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啊,緬甸的竪琴!

聽啊,緬甸的竪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緬甸
  • 竪琴
  • 音樂
  • 文化
  • 曆史
  • 東南亞
  • 旅行文學
  • 異域風情
  • 迴憶錄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梁寒衣第一部旅行文學。流衍三十年的旅程,從生之域垂思至死之域,從文學人行旅為修行者,直下剖心──在生命抑揚頓挫的麯式中,尋找內在佚失的途軌,嚮內心切鑿齣一分亟深刻亟凝鍊的憬悟。

  凝觀生死已成為作者日常的生命姿態。走過第三世界使人動容的是乞者、貧女和街童,作者從文學至宗教的旅行行腳當中,記錄瞭娑婆角落的不幸與悲慘的烽火,以及覺醒與如來的寜邃。未披袈裟的她,以學佛行者的慈憫悲心,為一個乞女行乞三次,因為她洞見瞭:多半人類也僅是終其一生的乞者,人們從未真正停止過各類形式的「行乞」──僅是,行乞的嚮度不同:空乏的鉢□,有人撓撓索求物質,索求聲名、欲望、權勢、財富;有人餓羸於靈魂,是更內嚮,更精神層次、更難以解讀的炎蒸、騷鬱,和傾軋。

  心靈自我探索的界綫在哪裏?心靈時代開啓,迴歸內心醒轉的力量逐漸被看見,作者以「自覺涅槃」為旅程,帶著你親臨實參的現場,逼視死生、逼視你我本具的佛性。

  猶如林榖芳所言:「這本書徹頭徹尾是一種行者的逼視,其中何止是對現象、本質的逼視,也是對當下自我的逼視。」而這悲切多情的逼視,正是梁寒衣宗教書寫最動人的地方。

作者簡介

梁寒衣

  颱大外文係畢。曾參與高棉、越南的難民救援工作;異域目睹的生存死亡觸發瞭她人道思考的寫作動機。

  齣生禪門,以直瞭生死為本務。修持因以禪門為髓腦,以華嚴瀚海為終極。

  蟄隱山茨十數載,參究《阿含》、《楞嚴》、《維摩詰》、《華嚴》、《大涅槃》等南、北傳教典諸部。1999年開始,陸續於寺院、講堂、禪學中心,弘講《勝鬘經》、《六祖壇經》、《佛祖道影》、《證道歌》等諸部,並擔任文學與禪學指導。

  曾獲1989年「聯閤文學」小說中篇推薦奬。1996年「普門文學」短篇小說奬。著有《上卡拉OK的驢子》、《赫!我是一條龍》、《黑夜裏不斷抽長的犬齒》、《一個年輕的死》、《將名字寫於水上》、《雪色青鉢》、《水仙的炎鏡》、《迦陵之音》、《無涯歌》、《優曇之花》、《丈六金身,草一莖》、《我們體內的提婆達多》等。

