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癌症,才会害怕;
害怕癌症,才会把它当作绝症。
倾听肿瘤专家「与癌对话」的种种方法,或许你能活得更久、更快乐。
认识癌症、了解癌症、预防癌症、战胜癌症的第一本书。
永远记住,一旦癌细胞被最早发现、最早治疗,它就能恢复为健康、正常的细胞。
【听专家讲癌症】
——癌症成因深刻剖析,治疗原理透彻解读,征兆症状细致描述。
【给自己当医生】
——熟知癌症常识,掌握预防要领,坚持防癌行动。
如果身体健康是一笔财富的话,远离癌症佔了这笔财富的大部分。
专家出招,让癌症远离你。
学会防癌,才有资格谈健康。
纪小龙寄语:
◇我们提倡健康体检,早期的肿瘤,要治好很简单。
◇对生命来说,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而癌症,你却是可能避免的。
◇在这个充满污染、竞争和纷乱嘈杂的大千世界里,应该如何保护个人的健康呢?
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死于癌症,另外四个人不是癌症。那么我们谁能够倖免?谁是那四个幸运者,谁是那一个不幸者,你想过没有?
作者简介
纪小龙
1952年出生于江苏句容县白兔村。
1969年入伍在陆军第114师医院当过卫生员、卫生班长、代理排长、技术员。1978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
1981年肿瘤病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开始担任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医师。
1986年晋升为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1987年在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一年。
1992任主任医师、教授。
1993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
1997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任访问教授。
2003调武警总医院
编辑序
懂癌,才能防癌
「谈癌色变」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特点。一旦听到亲戚、朋友有人得癌,各种难以化解的心情就会同时涌上心头:震惊、不敢相信、无奈、同情、沉重、窒息……百感交集之下,又会出现各种表现:嚎啕大哭、束手无策、彻夜难眠、东奔西跑……;最难过的还是患者本人,「癌症」二字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无论是谁,再坚强也会瞬间崩溃,然后打起精神辗转于各个医院,做过多番检查,在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后,强装笑脸或是面露愁容,听从着命运的安排。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的,只有得良性肿瘤的患者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他在担心害怕中通过手术治癒了;恶性肿瘤(癌症)患者在家人的善意谎言中,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人世。
只要是肿瘤,良性也好,恶性也好,都会让许多人经历不平常的心理历程,都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而这些变化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非当事人对于别人得癌总会说:他怎么那么倒楣啊?因为我们都认为得癌症的机率很小,谁要得了只能自认倒楣。其实对得癌的正确理解是:癌症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机率很小,但每个人却都有得癌的机率。在目前的医疗水准之下,我们还太稚嫩去对付癌症了,这种情况之下,懂癌、防癌是不是变得至关重要了呢?
千万不要怀疑,癌症的预防是完全有可能的。癌细胞并不是突然长出来的,它的形成至少要经历3 到5 年,甚至10 年。最令人担心和惋惜的就是你不知道这些防癌策略,即使知道了又迟迟不肯行动起来。
纪小龙是着名的肿瘤专家,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这本书凝聚了他多年的经验和血汗,可做为我们抵抗癌症强而有力的工具。
书中涉及到了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认真阅读完这本书,就可以解决你对癌症的所有疑云。此外,这一份健康知识会让你和家人的生命多一层防护衣。
作者写此书时完全从读者角度考虑。文中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医学门外汉也完全可以领悟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在医院看病时你是不是经常有这种感觉:对医生说的话似懂非懂。这本书的讲解会让你顿悟并不禁感慨:医学原理原来如此简单!此外,本书清晰明了的小标题能明示该小节的主要内容,读者无需从头到尾通读就可找到自己最想要的知识。作者对癌症客观评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它的危害性,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癌症面貌,这也是这本书的特点,是作者高度责任心的表现。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预防癌症,作者也概括了许多法则,例如他建议40 岁以上的人每5 年都去查一查胃镜,这不是毫无根据地乱说的,胃内部的空间是很大的,里面长肿瘤不会压迫到神经,所以一般都不会痛,在悄无声息中它可能就长大了;他还建议后腰痛的人要谨防肾癌;女性要经常摸一摸自己的乳房;孩子经常腿痛要小心骨癌……所有这些都是癌症的预防针,只要一个简单的举动就能换来不一样的人生。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对生的渴望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难。医学哪天可以轻松应对癌症还是个未知数,但我们为了自己的健康可以做很多却是已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作者的一番心血,学会重视身体的每个信号,保护自己,爱惜自己,让癌症无机可趁!
作者序
面对癌症,医生永远是无奈的。
生、老、病、死何时了,癌症知多少?
