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人文之美[第一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论语的人文之美[第一部]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九歌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3/02/01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凝聚孔子与儒家思想之精神,
  蕴含丰沛智慧,深具哲理,
  于经典中成就人文与人格之美。

  当年轻学子对《论语》有种种疑惑时,傅佩荣打通中西哲学,带入当代观点,连结时事,见解清晰通透。他说回答不是结论,而是引发新问题的线索,在对话中激盪出新思维,让真理越辩越明,印证《论语》为何能千年不坠,行诸四海而皆准。
   
  全书按《论语》卷次顺序讲述,逐段解说,统合相关议题,将散列的章句加以贯穿,有条有理;并加入问答,交流互动中,让学问更易吸收,深入人心。傅佩荣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深奥思想变得简单明了,让儒家经典变成一种生活哲学,传承延续下去。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以「仁」启发我们向善,明白人的价值由内而发,以真诚激发内心的力量,实践人生理想,找到生命的定位。在儒家人文精神的感染下,当我们走出书本,面向今日世界与现代人生,便能发现生活的美善,应用乐观跃动的孔子智慧,活出兼具人文与人格之美的一生。

本书特色

  ★ 傅佩荣教授以严谨的问学态度,条理分明的研究方法,加上浅显幽默的文字,为儒家经典作有理而平易之注解。

  ★ 收录傅佩荣与年轻学子之对谈,彷彿亲临课堂,问答丰富而精采,足可引发个人之思辨。

  ★ 按《论语》卷次顺序,统摄相关议题进行探讨,层次分明。

作者简介

傅佩荣

  上海市人,台大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

  他在台大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十七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每年举办两百多场人生哲学讲座,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在大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孟子、北京电视台「养心堂」主讲庄子、国学天空,另在凤凰卫视、山东卫视、上海卫视等多家电视台主讲国学,深受中国大陆读者欢迎。
   
  傅佩荣潜心研究国学,专心注解,并重新解读《论语》、《孟子》、《易经》等传统经典,长年致力于国学的普及与推广,他说这一生只做四件事,研究、教学、写作、演讲,这四件事情,让他有机会把最深的思想,儒家、道家、易经等,一步步浅显、普及化。傅佩荣教授作品行文一如本人,幽默风趣,平易近人而又深入浅出。

  主要获奖及表彰纪录
  国家文艺奖
  中正文化奖
  教育部教学特优奖
  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
  新浪、搜狐2007年度杰出文化人物
  民生报评选校园热门教授等奖项

著者信息

论语的人文之美[第一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自 序 人人心中有孔子

卷 一  绪 论

1.《论语》缘起
2.为学有术

卷 二  学而第一

1.学问特色
2.四个层次
3.修身之道
4.为民爱人

卷 三  为政第二

1.为政以德
2.善与真诚
3.孔子言孝
4.问学为师
5.君子之道
6.人性向善
7.礼仪制度

卷 四  八佾第三

1.礼主别异
2.祭祀之礼
3.乐其可知
4.君子之风

卷 五  里仁第四

1.里仁为美
2.仁者安仁
3.知识辨析
4.超越自我
5.一以贯之

卷 六  公冶长第五

1.知人之明
2.教学有方
3.宰我其人
4.性与天道
5.君子言志

卷 七  雍也第六

1.心之修炼
2.哲学深意
3.教育理想
4.弟子问仁

卷 八  述而第七

1.何有于我哉
2.德行修养
3.道德仁艺
4.子之所慎
5.生活态度
6.孔子其人
7.怪力乱神
8.顾諟天命
9.圣人与仁

卷 九  泰伯第八

1.人文教化
2.守死善道
3.圣明之君

卷 十  子罕第九

1.意必固我
2.受命于天
3.学习感悟
4.天不可欺

卷十一  乡党第十

1.人文精神
2.与朋友交

图书序言

【卷一、绪 论】
为学有术


无论是做学问还是读《论语》,都有可以遵循的方法。
有个词叫做「文本(text)」,打开《论语》,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第一》)这就是文本。怎样去理解一段文本,这是个大问题。我们要问,第一,文本它究竟说什么?第二,它想要说什么?第三,它能够说什么?第四,它应该说什么?
第一,它究竟说什么。这需要通过文字学、训诂方面的考据搞清楚。
中国大陆每隔一段时间就新发掘出一些古代坟墓,接着就可能对历史研究进行某些修正。