寂靜之河上的迴響:一個古老部落的消逝與堅守 圖書信息: 《寂靜之河上的迴響》 作者: 陳墨 類型: 人文地理、田野調查、民族誌 字數: 約 1500 字 --- 導言:被遺忘的河畔,沉默的土地 在亞洲大陸的西南邊緣,有一條被地圖遺忘的河流——薩爾溫江。它如同大地的一條巨大動脈,自青藏高原蜿蜒而下,穿過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險峻的峽榖,滋養著一群鮮為人知的民族。本書《寂靜之河上的迴響》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深入到這條河流的腹地,記錄一個名為“卡瓦族”的古老部落,在現代文明的洪流下,其生活、信仰、技藝以及他們與自然之間微妙而脆弱的平衡。 作者陳墨,一位人類學研究者,在連續八年的時間裏,以遊牧般的方式穿梭於薩爾溫江流域的中段峽榖。他摒棄瞭以往人類學研究中常見的宏觀理論框架,轉而采用瞭一種近乎“參與式觀察”的深度沉浸。他試圖捕捉的,是那些在快速發展麵前即將消弭的文化碎片——那些口耳相傳的古老歌謠、那些依賴星辰和水文來決定的耕作方式,以及那些承載著數韆年記憶的圖騰與儀式。 第一部分:水文與神靈的交織——生存的智慧 卡瓦族人的生活是與薩爾溫江水文緊密耦閤的。他們的語言中,對於水流的不同狀態有著上百種精準的描述,從“初醒之霧靄”到“暴怒之咆哮”。本書的第一部分,詳盡描繪瞭卡瓦族人如何解讀自然信號以指導生存。 石闆上的曆法與藤編的記憶宮殿: 卡瓦族沒有文字,他們的知識體係依賴於一種復雜的藤編係統和刻在特定河卵石上的符號。陳墨花費瞭大量篇幅,破譯瞭部落長老代代相傳的“藤編曆”,揭示瞭他們如何在豐水期與枯水期之間規劃狩獵和農作的時間軸。這套曆法之精妙,遠超外界想象,它與當地生態係統的微小變化完全同步。 山林間的“無聲之獵”: 卡瓦族的狩獵哲學是極簡主義的極緻體現。他們不使用火藥武器,而是依賴一種精妙的陷阱和對動物習性的深刻洞察。書中詳細記錄瞭一場長達三日的追蹤行動,展示瞭獵人如何通過觀察葉片的震動、苔蘚的顔色變化,預判大型哺乳動物的移動軌跡。這種“無聲之獵”不僅是生存手段,更是一種對生命力的尊重與和解。 第二部分:圖騰、藥草與靈魂的疆界 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在本書中得到瞭深入的展現。卡瓦族的世界觀是多維度的,人類的居所與靈魂的棲息地之間,界限模糊不清。 “低語之木”的秘密: 部落的精神中心是一片被視為禁地的古老樟樹林,他們稱之為“低語之木”。書中首次記錄瞭卡瓦族祭司在特定月相下與“樹靈”溝通的過程。這並非簡單的迷信,而是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一種保護機製——每一棵特定的樹木,都與傢族的興衰、特定疾病的治療方法相綁定。陳墨冒著被驅逐的風險,獲得瞭少數幾位祭司的信任,記錄瞭他們用以治療地方性瘧疾的藤蔓提取物配方,這些配方在現代醫學介入後正麵臨失傳的危險。 色彩的語言: 卡瓦族人的服飾和器皿上布滿瞭復雜的幾何圖案和色彩編碼。紅色代錶血脈與邊界,黑色代錶深淵與知識的重量,而一種介於靛青與灰白之間的獨特顔色,則代錶著“跨越時間的中立地帶”。作者深入分析瞭這些色彩如何在婚禮、葬禮以及部落衝突調解中充當無聲的“契約文書”。 第三部分:現代性邊緣的拉扯——聲音的入侵 隨著外部世界——無論是采礦公司的勘探隊,還是環保組織的考察團——的逐步滲透,卡瓦族的生活開始齣現裂痕。本書後半部分筆觸變得沉重而緊迫。 “機器轟鳴”與“古老歌謠”的衝突: 最顯著的衝突點在於對薩爾溫江水力的開發。書中記錄瞭當地青年在麵對“發展”誘惑時的矛盾心態。一些年輕人被外部世界的便利和物質財富所吸引,而老一輩則堅信破壞河流的平衡將帶來比洪水更可怕的“生態詛咒”。作者捕捉到瞭一個極具代錶性的瞬間:一位年輕的部落成員,在學習瞭基礎的電力知識後,試圖將現代照明引入村莊,卻不慎在一次祭祀儀式上打破瞭傳統對“自然光”的絕對尊重,由此引發的內部爭論,清晰地展示瞭文化斷層的痛苦。 口述史的搶救: 麵對不可逆轉的變遷,陳墨將焦點轉嚮瞭口述曆史的搶救性記錄。他與部落中最後幾位能完整背誦“創世史詩”的老人相處數月,將這些浩瀚的、關於天地初開和民族遷徙的故事,以最忠實的語態記錄下來。這些史詩不僅是神話,更是他們世代以來適應復雜地理環境的生存指南。 結語:留給未來的迴響 《寂靜之河上的迴響》是一份關於“存在”的田野報告。它不是一個關於“拯救”的故事,因為作者深知,任何文化都無法永遠停留在過去。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文明在追求進步時,往往會遺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關乎精神根基的連接。 陳墨最終選擇在卡瓦族社區最邊緣的地方搭建自己的研究小屋,直至最後一位核心受訪者離世。他留下的不僅是文字記錄,更是一種對“如何聆聽沉默”的深刻提示。薩爾溫江依然在流淌,但那些依附於河流而生的古老迴響,正在被新的、更響亮的聲音所吞沒。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忠實地記錄下瞭在被吞沒之前,它們曾經是何等的清晰與深沉。它邀請讀者,在喧囂中側耳傾聽,那份來自寂靜河畔的、關於人類如何與世界共存的樸素智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行者的逼視 ◎ 林榖芳
【作者序】
雨季,兩個旅人 ◎ 梁寒衣
【目錄】
捲一.寺宇
.真珠庵與刺桐心目
.雪花拂打的地藏
.迴首彌陀
.寂寞虎跑寺
.嵐山鼓音
捲二.乞者
.母者
.風箱上的天使
.圓虹  遙迢國度的常不輕菩薩
.失落的手臂
捲三.碑碣
.在帝王的墓畔
.屍骸與古蹟
.髑髏哀歌
.一個永劫,於人性的長夜
.殤悸的發茨
.酣臥髑髏之榻
捲四.浮土
.聽啊,緬甸的竪琴!
.雕一尊自我的菩薩
.耽美孔雀藍
.抵達黑色城堡
捲五.時空逆旅
.解頭顱相贈
.死亡三聯幅
作品年錶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行者的逼視

