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影像经典案例

胸腔影像经典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胸部影像学
  • 胸部X线
  • 胸部CT
  • 影像诊断
  • 临床案例
  • 呼吸系统疾病
  • 心血管疾病
  • 肺部疾病
  • 影像学教学
  • 胸腔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和这群年轻医师及团队长期的合作中,深感于影像学医师的负担很重,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作出更为精确的判断,实有赖医师们更为快速的经验累积。因此,与大家决定编着一本能适当提供需要从事胸腔医学的参考手册,也使他们在执行业务之中减少因为时间匆促而造成观察上的疏忽。

作者简介

刁翠美

  国立阳明大学部定副教授/国立国防医学大学临床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放射线部儿童及急诊科主任/罗东博爱医院放射诊断科顾问医师

李明勋

  罗东博爱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兼任讲师

周宜宏

  国立阳明大学部定教授/国立国防医学大学临床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放射线部超音波及乳房影像科主任

林伟群

  罗东博爱医院胸腔内科主治医师/国立阳明大学部定讲师

郭志纬

  罗东博爱医院胸腔内科主治医师

陈光裕

  罗东博爱医院胸腔内科主治医师

曾则凯

  罗东博爱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兼任讲师

薛怀正

  罗东博爱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兼任讲师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胸腔影像经典案例》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这本书不包含的领域展开。 --- 《现代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前沿:从分子到临床实践的综合解析》 导言:解构复杂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新范式 本书《现代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前沿:从分子到临床实践的综合解析》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当前神经影像学领域最前沿、最复杂、发展最迅猛的诊断技术、疾病谱系及临床应用策略。它并非关注传统意义上胸腔结构的影像评估,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人体的“第二大复杂器官”——中枢神经系统(CNS),特别是那些依赖于精细影像技术才能被早期识别和准确分型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书的创立初衷,是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以及神经影像学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跨越基础科学与高级临床应用的桥梁。在当今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单一的形态学诊断已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本书强调将先进的功能影像、分子影像与传统解剖影像进行有机整合,以期实现对神经退行性变、脱髓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血管性病变以及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估。 第一部分:神经影像技术革命与定量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现代神经影像诊断的技术飞跃,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大脑和脊髓生理病理过程的理解。 第一章:超高场强MRI与宏观功能连接组学 本章深入探讨了7T及以上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在解析大脑皮层微结构、评估灰质深部病变方面的潜力。重点讨论了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如何提高对微出血灶和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同时,详细阐述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在构建大脑功能连接组(Connectomics)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功能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来识别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和精神分裂症的生物标志物。 第二章:弥散成像的量化与微观水分子行为追踪 本章详述了弥散张量成像(DTI)和限制性弥散成像(DTI/DWI)在追踪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方面的应用。内容涵盖了轴向/径向扩散率($lambda_{parallel}/lambda_{perp}$)的计算及其在评估神经损伤严重程度上的临床意义,例如在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识别和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慢性后遗症评估中。此外,本书还引入了先进的纤维束示踪(Tractography)技术,如基于球谐函数模型(SHM)的示踪,用于更精确地描绘皮层下投射纤维的完整性。 第三章:分子影像学:PET与SPECT在神经疾病中的分子特异性 分子影像学是理解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窗口。本章详细介绍了多种放射性示踪剂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1. 