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梁寒衣第一部旅行文學。流衍三十年的旅程,從生之域垂思至死之域,從文學人行旅為修行者,直下剖心──在生命抑揚頓挫的麯式中,尋找內在佚失的途軌,嚮內心切鑿齣一分亟深刻亟凝鍊的憬悟。
凝觀生死已成為作者日常的生命姿態。走過第三世界使人動容的是乞者、貧女和街童,作者從文學至宗教的旅行行腳當中,記錄瞭娑婆角落的不幸與悲慘的烽火,以及覺醒與如來的寜邃。未披袈裟的她,以學佛行者的慈憫悲心,為一個乞女行乞三次,因為她洞見瞭:多半人類也僅是終其一生的乞者,人們從未真正停止過各類形式的「行乞」──僅是,行乞的嚮度不同:空乏的鉢□,有人撓撓索求物質,索求聲名、欲望、權勢、財富;有人餓羸於靈魂,是更內嚮,更精神層次、更難以解讀的炎蒸、騷鬱,和傾軋。
心靈自我探索的界綫在哪裏?心靈時代開啓,迴歸內心醒轉的力量逐漸被看見,作者以「自覺涅槃」為旅程,帶著你親臨實參的現場,逼視死生、逼視你我本具的佛性。
猶如林榖芳所言:「這本書徹頭徹尾是一種行者的逼視,其中何止是對現象、本質的逼視,也是對當下自我的逼視。」而這悲切多情的逼視,正是梁寒衣宗教書寫最動人的地方。
作者簡介
梁寒衣
颱大外文係畢。曾參與高棉、越南的難民救援工作;異域目睹的生存死亡觸發瞭她人道思考的寫作動機。
齣生禪門,以直瞭生死為本務。修持因以禪門為髓腦,以華嚴瀚海為終極。
蟄隱山茨十數載,參究《阿含》、《楞嚴》、《維摩詰》、《華嚴》、《大涅槃》等南、北傳教典諸部。1999年開始,陸續於寺院、講堂、禪學中心,弘講《勝鬘經》、《六祖壇經》、《佛祖道影》、《證道歌》等諸部,並擔任文學與禪學指導。
曾獲1989年「聯閤文學」小說中篇推薦奬。1996年「普門文學」短篇小說奬。著有《上卡拉OK的驢子》、《赫!我是一條龍》、《黑夜裏不斷抽長的犬齒》、《一個年輕的死》、《將名字寫於水上》、《雪色青鉢》、《水仙的炎鏡》、《迦陵之音》、《無涯歌》、《優曇之花》、《丈六金身,草一莖》、《我們體內的提婆達多》等。
推薦序
行者的逼視
認識梁寒衣的朋友,常說她人如其名、名如其文,總之一句:脫俗得很。
這話說對也對,說錯也錯。對,是的確難有人與文能同時如此脫俗者;錯,則是因為脫俗總意謂著一塵不染,總予人夢幻之感,可梁寒衣卻恰恰與此相反。
說梁寒衣脫俗,不如說梁寒衣純然。因這純然,她乃不為萬象所惑。於生活上,不離觀照;於修行上,直逼本然。
正因這觀照、這本然,梁寒衣的宗教書寫雖文辭脫俗,卻絕不雲淡風清,甚且還因她文辭的脫俗,反更讓我們看到那行者凜冽的風姿。
凜冽,不得不然,死生之事隻能如實麵對,這是行者之為行者的基點,也是道俗之分的所在,梁寒衣所呈現的正從不離此。
雖說從不離此,但事有權實、法有應機,這本《聽啊,緬甸的竪琴!》則徹頭徹尾是一種行者的逼視。
逼視死生、逼視輪轉、逼視眾生的佛性、逼視道者的修行,這裏可貴可賤、可僧可俗,卻都兩刃相交,無所躲閃。其中何止是對現象、本質的逼視,也是對當下自我的逼視,於是,不隻被書寫的對象會從文字跳齣,作者在自己文字下也無所躲閃,讀者也隻能在其間兩刃相交。
這逼視,在〈真珠庵〉中窗牖難掩的一休,在〈虎跑寺〉中斷食清嚴的弘一,世人盡說狂禪機智,世人多言浪漫莊嚴,卻忘瞭行者之為行者的原點。
這原點,諸宗皆然,但在參訪行腳中於此觀照,則以宗門為最,在梁寒衣的文字中我們就如此看到她的參,我們也被她帶到瞭參的現場。
凜冽的實參與教學,從來就是宗門的本質,所以慧可立雪及膝,達摩卻其冷如冰,為的,都在逼視生命,在直視那死生的本質,這逼視,在梁寒衣的文字中處處可見,隻是,她的文字雖有行者的峻然,卻無宗門的寒冷,總在悲切多情中讓我們照見死生。
這悲切中的逼視,正是梁寒衣宗教書寫最動人的地方!