  認識梁寒衣的朋友,常說她人如其名、名如其文,總之一句:脫俗得很。

  這話說對也對,說錯也錯。對,是的確難有人與文能同時如此脫俗者;錯,則是因為脫俗總意謂著一塵不染,總予人夢幻之感,可梁寒衣卻恰恰與此相反。

  說梁寒衣脫俗,不如說梁寒衣純然。因這純然,她乃不為萬象所惑。於生活上,不離觀照;於修行上,直逼本然。

  正因這觀照、這本然,梁寒衣的宗教書寫雖文辭脫俗,卻絕不雲淡風清,甚且還因她文辭的脫俗,反更讓我們看到那行者凜冽的風姿。

  凜冽,不得不然,死生之事隻能如實麵對,這是行者之為行者的基點,也是道俗之分的所在,梁寒衣所呈現的正從不離此。

  雖說從不離此,但事有權實、法有應機,這本《聽啊,緬甸的竪琴!》則徹頭徹尾是一種行者的逼視。

  逼視死生、逼視輪轉、逼視眾生的佛性、逼視道者的修行,這裏可貴可賤、可僧可俗,卻都兩刃相交,無所躲閃。其中何止是對現象、本質的逼視,也是對當下自我的逼視,於是,不隻被書寫的對象會從文字跳齣,作者在自己文字下也無所躲閃,讀者也隻能在其間兩刃相交。

  這逼視,在〈真珠庵〉中窗牖難掩的一休,在〈虎跑寺〉中斷食清嚴的弘一,世人盡說狂禪機智,世人多言浪漫莊嚴,卻忘瞭行者之為行者的原點。

  這原點,諸宗皆然,但在參訪行腳中於此觀照,則以宗門為最,在梁寒衣的文字中我們就如此看到她的參,我們也被她帶到瞭參的現場。

  凜冽的實參與教學,從來就是宗門的本質,所以慧可立雪及膝,達摩卻其冷如冰,為的,都在逼視生命,在直視那死生的本質,這逼視,在梁寒衣的文字中處處可見,隻是,她的文字雖有行者的峻然,卻無宗門的寒冷,總在悲切多情中讓我們照見死生。

  這悲切中的逼視,正是梁寒衣宗教書寫最動人的地方!

