传信息更新速度(突变率与选择效率)所面临的物理极限。 协同演化与博弈论的应用: 探讨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捕食者与猎物、寄生与共生)如何被建模为非零和博弈。关注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ies, ESS)的形成,这是群体行为和生态平衡的数学基础。 物种灭绝的临界点: 考察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压力时,从稳定状态崩溃的临界现象。这借鉴了复杂系统中的相变理论,试图找出大规模生物事件爆发的早期预警信号。 第六章:超越生物体的界限——技术与未来的形态 最后,我们将视角投向人类正在创造的未来,思考“生命”的定义是否可能被技术重新书写。 从生物信息到数字信息: 比较DNA(化学编码信息)和计算机代码(符号编码信息)在冗余性、可修复性、复制速度上的优劣对比。探讨我们正在尝试将生物学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移植”到硅基平台上的挑战与机遇。 人机接口的物理学基础: 考察神经信号与电子信号之间的阻抗匹配、带宽限制等基础物理问题,这些是决定未来“赛博格”形态的关键技术瓶颈。 意义的探寻: 如果生命可以被完全还原为物理定律和化学反应的集合,那么“意义”或“目的”是如何从这些无意识的运作中“涌现”出来的?本书的最终落点,是对这种终极哲思的科学性回应。 结语:谦卑的视野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审视生命现象的全新框架,它要求读者暂时放下对疾病的恐惧或对具体疗法的关注,转而欣赏生命本身作为宇宙中最精妙、最反常的结构所展现出的深刻逻辑。我们探索的不是“如何生存”,而是“为何存在”的物理与数学基础。理解了这些宏大的运作法则,我们或许能以更谦卑和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面对任何个体生命的挑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癌症不是纸老虎,防癌不是空话 010
防癌三诀:听—摸—看 027
世界上的肝癌病人一半在中国 038
肺癌是尼古丁引起的吗? 049
40 岁了,去查一次胃镜吧! 059
当心,别把食道癌吃出来 072
没有息肉就不会得大肠癌 079
女性杀手——子宫颈癌 082
弄清楚是子宫癌,还是子宫肌瘤 092
警惕女性「专属」的卵巢癌 101
经常摸一摸自己的乳房 111
脖子变粗,当心甲状腺癌 121
白血病,其实也是癌 129
孩子头痛,警惕脑瘤 138
孩子腿疼,当心骨癌 147
总是后腰疼,别忘了检查是否肾癌? 156
膀胱癌,关键就是一个字:「早」 164
90 岁的老男人,几乎都患前列腺癌 172
专爱长在中国人身上的癌——鼻咽癌 181
谁是「癌症之王」? 184
世界上最动听的话:你的肿瘤是良性的 193
后记 197

图书序言

编辑序

懂癌,才能防癌

  「谈癌色变」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特点。一旦听到亲戚、朋友有人得癌,各种难以化解的心情就会同时涌上心头:震惊、不敢相信、无奈、同情、沉重、窒息……百感交集之下,又会出现各种表现:嚎啕大哭、束手无策、彻夜难眠、东奔西跑……;最难过的还是患者本人,「癌症」二字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无论是谁,再坚强也会瞬间崩溃,然后打起精神辗转于各个医院,做过多番检查,在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后,强装笑脸或是面露愁容,听从着命运的安排。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的,只有得良性肿瘤的患者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他在担心害怕中通过手术治癒了;恶性肿瘤(癌症)患者在家人的善意谎言中,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人世。

  只要是肿瘤,良性也好,恶性也好,都会让许多人经历不平常的心理历程,都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而这些变化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非当事人对于别人得癌总会说:他怎么那么倒楣啊?因为我们都认为得癌症的机率很小,谁要得了只能自认倒楣。其实对得癌的正确理解是:癌症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机率很小,但每个人却都有得癌的机率。在目前的医疗水准之下,我们还太稚嫩去对付癌症了,这种情况之下,懂癌、防癌是不是变得至关重要了呢?

