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大学、中庸读本

我的第一本大学、中庸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学
  • 中庸
  • 国学经典
  • 哲学
  • 人生智慧
  • 修身养性
  • 传统文化
  • 教材
  • 入门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专为中学生编写的大学与中庸读本
  受用一生的经典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进而完善人格。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除引用《大学》、《中庸》全文外,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逐一进行了注释,并用白话文译解全文。并在每一章的末尾採用故事+点评的方式,总结每一章最核心的思想,用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来帮助读者理解,能够给读者带来通俗愉悦的阅读体验。

  经历过对物质与西方文化单纯强烈的向往与追求之后,传统文化经典与精髓对社会整体的意义,对每一个个体人生的意义,已经重新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与重视。人们开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续接。

  《大学》、《中庸》这两部文化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比较理想的人格,帮助我们抵抗人生中的黑暗与虚无。这一点对于青春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

张子维

  中国语文学系毕业,从事文字工作。

  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十余年,学养俱丰,曾协同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撰工作。

  认为古典文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思想宝藏,我们有义务传给后世子孙,工作之余致力古典文学与哲学思想的注释。

  着有《我的第一本论语读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读本》、《庄子─这个智慧我们用了2300年》、《读懂道德经的第一本书》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大学》
经一章012
传十章018
第一章: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020
第二章: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024
第三章:止于至善,成就人生之本029
第四章:知所先后,接近做人做事之道035
第五章:格物致知,获取知识之途,丰富追求之源040
第六章:诚其意,慎其独,开启立身之根045
第七章:修身先正心,好心态是人生进修之梯052
第八章:齐家先修身,正己而后正人057
第九章:治国先齐家,不出家而成教于国063
第十章:平天下先治国,兼济天下,世界和平071

《中庸》
第一章:天地万物的根本084
第二章:君子遵循的道德090
第三章:世间最高的道德097
第四章:难以实行的道德102
第五章:孔子发出的叹息108
第六章:智慧君主的方法114
第七章:自以为是的聪明119
第八章:孔子由衷的赞许124
第九章:实现理想的艰难129
第十章:何为真正的坚强134
第十一章:孔子内心的坚持139
第十二章:贯通天地的道德144
第十三章:谨言慎行的君子151
第十四章:随遇而安的坦然158
第十五章:追求理想的起点164
第十六章:世人敬畏的力量168
第十七章:高尚之人的所得174
第十八章:宗庙祭祀的礼法179
第十九章:最高标准的孝道186
第二十章:治理天下的法则194
第二十一章:天性教化的差异205
第二十二章:真诚可至的成就210
第二十三章:次于圣人的选择214
第二十四章:至诚之人的能力220
第二十五章:成全万物的智慧226
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间的大道231
第二十七章:圣人君子的伟大237
第二十八章:民众应循的本分243
第二十九章:天理人情的典范249
第三十章:化育万物的德行256
第三十一章:伟大圣人的智慧262
第三十二章:真诚达到的智慧269
第三十三章:高尚美德的境界275

图书序言

前言一

  「四书」——国学经典入门书

  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并以自己的言谈举止显示着这个传统的或优或劣的特色。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遗产,值得学习和继承,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例如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关于忧国忧民的情操,关于尚善的态度和透过修身养性以达至高尚人格的追求,关于敬业乐群的意识,关于「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准则,以及关于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此外,还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还有众多美不胜收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净化我们的心灵。

  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有人会问:「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资赚钱。但其精华部分能开启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指导我们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促使我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道路上,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无用之大用。

  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少了诗意、记忆缺席了历史、思考没有了哲理,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若能将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知识、古人应对各式各样问题的办法延续下来,就一定会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走得更顺畅,更容易实现人生的理想。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上讲,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责任和义务。那么,青少年该如何做才能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呢?我们都知道,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青少年要想涉猎传统文化,就要从学习国学经典开始。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总是让青少年学生围着考试和教材转,却很少接触国学原着。殊不知,优秀的教材固然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可不读,但要提高人文精神的素养,必须直接阅读国学原着。

  我们所推出的《我的第一本论语读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读本》《我的第一本大学、中庸读本》系列丛书,阅读对象就是以青少年为主,引导他们国学入门。为了青少年更好的认知,本书在编排上,採取了将原文、注释、翻译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青少年不仅可以结合注释和翻译完整地阅读原文,还可以阅读与之相关的故事。用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了解儒家经典,并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也正是编者的目的。

  孔子说过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而道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者」,是获得知识的层次;「好之者」,是从学习中引发了兴趣,激发出研究的动力:「乐之者」则更进一步从学习和探讨中实现思想的昇华,产生高度愉悦的心情,或对研究「欲罢不能」的迷恋状态。希望读者在阅读本系列丛书时,可以达到「乐之者」这一境界。