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显像剂: 如何利用氟标记的PET探针(如Flutemetamol、Florbetapir)来诊断和分期AD。 2. 多巴胺能系统评估: 使用$ ext{I-123}$ $ ext{DaTscan}$(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在帕金森病(PD)与特发性震颤的鉴别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3. 炎症与胶质细胞激活: 介绍针对 $ ext{TSPO}$ 受体的小分子抑制剂 $ ext{PET}$ 显像,用于监测多发性硬化症(MS)的神经炎症活动。 第二部分: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特征与鉴别诊断 本部分侧重于讲解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热点中的几种标志性疾病,强调其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与诊断的复杂性。 第四章:神经退行性变:从形态到功能障碍的轨迹追踪 本书深入解析了路易体痴呆(DLB)、额颞叶痴呆(FTD)以及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等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的影像学“指纹”。内容特别关注: FTD的皮层萎缩模式: 区分语义性痴呆(SVD)与运动语言障碍(PPA)中不同的侧支萎缩分布。 MSA(多系统萎缩)的特征性中脑征象: 如“Mickey Mouse Sign”的影像学基础与局限性。 利用$ ext{MR}$波谱分析(MRS)评估代谢异常: 如 NAA/Cr、Cho/Cr比值在不同痴呆亚型中的变化。 第五章:脱髓鞘疾病的动态监测与鉴别诊断的挑战 本章聚焦于多发性硬化症(MS)的诊断与疾病进展评估。详细阐述了2017 $ ext{McDonald}$标准在$ ext{MRI}$上的具体应用,包括皮质下和皮层内病灶的识别。此外,本书区分了$ ext{MS}$、$ ext{NMOSD}$(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 ext{MOGAD}$($ ext{MOG}$抗体相关疾病)的$ ext{MRI}$特征:如$ ext{NMOSD}$中更长的脊髓病灶以及$ ext{MOGAD}$中皮质或深部灰质受累的倾向。 第六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子分型与影像影像学融合 随着$ ext{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更新,影像诊断必须紧跟分子病理的步伐。本章强调: 胶质瘤的$ ext{IDH}$突变状态预测: 如何通过增强模式、血供特征($ ext{DSC}$灌注成像)来非侵入性地推测等位基因突变状态。 原发性CNS淋巴瘤的典型表现: 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异质性表现,以及其对类固醇治疗的特殊反应。 液体活检与术前影像的整合: 讨论基于影像学特征的预后风险分层。 第三部分:临床决策支持与新兴技术展望 本部分旨在指导读者如何将前沿的影像发现转化为具体的临床行动,并展望未来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方向。 第七章:急性脑血管事件的超早期干预时窗评估 本书详尽分析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 ext{CTP}$(灌注成像)和$ ext{DWI/PWI}$失配区的精确量化。重点讨论了机械取栓和溶栓治疗中,如何根据灌注缺损面积、核心体积和可挽救半暗带的体积比,来决定患者是否处于最佳治疗时窗内。内容还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 ext{CVST}$)的诊断策略。 第八章:脑功能连接与精准精神神经影像学 本章探讨了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重度抑郁症($ ext{MDD}$)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重点在于识别特定情绪网络的功能连接异常,例如默认模式网络($ ext{DMN}$)的过度活跃或功能解耦,以及这些指标在预测抗抑郁药物疗效方面的潜力。 结语:迈向个性化神经病学的未来 本书最后总结了影像学在神经系统疾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展望了人工智能($ ext{AI}$)和深度学习在神经影像自动分割、病灶计数和疾病预测模型构建中的集成应用。它清晰地界定了当前技术能力的边界,并为未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探索方向:从“看到病变”到“预测疾病进程”的飞跃。 --- 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前沿,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现代视角,完全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性与诊断工具的尖端发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Ⅰ、胸廓骨架与软组织
病例1 转移性肉瘤(Metastatic sarcoma) 3
病例2 男性乳癌(Male breast cancer) 9
病例3 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 13
病例4 乳癌合併恶性皮肤溃疡 17
(Breast cancer with malignant skin ulcer)
病例5 乳房整型(Mammoplasty) 21
病例6 内固定骨钉异位(Malposi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pin) 26

Ⅱ、腹 部
病例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33
病例8 胃腺癌(Adenocarcinoma of stomach) 36
病例9 右侧卵巢肿瘤(Mucinous borderline tumor of right ovary) 40
病例10 胸管错置放(Malposition of chest tube) 44
病例11 横膈疝气(Diaphragmatic hernia) 49