  千万不要怀疑,癌症的预防是完全有可能的。癌细胞并不是突然长出来的,它的形成至少要经历3 到5 年,甚至10 年。最令人担心和惋惜的就是你不知道这些防癌策略,即使知道了又迟迟不肯行动起来。

  纪小龙是着名的肿瘤专家,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这本书凝聚了他多年的经验和血汗,可做为我们抵抗癌症强而有力的工具。

  书中涉及到了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认真阅读完这本书,就可以解决你对癌症的所有疑云。此外,这一份健康知识会让你和家人的生命多一层防护衣。

  作者写此书时完全从读者角度考虑。文中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医学门外汉也完全可以领悟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在医院看病时你是不是经常有这种感觉:对医生说的话似懂非懂。这本书的讲解会让你顿悟并不禁感慨:医学原理原来如此简单!此外,本书清晰明了的小标题能明示该小节的主要内容,读者无需从头到尾通读就可找到自己最想要的知识。作者对癌症客观评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它的危害性,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癌症面貌,这也是这本书的特点,是作者高度责任心的表现。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预防癌症,作者也概括了许多法则,例如他建议40 岁以上的人每5 年都去查一查胃镜,这不是毫无根据地乱说的,胃内部的空间是很大的,里面长肿瘤不会压迫到神经,所以一般都不会痛,在悄无声息中它可能就长大了;他还建议后腰痛的人要谨防肾癌;女性要经常摸一摸自己的乳房;孩子经常腿痛要小心骨癌……所有这些都是癌症的预防针,只要一个简单的举动就能换来不一样的人生。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对生的渴望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难。医学哪天可以轻松应对癌症还是个未知数,但我们为了自己的健康可以做很多却是已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作者的一番心血,学会重视身体的每个信号,保护自己,爱惜自己,让癌症无机可趁!

作者序

面对癌症,医生永远是无奈的。

  生、老、病、死何时了,癌症知多少?

  四季交替,万物更新,生命在自然的变化中延续,人类、动物、植物等构成了一幅生命的自然画卷。人类在这幅画卷中完成了由原始向现代的转变。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因素,在这幅画卷中添加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疾病由此产生了。伴随科技的进步,自然环境平衡的日益破坏,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癌症已逐步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无数的个体想过无数的「躲避」癌症的「高招」,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个是理想的肯定效果。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说到病理学,人们了解得不多。在国外叫doctor’s doctor,就是「医生的医生」。因为我们每天干的活,都是给医院里每一个科的医生回答问题。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我们每人都有一台可以放大一千倍的显微镜,帮我们看到病人身体里细胞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认识疾病。

  我对癌症的兴趣,从70 年代上医学院时候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40 多年了。开始的时候头脑里充满了幻想和热情。我认为,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研究癌症,总能研究出名堂来吧! 1978 年国家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我就直奔癌症研究去了。搞了半天,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每个新方法一出来,我就去研究一阵,最后一个个都失败了。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人类的进步不大,至今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性的重大进展。

  我感觉最悲惨的一个病例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国中学生,送到医院时癌症已经全身转移、扩散了。孩子不明病情,还想回去上学。

  我去查房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就问:爷爷,我什么时候能够上学啊?

  我怎么回答?我如实告诉他?面对这么幼小的一个生命,我怎么能说得出口?我如果隐瞒,等这个孩子到了最后阶段,就会知道我是在说假话。我再去看他,他还能信任我吗?任何恶性肿瘤,到了中晚期的时候,你还试图把癌细胞杀死以控制抑或治癒癌症,这个思路本身就有问题。癌细胞是杀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透过医学的办法,来解决你的癌症问题。那么要用什么办法呢?我打个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个种子,你的身体就是一片土壤。这个种子冒芽不冒芽,长大不长大,完全取决于土壤,而不是取决于种子。种子再好,土壤不适合,它绝不会长出来。怎么改善这个土壤?这是现在研究的课题。