前言二

  读《大学》,定其规模
  读《中庸》,求古人微妙处

  在四书编排的时候,文学界有一个固定的排列,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样的顺序。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解释得很明白:「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由此可见,《大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给我们的人生规划了一份蓝图;《中庸》是总结性着作,是对儒家思想核心精神的提炼和昇华。

  自从朱熹为《大学》和《中庸》做了章句,分了段,并加入了标点,然后又将二者和《论语》、《孟子》一起做了集注。《大学》、《中庸》做为儒家经典中的经典,就成为了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世界观和行为准则。

  在《大学》、《中庸》中,处处洋溢着古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旨在于引导人们修身养性,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青少年经常读这两部文章,相信每读一次必有感悟。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强调了做好每一件事的基础,「定、静、安、虑、得」五字概括了做好一切事的基本顺序。学习和工作如果按部就班的话,就可以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生活中,我们最难把握的恐怕是对人对事的分寸,怎样才能不偏不倚呢?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中庸」的思想,克己、慎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阅读的时候,初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读《中庸》却不一样,感觉很迷茫,不知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而是意思很难理解。这也是二者之间最直接的区别。

  考虑到大部分青少年对于古文的隔阂感,为了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大学》、《中庸》的原意、思想,并能与现实发生联想,指导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本书在引用《大学》、《中庸》全文外,还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逐一进行了注释,并用白话文译解全文。在此基础上,在每一章的末尾採用故事加论评的方式,总结每一章最核心的思想,用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来帮助读者理解,希望能给读者带来通俗愉悦的阅读体验。

前言三

  修身养性读《大学》和《中庸》

  《大学》、《中庸》出自《礼记》中的两个篇章,《大学》是第四十三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宋朝学者先后将这两篇文章从《礼记》中抽出,详细注解,单独成书。南宋朱熹则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使其成为最重要的儒学经典,也成为教化百姓的最重要典籍。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行、完善人格的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为「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为「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向内,就是独善其身;向外,便是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便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份子的生命历程。

  可以说,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文化特点、民族性格,也都由此铸造。

  时至今日,不管是否意识明确,不管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晦或明显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的人生历程最终仍然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西元前四八三~西元前四二)之手。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相处交往规则和智、仁、勇三种重要的德行等。《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做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相关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也就是对人生有实际明确的指导作用,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如今,中国人经历过对物质与西方文化单纯强烈的向往与追求之后,传统文化经典与精髓对社会整体的意义,对每一个个体人生的意义,已经重新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与重视。中国人开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续接。

  《大学》、《中庸》这两部文化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比较理想的人格,帮助我们抵抗人生中的黑暗与虚无。这一点对于青春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和有效。

图书试读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
知止④而后有定⑤;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⑥。物有本末⑦,事有终始⑧,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⑨;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⑩;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指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为被动用法,即「使彰明」。后一个「明」做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善良的品德。

③亲民:「亲」(ㄒㄧㄣ),「新」的通假字,动词,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使民新,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④知止:知道应该停止的地方,也就是达到完善。
⑤有定:志向有明确肯定的方向。
⑥得:收获。
⑦物有本末:明德为本,新民为末。
⑧事有终始:知之为始,能得为终。
⑨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⑩修其身:培养锻鍊自身的品行。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推究其道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ㄅㄛˊ):原本很厚的东西看成薄的。薄者厚:原本很薄的东西看成厚的。指该重光明善良的品德。

③亲民:「亲」(ㄒㄧㄣ),「新」的通假字,动词,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使民新,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④知止:知道应该停止的地方,也就是达到完善。
⑤有定:志向有明确肯定的方向。
⑥得:收获。
⑦物有本末:明德为本,新民为末。
⑧事有终始:知之为始,能得为终。
⑨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⑩修其身:培养锻鍊自身的品行。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推究其道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ㄅㄛˊ):原本很厚的东西看成薄的。薄者厚:原本很薄的东西看成厚的。指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民众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自己所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坚定;目标坚定才能够做到心境平和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够考虑周详;考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益,才可能达到完善的境界。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也都有终结有开端。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次序道理,就接近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了,也就与大学的宗旨相距不远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高尚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管理好自己家庭家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修养自身品德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端正自己内心的人,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得足够的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这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

要透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内心才能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品德;品德修养提高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使其和睦有序;每个家庭和家族和睦有序之后国家就能安定昌盛;国家安定昌盛后整个天下就能太平。

因此,上自国家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个人品德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却重视起来,却想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解读】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领,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的八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综览四书五经,我们就会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得到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