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大學證釋》的編輯大意,概述如下:
一、以列聖講述的《大學證釋》本為主,並參照呂祖純陽註的《學庸淺言新註》、列聖講述的《中庸證釋》、《易經證釋》及硃熹夫子的《四書章句集註》等書;同時更蒐編各先儒賢哲的註疏,雖散於他書,其不悖於聖人之意旨者。
二、為瞭保持列聖講述《大學證釋》本的完整性與通暢,每一篇章的編輯方式,在「經文」之後增編「章旨」,以言簡意賅的文句,標明該章之要旨,以利於讀者之導讀章節大意。
三、「字句註解」,即生難字句註解部份,則力求白話易懂。
四、「經文」部份,新增注音及標點符號,使讀者易讀易懂;並將列聖對「今本」(流通本)內容,有錯置須改正或補缺之處,一併編列,是「證釋本」的尊貴所在。
五、「列聖講義」部份,是列聖闡述《大學證釋》本最為精粹重要之處,文詞字句都淺白易懂,故僅就需要部份稍作字辭的註解;希望讀者能在此部份多下工夫咀嚼玩味,以作為通曉列聖闡述儒傢聖人的微旨大義。
六、「心得記要」,是在每章節的最後,用簡要辭句或詩偈、相關經文與聖訓等作為結束;協助讀者在研讀每個章節後,再次的反雛咀嚼章旨,俾益讀者更進一步體取聖人之言意旨,能與平常修辦及道化生活中相契閤,而不悖離經旨。
序
人類曆史洪流,猶如滾動的巨輪,逝者如斯,卻垂示可歌可泣的聖哲典範。在中國曆代聖哲明君所傳承的固有文化道統,雖聖哲已遠,然典範永垂,為萬世所式。現今科技資訊雖發達,而人性卻汨於追逐物質文明,欲望纏染深久,乃亡失人類最根本的全德,這是世人最急切且嚴重的問題。人類無限的欲望追逐,如江河日下,無有摺返之期。若除卻這根本的天德,人類與萬物有何異哉!
現今末劫年,天時已至燃眉之急;隻因氣數已盡,天該老,地該殘,萬物都要收迴。故上天好德,不忍玉石俱焚,乃道劫並降;降劫以警迷愚,降道以度原人。然觀看世界各地災難頻臨,而人心卻無有清醒警覺,仍醉頇於人生大夢中,緻 老 急得親臨凡塵渡化,派盡聖神仙真挽渡原佛子迴天。故師尊、師母領命普渡三曹,道化九州,非對癥下猛藥施妙法不可;這萬靈之丹藥,惟獨使人人恢復根本性德之至善。得道後,隻要敬天地、禮神明,從最根本的人道做起,唯人道無虧,天道方可圓融。
仙佛言:「修天道從人道做起」,又雲:「白陽末法儒傢應運」,而儒傢入門之精要,乃「大學之道」。故列聖雲:「儒教之教人修養者,乃詳載於《大學》與《中庸》。」但曆經二韆多年的時代變遷,聖人的微言旨意已難得全貌。今濛天恩師德,而有天人閤一、亙古未有之殊勝奇緣;列聖賢真領受上天懿旨,親臨飛鸞垂示講述,再現古聖之微旨大義。民國十五年,列聖親臨垂示於中國天津新教聖壇,除《大學證釋》外,其他尚有《中庸證釋》、《易經證釋》等書冊。
我必須說,《大學證釋:列聖著述》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原本以為這是一本隻適閤專業研究者的著作,但閱讀之後,我發現它擁有極強的普適性和啓發性。作者(或編者)在處理“列聖著述”時,並沒有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是巧妙地將不同學者的觀點有機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關於《大學》思想發展的清晰圖譜。我特彆欣賞它在分析“大學之道”時,那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邏輯。從“明明德”到“止於至善”,每一個環節都被細緻地解讀,並且聯係到瞭具體的實踐層麵。書中引用瞭大量古籍原文,但都配有詳細的釋義和解讀,這對於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古代的聖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大學》所倡導的“大學之道”,並非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而是貫穿於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麵麵。它是一種持續不斷地自我完善的過程,一種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努力。這本書讓我對“學習”這件事本身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將其視為獲取知識的手段,而是看作一種塑造人格、提升自我的終身事業。
评分這本《大學證釋:列聖著述》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非常學術化,可能需要具備相當深厚的古典功底纔能讀懂,但實際閱讀下來,發現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兼顧瞭普通讀者的理解需求。作者(或編者)的功力可見一斑。書中對於曆代重要注疏的梳理,不是簡單地摘錄,而是進行瞭精心的辨析和評介,指齣瞭不同觀點的優劣之處,並從中提煉齣共通的核心思想。這使得我們在閱讀時,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輕鬆地把握《大學》思想的發展脈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誠意正心”的闡釋,它深入剖析瞭“誠”的內涵,以及“意”和“心”之間的微妙關係。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麵臨各種誘惑和壓力,保持內心的純淨和真誠變得尤為睏難。《大學》所倡導的“誠意正心”,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修身養性,並非與世隔絕,而是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顆清澈、堅定、不隨波逐流的心。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動機,找到內心的定盤星。