林榖芳

作者序

雨季,兩個旅人

  這是個我所喜悅的故事:旅行者走入一名哲學傢的居所,發現漫室蕭然,傢具、物品少之又少,幾近空無。

  旅行者於是好奇地追問哲學傢。

  「你的行囊之中不也少之又少嗎?」哲學傢反問旅行者。

  「那是因為我正在旅行呀!」旅行者解釋。

  「和你一樣,我也隻是在旅行罷瞭。」哲學傢迴答。

  「現代的交通、運輸如斯快捷、發達,走入機場,更強化瞭這種荒謬性:人人皆在旅行!……我們每一個人皆可能旅行過三個、五個,乃至十幾、廿個國傢,甚且一日內飛行、旅行過上萬公裏……肉體的現實如此,快速、簡易、方便!但在心靈上,卻可能未曾前進十公尺——」春雨滂沱,我們走在一座小學教室的迴廊上。他,是一名捷剋僧侶,一名修行者,翻譯、弘講者,兼旅行者:青年時,一意羈旅、泊遊世界,稍後住止日本,依循厚田禪師,修習曹洞禪法;又於緬甸,追隨高僧奧帕禪師,修學南傳教法,獲緻認可,成為可以公開指導奧帕禪法的西方弟子。基於一個特殊的機緣,領著學生,我們進行瞭深刻、謹嚴、慈悲而亟富震撼性的參訪。此際,群眾散去,唯餘春雨,時緩時急地,淅瀝窗前。一切皆靜靜停瞭下來。雪山獅子,我們如此凝眸相看,默然於彼此所曾走過、追尋過、叩索過,也曾僕跌過,驗證過的足跡……那是悉達多,以及所有誌決的追隨者所可能有的足跡——一條「內在的朝聖之旅」:無數世界、國土、河川、風磧、橋梁、軌道、人麵、煙塵……的跋涉與穿渡,僅為瞭指涉迴這條內在的途軌。僅為瞭找迴、騎迴這頭獅子,好歸傢穩坐。

  旅行慣瞭,習於日日總要經行、散步一段的僧侶,於是提議去散步。就在他掛單的住宅附近,恰好有一座小學,以及埤塘與公園。

  我們撐著傘。修行者對修行者,旅行者對旅行者。這是他進入廊下的開場白。時光是公元二○一一年四月,這部「旅行文學」行將編纂之際。

  「是,是這樣。很有人逞其一生跋涉瞭數十萬、百萬裏;旅程摺疊,恰足以繚繞地球數匝;可心靈荒莽、愚闇如故,未曾前行寸步。可也有人,罕於離開他們的居所、街市、城鎮……卻穿透地心:心智所抵,無可量尺,亦無有邊際——」不假思索地迴答:「即如你們捷剋的作傢卡夫卡(Franz Kaf- Ka)罷,童年至長,他幾乎始終生活於布拉格,日常、工作、思惟、散步、會晤,便總在這小小、仄窄的巷道、街市、廣場、公園之間,於布拉格城的方圓、徑道之內。生命所旅最遠之處,不過義大利北部,與巴黎、蘇黎世,不齣歐陸範疇,且大抵完成於卅歲以前。幾迴齣入柏林、維也納,或泊止他方,無非僅為瞭愛情會晤或肺結核的療養——換句話說,旅行並非本身的目的,而是愛情、病疾與療護。……然則,盡管肉身所旅,相對之下,如斯之短!宛若從未真正有意遠離母土,卻留下瞭光芒炯耀、無可匹靡的偉大钜著:叩索瞭存在的本質與真相,逼視到生命關係凜然的底綫與極限,探測瞭人性無以涯測的幽黯、恐懼、荒巇、荒謬、焦慮、絕望……以及磨碾、傾軋其間的痛苦、摺挫和剮割……」春雨的霪霖,廊道迴悠,浮現於眼簾的,是卡夫卡尖型的墓碣,墓側的鬆枝,以及沿著墓□堆砌的色色鮮花與石塊:四十一歲歿世,那人走得不算多,也不算長,卻影響卓钜,裏程袤遠,深邃,而獨嚮。即至他逝後的七、八十年,遠從他方的崇慕者、思考、懷悼者仍從世界各隅遙迢行旅而來,於他的墓畔置放鮮花與卵石,不分種族、膚色、年齡,與性彆。每一顆卵石皆示現單一心靈獨樹的追悼、慕往與騷悸。長長蕪繞的卵石,是無言的花環與緻敬。某些卵石下甚且壓置著書信與詩行,以各國的語言、文字書成……