Ⅲ、纵 膈
病例12 胸腺囊肿I(Thymic cyst I) 55
病例13 胸腺囊肿II(Thymic cyst II) 58
病例14 类肉瘤(Sarcoidosis) 62
病例15 脏器逆位(Situs inversus) 66
病例16 气管肿瘤-鳞状上皮细胞癌 69
(Tracheal tum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病例17 气管狭窄(Tracheal stenosis) / 气管插管后之后遗症 72
病例18 甲状腺乳突癌合併气管侵犯 76
(Tracheal tumor-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with trachea invasion)
病例19 许旺氏细胞瘤(Schwannoma) 81
病例20 食道憩室(Esophageal diverticula) 85
病例21 威尔森氏症-门脉高压合併食道静脉曲张 89
(Wilson□ disease- portal hypertension with esophageal varices)
病例22 淋巴瘤(Lymphoma) 94
病例23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98
病例24 中央静脉导管移位(Dislodg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103

Ⅳ、肺 部
病例25 肺动静脉畸型(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PAVM) 111
病例26 肺叶内游离肺(Intraloba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115
病例27 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Lymphangiomyomatosis, LAM) 120
病例28 肺结核-左上肺叶(Pulmonary tuberculosis- left upper lobe) 124
病例29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130
病例30 肺腺癌-左上肺叶(Adenocarcinoma of lung- left upper lobe) 135
病例31 支气管内结核合併左肺萎陷 139
(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 with atelectasis of left lung)
病例32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143
病例33 栗粒性结核(Miliary tuberculosis) 149
病例34 肋膜纤维肉瘤(Pleural fibrosarcoma) 155
病例35 大□性肺气肿 / 肺大□-左上肺叶 160
(Bullous emphysema / giant bullae- left upper lobe of lung)
病例36 囊状支气管扩张(Cystic bronchiectasis) 164
病例37 恶性肋膜间皮癌(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167
病例38 肺麴霉菌球病(Pulmonary aspergilloma) 171
病例39 肺隐球菌症(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175
病例40 肺土壤丝菌病(Pulmonary nocardiosis) 181
病例41 肺栓塞 / 气胸(Pulmonary embolism / pneumothorax) 185
病例42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lung) 189
病例43 肺腺癌-左下肺叶(Adenocarcinoma of lung- left lower lobe) 193
病例44 肺腺癌-右下肺叶(Adenocarcinoma of lung- right lower lobe) 198
病例45 肺泡蛋白沉着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 204
病例46 弥漫性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208
病例47 尘肺症(Pneumoconiosis) 212
病例48 支气管类癌(Bronchial carcinoid) 216
病例49 淋巴瘤(Lymphoma) 221
病例50 兰格罕细胞组织球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 225

索 引  229

图书序言

不断精进医术的追求

  医院经营最核心的任务,是不断精进医术,提供更精确的诊断,更有效的治疗。博爱医院成立将近六十年来,没有一时一刻曾经忘却这样的信念。

  落实下来,我们长期努力建立医院同仁们高度重视教学与研究的习惯,鼓励大家保持着最大的热忱,不断追求最新最好的医疗技术,并且慷慨地将自己所学所知跟别人分享。如果没有过去博爱医院同仁们在这方面的持续进步,我们不可能获得兰阳乡亲长年的信任,更不可能有效扮演起「健康守护神」的积极角色。

  秉持并发扬博爱医院这样的优良传统,六位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医师,在台北荣总刁主任的协助指导下,认真地分析、研判了许多胸腔X光片,运用了最新的知识,集思广益整理出一套系统来。身为博爱医院的创办人,看到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感到格外骄傲,另一方面又有深刻的疼惜感动。我知道要能达到这样的判读水准,这几位医师必定牺牲了许多自己休息、游乐的时间,埋首研究苦思,对医学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这样的贡献,大大提升了博爱医院对于病人的照护能力,同时借由资料的整理出版,大方地将自己辛苦得来的系统理解,开放给所有同业分享。我以博爱医院得有这样的同仁、这样的精神为荣!