最有名的例子是帛书本《老子》。一般人看《老子》,都看王弼的注解,而王弼是魏晋时代的人,但是帛书本《老子》据考证出自更早的汉高祖时代。何以见得?因为古代写书要避讳皇帝的名字。譬如,有一句话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写成「治大邦,若烹小鲜」,说明这个版本早于刘邦。因为汉高祖名叫刘邦,在他当皇帝之后,「邦」字就不准用了,只能改为「国」字。还有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新发掘出的版本如果写作「道可道,非恆道」,说明此版本在汉文帝刘恆之前。

我们回头再读王弼的《老子》,就明白有些字是相通的,「常」就是「恆」,「国」就是「邦」;不过在其他地方可能不一样。另外,断句不一样,也影响对文本的解释。

在充足的材料没有发掘出来之前,读书的人只能猜测。目前只有一个版本,就只能看研究的人谁讲得比较合理。在猜测的过程中,有时候误会也可以成为一种创造,可以继续发展,可以讲得很有道理,不过这毕竟不是古人原本的想法。有时候挖掘出来就是好材料,是比较早的正式版本,没有什么问题;而有时候可能只是多刻了一个字,这样就成了猜谜大会。

譬如,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其中「耳顺」的「耳」就是多出来的字。如果看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经典,《孟子》、《荀子》、《易经》、《中庸》、《大学》,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提到耳朵顺不顺,倒是有很多人谈论「顺天命」,孔子也在《易传》(儒家解释《易经》的材料)中多次谈到。这就值得怀疑:孔子说的真是「耳顺」吗?

另外,怎么理解「耳顺」呢?是指能听进去各种不同意见吗?不是。孔子并不主张听进去各种意见,而是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

还有人认为耳与「圣」有联系,这句话暗示孔子六十岁时认为自己成圣了。其实,孔子从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他认为,就连尧舜还有很多事情做不到,而且一个人死后才能盖棺论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六十而〔耳〕顺」的「耳」实在是多出来的字,是衍文。涉及孔子六十岁这么重要的阶段,在先秦儒家经典中没有第二个例子,这个就成为孤证,让人无法解释这一只孤单的耳朵。

我们注意到,孔子晚年就是在「顺天命」。古人的「顺」是指下对上,如顺天、顺父母、顺国君、顺长辈……但是除了孔子没有人说过耳朵顺不顺,而且「耳顺」与孔子在六十岁前后做的事情完全不相干。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孔子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这需要的不是「耳顺」,而是「顺天命」,即「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理论上的一种解释。以上是第一步,理解文本究竟要说什么,要看论据够不够多,道理讲得是否圆满。

第二步是探讨它想要说什么。每一个时代有自身的问题,其记录往往意在言外。隔了几代之后,后人往往不理解古人的用意。

譬如:孔子为什么要谈「仁」?仁是孔子的核心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四次,除了「之乎者也」,这个字出现得更多。孔子的学生反覆问他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每次都不一样。他究竟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呢?

在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社会的行为规范已经瓦解,礼和乐变成外在形式。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意思是:我们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说玉帛吗?我们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说钟和鼓吗?「礼」这个字右边是「丰」,「象二玉在器形」(出自王国维《释礼》),形如两块玉在桌子上。孔子认为,礼和乐不能只有外在的形式,还需要有内涵。

在古代,礼乐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礼代表「分」,长幼尊卑,都有规矩;乐主「和」,使人们情感和谐。有分有和,人的社会才有秩序。在孔子的时代已经礼坏乐崩,他之所以谈论仁,是要重新找到价值的基础,一种内在的真诚的力量。当外在规范已经瓦解的时候,只能从内在找到规范的基础。其实我们现在也应该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行善避恶?

以前周公制礼作乐,孔子非常崇拜他。但是现在礼坏乐崩,不可能复古了。孔子不是要复古,而是承前启后,承礼启仁,承的是周朝的礼,启的是仁义的仁。孔子反覆强调「仁」这个概念,因为他想挽救时代的危机──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

所以说,离开时空的脉络,我们不可能理解孔子的思想或整个思想史的背景。

图书试读

None

论语的人文之美[第一部]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论语的人文之美[第一部]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论语的人文之美[第一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论语的人文之美[第一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