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医师来不及告诉你的12个身心自疗法

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医师来不及告诉你的12个身心自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身心健康
  • 自愈力
  • 情绪疗愈
  • 心理健康
  • 医学科普
  • 健康生活
  • 压力管理
  • 医师建议
  • 替代疗法
  • 自我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是否很容易紧张焦虑,压力一大就偏头痛、拉肚子?还是常常情绪低落,容易胸闷、全身无力?甚至有长期失眠、慢性疼痛、各种慢性疾病?如果你看了许多医生却找不到原因,调整饮食、吃药,症状还是没有改善,请小心,这些身体症状很可能是「心病」所引起的!

  研究发现,压力会导致心脏病、降低身体的抵抗力;情绪失调也会诱发心脏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由此可知:「身心是一体的!」小到疲倦、头痛、失眠等「亚健康」常见的症状,大到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其实受到情绪、认知、性格等心理状态很大的影响。

  在台湾,一般人都知道身体有病痛要看医生,但是对于心理健康却很容易忽略,包括心情沮丧、压力爆表引起的身心症;人际冲突、自尊低落造成忧郁症等源头在心理的「心病」,却不知该怎么医,是否寻求谘商师或是精神科医师的协助,也常常无法跨出第一步。

  根据中研院统计,1990年到2010年这二十年间,台湾人罹患焦虑症与忧郁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盛行率,从12%变成24%,整整增加了一倍,连自杀率也上升了一倍之多!成为社会一大隐忧。

  其实,不论是身心症引发的长期失眠、剧烈疼痛、各种慢性病,或是人际冲突、缺乏人生目标、自信心低落引发的焦虑症、恐慌症、忧郁症,都可以透过精神科治疗、心理谘商以及「身心疗法」,来改善身心失衡的状况,重拾健康。

  本书作者渡部典子,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及临床心理师,长期在美国的医院中担任心理谘商师。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在书中介绍了12种「心病的处方笺」,像是:唿吸法、正面思考、艺术治疗、写日记、冥想、音乐疗法等,在美国医疗现场中,常被应用在正统医疗和心理谘商中的「身心疗法」(强调身心一体,以回复整体健康为目的治疗法),并分享了许多成功案例,包括:

  「十年来一直饱受『纤维肌痛症』剧烈疼痛所苦的茱莉亚,自从每週进行三次『唿吸训练』后,不但止痛药的用量减少,併发的忧郁症也改善了。」

  「原本跟同事相处不好,常爆发冲突,痛苦得想辞掉工作的纱真,运用『正面思考』的步骤,从此不再为人际关系所苦,重拾工作热情。」

  更难得的是,这些身心疗法也能自己在家DIY,而且简单易上手!例如「认知行为疗法」7步骤,可以治疗忧郁症、改善人际冲突,帮助你正面思考,上述纱真的案例就是利用:

  步骤1:把焦点放在希望解决的问题上(希望和同事建立良好关系,不再心情低落)
  步骤2:觉知脑中的刻版印象(原来自己觉得同事很傲慢,根本懒得理他) 
  步骤3:了解自己的感觉(一想到那位同事就感到讨厌和放弃的情绪)
  步骤4:重新审视刻板印象是不是正面的(原来自己对同事有许多负面成见,对方应该也会感觉到吧?难怪关系越来越糟)
  步骤5:想像採取正面思考行动的感觉(原有的彼此紧张感减轻了)
  步骤6:建立行动计画(不论同事用什么态度,自己都尽量不出现负面反应)
  步骤7:开始行动(正面回应同事之外,避免思绪整天受影响,参加了瑜伽课程、健行活动)

  像这样,本书透过成功案例分享,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介绍,让这些身心疗法成为人人可以DIY的自助步骤,是一本一看就懂、好用有效的身心疗法入门书,帮助你轻松减轻疼痛、纾解压力、改善忧郁、远离疾病,让身心更健康!