  無敢翻閱,唯恐瀆冒……那是「來朝者」與作者之間的幽獨對話,與私密空間……

  我於是靠著碑碣,等待雨落——

  洞然:自體並非唯一一名枕著墓碣、靜聽墓石與風聲的人。……於前,以後,遠來內麵朝聖的,又將何其之多!守墓人必須恆恆淨除卵石,將之迴歸墓園四隅。而不久,那些卵石又長腳一般,重新走迴,且列為長隊,緻敬、且頂戴著墓颱瞭——空手而來的旅人仍夢遊般於墓園四周閑逛著,以敏感的眼神尋覓著一枚「適閤的卵石」,錶達他們的殤悸與懷慕……他們不願如此空手而歸。

  一名罕於旅行的人。卻使所有共感、共震者,因之、為之而行旅……輾轉韆萬餘裏,來至他鄉異國,眾裏尋他,為那人獻上一枚他們從未給予過其他人,乃至其他墓塚的一枚鵝卵石。唯因那人曾以筆插入心的深處,鑿穿、且挖掘過生命至重。

  不,該說,一名並不耽嗜旅行的旅行者:那人一貫旅行,以灼灼的雙眸,一貫勇猛嚮未知、荒蠻、峻險、顛陂、崎嶷、岔道……上探勘,僅是走得是一條非地錶、象限、風土所能釐測、規界的「奧之細道」——一條縱深內嚮的索道:玄隱、深奧、幽微、僻窄、而密細……時時重挫,且時時僕跌!藏匿於人性至為叵測、危疑的內麵——即若尖端的醫學、病理學傢剖開血管、神經叢,偵測腦波、顱腔,也無以覓及。

  他推進地心如是之遠、之遙……獨嚮意識底層、藏識所在的夢想、夢魘地帶……你能說他旅行得太短、太少嗎?

  那麼,什麼又是人所謂的「旅行」?如馬一般奔竄、急馳便是嗎?

  該依外在的旅程?抑或內嚮世界的?以便界定一名真正的旅者?

  也許,悉達多以及其門徒,纔算真實、「堪能」的旅者,他用生命前卅五年深行嚮裏,勘驗人性渾濛、迷闃的「奧之細道」,尋索一條究極的拔贖之徑;又用後麵的四十九年,從北至南,越東而西,赤足行腳過古印度的熱與塵,如一條深靜的大河般,冀圖將所悟覺、涼寂的,流灌予生民。

  他是名深入的探勘、踐履者,也是名深思、宏遠的旅行傢。太深入!以緻不得不覺醒。太洞明!以緻不得不設思一條安全通越的索道。如此,天涯行役,支撐著痛苦潰解的形骸,走踏過一個個村落與城鎮,僅為瞭將索道的密碼與鑰匙,吩咐後人。

  是瞭,無數如來的造像、造型中,所獨獨神往的,是「行走的佛陀」……尤其在旅途中——愈是塵土坌麵、喧囂嘈煩,愈是窮山惡水、兵馬倥傯,愈須恆恆定格、凝觀……凝塑為一尊不動寂然,漂也漂不去,褪也褪不盡的圖像。

  唯其清楚自己也總是在旅行。祂是給予所有旅程者的肖像,和道伴。一名心靈與肉身旅行得同樣遙迢而深入、深抵的人。足以時時參叩、時時提汲。

  如若不能肉軀與心意,一併雙嚮雙入深行袤遠;二者擇一,莫如成為心行遠涉,內世界層層披瀝、層層智覺的人;直如高僧慧遠不踰虎溪,悟道後的六祖不越嶺南,印光大師卅年閉關法雨寺……然則,誰能臆測其心神廣漠的行旅?其邊陲與涯界?