  我们提倡健康体检。早期的肿瘤,要治好很简单。问题是怎么发现。傅彪最后也到我那里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数都经历了B 肝或者C 肝,然后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细胞变成癌要5 到10 年!肝脏受到攻击,癌细胞1 个变2 个、2 个变4 个,像小芽冒出来一样,然后一点一点地长大。你每过半年查一次的话,它绝不会长成两三公分的肿瘤!只要提前治,在两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
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这样的案例,如果提前诊治,不要老说工作忙,是完全有办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时候,已经没办法控制了。他的肝脏切下来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时别人还骂我说:人家手术以后不是好好的嘛!你怎么说人家活不长?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长。他的癌细胞像撒芝麻一样,在肝脏里舖天盖地到处都是,怎么能活得长?有人说换肝就可以了。癌细胞很聪明,肝癌细胞最适合生长的环境是肝脏,肝脏里面长满了,它就跑别的地方去了,等你换了一个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细胞又会跑回来!没有办法的!

  我们有责任早期发现肿瘤、早期治疗。如果是晚期,我建议针对生存品质去努力,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针对晚期癌症的治疗不需要做,因为没有用。

图书试读

癌症不是纸老虎 防癌不是空话

2010 年1 月12 日,中美洲的小国海地发生了大地震,死亡人数达20 多万;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的汶川地震死亡人数也有10 万人。大家一听,这么多人啊!那么多活蹦乱跳的生命,瞬间就消失了,人们往往会感慨:「生命竟是如此脆弱」,但是大家想过没有?每年由于患癌症死亡的人,仅在中国,就有160 万到200 万
人之多!

你想:地震,瞬间发生这么大的灾难,全世界都关注,可我们身边呢?中国人现在的死亡人数中,每100 个人死亡,就有20 人是因为癌症,几乎占1/5。再想一下:一个家庭,父母加上孩子,也就有四五口人。所以平均下来,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人难以逃脱癌症的追杀。

对生命来说,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而癌症,你却是可能避免的。如果你知道癌症的一些基本常识,能够及早发现、提前预防,你就可以避免得癌。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下点功夫,了解一下癌症的基本知识。我也希望能把癌症的面纱掀开,把它的真面目给大家展示出来。大家都懂了,就可以远离癌症!起码,我们要客观地对待癌症的现实状况。只有明白得透彻,才能清醒得彻底。然后,重新选择应该走的预防癌症之路。

那么,癌症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呢?

全世界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760 万,全世界约有1270 万癌症患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癌症新增例数达56%,据推测到2020 年前,全球癌症发病率将增加50%,即每年将新增1500 万癌症患者。不仅如此,癌症的死亡人数也在全球迅勐上升。其发病呈现的新特点是:以发展中国家高发癌症为特点的上消化道癌症居高不下,而以发达国家高发癌症为特点的肺癌、结肠直肠癌及乳腺癌等也在迅速上升。其中肺癌发病率男性上升了159%,女性上升了122.6%。

纪小龙提醒
国际抗癌联盟发佈的资料显示,2008 年,全球有1270 万人患癌,死亡人数高达760 万。世界范围内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比爱滋病、疟疾和结核病加起来还要多。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30 年,每年将出现2600 万新增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 万,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癌症肆虐的「重灾区」。

癌症是所有恶性肿瘤的总称。目前已经知道,不仅人类患癌症,动物、植物也有癌症;不仅现代人有癌症,古代人也有癌症;不仅常见器官可以发生癌症,人体所有部位、器官、组织都可能发生癌症。

从有记载的历史来看,癌症已经陪伴了人类数千年之久。癌症肆虐横行在人体的每一个部位,从大脑到各个器官,从表皮到骨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能预知哪个人一定能患癌症,哪个人一定不患癌症。甚至也不能确定,哪种癌一定能治好,哪种癌一定治不好。目前採用的所有医学方法,对癌症都还是「小打小闹」,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癌症是一个病吗?它是从哪儿来的呢?有的人得的是肺癌,有的人得的是肠癌,有的人则是胃癌……身体里面是怎么长出癌来呢?癌症是从外面某一个病原体(致病因子)导致的吗?还是身体里自己产生、变化来的呢?

