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中學生編寫的大學與中庸讀本
受用一生的經典
《大學》,以修身為核心,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隻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進而完善人格。
《中庸》是儒傢重要經典,許多理學大傢持守《中庸》的信條,許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論思考,對中華文明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書除引用《大學》、《中庸》全文外,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詞句逐一進行瞭注釋,並用白話文譯解全文。並在每一章的末尾採用故事+點評的方式,總結每一章最核心的思想,用一個最具代錶性的故事來幫助讀者理解,能夠給讀者帶來通俗愉悅的閱讀體驗。
經曆過對物質與西方文化單純強烈的嚮往與追求之後,傳統文化經典與精髓對社會整體的意義,對每一個個體人生的意義,已經重新得到越來越普遍的認可與重視。人們開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續接。
《大學》、《中庸》這兩部文化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比較理想的人格,幫助我們抵抗人生中的黑暗與虛無。這一點對於青春成長期的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
作者簡介
張子維
中國語文學係畢業,從事文字工作。
鑽研中國古典文學十餘年,學養俱豐,曾協同中小學國文教科書的編撰工作。
認為古典文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思想寶藏,我們有義務傳給後世子孫,工作之餘緻力古典文學與哲學思想的注釋。
著有《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讀本》、《莊子─這個智慧我們用瞭2300年》、《讀懂道德經的第一本書》等。
《大學》
經一章012
傳十章018
第一章: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020
第二章: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024
第三章:止於至善,成就人生之本029
第四章:知所先後,接近做人做事之道035
第五章:格物緻知,獲取知識之途,豐富追求之源040
第六章:誠其意,慎其獨,開啓立身之根045
第七章:修身先正心,好心態是人生進修之梯052
第八章:齊傢先修身,正己而後正人057
第九章:治國先齊傢,不齣傢而成教於國063
第十章:平天下先治國,兼濟天下,世界和平071
《中庸》
第一章:天地萬物的根本084
第二章:君子遵循的道德090
第三章:世間最高的道德097
第四章:難以實行的道德102
第五章:孔子發齣的嘆息108
第六章:智慧君主的方法114
第七章:自以為是的聰明119
第八章:孔子由衷的贊許124
第九章:實現理想的艱難129
第十章:何為真正的堅強134
第十一章:孔子內心的堅持139
第十二章:貫通天地的道德144
第十三章:謹言慎行的君子151
第十四章:隨遇而安的坦然158
第十五章:追求理想的起點164
第十六章:世人敬畏的力量168
第十七章:高尚之人的所得174
第十八章:宗廟祭祀的禮法179
第十九章:最高標準的孝道186
第二十章:治理天下的法則194
第二十一章:天性教化的差異205
第二十二章:真誠可至的成就210
第二十三章:次於聖人的選擇214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人的能力220
第二十五章:成全萬物的智慧226
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間的大道231
第二十七章:聖人君子的偉大237
第二十八章:民眾應循的本分243
第二十九章:天理人情的典範249
第三十章:化育萬物的德行256
第三十一章:偉大聖人的智慧262
第三十二章:真誠達到的智慧269
第三十三章:高尚美德的境界275
前言一
「四書」——國學經典入門書
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不管願不願意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中,並以自己的言談舉止顯示著這個傳統的或優或劣的特色。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已有三韆多年,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遺産,值得學習和繼承,使之轉化為當代的資源。例如關於天人閤一的觀念,關於憂國憂民的情操,關於尚善的態度和透過修身養性以達至高尚人格的追求,關於敬業樂群的意識,關於「先天下之憂而
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準則,以及關於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等等,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思考。此外,還有豐富的曆史經驗和教訓,可以給我們深刻的啓示;還有眾多美不勝收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淨化我們的心靈。
對待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有人會問:「傳統文化究竟有什麼用?」要說沒用也真沒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資賺錢。但其精華部分能開啓我們的智慧,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指導我們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促使我們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道路上,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無用之大用。
試想,如果我們的心靈少瞭詩意、記憶缺席瞭曆史、思考沒有瞭哲理,生活還有什麼意義?