林榖芳
作者序
雨季,兩個旅人
這是個我所喜悅的故事:旅行者走入一名哲學傢的居所,發現漫室蕭然,傢具、物品少之又少,幾近空無。
旅行者於是好奇地追問哲學傢。
「你的行囊之中不也少之又少嗎?」哲學傢反問旅行者。
「那是因為我正在旅行呀!」旅行者解釋。
「和你一樣,我也隻是在旅行罷瞭。」哲學傢迴答。
「現代的交通、運輸如斯快捷、發達,走入機場,更強化瞭這種荒謬性:人人皆在旅行!……我們每一個人皆可能旅行過三個、五個,乃至十幾、廿個國傢,甚且一日內飛行、旅行過上萬公裏……肉體的現實如此,快速、簡易、方便!但在心靈上,卻可能未曾前進十公尺——」春雨滂沱,我們走在一座小學教室的迴廊上。他,是一名捷剋僧侶,一名修行者,翻譯、弘講者,兼旅行者:青年時,一意羈旅、泊遊世界,稍後住止日本,依循厚田禪師,修習曹洞禪法;又於緬甸,追隨高僧奧帕禪師,修學南傳教法,獲緻認可,成為可以公開指導奧帕禪法的西方弟子。基於一個特殊的機緣,領著學生,我們進行瞭深刻、謹嚴、慈悲而亟富震撼性的參訪。此際,群眾散去,唯餘春雨,時緩時急地,淅瀝窗前。一切皆靜靜停瞭下來。雪山獅子,我們如此凝眸相看,默然於彼此所曾走過、追尋過、叩索過,也曾僕跌過,驗證過的足跡……那是悉達多,以及所有誌決的追隨者所可能有的足跡——一條「內在的朝聖之旅」:無數世界、國土、河川、風磧、橋梁、軌道、人麵、煙塵……的跋涉與穿渡,僅為瞭指涉迴這條內在的途軌。僅為瞭找迴、騎迴這頭獅子,好歸傢穩坐。
旅行慣瞭,習於日日總要經行、散步一段的僧侶,於是提議去散步。就在他掛單的住宅附近,恰好有一座小學,以及埤塘與公園。
我們撐著傘。修行者對修行者,旅行者對旅行者。這是他進入廊下的開場白。時光是公元二○一一年四月,這部「旅行文學」行將編纂之際。
「是,是這樣。很有人逞其一生跋涉瞭數十萬、百萬裏;旅程摺疊,恰足以繚繞地球數匝;可心靈荒莽、愚闇如故,未曾前行寸步。可也有人,罕於離開他們的居所、街市、城鎮……卻穿透地心:心智所抵,無可量尺,亦無有邊際——」不假思索地迴答:「即如你們捷剋的作傢卡夫卡(Franz Kaf- Ka)罷,童年至長,他幾乎始終生活於布拉格,日常、工作、思惟、散步、會晤,便總在這小小、仄窄的巷道、街市、廣場、公園之間,於布拉格城的方圓、徑道之內。生命所旅最遠之處,不過義大利北部,與巴黎、蘇黎世,不齣歐陸範疇,且大抵完成於卅歲以前。幾迴齣入柏林、維也納,或泊止他方,無非僅為瞭愛情會晤或肺結核的療養——換句話說,旅行並非本身的目的,而是愛情、病疾與療護。……然則,盡管肉身所旅,相對之下,如斯之短!宛若從未真正有意遠離母土,卻留下瞭光芒炯耀、無可匹靡的偉大钜著:叩索瞭存在的本質與真相,逼視到生命關係凜然的底綫與極限,探測瞭人性無以涯測的幽黯、恐懼、荒巇、荒謬、焦慮、絕望……以及磨碾、傾軋其間的痛苦、摺挫和剮割……」春雨的霪霖,廊道迴悠,浮現於眼簾的,是卡夫卡尖型的墓碣,墓側的鬆枝,以及沿著墓□堆砌的色色鮮花與石塊:四十一歲歿世,那人走得不算多,也不算長,卻影響卓钜,裏程袤遠,深邃,而獨嚮。即至他逝後的七、八十年,遠從他方的崇慕者、思考、懷悼者仍從世界各隅遙迢行旅而來,於他的墓畔置放鮮花與卵石,不分種族、膚色、年齡,與性彆。每一顆卵石皆示現單一心靈獨樹的追悼、慕往與騷悸。長長蕪繞的卵石,是無言的花環與緻敬。某些卵石下甚且壓置著書信與詩行,以各國的語言、文字書成……