博爱医院创办人
许文政2012年10月

序2

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德国物理学家仑琴博士于西元1895年发现X光的产生方法后,放射线就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帮助医生诊断病患的病情。这些年来,许多新科技与技术如超音波、电脑断层、核磁共振造影、正子扫瞄等,不断推陈出新被应用在临床诊疗,但胸腔放射线影像因其快速、方便及普及性,在诊断胸腔疾病始终保有其一席之地。

  胸腔放射线影像是一门简单但也困难的学问,入门简单,但若缺乏对放射线原理、人体解剖构造及临床病理等知识的深入了解,便难有所成。

  胸腔放射影像判读不但是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无论文字上的描述如何详尽,若没有实际看过影像,便很难体会箇中奥妙,因此「视觉经验」的累积扩增与反覆验证便十分重要。

  不同于教科书,本书着重在视觉经验的分享,提供丰富的影像与简要的疾病介绍,期能帮已入门的同道,多打开一扇窗,开拓自己的视野。

  <续传灯录>卷22记载:「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箇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许多先进常以上这则禅门公案来譬喻判读胸腔放射线影像的三种历程,最后我则以苏轼的一首「定风波」与诸位同道共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罗东博爱医院内科部主任
林芳杰2012年10月

理事长序

  胸部影像检查是医师为病患做胸腔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依据,从一个影像,年轻的医师会告诉我们影像的基本元素及可能的鑑别诊断,但往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且常需重复不断的检查。随着时间与人生的历练,同样的影像资深医师会告诉我们病患的故事,常常八九不离十,并可告诉年轻的医师它需要的进一步检查,缩减从检查到正确诊断的时间,降低病患检查时间的消耗。此书提供影像判读的基本原则、重要的秘诀及有用的鑑别诊断实例,借由此书具逻辑的、有组织性的分析方法定能提升医师自己影像判读能力。

  台北荣民总医院刁翠美主任从事医学影像判读近30年,具备多年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尤其专长于肿瘤影像判读。刁主任充满工作热忱、具使命感,在许创办人鼓励下,由她与博爱医院六位菁英共同着作最新、最值得参考的工具书。经由病例分析与讨论使我们更容易了解电子数位时代硬梆梆的影像含意,而更快、更精准地做出鑑别诊断。透过刁翠美主任和六位医师的分享及解说,将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延伸视野。

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
陈育民2012年10月

少年听雨歌楼上-自序

  看人,或者说了解一个人,有许多种方式。

  而对我来说,读电光片(放射线影像)其实也是一种看人的方式:借由放射线影像的判读,帮助我们了解病人的问题所在,以进一步处理病人的问题。

  所以若从这个角度切入,所谓影像判读的「高手」,其实就是能从黑白的影像里,读出完整资讯的人。

  首先要感谢台北荣总刁主任:她过去三年来不辞辛劳每月至本院指导,由她所分享的许多案例,令我们从中得到许多启发。我们从三年来的案例中挑出50例,按放射解剖学的位置分类撰写而集结成这本书,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并不能提供完整的放射线影像判读知识,但却是宝贵的视觉经验分享,期能打破读者的成见,扩充读者的视觉经验。

  我也要感谢我的妻子惠铃,一对儿女宗翰、宛霏。感谢他们带给我许多快乐。

  对于人生的不同历程,蒋捷的「虞美人」是这么说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常听前辈说读片亦如人生,也有三种不同的历程,您到了哪一历程?

林伟群2012年10月

  投身放射线及影像医学的临床服务,教学,研究已逾三十五载,深感人生忽忽,而对于年轻学子也多少有所期盼。

  医学的进展可以说是每五年或每十年就是一个世代,即使以十年来算,我也经历过了三、四个世代,看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长,投入影像医学的相关领域,有感于世代交替,并佩服年轻人的勇于尝试与创新,想想: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想起自己也曾经年轻过,当年在仪器及材料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检查或治疗的相关任务可以花费好几个小时,所进行的步骤可能成功或失败,但是都是充满了使命感或挑战性,而在处理报告的时候,也可能坐在影像检查(X光片)之前沈思,分析,查阅任何可以到手的文献,对一个病例可能也花上以小时计的时间,期盼对于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或解释。曾几何时,随着健保制度的实施,在大量的工作负荷之下,我们不少人都把问题留给自己的未来,留给病人,或者临床专家,我们都已放弃了原本跟随我们数十年的使命感,而唯一的使命是如何在三小时之内或者三天之内完成「应该」完成的报告。谁在乎品质呢?