  走得太遠!超越世之所能,……乃至「齣離」瞭世間,以及世間的嚮度……那是「齣世」行者不與世共的「奧之細道」。

  總從靈魂內麵的「奧之細道」探勘起,深搗、深叩,走至孤荒窮絕處、生來死去處,始或憬悟「紅爐頭上一點青雪」—烈焰灼刺中,含藏著另一更更索隱、玄祕、薄明的精神索道:它是如來的索道,「行走的佛陀」的核心奧祕。

  也是春雨滂深的昏暮,兩個陌生的旅人,之所以相逢,且共同偕行於重重廊道中的原因。

  我們不過隻是在旅行,且恰巧,走在同一條索道,同一座標靶、同一道軌跡,與足印上。

  因為踩著佛足印,所以,僧侶與行者,不期然撞見瞭。……

圖書試讀

失落的手臂

暮色升湧上來。我的手臂空盪盪地懸垂於車外,空曠曠地,隨著振動的車體,一路懸擺、顛躓、失落著……隨著洶湧的夜潮,一種懸深的痛感與傷鬱,立即沒頂般,吞噬瞭心魂。

「請協助我尋找具有如下特徵的女孩:年約十五、六歲,具有一雙深沉憂傷的眼眸,明淨,美麗,映現生命瘀結的哀思。你將不難自那獨特的眸光中認證齣她來!女孩披著一襲印著淺紋的粉紅紗麗,懷中抱著一個嬰兒,衣畔緊挨著一名四、五歲的男孩。男孩一手殘斷瞭一支手指,僅餘四個指頭……」

一九九七年鞦初,我委請與外交部素有淵源的友人A,傳真瞭這樣一封「尋人啓事」至印度德裏的大使館,託請使館人員代為查訪。

一名乞女,那是我尋索的對象。

灰塵在街道打滾。日光怠怠的,麕滿人潮與吼聲的市集顯得疲憊而銷蝕。踅進車內,閤上眼目,正欲養息。「看!那女孩的眼睛,好哀傷的樣子!」身畔的A,忽然提醒。凝眼望去,敞亮弛怠的日光下,果然立著一隻丁零的形影,很孤獨,幽怯的模樣。乞兒們蜂擁著,伸著手,追逐著旅客,獸一般吠叫、嘶吼。女孩卻托著嬰孩,雪鷺般,怔怔佇立。怔忡的目光,釘鑿般,隔著玻璃,長長烙印於我的顔麵上。深邃的眸子,懾閃著令人驚痛的憂傷。

一看見那哀戚的眸子,心間悸痛,如擊長釘,便決定瞭布施。

這是離開印度的最後一站,不顧導遊的警戒、厭憎,所有能夠布施的,俱已竭盡布施瞭,囊袋已然空磬。即轉首,探問A。

A搜瞭搜口袋,也已空磬。

然我早已決定瞭施贈,便腆著顔,伸著手,嚮車廂中依次行乞。每一迴的乞贈皆顯示瞭更深洌的磣薄,如同注入明湖的微末草屑;一旦觸及那愁哀悸刺的眸光,便僅能迴首,再再的行乞!─如此,她的存在,使我立即降謫為一名乞兒。最後一次,是一張紙幣。我安下神,將它穩妥放在雪鷺一般、涼落的掌心。

”You are very nice. What’s your name?” 一連三次,她大張著眼,一言不發,靜靜閱讀著我的行乞,緘默承受瞭輾轉乞來的施贈。最後一次,她捏著那張紙幣,猶如捏著一枚薄明的金葉般,沉默半晌,終於開口。很溫柔、縴細的聲音,絲絲微微,恍若拂掠的鳥羽。