书籍特色

  (一) 一看就懂的身心疗法最佳入门书:
  不健康的源头,可能在于你的坏心情!书中引用丰富的科学实证,有力地说明负面的情绪、性格、认知等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像是有慢性疲劳感的忧郁症患者,血液较黏稠,因此动脉容易发炎,也容易引发心脏病;而情绪失调也会诱发肥胖、高胆固醇等疾病。由此可知,要重拾身心的整体健康,要从改变「心情」下手。书中介绍的身心疗法,大多已在美国的各个医院和心理谘商机构与正规疗法合併使用,不管是舒缓疼痛或是减轻忧郁、稳定情绪各方面,都得到惊人的成效,是治疗「心病」最佳的选择!

  (二) 提供12种「心病」有效处方笺:
  心病还要「心药」医!书中介绍了唿吸法、艺术治疗、音乐疗法、冥想、祈祷、日照等12种身心疗法,并提供医疗现场真实的成功案例和作者的亲身体验。像是20几年来忍受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患者,在祈祷了5分钟后,肌肉僵硬指数奇蹟似地降到了正常范围;因丧偶而沉溺在悲伤忧郁情绪中的患者,每天早上固定晒太阳20分钟,竟慢慢走出悲伤的阴霾;而有忧郁症状的患者,透过写日记,也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改善忧郁症状的成效。

  (三) 人人都可DIY,轻松易上手:
  想要运用身心疗法舒缓疼痛、减轻忧郁、纾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真的很简单!书中透过清楚明了的理论说明、真实的第一手临床案例、简易的DIY步骤,让你快速掌握重点、立即行动!不需要别人的辅助,就能自己在家进行。更有贴心小提醒,例如:艺术治疗的重点是借由手做、画画,消除累积在内心的情绪和负面经验,作品的美丑不重要;写日记来整理自己,比起「写了多长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定期」书写等等。除了饱受病痛和情绪所苦的患者能从中找到身心恢复的契机以外,专业的医疗和谘商人员,也能运用更好的方法,帮助患者重拾健康。

作者简介

渡部典子

  临床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师

  生于东京。任职航空公司10年,之后与家人于1986年迁居美国。在洛杉矶日商企业服务的同时,取得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之后陆续完成硕士与博士学位(PsyD)。先后在大型综合医院与谘商中心看诊,数年前自行开业,为忧郁、焦虑、人际关系问题、跨国婚姻问题而烦恼的人提供谘商治疗,并举办精神疾病相关讲座。

