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关于恩典的感动故事,十个数算恩典的宝贵信息!
记者杨腓力现场报导,邀请你在世界寻找恩典的痕迹!
圣经故事里最具爆炸性的即时新闻,很有可能是天使向牧羊人报导的那份关乎万民的大喜信息。这条新闻除了唿唤人们向往救恩、盼望永恆,也传达出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然而,现今世界里最吸睛的焦点新闻,却充斥着复杂与不安:物价上涨、战争疾病、政治黑暗、名人八卦、暴力恶行、饥荒贫穷……遍寻不着深刻的感动与更新的盼望。上帝的恩典,彷彿早已从这失落世界上,消逝无踪。
然而,有名记者却对现今世界作了不同的诠释。当大家报导危机,他却散播希望;当大家注重缺乏,他却满怀感恩。当大家认同报复,他却相信饶恕;当大家高举审判,他却唿喊怜恤。杨腓力,这位写过无数畅销书籍的作家,近十年来受邀至世上许多特别的角落,向对生命感到迷惘的群体进行演说。他除了发挥多年的记者专业,实际接触这些亟需盼望的灵魂,也在其中寻找和诉说上帝的恩典。
透过亲身走访十个特别的「第一现场」,杨腓力逐渐发现,上帝的恩典,即便看似隐藏,还是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出耀眼的光芒:
维州理工学院--安慰的恩典
中国--忍耐的恩典
绿湖镇--全然接纳的恩典
剑桥--信心的恩典
圣经学院--空手领受的恩典
南非--和好的恩典
曼斐斯--倚靠真理的恩典
中东--勇敢的恩典
芝加哥--承认无助的恩典
孟买--仰望的恩典
让人们终于发现,原来最动人的,
是那些看似隐藏的恩典。
***
「上帝有什么好?」这个问题,以不同方式临到每一个经历痛苦、死亡、贫困、不公的人。换句话说,是临到所有人。当我回顾过去几年的行程,我显然刻意选择与我自己的探讨课题相关的採访任务。有段时间,我进入一些人的生命,他们所受的压制、侵犯、混乱,是我永远无法经历的。愿我在这十个地方所学所得,也成为你们的探索,一如已经成为我的探索。──杨腓力
作者简介
杨腓力 (Philip Yancey)
戴着一副细框大圆眼镜,顶着一头自然卷发,诚实是他的特质,灵敏是他的坚持;观察是他的学问,信仰是他的热诚。杨腓力,这位满怀恩典的基督徒作家,因着三十几年的记者经历,创作的文字不仅触动人心,也引来深深共鸣。
杨腓力的作品好像盐巴,能防止信仰生命迂腐染菌。知名作家克莱布(Larry Crabb)认为,他的论点「会使那些信仰重心在其他方面的人敬而远之,但是却迎纳所有渴求恩典、以此为生命之本的人」。杨腓力的作品好像放大镜,不仅坦白道出人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也邀请读者在生命低潮中寻见神的同在。杨腓力的作品也好像磨豆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付生命的疑问,同时将隽永的智慧信息研磨出深厚的馨香温暖。另外,杨腓力的作品还好像一盏点亮的夜灯,谦卑地呈现超越万有的美善信仰,激励人在黑暗中燃起信心,来跟随这位恩典的上帝。
除了兼任《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杂志特约编辑,不时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这位自认内向的作家,平日喜欢待在科罗拉多山上的幽静小屋,将他与神的深刻对话化为文字,分享给信仰道路上的每个同伴。其知名中译着作另有《恩典多奇异》、《寻神启事》、《祷告》、《无语问上帝》、《生命总有伤痛时》、《欢喜读旧约》、《何必上教会?》(校园)等。
推荐序一 蔡丽贞
推荐序二 彭蕙仙
推荐序三 彭书睿
译者序 徐成德
致谢
1.幕后的故事
第一部 维州理工学院:校园大屠杀
2.最残忍的月分
3.生命伤痛时,上帝在哪里?(2007年4月,维州理工学院)
第二部 中国:乘上改变的风潮
4.地底隆隆声
5.由下而上(2004年3月,中国)
第三部 绿湖镇:专职性工作者
6.在最低的地方,你才会叫救命
7.恩典如水,往低处流(2004年8月,绿湖镇)
第四部 剑桥:纪念鲁益师
8.怀疑论者的使徒
9.游移于两个世界(2008年8月,剑桥)
第五部 圣经学院:迷惘的学生
10.泡沫中的生活
11.我希望当时能知道(2007年4月,圣经学院)
第六部 南非:让高墙倒下
12.意想不到的角落
13.在恩典中成长(2009年3月,南非)
第七部 曼斐斯:不同的异象
14.出自灰烬
15.在这磐石上(2008年11月,曼斐斯市)
第八部 中东:深陷危机的教会
16.沙丘与摩天大楼
17.荒漠中的涓涓溪流(2009年1月,巴林)
第九部 芝加哥:边缘人之家
18.喜剧与悲剧
19.我为什么希望自己是个酒徒(2003年8月,芝加哥)
第十部 孟买:可怕的马拉松
20.巡回演讲,中断
21.炮火攻击下的恩典(2008年11月,孟买)
后绪:上帝有什么好?
