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啊,缅甸的竖琴!

听啊,缅甸的竖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缅甸
  • 竖琴
  • 音乐
  • 文化
  • 历史
  • 东南亚
  • 旅行文学
  • 异域风情
  • 回忆录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梁寒衣第一部旅行文学。流衍三十年的旅程,从生之域垂思至死之域,从文学人行旅为修行者,直下剖心──在生命抑扬顿挫的曲式中,寻找内在佚失的途轨,向内心切凿出一分亟深刻亟凝鍊的憬悟。

  凝观生死已成为作者日常的生命姿态。走过第三世界使人动容的是乞者、贫女和街童,作者从文学至宗教的旅行行脚当中,记录了娑婆角落的不幸与悲惨的烽火,以及觉醒与如来的宁邃。未披袈裟的她,以学佛行者的慈悯悲心,为一个乞女行乞三次,因为她洞见了:多半人类也仅是终其一生的乞者,人们从未真正停止过各类形式的「行乞」──仅是,行乞的向度不同:空乏的钵□,有人挠挠索求物质,索求声名、欲望、权势、财富;有人饿羸于灵魂,是更内向,更精神层次、更难以解读的炎蒸、骚郁,和倾轧。

  心灵自我探索的界线在哪里?心灵时代开启,回归内心醒转的力量逐渐被看见,作者以「自觉涅槃」为旅程,带着你亲临实参的现场,逼视死生、逼视你我本具的佛性。

  犹如林谷芳所言:「这本书彻头彻尾是一种行者的逼视,其中何止是对现象、本质的逼视,也是对当下自我的逼视。」而这悲切多情的逼视,正是梁寒衣宗教书写最动人的地方。

作者简介

梁寒衣

  台大外文系毕。曾参与高棉、越南的难民救援工作;异域目睹的生存死亡触发了她人道思考的写作动机。

  出生禅门,以直了生死为本务。修持因以禅门为髓脑,以华严瀚海为终极。

  蛰隐山茨十数载,参究《阿含》、《楞严》、《维摩诘》、《华严》、《大涅槃》等南、北传教典诸部。1999年开始,陆续于寺院、讲堂、禅学中心,弘讲《胜鬘经》、《六祖坛经》、《佛祖道影》、《证道歌》等诸部,并担任文学与禅学指导。

  曾获1989年「联合文学」小说中篇推荐奖。1996年「普门文学」短篇小说奖。着有《上卡拉OK的驴子》、《赫!我是一条龙》、《黑夜里不断抽长的犬齿》、《一个年轻的死》、《将名字写于水上》、《雪色青钵》、《水仙的炎镜》、《迦陵之音》、《无涯歌》、《优昙之花》、《丈六金身,草一茎》、《我们体内的提婆达多》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行者的逼视 ◎ 林谷芳
【作者序】
雨季,两个旅人 ◎ 梁寒衣
【目录】
卷一.寺宇
.真珠庵与刺桐心目
.雪花拂打的地藏
.回首弥陀
.寂寞虎跑寺
.岚山鼓音
卷二.乞者
.母者
.风箱上的天使
.圆虹  遥迢国度的常不轻菩萨
.失落的手臂
卷三.碑碣
.在帝王的墓畔
.尸骸与古蹟
.髑髅哀歌
.一个永劫,于人性的长夜
.殇悸的发茨
.酣卧髑髅之榻
卷四.浮土
.听啊,缅甸的竖琴!
.雕一尊自我的菩萨
.耽美孔雀蓝
.抵达黑色城堡
卷五.时空逆旅
.解头颅相赠
.死亡三联幅
作品年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行者的逼视