告訴瞭她。雪鷺的長影即垂著首,寂靜沉思著。眼看著心,很專緻、闃寂地垂思著:宛如一點一點,集中心意,冀圖將布施者的姓名、麵容,鑿刻於心版上。

悠悠地,我將一隻手臂長長垂掛在車窗下,隱然、濛昧,而莫名,恰似垂下一條繩索。那憂傷的眸光即定定棲息在臂膀上,溫柔地盯看著,像是看著什麼似地,不敢驚擾瞭它,深深,長長……日光遁為微塵,微塵屏息而待……每一粒塵砂皆含著一個目光,定定地,如長釘般地鑲嵌不動……瞬間,車體痙攣,車子倏然啓動;霹靂閃電,自流閃的微塵中,A迅捷抽齣一張名片,遞入女孩掌上。

暮色升湧上來。我的手臂空盪盪地懸垂於車外,空曠曠地,隨著振動的車體,一路懸擺、顛躓、失落著……隨著洶湧的夜潮,一種懸深的痛感與傷鬱,立即沒頂般,吞噬瞭心魂。

「真是阿難!」A看瞭看我的麵容,笑一笑,嘲謔道。阿難,是佛陀座下皙美皎潔的弟子。古印度灼烈的炎土上,那人曾為瞭戀美世尊無上的容顔,而矢誌齣傢;卻也因瞭耽美、惑美,差幾受瞭婬女「摩登伽」的誘引,失卻戒體。取戒,緣於慕美;破戒,也源於慕美。A引「阿難」說明此刻的鬱鬱神傷。然則,僅隻是這樣嗎?

「居士,是在傢的和尚。」未齣傢的弘一曾如是說道─桐花白素,自從少年以來,即視自身為一名「俗裝的僧侶」,而維持著僧侶般孤默、索隱的生息。那極端默靜、僻潔的習性,使得生命自然排除瞭人類之於「愛」所延伸的種種肢體語言和形式,也難以真正主動嚮他人伸齣手來。記憶中,若有,怕亦僅基於一點基礎的禮貌,和客氣罷。而在多年潛默的修行之後,我嚮一名佇立街頭的陌生人伸齣手去─一名僧侶之於乞女所遙遙伸齣的手。直到彼時,於侵吞的夜潮中,僧侶始纔悟覺:那靦腆、安寂著垂掛於窗下的臂膀,所等待的,原是生命的一握!他太謙遜、自閉,僅能等待。而那名乞女,溫柔盯看著臂膀,不敢於一握!因為,於印度嚴明的種姓製度中,一名乞女,將被視為至為穢垢低賤的「賤民」。而一名卑猥的「首陀羅」並不被允許以指掌隨意觸及他人……它將視為玷汙。

「不行。我必須馬上摺迴市集。」車子返抵旅捨,一陣眩烈的哀感猛然襲震心房。黑暗蝕穿瞭髓骨。沉落於座椅中,久久,久久……我陡然直起身子,對著A:「不然,取消今晚的班機。我必須多延宕一天,尋找她,告訴她:不要站在街上繼續行乞!那太危險!」

「不可能。」一如既往,作為一名旅伴,A永遠如築堤人般,防堵著河流的岔道,與險湍:「老先生老太太,都還在車上─你,想拋下他們嗎?」

是啊,我不能獨自留下父母親。何況,我還有什麼可供說服的理由呢?嚮他們說,我的一條臂膀遺落在街頭?我需要逗留一點時光,以便將它尋迴,黏補、縫綴迴來?......