  证照:美国加州临床心理师执照(PSY 22509)
  网址:www.norikowatanabe.com

探寻生命深处的和弦:一部关于自我觉察与内在疗愈的指南 书名:生命的低语:觉察的旅程与内在的疗愈 作者:[请自行填充作者名]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医学专著,亦非晦涩的哲学思辨,而是一场深入个体生命体验的旅程。它致力于引导读者放下对外部权威和即时解决方案的依赖,转而探索和倾听身体与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低语”。通过一系列精妙设计的实践路径,本书旨在唤醒读者与生俱来的自愈潜能,揭示“觉察”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强大力量。 在信息爆炸、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我们习惯于用忙碌来填补空虚,用外界的喧嚣来掩盖内心的不安。我们渴望健康,却常常只关注表面的症状;我们追求幸福,却不清楚幸福的源头究竟在何方。《生命的低语》拒绝提供任何万能的药方或快捷的技巧,它提供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一种与自我深度连接的方法论。 本书的核心在于“觉察力”的培养。这种觉察并非单纯的“知道”,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不带评判的“在场”。我们探讨如何通过有意识地呼吸,如何通过细致地感知日常触觉、味觉、嗅觉,如何通过重塑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来重建身心系统的平衡。 第一部分:倾听身体的语言——从反应到回应 身体是心灵最忠实的记录者。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身体感知的复杂性。我们不会讨论任何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而是着重于“感觉”本身: 1. 触觉的智慧:皮肤下的对话。 探讨皮肤作为人体最大器官,如何接收和编码环境信息。内容包括如何通过有意识地触摸日常物品(如木材、石头、织物),来稳定神经系统,实现瞬间的“锚定”。这是一种纯粹基于感官体验的减压方式,与任何心理疗法或生理学知识无关。 2. 呼吸的韵律与自由。 呼吸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但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深呼吸技巧”或“肺活量训练”。我们关注的是,呼吸模式如何反映当下的情绪状态,以及如何通过微调呼吸的节奏(例如,观察呼气结束后短暂的停顿),来邀请身体进入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放松状态。这是一种对生命自然节奏的尊重,而非刻意的控制。 3. 运动的本真:非功利性的移动。 避免提及任何健身计划、卡路里消耗或塑形目标。我们探讨的是身体在移动中所体验到的纯粹的“流动感”。如何仅仅为了感受肌肉的伸展、关节的润滑而移动,以此重塑个体与自身躯体的关系,将身体视为一个值得探索的内在景观,而非需要被管理的工具。 第二部分:心智的田野——重构内在叙事 心智的运作往往受制于无意识的剧本。本部分旨在提供一套工具,用以温和地审视并松动那些限制我们体验自由的思维定式,完全避开对任何精神障碍或具体心理创伤的讨论。 1. 叙事的解构:故事与事实的界限。 我们探索的不是“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是“这个想法此刻正在你心中产生了什么样的物理感受?”。通过练习将头脑中的“故事”(例如,“我总是做不好”)转化为纯粹的“信息”(例如,“此刻我感知到胸口有一种紧缩感”),从而建立起思维与体验之间的安全距离。 2. 专注力的培养:聚焦“当下”的质地。 这里的专注力训练,是一种对“分心”的接纳,而非对“分心”的抗拒。当思绪飘走时,我们练习的不是如何立刻拉回,而是如何温和地注意到“哦,我的思绪去了一个地方”,然后将注意力拉回眼前正在进行的活动(如阅读这一段文字时的眼球运动、理解词义时的认知过程)。这种对过程的关注,本身即是一种内在的稳定力量。 3. 情绪的接纳:作为能量的流动。 情绪被视为一种自然发生的能量信号,而非需要被分类为“好”或“坏”的标签。书中提供的练习侧重于“标记”情绪的物理特征(例如,愤怒是灼热的、悲伤是沉重的),而非去分析情绪的成因。这是一种在不被情绪淹没的情况下,观察其自然消散的过程。 第三部分:环境的共振——连接外部世界 我们的内在状态与外部环境是相互渗透的。本部分探讨如何通过有意识地互动,来增强个体的生命活力和环境的和谐感,完全侧重于体验层面,与环境科学或社会学无关。 1. 光影的感知:空间中的存在感。 引导读者有意识地去观察一天中光线的细微变化,以及不同光照下物体的立体感。这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非线性体验,通过对自然光影的细微捕捉,来感受生命的周期性,而非关注时间管理。 2. 声音的织锦:背景与前景。 学习区分环境中的“背景噪音”和“前景信息”。我们不讨论如何消除噪音,而是如何有意识地选择“倾听”的焦点。例如,选择去倾听房间内冰箱运作的低频嗡鸣,而非试图忽略它,以此来拓宽听觉的舒适区。 3. “留白”的艺术:空白空间的价值。 探讨在生活结构中刻意保留“未被计划”的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性。这种留白并非为了做更多的事情,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心灵可以自主“组织”和“整合”的内在区域。它关乎如何享受“无所事事”的纯粹状态,而非将其视为一种生产力的损失。 总结:内在的导航系统 《生命的低语》是一本关于“如何存在”的手册。它不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来达到某个外部标准,而是邀请你发现自己内在已有的“导航系统”。通过细致入微的自我觉察和对生命基本元素的重新体验,读者将学会信任自己身体发出的最原始、最诚实的信号,从而在日常生活的复杂性中,找到一种稳定、自洽且富有韧性的内在平衡。这是一场关于“成为自己”的深度探索。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导读
前言