  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亘古以来,跟随着人类的生命一起存在的疾病或苦痛都是一直延续,我仍然相信医生虽然不是神,只是平凡的「人」,但是选择这个行业仍然是有其「天职」!人,和人的病痛仍然需要充分的关怀和精确的处置,只有用「心」诚恳的去观察,思考,及处置,我们才不会对不起自己当初的选择。我们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近七年来,我因为某个因缘际会,决定到兰阳地区协助此地的影像学专家和医疗团队,期盼能对民众的健康照护有所帮助,并且和自己曾经带过的学生相处,继续陪伴他们的成长。

  和这群年轻医师及团队长期的合作中,深感于影像学医师的负担很重,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作出更为精确的判断,实有赖医师们更为快速的经验累积。因此,与大家决定编着一本能适当提供需要从事胸腔医学的参考手册,也使他们在执行业务之中减少因为时间匆促而造成观察上的疏忽;费时二年,与数个有共同理念的同事们完成此本「胸腔影像 经典案例」的编辑,希望对胸腔影像学相关的专家们有所助益。

刁翠美于台北荣民总医院放射线部2012年10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胸腔影像經典案例》真的是一本讓我有「驚喜連連」的感覺的書。作為一個影像醫學的學習者,我一直很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建立臨床判讀邏輯的書籍,而不是死記硬背各種疾病的影像表現。而這本書,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它沒有艱澀難懂的理論,更多的是將複雜的影像學知識,轉化為一套一套清晰的「思考流程」。 我最欣賞的是書中針對每一個案例,都設計了「鑑別診斷」的討論環節。作者們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會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你思考:這個病灶的大小、形狀、邊緣、密度、有無空洞或鈣化,這些特徵各自代表什麼意義?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又是如何?甚至會連結到病人的年齡、性別、臨床症狀、抽煙史等,告訴你哪些可能性需要優先考慮,又有哪些可能性可以排除。這種「引導式」的學習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主動地參與到診斷的過程中。 書中的案例選取也非常有代表性,涵蓋了從常見的肺炎、肺結核,到一些比較少見的間質性肺病、縱膈腫瘤等等。而且,書中的影像圖都經過精心挑選,不僅清晰,而且很多都配有箭頭和文字標示,非常方便閱讀。我特別喜歡關於「肺部空洞」的討論,一個小小的空洞,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代表著感染、腫瘤、血管病變,甚至是一些罕見的先天性疾病。書裡詳細分析了各種空洞的特徵,以及如何通過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診,這讓我在面對這類影像時,不再感到茫然。

评分

老實說,我在拿到《胸腔影像經典案例》之前,對胸腔影像的判讀一直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我知道一些常見的病灶該怎麼看,但遇到一些稍微複雜一點的,就很容易陷入死胡同。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瞬間把我從迷霧中帶了出來。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實用性」和「啟發性」兼具。 書中的案例都是從臨床實際工作中精選出來的,每一個都非常貼近我們日常會遇到的情況。例如,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關於「肺門淋巴結腫大」的討論。以前我對這個概念比較模糊,覺得只要淋巴結變大就都差不多。但書裡詳細分析了不同部位、不同形態的淋巴結腫大,以及可能對應的各種原因,像是感染、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等等。它甚至還會教你如何利用CT的斷層掃描,去觀察淋巴結的形態、邊緣、有無壞死,以及周圍血管的關係,這些細節都是判斷診斷的關鍵。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裡還加入了「影像判讀的陷阱」這個環節。有些影像看起來非常相似,但實際上卻代表著截然不同的疾病。作者們非常細心地把這些「容易誤判」的點指出來,並告訴我們如何區分。這大大減少了我以後在臨床工作中可能出現的誤診率。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親切,沒有過多的學術術語,讀起來感覺就像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交流,很受用,也很容易吸收。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幾年來,最值得推薦的胸腔影像學習書籍!