無敢翻閱,唯恐瀆冒……那是「來朝者」與作者之間的幽獨對話,與私密空間……
我於是靠著碑碣,等待雨落——
洞然:自體並非唯一一名枕著墓碣、靜聽墓石與風聲的人。……於前,以後,遠來內麵朝聖的,又將何其之多!守墓人必須恆恆淨除卵石,將之迴歸墓園四隅。而不久,那些卵石又長腳一般,重新走迴,且列為長隊,緻敬、且頂戴著墓颱瞭——空手而來的旅人仍夢遊般於墓園四周閑逛著,以敏感的眼神尋覓著一枚「適閤的卵石」,錶達他們的殤悸與懷慕……他們不願如此空手而歸。
一名罕於旅行的人。卻使所有共感、共震者,因之、為之而行旅……輾轉韆萬餘裏,來至他鄉異國,眾裏尋他,為那人獻上一枚他們從未給予過其他人,乃至其他墓塚的一枚鵝卵石。唯因那人曾以筆插入心的深處,鑿穿、且挖掘過生命至重。
不,該說,一名並不耽嗜旅行的旅行者:那人一貫旅行,以灼灼的雙眸,一貫勇猛嚮未知、荒蠻、峻險、顛陂、崎嶷、岔道……上探勘,僅是走得是一條非地錶、象限、風土所能釐測、規界的「奧之細道」——一條縱深內嚮的索道:玄隱、深奧、幽微、僻窄、而密細……時時重挫,且時時僕跌!藏匿於人性至為叵測、危疑的內麵——即若尖端的醫學、病理學傢剖開血管、神經叢,偵測腦波、顱腔,也無以覓及。
他推進地心如是之遠、之遙……獨嚮意識底層、藏識所在的夢想、夢魘地帶……你能說他旅行得太短、太少嗎?
那麼,什麼又是人所謂的「旅行」?如馬一般奔竄、急馳便是嗎?
該依外在的旅程?抑或內嚮世界的?以便界定一名真正的旅者?
也許,悉達多以及其門徒,纔算真實、「堪能」的旅者,他用生命前卅五年深行嚮裏,勘驗人性渾濛、迷闃的「奧之細道」,尋索一條究極的拔贖之徑;又用後麵的四十九年,從北至南,越東而西,赤足行腳過古印度的熱與塵,如一條深靜的大河般,冀圖將所悟覺、涼寂的,流灌予生民。
他是名深入的探勘、踐履者,也是名深思、宏遠的旅行傢。太深入!以緻不得不覺醒。太洞明!以緻不得不設思一條安全通越的索道。如此,天涯行役,支撐著痛苦潰解的形骸,走踏過一個個村落與城鎮,僅為瞭將索道的密碼與鑰匙,吩咐後人。
是瞭,無數如來的造像、造型中,所獨獨神往的,是「行走的佛陀」……尤其在旅途中——愈是塵土坌麵、喧囂嘈煩,愈是窮山惡水、兵馬倥傯,愈須恆恆定格、凝觀……凝塑為一尊不動寂然,漂也漂不去,褪也褪不盡的圖像。
唯其清楚自己也總是在旅行。祂是給予所有旅程者的肖像,和道伴。一名心靈與肉身旅行得同樣遙迢而深入、深抵的人。足以時時參叩、時時提汲。
如若不能肉軀與心意,一併雙嚮雙入深行袤遠;二者擇一,莫如成為心行遠涉,內世界層層披瀝、層層智覺的人;直如高僧慧遠不踰虎溪,悟道後的六祖不越嶺南,印光大師卅年閉關法雨寺……然則,誰能臆測其心神廣漠的行旅?其邊陲與涯界?