  认识梁寒衣的朋友,常说她人如其名、名如其文,总之一句:脱俗得很。

  这话说对也对,说错也错。对,是的确难有人与文能同时如此脱俗者;错,则是因为脱俗总意谓着一尘不染,总予人梦幻之感,可梁寒衣却恰恰与此相反。

  说梁寒衣脱俗,不如说梁寒衣纯然。因这纯然,她乃不为万象所惑。于生活上,不离观照;于修行上,直逼本然。

  正因这观照、这本然,梁寒衣的宗教书写虽文辞脱俗,却绝不云淡风清,甚且还因她文辞的脱俗,反更让我们看到那行者凛冽的风姿。

  凛冽,不得不然,死生之事只能如实面对,这是行者之为行者的基点,也是道俗之分的所在,梁寒衣所呈现的正从不离此。

  虽说从不离此,但事有权实、法有应机,这本《听啊,缅甸的竖琴!》则彻头彻尾是一种行者的逼视。

  逼视死生、逼视轮转、逼视众生的佛性、逼视道者的修行,这里可贵可贱、可僧可俗,却都两刃相交,无所躲闪。其中何止是对现象、本质的逼视,也是对当下自我的逼视,于是,不只被书写的对象会从文字跳出,作者在自己文字下也无所躲闪,读者也只能在其间两刃相交。

  这逼视,在〈真珠庵〉中窗牖难掩的一休,在〈虎跑寺〉中断食清严的弘一,世人尽说狂禅机智,世人多言浪漫庄严,却忘了行者之为行者的原点。

  这原点,诸宗皆然,但在参访行脚中于此观照,则以宗门为最,在梁寒衣的文字中我们就如此看到她的参,我们也被她带到了参的现场。

  凛冽的实参与教学,从来就是宗门的本质,所以慧可立雪及膝,达摩却其冷如冰,为的,都在逼视生命,在直视那死生的本质,这逼视,在梁寒衣的文字中处处可见,只是,她的文字虽有行者的峻然,却无宗门的寒冷,总在悲切多情中让我们照见死生。

  这悲切中的逼视,正是梁寒衣宗教书写最动人的地方!

林谷芳

作者序

雨季,两个旅人

  这是个我所喜悦的故事:旅行者走入一名哲学家的居所,发现漫室萧然,家具、物品少之又少,几近空无。

  旅行者于是好奇地追问哲学家。

  「你的行囊之中不也少之又少吗?」哲学家反问旅行者。

  「那是因为我正在旅行呀!」旅行者解释。

  「和你一样,我也只是在旅行罢了。」哲学家回答。

  「现代的交通、运输如斯快捷、发达,走入机场,更强化了这种荒谬性:人人皆在旅行!……我们每一个人皆可能旅行过三个、五个,乃至十几、廿个国家,甚且一日内飞行、旅行过上万公里……肉体的现实如此,快速、简易、方便!但在心灵上,却可能未曾前进十公尺——」春雨滂沱,我们走在一座小学教室的回廊上。他,是一名捷克僧侣,一名修行者,翻译、弘讲者,兼旅行者:青年时,一意羁旅、泊游世界,稍后住止日本,依循厚田禅师,修习曹洞禅法;又于缅甸,追随高僧奥帕禅师,修学南传教法,获致认可,成为可以公开指导奥帕禅法的西方弟子。基于一个特殊的机缘,领着学生,我们进行了深刻、谨严、慈悲而亟富震撼性的参访。此际,群众散去,唯余春雨,时缓时急地,淅沥窗前。一切皆静静停了下来。雪山狮子,我们如此凝眸相看,默然于彼此所曾走过、追寻过、叩索过,也曾仆跌过,验证过的足迹……那是悉达多,以及所有志决的追随者所可能有的足迹——一条「内在的朝圣之旅」:无数世界、国土、河川、风碛、桥梁、轨道、人面、烟尘……的跋涉与穿渡,仅为了指涉回这条内在的途轨。仅为了找回、骑回这头狮子,好归家稳坐。