评分

天啊,這本《胸腔影像經典案例》根本就是胸腔科醫師的「武功秘笈」來的!我平常上班,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較棘手的胸腔影像,腦子裡就會像跑馬燈一樣閃過好多以前學過的知識,但有時候就是會卡住,找不到那個「關鍵字」來把影像和疾病連結起來。這本書就厲害了,它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你眼前把各種狀況一一拆解開來。 我記得裡面有一個案例,是關於肺栓塞的,一般人可能覺得不就是CT打顯影劑看血管有沒有塞住就好嗎?但書裡詳細分析了不同程度的栓塞,以及在不同掃描層面上的表現,甚至還提到了一些早期的、不容易察覺的栓塞跡象。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結合了臨床症狀,告訴你怎樣的病人出現什麼樣的症狀時,肺栓塞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需要影像學特別去篩檢。這種「由症狀入影像」的思考模式,對我來說真的非常受用。 而且,書裡還穿插了一些「陷阱題」,就是那些看起來很像某種疾病,但實際上卻是另一回事的案例。作者很細心地把這些「騙人的」影像特徵一一指出來,並教你如何辨別。我常常在看書的時候,自己先猜一個診斷,然後再看書上的解析,常常會發現自己漏掉了某些重要的細節。這種「考驗」的感覺,反而讓我覺得學習更有趣,印象也更深刻。總之,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買到最實用、最有價值的醫學書籍之一!

评分

拿到這本《胸腔影像經典案例》,我只能說,太!值!了!我之前一直覺得自己對胸腔影像的掌握程度還不錯,但看過這本書後,才發現還有好多我可以學習和精進的地方。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非只是單純地羅列各種疾病的影像學表現,而是更著重於「思考的過程」。作者們就像帶領著我們進入一個影像判讀的「偵探遊戲」,一步步引導我們從細微的影像學特徵中抽絲剝繭,找出真正的病灶。 書中很多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而且圖檔的品質非常高,解析度很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肉眼難以察覺的細節。我特別喜歡其中關於「肺部鈣化」的討論,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影像學表現,卻可以與這麼多不同的疾病相關聯,像是良性的舊結核、惡性的轉移瘤,甚至是某些罕見的感染。書裡詳細分析了不同鈣化形態(例如點狀、彌漫狀、環狀)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如何結合其他影像學特徵來做鑑別診斷。這讓我在日後判讀影像時,對「鈣化」這個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書中對於一些「非典型」表現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有時候,疾病並不會按照課本上的標準模式出現,這時候經驗和細膩的觀察就顯得尤為重要。《胸腔影像經典案例》就像一本經驗的寶庫,裡面記載了許多老師傅們的臨床智慧,讓我能夠在面對一些複雜的病例時,多了一份信心和方向。這本書絕對是我胸腔影像學習路上的重要夥伴!

评分

哇,拿到這本《胸腔影像經典案例》之後,真的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身為一個長年奮鬥在一線的放射科醫師,每天面對的胸部X光、CT掃描,有時候真的會覺得眼花繚亂,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較少見的病症,腦袋裡總會閃過無數個可能的診斷,卻又抓不到最關鍵的蛛絲馬跡。這本書恰好填補了我知識上的許多空白。它的編排方式非常獨特,不是那種單純列出病灶然後說明診斷的模式,而是從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切入,例如「不明原因的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等,然後引導讀者思考在這些症狀背後,影像學上可能出現的各種表現。 我特別喜歡書中針對每個案例的討論部分,作者們並沒有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詳細闡述了鑑別診斷的思路,以及如何利用影像學的細節來排除其他可能性。像是處理肺結節時,從大小、形態、邊緣、鈣化、空洞、血管栓塞等角度進行分析,甚至連病人的病史、旅遊史、職業暴露等非影像學資訊如何影響診斷,都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這讓我深刻體會到,胸腔影像學的診斷,絕非僅僅是「看見」影像,而是要「理解」影像背後的生物學意義。書中的圖例也挑選得非常精準,許多案例的影像圖都清晰得讓人一眼就能看到問題所在,而且圖文並茂,讓人一看就懂,不用費力去猜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