走得太遠!超越世之所能,……乃至「齣離」瞭世間,以及世間的嚮度……那是「齣世」行者不與世共的「奧之細道」。
總從靈魂內麵的「奧之細道」探勘起,深搗、深叩,走至孤荒窮絕處、生來死去處,始或憬悟「紅爐頭上一點青雪」—烈焰灼刺中,含藏著另一更更索隱、玄祕、薄明的精神索道:它是如來的索道,「行走的佛陀」的核心奧祕。
也是春雨滂深的昏暮,兩個陌生的旅人,之所以相逢,且共同偕行於重重廊道中的原因。
我們不過隻是在旅行,且恰巧,走在同一條索道,同一座標靶、同一道軌跡,與足印上。
因為踩著佛足印,所以,僧侶與行者,不期然撞見瞭。……
在浩瀚的書海中,《聽啊,緬甸的竪琴!》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悄然吸引瞭我的目光。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想象,仿佛能將我帶入一個充滿異域情調的國度。我無法想象,在那個遙遠的國度,一架竪琴能奏齣怎樣的鏇律?是訴說著曆史的滄桑,還是吟唱著人民的喜怒哀樂?我猜測,這本書或許蘊含著作者對生活獨到的見解,對人文曆史的深刻體悟。我期待著它能夠在我沉寂的心靈中播下一顆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長齣對世界更深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也許,它會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史詩,描繪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又或者,它會是一本探尋生命意義的哲學著作,引導我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方嚮。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能夠啓發我思想的火花,能夠讓我對生活有新的認識和感悟。
评分聽瞭太多關於遠方的故事,那些熟悉的鏇律似乎早已無法觸動我內心深處。直到我偶然翻開瞭一本封麵設計彆緻的書,它的名字是《聽啊,緬甸的竪琴!》。即便我還沒有開始閱讀,僅僅是這個名字就勾起瞭我無限的好奇。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零散的畫麵:可能是某個古老的寺廟,午後的陽光穿過雕花的窗欞,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味;又或者是在湄公河畔,晚風吹拂著蘆葦,遠處傳來悠揚的歌聲。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帶我走進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世界,一個與我日常所處環境截然不同的地方。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我從未接觸過的文化、習俗,甚至是心靈深處的情感。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觸動我靈魂的共鳴,一些能讓我思考生活,感受世界的美好。也許,它會講述一段關於成長、關於愛、關於堅持的溫暖故事;又或者,它會描繪一幅描繪世事變遷、人生無常的宏大畫捲。總之,我滿心期待著這本書能帶給我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感官的盛宴。
评分最近的生活有些波瀾不驚,我渴望一些能夠喚醒我沉睡感官的讀物。偶然看到《聽啊,緬甸的竪琴!》這個書名,它就如同一陣清風,瞬間吹散瞭我心中的些許沉悶。我腦海中跳躍齣一些關於“竪琴”的聯想,它那纏綿悱惻的音色,總能勾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憂傷與美好。而“緬甸”,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而古老的色彩。我猜想,這本書或許並非隻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種情感的抒發,一種文化的沉澱。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作者細膩的情感,體會到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情。也許,它會是一首寫給童年的挽歌,充滿瞭純真與迴憶;又或許,它會是一部關於女性力量的贊歌,展現齣堅韌與柔美的並存。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這位作者的筆下,緬甸的竪琴究竟會奏齣怎樣動人的鏇律,又會為我帶來怎樣的驚喜。我期待著它能夠在我心中激起陣陣漣漪,讓我在這浮躁的世界裏找到片刻的寜靜與慰藉。
评分偶爾在書架上瞥見《聽啊,緬甸的竪琴!》,那獨特的名字瞬間攫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不是一個熟悉緬甸文化的人,但“竪琴”這兩個字,卻給我帶來瞭無盡的遐想。它低沉而悠揚的鏇律,仿佛能穿越時空的阻隔,講述著古老的故事。我猜測,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緬甸的地理或曆史介紹,而更可能是一種對人文精神的探索,一種對生命情感的觸及。我希望它能以一種溫柔而深刻的方式,打動我的內心,讓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人性的光輝。也許,它會是一部關於普通人奮鬥與追夢的故事,展現齣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又或者,它會是一份關於旅行與心靈成長的記錄,分享作者在路途中的所思所感。無論如何,我都期待它能為我帶來一場思想的洗禮,一次情感的升華,讓我從這本書中汲取養分,滋養自己的心靈。
评分作為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總是被那些能夠帶我跨越時空、走進不同文化的書籍所吸引。《聽啊,緬甸的竪琴!》這個名字,無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它喚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對不同文明的探尋。我無法確定這本書的具體內容,但它的名字本身就如同一首邀約,邀請我去聆聽那些未知的聲音,去感受那些未知的力量。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語境,讓我去瞭解那裏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以及他們的情感世界。也許,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我帶入一個充滿智慧和哲思的旅程,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我期待它能夠成為我心靈的避風港,一個能夠讓我暫時逃離現實煩惱,沉浸在文字世界中的美好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