评分《大學證釋:列聖著述》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探索一座古老的寶藏。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治理理念很感興趣,總覺得其中蘊含著許多現代社會可以藉鑒的智慧。這本書正好深入探討瞭《大學》中“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命題,並且通過梳理曆代聖賢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解讀。我看到瞭有人強調君主的德行如何影響國傢命運,有人關注製度的完善如何維護社會秩序,也有人從百姓的福祉齣發,闡述“民為邦本”的理念。這些觀點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豐富圖景。書中對這些思想的闡釋,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也有微觀的實踐案例,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天下一傢”的理念是如何在古代社會被嘗試構建和維護的。我甚至能夠聯想到一些古代王朝的興衰,以及其中《大學》思想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不僅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引發瞭我對現代國傢治理的一些思考,比如如何平衡效率與公正,如何處理好集體利益與個人權益的關係。
评分讀完《大學證釋:列聖著述》的幾章,我簡直停不下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太巧妙瞭,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著你一步步走進《大學》的殿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直接拋齣某個“標準答案”,而是呈現瞭不同學派、不同時期學者們對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側重。這讓我意識到,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在於其豐富的解讀空間和永恒的生命力。例如,在“格物緻知”這一點上,我看到瞭王陽明的心學視角,強調“緻知在格物”,物即是吾心之所發,知即是我心之所知;同時也看到瞭硃熹的理學解釋,著重於探究事物的道理。這種對比和碰撞,讓我對“格物”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物理世界的探究,而是擴展到瞭內心世界的審視。書中穿插的史料和人物故事也極大地增強瞭可讀性,讓我能夠更生動地感受到那些古代聖賢們是如何在生活實踐中體悟和踐行《大學》精神的。我甚至能夠想象齣他們在書齋中伏案疾書,或者在講學時滔滔不絕的場景。這本書讓我不再覺得《大學》是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變得鮮活、可親,仿佛就在我身邊。
评分這本《大學證釋:列聖著述》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儒傢思想方麵,總是覺得它博大精深,但很多時候又覺得它離現實生活有點遙遠,或者解讀起來太過晦澀。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渴望深入理解卻又希望有清晰導引的需求。剛翻開目錄,就被“列聖著述”這個副標題吸引瞭,預感這本書不會隻是簡單地羅列經典,而是會選取曆代先賢們對於《大學》這部至關重要的篇章的解讀精華,就像匯集瞭一群智慧的長者,共同為我們點撥迷津。我特彆期待它能是如何梳理曆代學者的觀點,又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賦予《大學》新的生命力。我設想,書中或許會有一段段精彩的論述,追溯《大學》思想的源頭,然後一層一層剝開其“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鏈條。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這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在古代是如何被實踐的,又如何在當下仍然具有指導意義。比如,在“修身”這一點上,我很好奇,不同的聖賢會從哪些角度去闡釋,是強調道德修養,還是注重習慣的養成,亦或是心理的調適?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覺得內容一定相當充實,應該能讓我沉浸其中,細細品味,而不是走馬觀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