  旅行惯了,习于日日总要经行、散步一段的僧侣,于是提议去散步。就在他挂单的住宅附近,恰好有一座小学,以及埤塘与公园。

  我们撑着伞。修行者对修行者,旅行者对旅行者。这是他进入廊下的开场白。时光是公元二○一一年四月,这部「旅行文学」行将编纂之际。

  「是,是这样。很有人逞其一生跋涉了数十万、百万里;旅程折叠,恰足以缭绕地球数匝;可心灵荒莽、愚闇如故,未曾前行寸步。可也有人,罕于离开他们的居所、街市、城镇……却穿透地心:心智所抵,无可量尺,亦无有边际——」不假思索地回答:「即如你们捷克的作家卡夫卡(Franz Kaf- Ka)罢,童年至长,他几乎始终生活于布拉格,日常、工作、思惟、散步、会晤,便总在这小小、仄窄的巷道、街市、广场、公园之间,于布拉格城的方圆、径道之内。生命所旅最远之处,不过义大利北部,与巴黎、苏黎世,不出欧陆范畴,且大抵完成于卅岁以前。几回出入柏林、维也纳,或泊止他方,无非仅为了爱情会晤或肺结核的疗养——换句话说,旅行并非本身的目的,而是爱情、病疾与疗护。……然则,尽管肉身所旅,相对之下,如斯之短!宛若从未真正有意远离母土,却留下了光芒炯耀、无可匹靡的伟大鉅着:叩索了存在的本质与真相,逼视到生命关系凛然的底线与极限,探测了人性无以涯测的幽黯、恐惧、荒巇、荒谬、焦虑、绝望……以及磨碾、倾轧其间的痛苦、折挫和剐割……」春雨的霪霖,廊道回悠,浮现于眼帘的,是卡夫卡尖型的墓碣,墓侧的松枝,以及沿着墓□堆砌的色色鲜花与石块:四十一岁殁世,那人走得不算多,也不算长,却影响卓鉅,里程袤远,深邃,而独向。即至他逝后的七、八十年,远从他方的崇慕者、思考、怀悼者仍从世界各隅遥迢行旅而来,于他的墓畔置放鲜花与卵石,不分种族、肤色、年龄,与性别。每一颗卵石皆示现单一心灵独树的追悼、慕往与骚悸。长长芜绕的卵石,是无言的花环与致敬。某些卵石下甚且压置着书信与诗行,以各国的语言、文字书成……

  无敢翻阅,唯恐渎冒……那是「来朝者」与作者之间的幽独对话,与私密空间……

  我于是靠着碑碣,等待雨落——

  洞然:自体并非唯一一名枕着墓碣、静听墓石与风声的人。……于前,以后,远来内面朝圣的,又将何其之多!守墓人必须恆恆净除卵石,将之回归墓园四隅。而不久,那些卵石又长脚一般,重新走回,且列为长队,致敬、且顶戴着墓台了——空手而来的旅人仍梦游般于墓园四周闲逛着,以敏感的眼神寻觅着一枚「适合的卵石」,表达他们的殇悸与怀慕……他们不愿如此空手而归。

  一名罕于旅行的人。却使所有共感、共震者,因之、为之而行旅……辗转千万余里,来至他乡异国,众里寻他,为那人献上一枚他们从未给予过其他人,乃至其他墓冢的一枚鹅卵石。唯因那人曾以笔插入心的深处,凿穿、且挖掘过生命至重。

  不,该说,一名并不耽嗜旅行的旅行者:那人一贯旅行,以灼灼的双眸,一贯勇勐向未知、荒蛮、峻险、颠陂、崎嶷、岔道……上探勘,仅是走得是一条非地表、象限、风土所能釐测、规界的「奥之细道」——一条纵深内向的索道:玄隐、深奥、幽微、僻窄、而密细……时时重挫,且时时仆跌!藏匿于人性至为叵测、危疑的内面——即若尖端的医学、病理学家剖开血管、神经丛,侦测脑波、颅腔,也无以觅及。

  他推进地心如是之远、之遥……独向意识底层、藏识所在的梦想、梦魇地带……你能说他旅行得太短、太少吗?

  那么,什么又是人所谓的「旅行」?如马一般奔窜、急驰便是吗?

  该依外在的旅程?抑或内向世界的?以便界定一名真正的旅者?