四季交替,万物更新,生命在自然的变化中延续,人类、动物、植物等构成了一幅生命的自然画卷。人类在这幅画卷中完成了由原始向现代的转变。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因素,在这幅画卷中添加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疾病由此产生了。伴随科技的进步,自然环境平衡的日益破坏,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癌症已逐步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无数的个体想过无数的「躲避」癌症的「高招」,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个是理想的肯定效果。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说到病理学,人们了解得不多。在国外叫doctor’s doctor,就是「医生的医生」。因为我们每天干的活,都是给医院里每一个科的医生回答问题。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我们每人都有一台可以放大一千倍的显微镜,帮我们看到病人身体里细胞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认识疾病。
我对癌症的兴趣,从70 年代上医学院时候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40 多年了。开始的时候头脑里充满了幻想和热情。我认为,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研究癌症,总能研究出名堂来吧! 1978 年国家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我就直奔癌症研究去了。搞了半天,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每个新方法一出来,我就去研究一阵,最后一个个都失败了。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人类的进步不大,至今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性的重大进展。
我感觉最悲惨的一个病例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国中学生,送到医院时癌症已经全身转移、扩散了。孩子不明病情,还想回去上学。
我去查房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就问:爷爷,我什么时候能够上学啊?
我怎么回答?我如实告诉他?面对这么幼小的一个生命,我怎么能说得出口?我如果隐瞒,等这个孩子到了最后阶段,就会知道我是在说假话。我再去看他,他还能信任我吗?任何恶性肿瘤,到了中晚期的时候,你还试图把癌细胞杀死以控制抑或治癒癌症,这个思路本身就有问题。癌细胞是杀不死的!你不要指望透过医学的办法,来解决你的癌症问题。那么要用什么办法呢?我打个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个种子,你的身体就是一片土壤。这个种子冒芽不冒芽,长大不长大,完全取决于土壤,而不是取决于种子。种子再好,土壤不适合,它绝不会长出来。怎么改善这个土壤?这是现在研究的课题。
我们提倡健康体检。早期的肿瘤,要治好很简单。问题是怎么发现。傅彪最后也到我那里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数都经历了B 肝或者C 肝,然后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细胞变成癌要5 到10 年!肝脏受到攻击,癌细胞1 个变2 个、2 个变4 个,像小芽冒出来一样,然后一点一点地长大。你每过半年查一次的话,它绝不会长成两三公分的肿瘤!只要提前治,在两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
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这样的案例,如果提前诊治,不要老说工作忙,是完全有办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时候,已经没办法控制了。他的肝脏切下来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时别人还骂我说:人家手术以后不是好好的嘛!你怎么说人家活不长?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长。他的癌细胞像撒芝麻一样,在肝脏里舖天盖地到处都是,怎么能活得长?有人说换肝就可以了。癌细胞很聪明,肝癌细胞最适合生长的环境是肝脏,肝脏里面长满了,它就跑别的地方去了,等你换了一个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细胞又会跑回来!没有办法的!
我们有责任早期发现肿瘤、早期治疗。如果是晚期,我建议针对生存品质去努力,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针对晚期癌症的治疗不需要做,因为没有用。
「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這本,我會注意到,完全是因為我一個從事護理工作的表姊大力推薦。她說,很多病人在確診癌症後,才開始急著想了解這疾病,但那時候往往已經太晚了。她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而且了解癌症的相關知識,也能幫助我們在面對疾病時,更有信心和準備。聽她這麼一說,我才覺得,也許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訊。 我對於醫學知識的了解,大概就停留在「大學通識課」的程度,很多東西都是聽過,但沒有深入研究。我平常對健康是蠻在意的,也經常聽一些健康講座,但聽完之後,總是覺得好像懂了一些,又好像什麼都沒懂。很多時候,講座裡會提到一些醫學名詞,或是比較深層的生理機制,聽起來就很燒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比較輕鬆、易懂的方式,把這些複雜的知識解釋清楚。 我特別好奇,這本書在「心理層面」的探討會不會比較深入。畢竟,癌症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疾病,對病患及其家屬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面對癌症的恐懼、如何建立正向的心態,以及如何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希望的建議?