当然你们不是医生,不是学医的,不可能了解得那么透彻。但是,我想有一个简单方法,可以使你脑子里马上就会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我们村周围有大大小小的池树干上突出来的「肿瘤」。塘,每个池塘都是有一池塘水。你想,能看得见的最小的水是什么?是一「滴」水。池塘里的水,是由一滴一滴的水汇合而成的。这是眼睛能看见的,水的最小的单位。我们再打一个比方:各种房子,有平房、有高楼、有瓦房、有草房……房子基本单位是什么呢?是砖头。房子是由砖头砌起来的。

但人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大家想过没有?人有五脏六腑,有鼻子、眼睛……一个人的身体这么大,五十多公斤,甚至一百公斤。他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人体最小的单位叫细胞。人是由细胞组成的。不管你是什么种族,也不论你有多胖多瘦、男人女人,基本单位都是细胞,这是我们要有的第一个基本概念。好了。我们知道人是由细胞组成的,那么癌症是什么呢?癌症,就是你原来身体里正常的细胞,突然一下子,「蹭」地一下,变成了癌细胞。然后,一个癌细胞出来以后,就1 个变2 个,2 个变4 个,4 个变8 个,我们叫倍数的分裂。一分为二,这样倍数增加。数目增加怎么样?不就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了嘛!

用户评价

评分

「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這本,我會注意到,完全是因為我一個從事護理工作的表姊大力推薦。她說,很多病人在確診癌症後,才開始急著想了解這疾病,但那時候往往已經太晚了。她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而且了解癌症的相關知識,也能幫助我們在面對疾病時,更有信心和準備。聽她這麼一說,我才覺得,也許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訊。 我對於醫學知識的了解,大概就停留在「大學通識課」的程度,很多東西都是聽過,但沒有深入研究。我平常對健康是蠻在意的,也經常聽一些健康講座,但聽完之後,總是覺得好像懂了一些,又好像什麼都沒懂。很多時候,講座裡會提到一些醫學名詞,或是比較深層的生理機制,聽起來就很燒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比較輕鬆、易懂的方式,把這些複雜的知識解釋清楚。 我特別好奇,這本書在「心理層面」的探討會不會比較深入。畢竟,癌症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疾病,對病患及其家屬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面對癌症的恐懼、如何建立正向的心態,以及如何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希望的建議?我也想知道,書中對於「罹患癌症後」的照護和康復,有沒有一些實用的資訊,讓大家在不幸面對時,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评分

這本「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要直接給你一份「避癌指南」,讓我一開始有點猶豫。畢竟,我總覺得癌症這個話題太專業,太遙遠,好像離我的生活很近,又好像離得很遠。但奇怪的是,每次看到親朋好友在討論這本書,眼神裡總會閃過一絲期待,好像它藏著什麼神奇的解方。所以我忍不住跟風買了一本,想說,反正現在人人都很注重健康,多了解一點總沒錯。 我個人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度不高,平常能聽懂的,大概就是電視上的健康節目,還有藥局藥師的叮嚀。但有時候,醫學節目講的太深入,或是太過專業的術語,常常讓我聽得一知半解,最後只是機械式地記住一些「多吃OO,少吃XX」的結論,卻不明白背後的原理。這讓我常常感到挫敗,覺得自己好像永遠都在健康知識的門外徘徊。 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對於「早期發現」這塊,有沒有什麼深入的講解。除了大家熟知的定期健康檢查,有沒有更細緻地描述,身體出現哪些「微小」的變化,可能就是癌症的警訊?像是皮膚的痣、排便習慣的改變、或是莫名的疲勞感,這些聽起來好像都很平常,但如果能知道背後可能代表的意義,也許就能更早警覺。我也很好奇,書中對於「基因」和「遺傳」在癌症發生機率上的角色,有沒有更清楚的說明,讓大家了解自己在這方面的風險程度。