  也许,悉达多以及其门徒,才算真实、「堪能」的旅者,他用生命前卅五年深行向里,勘验人性浑蒙、迷阒的「奥之细道」,寻索一条究极的拔赎之径;又用后面的四十九年,从北至南,越东而西,赤足行脚过古印度的热与尘,如一条深静的大河般,冀图将所悟觉、凉寂的,流灌予生民。

  他是名深入的探勘、践履者,也是名深思、宏远的旅行家。太深入!以致不得不觉醒。太洞明!以致不得不设思一条安全通越的索道。如此,天涯行役,支撑着痛苦溃解的形骸,走踏过一个个村落与城镇,仅为了将索道的密码与钥匙,吩咐后人。

  是了,无数如来的造像、造型中,所独独神往的,是「行走的佛陀」……尤其在旅途中——愈是尘土坌面、喧嚣嘈烦,愈是穷山恶水、兵马倥偬,愈须恆恆定格、凝观……凝塑为一尊不动寂然,漂也漂不去,褪也褪不尽的图像。

  唯其清楚自己也总是在旅行。祂是给予所有旅程者的肖像,和道伴。一名心灵与肉身旅行得同样遥迢而深入、深抵的人。足以时时参叩、时时提汲。

  如若不能肉躯与心意,一併双向双入深行袤远;二者择一,莫如成为心行远涉,内世界层层披沥、层层智觉的人;直如高僧慧远不踰虎溪,悟道后的六祖不越岭南,印光大师卅年闭关法雨寺……然则,谁能臆测其心神广漠的行旅?其边陲与涯界?

  走得太远!超越世之所能,……乃至「出离」了世间,以及世间的向度……那是「出世」行者不与世共的「奥之细道」。

  总从灵魂内面的「奥之细道」探勘起,深捣、深叩,走至孤荒穷绝处、生来死去处,始或憬悟「红炉头上一点青雪」—烈焰灼刺中,含藏着另一更更索隐、玄祕、薄明的精神索道:它是如来的索道,「行走的佛陀」的核心奥祕。

  也是春雨滂深的昏暮,两个陌生的旅人,之所以相逢,且共同偕行于重重廊道中的原因。

  我们不过只是在旅行,且恰巧,走在同一条索道,同一座标靶、同一道轨迹,与足印上。

  因为踩着佛足印,所以,僧侣与行者,不期然撞见了。……

图书试读

失落的手臂

暮色升涌上来。我的手臂空盪盪地悬垂于车外,空旷旷地,随着振动的车体,一路悬摆、颠踬、失落着……随着汹涌的夜潮,一种悬深的痛感与伤郁,立即没顶般,吞噬了心魂。

「请协助我寻找具有如下特征的女孩:年约十五、六岁,具有一双深沉忧伤的眼眸,明净,美丽,映现生命瘀结的哀思。你将不难自那独特的眸光中认证出她来!女孩披着一袭印着浅纹的粉红纱丽,怀中抱着一个婴儿,衣畔紧挨着一名四、五岁的男孩。男孩一手残断了一支手指,仅余四个指头……」

一九九七年秋初,我委请与外交部素有渊源的友人A,传真了这样一封「寻人启事」至印度德里的大使馆,託请使馆人员代为查访。

一名乞女,那是我寻索的对象。

灰尘在街道打滚。日光怠怠的,麕满人潮与吼声的市集显得疲惫而销蚀。踅进车内,合上眼目,正欲养息。「看!那女孩的眼睛,好哀伤的样子!」身畔的A,忽然提醒。凝眼望去,敞亮弛怠的日光下,果然立着一只丁零的形影,很孤独,幽怯的模样。乞儿们蜂拥着,伸着手,追逐着旅客,兽一般吠叫、嘶吼。女孩却托着婴孩,雪鹭般,怔怔伫立。怔忡的目光,钉凿般,隔着玻璃,长长烙印于我的颜面上。深邃的眸子,慑闪着令人惊痛的忧伤。