我也想知道,書中對於「罹患癌症後」的照護和康復,有沒有一些實用的資訊,讓大家在不幸面對時,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评分這本「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要直接給你一份「避癌指南」,讓我一開始有點猶豫。畢竟,我總覺得癌症這個話題太專業,太遙遠,好像離我的生活很近,又好像離得很遠。但奇怪的是,每次看到親朋好友在討論這本書,眼神裡總會閃過一絲期待,好像它藏著什麼神奇的解方。所以我忍不住跟風買了一本,想說,反正現在人人都很注重健康,多了解一點總沒錯。 我個人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度不高,平常能聽懂的,大概就是電視上的健康節目,還有藥局藥師的叮嚀。但有時候,醫學節目講的太深入,或是太過專業的術語,常常讓我聽得一知半解,最後只是機械式地記住一些「多吃OO,少吃XX」的結論,卻不明白背後的原理。這讓我常常感到挫敗,覺得自己好像永遠都在健康知識的門外徘徊。 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對於「早期發現」這塊,有沒有什麼深入的講解。除了大家熟知的定期健康檢查,有沒有更細緻地描述,身體出現哪些「微小」的變化,可能就是癌症的警訊?像是皮膚的痣、排便習慣的改變、或是莫名的疲勞感,這些聽起來好像都很平常,但如果能知道背後可能代表的意義,也許就能更早警覺。我也很好奇,書中對於「基因」和「遺傳」在癌症發生機率上的角色,有沒有更清楚的說明,讓大家了解自己在這方面的風險程度。
评分「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這本書,說實話,當初看到書名時,覺得有點過於直接,甚至帶點聳動,心裡想著「現代人哪有不關心癌症的?」,但又覺得「癌症」這個話題實在太沉重,不太想主動去接觸太多負面的資訊。不過,身邊的朋友陸陸續續都分享了這本書,大家口中的評價也五花八門,有人說「很有幫助,讓人更了解自己身體的警訊」,也有人說「看完後反而更擔心了」,這種兩極化的反應,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本身不是醫學背景出身,平常對於身體的保健,多半是靠著網路上的零星資訊,還有親友間的經驗分享,總覺得像是拼湊碎片,缺乏系統性。有時候看到新聞報導,突然冒出一個新的癌症篩檢方法,或是某個食物被說成是「抗癌聖品」,隔沒多久又被推翻,真的讓人無所適從。所以,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夠清楚、有條理地解釋癌症相關知識的書,不只是告訴大家「要注意什麼」,更能深入淺出地解釋「為什麼要注意」、「如何預防」,甚至在「面對時」該有什麼樣的心態。 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在「預防」的部分,有沒有提供一些實質且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建議。像是飲食習慣的調整,除了大家都知道要多吃蔬果,有沒有更具體的建議?例如,哪些食物的營養成分對於提升免疫力特別有幫助?或者,哪些烹調方式可以保留最多的營養素,又避免產生有害物質?再者,生活習慣的部分,除了運動,壓力管理、睡眠品質這些聽起來比較抽象的議題,是否也有具體的練習或方法可以參考?我總覺得,如果能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改變,也許真的有機會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评分「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這本書,我大概是聽我媽媽提起兩三次後,才真正把它列入購物清單。她之前經歷過親戚罹癌的過程,每次提起,總帶著一股心疼和無力感,也因此對癌症的話題特別關注。她常說,要是早點知道多一點,或許結果會不一樣。我平常雖然不是特別擔憂健康問題,但畢竟是長輩的心聲,加上她對這本書的態度比較「慎重」,讓我也跟著有點在意起來。 我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基本上處於「知道有這麼回事,但具體細節不清楚」的階段。比如說,我知道抽菸會致癌,但具體是哪些致癌物質,它們又是如何破壞我們身體的細胞,我就說不上來了。所以,我常常覺得,很多健康建議,聽起來都像是「告誡」,而不是「科學的解釋」,少了一點說服力。我希望能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扎實地理解癌症的發生機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的表面。 我特別期待的是,書中對於「癌症的種類」以及「不同癌症的致病因子」是否有更詳盡的介紹。因為我感覺,很多人對於癌症的認知,都停留在一個籠統的概念,覺得「就是一個壞東西」。但實際上,癌症的種類有這麼多,致病原因和預防方法也可能大不相同。例如,肺癌、大腸癌、乳癌,這些聽起來就很有差別,不知道書中會不會針對這些常見的癌症,有比較深入的探討,讓讀者能夠對症下藥,更精準地做好預防。
评分「不讓癌症找上你:癌症知多少」這個書名,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覺得「嗯,很有企圖心」,但同時也讓我有點卻步。畢竟,癌症這種病,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難預防,而且「不讓它找上你」聽起來有點像是在打廣告,會不會內容不夠紮實?不過,我身邊有幾個讀醫藥相關科系的朋友,他們都推薦這本書,說內容還算嚴謹,而且資訊蠻新的,這才打消了我的一些疑慮。 我本身算是對醫學知識比較好奇的人,平常也會看一些科普雜誌,但有時候,對於一些疾病的解釋,還是會覺得隔靴搔癢。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知道「結果」,卻不明白「過程」。比如說,為什麼有些癌症跟飲食有關,有些又跟環境有關?為什麼有些治療效果很好,有些卻很難對付?這些背後的原因,往往是我們比較難觸及的。 我最想從這本書裡學到的,是如何「科學地」評估自己的風險,以及「有策略地」進行預防。我不太想被一些過時或是不準確的訊息誤導。例如,網路上常常流傳一些「超級食物」的說法,但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又或者,有些生活習慣的建議,聽起來很健康,但其實對於某些特定族群反而有害?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比較客觀的健康認知系統,能夠更有效地判斷哪些資訊是真的有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