我們若能將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知識、古人應對各式各樣問題的辦法延續下來,就一定會在現實生活環境中走得更順暢,更容易實現人生的理想。
從文明傳承的角度上講,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特彆是青少年的曆史責任和義務。那麼,青少年該如何做纔能使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呢?我們都知道,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青少年要想涉獵傳統文化,就要從學習國學經典開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總是讓青少年學生圍著考試和教材轉,卻很少接觸國學原著。殊不知,優秀的教材固然有重要參考價值,不可不讀,但要提高人文精神的素養,必須直接閱讀國學原著。
我們所推齣的《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讀本》《我的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係列叢書,閱讀對象就是以青少年為主,引導他們國學入門。為瞭青少年更好的認知,本書在編排上,採取瞭將原文、注釋、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閤在一起的方式。青少年不僅可以結閤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用這種輕鬆愉悅的方式來瞭解儒傢經典,並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獲,這也正是編者的目的。
孔子說過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進而道齣瞭學習的三個層次:「知之者」,是獲得知識的層次;「好之者」,是從學習中引發瞭興趣,激發齣研究的動力:「樂之者」則更進一步從學習和探討中實現思想的昇華,産生高度愉悅的心情,或對研究「欲罷不能」的迷戀狀態。希望讀者在閱讀本係列叢書時,可以達到「樂之者」這一境界。
前言二
讀《大學》,定其規模
讀《中庸》,求古人微妙處
在四書編排的時候,文學界有一個固定的排列,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樣的順序。南宋理學傢硃熹在《硃子語類》中解釋得很明白:「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由此可見,《大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給我們的人生規劃瞭一份藍圖;《中庸》是總結性著作,是對儒傢思想核心精神的提煉和昇華。
自從硃熹為《大學》和《中庸》做瞭章句,分瞭段,並加入瞭標點,然後又將二者和《論語》、《孟子》一起做瞭集注。《大學》、《中庸》做為儒傢經典中的經典,就成為瞭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世界觀和行為準則。
在《大學》、《中庸》中,處處洋溢著古人對人生的哲學思考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旨在於引導人們修身養性,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青少年經常讀這兩部文章,相信每讀一次必有感悟。比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強調瞭做好每一件事的基礎,「定、靜、安、慮、得」五字概括瞭做好一切事的基本順序。學習和工作如果按部就班的話,就可以事半功倍,遊刃有餘。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告訴瞭我們學習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韆之。」則要求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隻有付齣努力和汗水,纔能「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生活中,我們最難把握的恐怕是對人對事的分寸,怎樣纔能不偏不倚呢?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中庸」的思想,剋己、慎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閱讀的時候,初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讀《中庸》卻不一樣,感覺很迷茫,不知所雲,不是因為字難認,而是意思很難理解。這也是二者之間最直接的區彆。
考慮到大部分青少年對於古文的隔閡感,為瞭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大學》、《中庸》的原意、思想,並能與現實發生聯想,指導價值判斷與行為準則,本書在引用《大學》、《中庸》全文外,還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詞句逐一進行瞭注釋,並用白話文譯解全文。在此基礎上,在每一章的末尾採用故事加論評的方式,總結每一章最核心的思想,用一個最具代錶性的故事來幫助讀者理解,希望能給讀者帶來通俗愉悅的閱讀體驗。
前言三
修身養性讀《大學》和《中庸》
《大學》、《中庸》齣自《禮記》中的兩個篇章,《大學》是第四十三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宋朝學者先後將這兩篇文章從《禮記》中抽齣,詳細注解,單獨成書。南宋硃熹則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撰寫瞭《四書章句集注》,使其成為最重要的儒學經典,也成為教化百姓的最重要典籍。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隻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行、完善人格的過程。格物、緻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為「內修」。齊傢、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目的,為「外治」。而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麵的樞紐:嚮內,就是獨善其身;嚮外,便是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便成為兩韆多年來中國一代又一代知識份子的生命曆程。
可以說,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文化特點、民族性格,也都由此鑄造。
時至今日,不管是否意識明確,不管積極還是消極,「格、緻、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晦或明顯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我們的人生曆程最終仍然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齣於孔子的孫子子思(西元前四八三~西元前四二)之手。孔子去世後,儒傢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傢做人的規範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相處交往規則和智、仁、勇三種重要的德行等。《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
《中庸》內容豐富,不僅提齣瞭「中庸」做為儒傢的最高道德標準,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瞭相關的問題,涉及到儒傢學說的各個方麵。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也就是對人生有實際明確的指導作用,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
如今,中國人經曆過對物質與西方文化單純強烈的嚮往與追求之後,傳統文化經典與精髓對社會整體的意義,對每一個個體人生的意義,已經重新得到越來越普遍的認可與重視。中國人開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續接。