评分

「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這本書,說實話,當初看到書名時,覺得有點過於直接,甚至帶點聳動,心裡想著「現代人哪有不關心癌症的?」,但又覺得「癌症」這個話題實在太沉重,不太想主動去接觸太多負面的資訊。不過,身邊的朋友陸陸續續都分享了這本書,大家口中的評價也五花八門,有人說「很有幫助,讓人更了解自己身體的警訊」,也有人說「看完後反而更擔心了」,這種兩極化的反應,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本身不是醫學背景出身,平常對於身體的保健,多半是靠著網路上的零星資訊,還有親友間的經驗分享,總覺得像是拼湊碎片,缺乏系統性。有時候看到新聞報導,突然冒出一個新的癌症篩檢方法,或是某個食物被說成是「抗癌聖品」,隔沒多久又被推翻,真的讓人無所適從。所以,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夠清楚、有條理地解釋癌症相關知識的書,不只是告訴大家「要注意什麼」,更能深入淺出地解釋「為什麼要注意」、「如何預防」,甚至在「面對時」該有什麼樣的心態。 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在「預防」的部分,有沒有提供一些實質且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建議。像是飲食習慣的調整,除了大家都知道要多吃蔬果,有沒有更具體的建議?例如,哪些食物的營養成分對於提升免疫力特別有幫助?或者,哪些烹調方式可以保留最多的營養素,又避免產生有害物質?再者,生活習慣的部分,除了運動,壓力管理、睡眠品質這些聽起來比較抽象的議題,是否也有具體的練習或方法可以參考?我總覺得,如果能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改變,也許真的有機會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评分

「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這本書,我大概是聽我媽媽提起兩三次後,才真正把它列入購物清單。她之前經歷過親戚罹癌的過程,每次提起,總帶著一股心疼和無力感,也因此對癌症的話題特別關注。她常說,要是早點知道多一點,或許結果會不一樣。我平常雖然不是特別擔憂健康問題,但畢竟是長輩的心聲,加上她對這本書的態度比較「慎重」,讓我也跟著有點在意起來。 我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基本上處於「知道有這麼回事,但具體細節不清楚」的階段。比如說,我知道抽菸會致癌,但具體是哪些致癌物質,它們又是如何破壞我們身體的細胞,我就說不上來了。所以,我常常覺得,很多健康建議,聽起來都像是「告誡」,而不是「科學的解釋」,少了一點說服力。我希望能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扎實地理解癌症的發生機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的表面。 我特別期待的是,書中對於「癌症的種類」以及「不同癌症的致病因子」是否有更詳盡的介紹。因為我感覺,很多人對於癌症的認知,都停留在一個籠統的概念,覺得「就是一個壞東西」。但實際上,癌症的種類有這麼多,致病原因和預防方法也可能大不相同。例如,肺癌、大腸癌、乳癌,這些聽起來就很有差別,不知道書中會不會針對這些常見的癌症,有比較深入的探討,讓讀者能夠對症下藥,更精準地做好預防。

评分

「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這個書名,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覺得「嗯,很有企圖心」,但同時也讓我有點卻步。畢竟,癌症這種病,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難預防,而且「不讓它找上你」聽起來有點像是在打廣告,會不會內容不夠紮實?不過,我身邊有幾個讀醫藥相關科系的朋友,他們都推薦這本書,說內容還算嚴謹,而且資訊蠻新的,這才打消了我的一些疑慮。 我本身算是對醫學知識比較好奇的人,平常也會看一些科普雜誌,但有時候,對於一些疾病的解釋,還是會覺得隔靴搔癢。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知道「結果」,卻不明白「過程」。比如說,為什麼有些癌症跟飲食有關,有些又跟環境有關?為什麼有些治療效果很好,有些卻很難對付?這些背後的原因,往往是我們比較難觸及的。 我最想從這本書裡學到的,是如何「科學地」評估自己的風險,以及「有策略地」進行預防。我不太想被一些過時或是不準確的訊息誤導。例如,網路上常常流傳一些「超級食物」的說法,但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又或者,有些生活習慣的建議,聽起來很健康,但其實對於某些特定族群反而有害?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比較客觀的健康認知系統,能夠更有效地判斷哪些資訊是真的有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