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來,對《論語》原典、對聖人孔子的誤讀尤多。針對當代諸多譯注本對《論語》有所誤讀的片斷,展開深度解讀。不迷信權威的注釋,不盲從慣常的解析,質疑百年誤讀,睿智而深刻,通俗而犀利,說理透闢,廓清濛塵,力圖還原孔子的思想真諦。
作者簡介
張石山
中國大陸極具獨立個性、堅守民間立場的作傢之一。一九八八年,辭去《山西文學》主編一職;二○○三年,辭去省作協副主席一職。小說幾度獲中國全國性奬項,被評論界稱譽:「得趙樹理真傳者,張石山一人而已。」著有文集《拷問經典--未來世紀的文革考古索引》、《穿越--文壇行走三十年》、《洪荒的太息》,以及電視劇作《呂梁英雄傳》等。
「學而時習之」,憑什麼「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樂乎?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是不知,還是不智?
有子立論的緻命偏頗
曾參犖然也「三乎」
「賢賢易色」,究竟何義?
「慎終追遠」,民德如何歸厚
「禮之用」,何為貴?
可與言詩誇子貢
「為政以德」居其所
被百年詬病的孝道
遠離宗教的祭祀
詩禮文明的自信
君臣關係的規範
超時代的批判
天下己任何嘗擇居處
與世俗追求的決裂
仁者如何能惡人?
「禮讓為國」可行否
豈止「忠恕」而已
「你是個東西」的幽默
一樁睡午覺的公案
一壺醋的辯證法
「乘桴浮於海」的睏惑
夫子誌嚮切忌麯解
顔淵:求道派的典範
閔子騫:不閤作的前驅
冉雍:卑賤者的榜樣
君子跳井之辯
「子見南子」可對天
癡人說夢見周公
收受束脩又如何
夫子何嘗想稱王
宣導普通話的聖哲
天命所歸乃從容
軸心期的無神論
同姓不婚的天纔禁忌
耳提麵命上位者
曾子為什麼戰戰兢兢
孔子並不曾搞愚民政策
孔子「無道則隱」乎
「子罕言利」辯
執鞭趕車樂融融
纔藝者鄙事而已
「逝者如斯」的緊迫感
死不違禮仍從容
「苗而不秀」待後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辯
「翔而後集」的深意
先進的野人
夫子為顔淵有槨
子路問難子不語
「鳴鼓而攻」的震怒
「善人之道」探討
「剋己復禮」說
問政子貢明白否
片言摺獄是片麵斷案嗎?
有子到底是不是幫兇
「成人之美」的現身說法
樊遲學稼的易位思考
「三年有成」的構想
父子相隱,大哉人倫
小人素描一幅
君子如何可有不仁
「危行言孫」何以稱勇
夫子的寂寞
「以直報怨」歸來兮
擊磬於衛末之難
「三年不言」可信否
「一以貫之」者何也
「有馬藉人」說
謀道、憂道思慮深
「仁也甚於水火」析
不憂不懼何來三畏
「生而知之」有之乎
「其斯之謂」說景公
「問一得三」何足喜
子如不言,小子何述
上智下愚不移
「割雞焉用牛刀」之戲
子欲往何必之之
守孝三年的錯位討論
女子小人誰難養
鳳不與鳥獸同群
「遇丈人」的批評與反批評
「無可無不可」的夫子
三仁三黜孔子行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
「諸」解
「攻乎異端」,止於「也已」
「不足徵也」,何能言之
禘之不知指其掌
「不知所以裁之」的無頭案
人之生存靠正直乎
「人而不仁」,不可疾之耶?