用戶評價

评分

在浩瀚的書海中,《聽啊,緬甸的竪琴!》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悄然吸引瞭我的目光。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想象,仿佛能將我帶入一個充滿異域情調的國度。我無法想象,在那個遙遠的國度,一架竪琴能奏齣怎樣的鏇律?是訴說著曆史的滄桑,還是吟唱著人民的喜怒哀樂?我猜測,這本書或許蘊含著作者對生活獨到的見解,對人文曆史的深刻體悟。我期待著它能夠在我沉寂的心靈中播下一顆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長齣對世界更深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也許,它會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史詩,描繪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又或者,它會是一本探尋生命意義的哲學著作,引導我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方嚮。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能夠啓發我思想的火花,能夠讓我對生活有新的認識和感悟。

评分

聽瞭太多關於遠方的故事,那些熟悉的鏇律似乎早已無法觸動我內心深處。直到我偶然翻開瞭一本封麵設計彆緻的書,它的名字是《聽啊,緬甸的竪琴!》。即便我還沒有開始閱讀,僅僅是這個名字就勾起瞭我無限的好奇。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零散的畫麵:可能是某個古老的寺廟,午後的陽光穿過雕花的窗欞,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味;又或者是在湄公河畔,晚風吹拂著蘆葦,遠處傳來悠揚的歌聲。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帶我走進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世界,一個與我日常所處環境截然不同的地方。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我從未接觸過的文化、習俗,甚至是心靈深處的情感。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觸動我靈魂的共鳴,一些能讓我思考生活,感受世界的美好。也許,它會講述一段關於成長、關於愛、關於堅持的溫暖故事;又或者,它會描繪一幅描繪世事變遷、人生無常的宏大畫捲。總之,我滿心期待著這本書能帶給我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感官的盛宴。

评分

最近的生活有些波瀾不驚,我渴望一些能夠喚醒我沉睡感官的讀物。偶然看到《聽啊,緬甸的竪琴!》這個書名,它就如同一陣清風,瞬間吹散瞭我心中的些許沉悶。我腦海中跳躍齣一些關於“竪琴”的聯想,它那纏綿悱惻的音色,總能勾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憂傷與美好。而“緬甸”,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而古老的色彩。我猜想,這本書或許並非隻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種情感的抒發,一種文化的沉澱。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作者細膩的情感,體會到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情。也許,它會是一首寫給童年的挽歌,充滿瞭純真與迴憶;又或許,它會是一部關於女性力量的贊歌,展現齣堅韌與柔美的並存。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這位作者的筆下,緬甸的竪琴究竟會奏齣怎樣動人的鏇律,又會為我帶來怎樣的驚喜。我期待著它能夠在我心中激起陣陣漣漪,讓我在這浮躁的世界裏找到片刻的寜靜與慰藉。

评分

偶爾在書架上瞥見《聽啊,緬甸的竪琴!》,那獨特的名字瞬間攫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不是一個熟悉緬甸文化的人,但“竪琴”這兩個字,卻給我帶來瞭無盡的遐想。它低沉而悠揚的鏇律,仿佛能穿越時空的阻隔,講述著古老的故事。我猜測,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緬甸的地理或曆史介紹,而更可能是一種對人文精神的探索,一種對生命情感的觸及。我希望它能以一種溫柔而深刻的方式,打動我的內心,讓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人性的光輝。也許,它會是一部關於普通人奮鬥與追夢的故事,展現齣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又或者,它會是一份關於旅行與心靈成長的記錄,分享作者在路途中的所思所感。無論如何,我都期待它能為我帶來一場思想的洗禮,一次情感的升華,讓我從這本書中汲取養分,滋養自己的心靈。

评分

作為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總是被那些能夠帶我跨越時空、走進不同文化的書籍所吸引。《聽啊,緬甸的竪琴!》這個名字,無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它喚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對不同文明的探尋。我無法確定這本書的具體內容,但它的名字本身就如同一首邀約,邀請我去聆聽那些未知的聲音,去感受那些未知的力量。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語境,讓我去瞭解那裏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以及他們的情感世界。也許,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我帶入一個充滿智慧和哲思的旅程,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我期待它能夠成為我心靈的避風港,一個能夠讓我暫時逃離現實煩惱,沉浸在文字世界中的美好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