第1章  唿吸法
懂唿吸,疼痛不再要人命

疼痛治疗∕唿吸训练∕改善唿吸与健康的关系∕茱莉亚女士的案例------人生变得完全不同∕优吉先生的案例------终于不必再吃抗忧郁药∕我的个人经验------再也不用靠药物舒缓头痛了
◎「唿吸训练」DIY

第2章  正面思考
跟「消极」小恶魔说掰掰

什么是「正面思考」?∕「认知行为疗法」是正面思考的基础∕艾蜜莉女士的案例------摆脱无力感,积极追求新目标∕纱真女士的案例------不再陷入人际关系的泥淖
◎「正面思考」DIY

第3章  艺术治疗
动动手,心的冰山就融化

一般性疗法∕艺术治疗的重点∕大手牵小手,一起动手做!∕大卫小朋友的案例------对同学施暴的情形明显改善∕艺术治疗的效果
◎「艺术治疗」常用的媒介

第4 章  探索生命目标
忧郁不再勾勾缠

人生目标与忧郁症的关系∕忧郁症与心脏病的关系∕「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尤雅女士的案例------远离忧郁,寻找工作第二春∕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的另一个出路

第5章  运动
活在当下的快乐丸

哈佛大学的一篇报告∕运动与情绪的关系∕什么样的运动能带来好心情?∕我的个人体验------腰痛和压力都不见了∕胜先生的案例------运动让我顺利回归职场

第6章  提升自尊心
低自尊有害身心健康

何谓「自尊心」?∕自尊心与自信的关系∕「低自尊」有害健康∕尤玛女士的案例------脱离自杀阴影,勇敢展开新生命∕不要过度批判自己∕如何列出自己的优点?∕替自己加油∕勇敢做自己∕设定几个小目标

第7章  写日记和写信
帮坏情绪做个总整理

心理健康如何测量?∕「日记」的效用∕雅普莉女士的案例------日记消化了内心的怨恨∕文章内容与心理的关系∕「写信」的作用∕琉璃小姐的案例------用信说出对父亲的愤怒和想念∕玛翁先生的案例------走出失恋痛苦,变得更坚强
◎「写日记」的注意事项
◎「写信给已逝者」的注意事项

第8章  冥想
脑袋放空,身心真轻松

历久弥新的自我锻鍊法∕美国的冥想疗法∕「冥想」的具体实践方法∕我的个人体验------真实感受平静的幸福感∕圭子女士的案例------不再有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冥想」DIY

第9章  日照
适度晒太阳,健康没烦恼

阳光的效用∕阳光与心理的关系∕小建先生的案例------走出丧偶的阴霾

第10章  音乐疗法
给心灵神奇的能量

音乐的效用∕音乐疗法∕金女士的案例------跳脱悲伤,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

第11章  幽默感和开口笑
原来大笑也能治病

笑与健康的关系∕笑的治癒力∕我的个人体验------和谘商者的关系更亲密∕白兰琪女士的案例------努力微笑让我远离忧郁

第12章  祈祷的力量
老天,这真是太神奇了

祈祷与日本人的关系∕「祈祷效果」的相关研究∕玛格莉特女士的案例------祈祷改善了关节炎的剧烈疼痛

后记
附录

图书序言

导读

提升身心健康的王道

  台湾人的身心健康已深陷低谷

  台湾目前的身心疾病,已经如同「心灵重感冒」般的普遍,怎么说呢?看看以下的数据就知道!国内精神医学权威郑泰安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针对台湾一九九○到二○一○年「常见精神疾病」的盛行率,进行了分析统计。这里所谓的「常见精神疾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s),泛指非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郁症等的忧郁症和焦虑症,佔所有精神疾病的九○%以上。根据上述的研究发现,近二十年来,台湾忧郁患者比例增加了一倍之多(自一九九○年的一一.五%上升至二○一○年的二三.八%),这个趋势和与同时期的全国失业率、离婚率以及自杀率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也预估到了二○二○年,全球十大「疾病与伤害」当中,忧郁症将排名第二,仅次于冠状动脉心脏病。从世界各国的研究可看出,忧郁症和焦虑症多见于女性、失业、单身、低教育程度或身体健康不佳的族群,可见大环境中的经济不稳定和收入不均,会提高精神疾病的风险。