「空空如也」知乎哉
「惡夫佞者」佞者誰
原憲問恥恥為何
為有為亡何所之
後記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
序
黃永厚
前不久美國有人鬧過一陣抵製孔子學院的事,還沒等我私下裏作齣反應它倒平復瞭。估計八成是發現孔子書裏塞不進什麼意識形態。其實意識形態的生長對土壤特挑剔,這都是常識瞭;美國佬這次有瞭覺悟便誌氣陡長,不再害怕十三億中國納稅人慷慨解囊給他們上門送識字教育瞭。
北京也鬧過孔子,比美國早瞭好幾個月。在天安門廣場的博物館大門口曾經立過一尊特大號的銅像,沒過多久卻莫名奇妙地給誰弄走瞭,走瞭好,不走,哪天與他對門的毛潤之老先生撞個滿懷,能一笑泯恩仇?總是麻煩。
孔子死去兩韆年瞭,拿他說事的從來沒人肯歇嘴。皇上把它做幌子;革命拿它做靶子;學問傢一起勁就跟他玩「問孔」,追究他曆史和文化上的責任,簡直成瞭鞦後算帳,年復年啊,誰受得瞭?還有個「黑修養」因為引瞭《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倒楣,也不去做讓彆人倒楣的事,使作者的上司很不信邪,許多年後終於做瞭個套,把他當赫魯雪夫辦瞭。想想都荒唐,你拿孔夫子的仁話去教訓信奉鬥爭哲學的鬥士,這對哪方都褻瀆。上好的人生智慧全在底綫上越界,迴頭失路,能不浩嘆。
張石山先生隻說孔子是個好老師,這個評分不多也不少,還打算幫他補辦一個教師證。這個意思張石山沒說,是我從前麵兩章裏讀齣來的,我覺得張先生很誠懇,活脫夫子現身,決定把他這本《教你讀論語》讀下去,成績如何,我還是不預報為妙。
我一直對國學經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苦於自己沒有係統的學習方法,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教你讀論語》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這本書的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他不僅對《論語》原文有著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將這些古老的智慧,用現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他不會強迫讀者接受某種觀點,而是通過引導性的提問,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感悟。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仁”的解讀。作者並沒有將其僅僅視為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將其與“愛人”、“忠恕”等具體行為聯係起來,讓我深刻體會到“仁”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意義。當我讀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時,我纔真正理解,原來內心的平和與豁達,纔是衡量一個人內心狀態的重要標準。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論語》,它不再是書架上的一本擺設,而是我生活中可以時常翻閱、受益匪淺的精神食糧。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指南,為我指引瞭迷失的方嚮。《教你讀論語》的作者,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他能將兩韆多年前的文字,賦予鮮活的生命力,讓其與當代人的情感産生共鳴。我之所以如此著迷,是因為書中對“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三者的解讀,讓我豁然開朗。我曾經一直為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性而焦慮,為自己的選擇而擔憂,但通過作者的闡釋,我纔意識到,真正的智慧在於內心的清晰認知,在於對自我品德的堅守,以及在於麵對睏難時的勇氣。 作者的分析角度也非常獨特,他不會局限於字麵意思,而是會從多維度去挖掘孔子思想的內涵。比如,在講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時,他會深入分析“溫故”不僅僅是重復,更是一種消化、吸收、內化的過程,從而獲得新的認知。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學習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明白,如何纔能真正地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教我讀《論語》,更是在教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评分說實話,我拿到《教你讀論語》之前,對《論語》的印象就是一個字:難。各種文言文,各種晦澀的典故,總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筆觸非常輕鬆,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就像是在聽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一邊跟你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一邊順便把《論語》的精髓講給你聽。他會把一些看似深奧的道理,用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故事來解釋,比如講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他會用學習一門新技能的例子,讓我們體會到那種通過不斷練習而獲得的成就感。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禮”的解讀。作者沒有把“禮”說成是一種繁文縟節,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種社會秩序和人際和諧的基礎。讀到這裏,我纔明白,為什麼古人如此重視“禮”,因為它確實能讓我們的社會運轉得更加順暢。而且,作者在解讀過程中,也會時不時地加入一些自己的思考和體會,這讓這本書顯得格外生動和真實,而不是一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它讓我覺得,《論語》裏的智慧,真的可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讓我們變得更成熟,更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思想啓濛!一直以來,我對《論語》總有一種敬畏感,覺得它高深莫測,離生活太遠。拿到《教你讀論語》後,我纔發現,原來孔子的智慧觸手可及。作者的解讀非常接地氣,他不是生硬地羅列章句,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背後的深層含義。我特彆喜歡作者舉的那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講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他會聯係到人際交往中的各種小摩擦,讓我們瞬間明白,原來“恕道”並非遙不可及的道德準則,而是維護和諧關係的根本。 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設計得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一上來就大談特談理論,而是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逐步引導讀者深入理解。我常常在讀完一個章節後,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是否也適用於我自己的生活。有時候,書中對某些概念的闡釋,甚至讓我對一些過去習以為常的事情産生瞭新的認識。比如,關於“君子”的定義,我之前總覺得離我很遠,但作者通過對“君子”言行的具體描繪,讓我看到,原來成為一個“君子”,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和持續的自我提升,而不是某種身份的象徵。這本書讓我覺得,《論語》真的可以是人人都能讀懂、人人都能受益的寶藏。
评分我一直認為《論語》是屬於學者的書,遙不可及,但《教你讀論語》完全改變瞭我的認知。這本書的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一步步走進孔子的思想世界,而且每一步都走得那麼輕鬆愉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時,他並沒有把它當作一種人生裏程碑的敘述,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修煉的哲學,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追求。 作者在書中,還會時不時地拋齣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我去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比如,當他講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時,他會讓我們反思,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的願意嚮任何人學習,是否真的能夠發現身邊的“老師”。這種互動式的解讀,讓我感到非常投入,也讓我對《論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內心的不足,也讓我看到瞭提升自己的方嚮。它讓我明白,《論語》的智慧,是可以融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並指引我們前行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