一看见那哀戚的眸子,心间悸痛,如击长钉,便决定了布施。

这是离开印度的最后一站,不顾导游的警戒、厌憎,所有能够布施的,俱已竭尽布施了,囊袋已然空磬。即转首,探问A。

A搜了搜口袋,也已空磬。

然我早已决定了施赠,便腆着颜,伸着手,向车厢中依次行乞。每一回的乞赠皆显示了更深洌的碜薄,如同注入明湖的微末草屑;一旦触及那愁哀悸刺的眸光,便仅能回首,再再的行乞!─如此,她的存在,使我立即降谪为一名乞儿。最后一次,是一张纸币。我安下神,将它稳妥放在雪鹭一般、凉落的掌心。

”You are very nice. What’s your name?” 一连三次,她大张着眼,一言不发,静静阅读着我的行乞,缄默承受了辗转乞来的施赠。最后一次,她捏着那张纸币,犹如捏着一枚薄明的金叶般,沉默半晌,终于开口。很温柔、纤细的声音,丝丝微微,恍若拂掠的鸟羽。

告诉了她。雪鹭的长影即垂着首,寂静沉思着。眼看着心,很专致、阒寂地垂思着:宛如一点一点,集中心意,冀图将布施者的姓名、面容,凿刻于心版上。

悠悠地,我将一只手臂长长垂挂在车窗下,隐然、蒙昧,而莫名,恰似垂下一条绳索。那忧伤的眸光即定定栖息在臂膀上,温柔地盯看着,像是看着什么似地,不敢惊扰了它,深深,长长……日光遁为微尘,微尘屏息而待……每一粒尘砂皆含着一个目光,定定地,如长钉般地镶嵌不动……瞬间,车体痉挛,车子倏然启动;霹雳闪电,自流闪的微尘中,A迅捷抽出一张名片,递入女孩掌上。

暮色升涌上来。我的手臂空盪盪地悬垂于车外,空旷旷地,随着振动的车体,一路悬摆、颠踬、失落着……随着汹涌的夜潮,一种悬深的痛感与伤郁,立即没顶般,吞噬了心魂。

「真是阿难!」A看了看我的面容,笑一笑,嘲谑道。阿难,是佛陀座下皙美皎洁的弟子。古印度灼烈的炎土上,那人曾为了恋美世尊无上的容颜,而矢志出家;却也因了耽美、惑美,差几受了婬女「摩登伽」的诱引,失却戒体。取戒,缘于慕美;破戒,也源于慕美。A引「阿难」说明此刻的郁郁神伤。然则,仅只是这样吗?

「居士,是在家的和尚。」未出家的弘一曾如是说道─桐花白素,自从少年以来,即视自身为一名「俗装的僧侣」,而维持着僧侣般孤默、索隐的生息。那极端默静、僻洁的习性,使得生命自然排除了人类之于「爱」所延伸的种种肢体语言和形式,也难以真正主动向他人伸出手来。记忆中,若有,怕亦仅基于一点基础的礼貌,和客气罢。而在多年潜默的修行之后,我向一名伫立街头的陌生人伸出手去─一名僧侣之于乞女所遥遥伸出的手。直到彼时,于侵吞的夜潮中,僧侣始才悟觉:那腼腆、安寂着垂挂于窗下的臂膀,所等待的,原是生命的一握!他太谦逊、自闭,仅能等待。而那名乞女,温柔盯看着臂膀,不敢于一握!因为,于印度严明的种姓制度中,一名乞女,将被视为至为秽垢低贱的「贱民」。而一名卑猥的「首陀罗」并不被允许以指掌随意触及他人……它将视为玷污。

「不行。我必须马上折回市集。」车子返抵旅舍,一阵眩烈的哀感勐然袭震心房。黑暗蚀穿了髓骨。沉落于座椅中,久久,久久……我陡然直起身子,对着A:「不然,取消今晚的班机。我必须多延宕一天,寻找她,告诉她:不要站在街上继续行乞!那太危险!」

「不可能。」一如既往,作为一名旅伴,A永远如筑堤人般,防堵着河流的岔道,与险湍:「老先生老太太,都还在车上─你,想抛下他们吗?」

是啊,我不能独自留下父母亲。何况,我还有什么可供说服的理由呢?向他们说,我的一条臂膀遗落在街头?我需要逗留一点时光,以便将它寻回,黏补、缝缀回来?......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