  另外,由国内精神医学权威胡海国教授主持、笔者担任精神健康指数组召集人的「精神健康基金会」,自二○○二年起进行年度「全国精神健康指数调查」,针对影响精神健康的四大面向「心身健康」、「生活掌握」、「个人价值」、「家庭健康」加以评估。在二○一二年第八次调查结果,也发现国人自评心身健康困扰发生的频率陡增,像是「心身健康」面向的题目中,回答中低分盛行率超过三成者,依序为「动力不佳」三八.一%、「心情不佳」三七.三%、「记性不佳」三七.一3%、「感到烦燥」(焦虑紧张)三六.九%、「睡得不好」三五.四%、「和去年比不健康」三四.○共六项,与二○一○年中低分盛行率超过三成的题项共四项相比,增加了一.五倍之多;并且近半数(四三.四%)国人对未来没怀抱任何希望,显示台湾人的精神健康状况正在低谷徘徊。

  提升身心健康的十二个好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活在现代社会的你我,「生活压力已不可免」,那么,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进而让自己的智慧更成长,也就是强化现代脑科学更强调的「心理韧性」(Resilience)才是王道!由新自然主义公司出版的《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便提供了如何走这条王道的十二种符合脑科学、长保精神健康的好方法。

  像是现代社会因为生活中大大小小不同压力的堆叠,使得源出于心理疾病、却外显于身体感觉不适困扰的案例非常多,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研究,发现若能妥善学习书中第1章的「唿吸法」,可以有效地让情绪安定下来,治疗成效非常明显。又如第2章的「正面思考」,便是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美国宾州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的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教授所力推的「保脑首要之法」!正如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狄更斯在西元一八九五年发表的世界文学经典名着《双城记》,书中传颂至今、你我耳熟能详、充满智慧的文字------「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大伙儿面前应有尽有,大伙儿面前一无所有;大伙儿正在直登天堂;大伙儿正在直落地狱。」你我所要学习的,就是强化「危机便是转机」的正面信念!

    至于第3章所介绍的「艺术治疗」,对于不易以言语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小朋友,以及因为遭遇过严重创伤,不知该如何描述事情发生经过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患者来说,就是让他们的情绪得以舒缓的最好方式。书中还分别介绍了探索生命目标、运动、提升自尊心、写日记和写信、冥想、日照、音乐疗法、幽默感和开口笑、祈祷的力量等身心疗法,最难得的是,对于每一种疗法的进行方式,作者都用了成功的案例以及详细的步骤加以说明,相信读者看了一定能够立刻付诸实践。

  什么人适合看这本书?

  笔者强烈推荐以下的五大族群,透过此书获得良好的协助:
  一、自律神经失调,使得身体常常疼痛、不适,却检查不出毛病的「亚健康族」。
  二、长期依赖药物、饱受忧郁症、焦虑症、失眠障碍所苦的「精神障碍族」。
  三、被经济不景气、物价上涨等外在环境压得喘不过气的「高压族」。
  四、想要改善身心,寻求更有效健康法的「养生族」。
  五、从事身心健康相关治疗实务的「医疗和心理谘商人员」。