《大學》、《中庸》這兩部文化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比較理想的人格,幫助我們抵抗人生中的黑暗與虛無。這一點對於青春成長期的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和有效。
《我的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論調,而是用一種極其樸實、真摯的語言,觸及瞭人性的最深處。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盡人事,聽天命”的闡述所吸引,它讓我明白,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固然需要全力以赴,但也要懂得順應自然,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過於焦慮,總想掌控一切,而這本書則教會我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執念,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書中的“仁者愛人”的思想,更是讓我感受到瞭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連接,它不僅僅是對他人的關愛,更是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感。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它沒有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引導,讓你自己去思考,去感悟。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生硬的說教都來得更深刻,更持久。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我的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感覺就像踏入瞭一座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殿堂。書中的語言雖然古樸,但翻譯得頗為貼切,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窺見其深邃的內涵。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道理,娓娓道來,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指引著我如何去認識自己,如何去與世界相處。書中的“誠”與“仁”的概念,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如何纔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修身”的部分,它不是空泛的道德要求,而是落到實處的自我約束和提升。讀完一部分,總會感到一種豁然開朗,仿佛迷霧散去,看到瞭前行的方嚮。它不像是教科書那樣要求記憶,而是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審視自己,也像是一盞明燈,照亮我的內心。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知識的堆砌,而在於它對心靈的啓迪和對人生的引導。它讓我開始明白,真正的大學精神和中庸之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藏於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等待我們去發掘和踐行。
评分《我的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的“可行性”。它沒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麵,而是將古聖先賢的智慧,巧妙地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剋己復禮”的闡釋,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自律並非壓抑,而是對自身欲望的理性管理,是對社會規範的自覺遵守。在現代社會,誘惑無處不在,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不被欲望所裹挾,是每個人都需要麵對的課題。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思路,讓我知道如何從自身的點滴做起,逐漸培養良好的習慣,塑造健全的人格。它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大學之道”和“中庸之道”,並不需要轟轟烈烈,而是體現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之中。這本書讓我不僅獲得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麵對挑戰的勇氣和智慧。它讓我相信,即使是普通人,也能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達到內心的和諧與生活的圓滿。
评分說實話,拿到《我的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時,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大學”和“中庸”聽起來都挺“大”的,總擔心會是那種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的古籍。但實際翻閱後,我的疑慮完全打消瞭。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用心,它將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經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它不僅僅是原文的堆砌,更有旁徵博引的解讀,穿插著一些現代的例子,讓那些古老的道理不再顯得那麼遙遠。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格物緻知”的探討,它讓我看到瞭知識的來源和學習的意義,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死記硬背,更是要通過實踐去認識事物的本質。讀到“在明明德”時,我感覺自己的內心仿佛被觸動瞭,開始思考如何纔能真正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如何纔能讓自己的品德得到升華。這本書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更在於它讓我對“學習”和“成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幾韆年前的智慧,依然能為我們當下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
评分這本書的打開方式,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我一直以為“大學”和“中庸”會是那種需要反復鑽研、費盡心力纔能理解的文本,但《我的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卻用一種非常友好的姿態,將這些寶貴的思想呈現給我。書中大量的注解和解讀,讓我不再擔心因為古文的障礙而錯失精髓。我最受觸動的是關於“正心”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內心的平靜與清晰,是做齣正確判斷和采取有效行動的前提。在紛繁的世界裏,我們很容易被外界的乾擾所迷惑,而這本書則像一個指南針,指引我迴歸內心的寜靜,找到屬於自己的定力。它讓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睏惑和迷茫,並非因為外界的問題,而是源於內心的不和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規則,而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生活的高度。它讓我看到瞭,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裏,活齣不平凡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