坦白说,我最初被《恩典现场:在破碎世界中寻索上帝》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即便我们努力做好事,也常常会遇到不公和痛苦。这种“不公平感”让我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困惑。有时候,会觉得努力好像没有意义,生活就是一场充满意外和打击的旅程。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恩典现场”这四个字,引起了我的好奇。我猜想,作者不是在描绘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而是在我们所处的、充满挑战和不完美的世界里,去发现上帝的作为。这不像是一本劝人向善的道德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探索,去理解为何即便有破碎,依然有恩典。在台湾,我们也有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探讨,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不是从“如何避免破碎”,而是“如何在破碎中寻索”。这让我感到一丝希望,或许我们不必恐惧困难,而是可以从中学习和成长。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等了好久,终于拿到手了!最近的生活真的有点挑战,工作上、生活上,好像一直有事情在消耗我的能量,有时候会觉得有点迷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这本书的名字《恩典现场:在破碎世界中寻索上帝》一看到就觉得很有共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读完,但仅仅是翻了几页,看到作者的文字,就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知道自己不是孤单一人在面对这一切。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具体的经验,关于如何在人生低谷时,还能找到那份支撑自己的信仰力量。台湾的生活节奏有时候很快,压力也不小,我们常常需要一种能够让我们喘口气的精神慰藉,这本书似乎就是这样一本能提供疗愈和指引的书。我希望它能帮助我重新找到内心的平静,并且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那些关于“恩典”和“上帝”的叙述,我猜想会是那种温和而坚定的,不会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带着理解和同情,与我们一同走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恩典现场:在破碎世界中寻索上帝》让我立刻联想到很多我个人的经历。最近我正在经历一些家庭上的变故,那种感觉就像是本来以为很稳固的基石突然裂开,让我措手不及,也让我对未来感到茫然。在这样的时刻,我常常会问自己,我的信仰在哪里?我的上帝还在吗?我迫切地需要一些能够帮助我重新站起来的力量。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有力量,仿佛它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论书,而是一本能够带你走进实际生活,在最痛苦、最脆弱的时候,依然能找到上帝同在的书。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真实的见证,或者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恩典也从未离开。在台湾,我们虽然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但人际关系、亲情、健康等等问题,也常常会让人感到无助。这本书应该能给像我一样正在经历困境的人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评分我必须说,《恩典现场》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近几年,社会上各种变故层出不穷,从国际局势到身边的大小事,总让人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破碎感”。我们努力生活,想要抓住些什么,但往往发现事情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这种时候,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渴望某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支撑。这本书的副标题“在破碎世界中寻索上帝”,精准地击中了许多人的痛点。我猜测,作者在书中会探讨我们如何在看似混乱和失序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上帝的临在,并且从中汲取力量。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层面,更是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次的跌倒和爬起中,去体验那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方法论,教我们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出生命的韧性和希望。台湾社会也有很多在各自领域努力奋斗的人们,这本书或许能为他们带来一份不被现实打倒的勇气。
评分我一直觉得,宗教信仰不仅仅是教堂里的仪式,更应该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的名字《恩典现场:在破碎世界中寻索上帝》,就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最近我常在想,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环境污染到社会不公,再到个人内心的挣扎,都让我们感到一种“破碎”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上帝的“恩典”又体现在哪里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敏锐地去察觉和体会上帝在我们生活中的临在,尤其是在那些最不为人意料、最需要力量的时刻。台湾的社会也经历过快速变迁,许多传统价值受到冲击,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渴望精神上的丰盛。这本书的理念,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接地气的视角,去理解和实践信仰,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