  当然,如果你运用书中「促进健康」的方法后,却仍然有明显失眠、焦虑、忧郁、压力感、身心不适的状况,这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运用正确精神医疗资源便很重要。建议你先到精神科专科医师开立的门诊就医,经过综合「生理、心理、环境」的科学评估(请参考附录1的「测一测,你的身心健康指数有多高?」)后,接着可能需要接受一些包括药物(有调整脑内分泌的事半功倍效果)、心理治疗(谘商、协谈、辅导)、家庭治疗(会谈、谘商、协谈)的疗程。另外,各县市都有心理卫生中心,当中就有具备专业证照的临床心理师与谘商心理师,有需求的读者可以在网站上查询,或者请精神科专科医师、心理卫生中心人员加以推荐。

  在这个充满不安感和不确定的年代,唯有找到适合的方法,好好强健自己的身心,才能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

杨聪才身心诊所院长
国防医学院兼任临床教授
杨聪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医师来不及告诉你的12个身心自疗法》光看就很有吸引力,感觉像是挖到了宝藏一样。我平时就很关注身心健康,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很多都讲得比较空泛,或者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听了也容易左耳进右耳出。这本《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给我的感觉是,它可能真的能提供一些切实的、可以直接上手的方法。尤其是“医师来不及告诉你的”这句话,简直太戳中了!感觉作者不是在卖弄学问,而是真心想把一些实用的、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干货”分享出来。我一直觉得,很多小毛病,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情绪和心理状态确实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的。压力一大,睡眠就差,然后各种不舒服就冒出来了。这本书如果能帮我找到疏解压力、调整心态的有效方法,那真是太棒了。而且“12个身心自疗法”听起来也很具体,不是那种模棱两可的说法,期待能从中找到适合我的那几招,真正做到“医病先医心”。

评分

老实说,拿到《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看看能不能有点新意”的心态。毕竟,关于身心健康的讨论实在太多了,很容易陷入窠臼。但翻开第一页,作者的文字就有一种很接地气的亲切感,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你我都能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把“身心自疗”说成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把很多潜在的、我们容易忽略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模式都点透了。比如,我之前总觉得自己睡眠不好,看了很多医生,也试过各种助眠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本书里就暗示,可能问题根源在于我白天的某些行为或者思维方式,而我却浑然不知。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觉得作者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理解读者的困境,并且能精准地找到问题所在。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看看这“12个身心自疗法”到底能带给我怎样的启发和改变。

评分

最近感觉身体总是这里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那种疲惫感和焦虑感却挥之不去。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也听了朋友的建议,尝试了一些养生的方法,但效果总是不太明显。《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及时雨。光看书名,就觉得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感受到的困惑——为什么身体总是会出状况?是不是真的和我的心情、压力有关系?“医师来不及告诉你的”这几个字,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特别之处,它可能隐藏着很多我们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或者是不被重视的健康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理解身心之间的奥秘,并且学习到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来达到身体的健康。尤其是我对书里提到的“12个身心自疗法”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真正做到内外兼修。

评分

拿到《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种直击痛点的叙事方式。感觉作者好像能读懂我心底的那些挣扎和疑惑。我一直认为,身体的很多不适,很多时候都不是孤立的,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只是我们缺乏去探索和理解的工具。《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医师来不及告诉你的12个身心自疗法》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没有贩卖一些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将“心”与“病”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提出“12个身心自疗法”,这让我看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自疗法”具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改善健康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学会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对话,理解它的语言,从而达到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身心平衡。

评分

我一直是个行动派,总觉得身体出现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医院看医生,开药吃药,然后希望能快速恢复。但慢慢地,我发现很多慢性病,或者是一些反复发作的小毛病,即使看了医生,吃了很多药,也总感觉治标不治本。《病由心生,医病先医心》这本书的名字就深深触动了我。它提出“医病先医心”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是不是我一直以来都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心理和情绪的健康,对身体的影响,我们常常低估了。这本书似乎在说,很多疾病的根源,或许就藏在我们内心的“症结”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心”和“病”联系起来的,并且提出了12种具体的“身心自疗法”。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练习,让我能够真正地从内心层面去疗愈自己,而不是仅仅依赖外来的药物和治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