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家伦常(上)

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家伦常(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伦理
  • 跨文化研究
  • 伦理学
  • 文化哲学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伦常思想
  • 文化比较
  • 价值观念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儒家伦常」(Confucian Ethos)意指儒家的伦理常道,包括理论、规范,亦包括它在世间各领域之实践与施作之义及其现象。本书旨在关注儒家伦常在「跨文化视域」(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下的新典范之诠释和理解,探讨在跨文化的交流、互动、会通、对话之下,儒家能否自传统中转化、创造,以因应既全球化又重视在地的新时代,同时更作出它的人文贡献。

  台师大汉学研究团队精选2012年于国家图书馆举办之「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家伦常」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7篇论文,时间从上古经中世、近世而到当代;地域横跨了中国、日、韩与越南;学术兼及儒、释、道以及西哲。既合乎跨文化视域之要旨,亦跨越时空架构以及思想大教来会通儒家伦常之道与学。儒家的创新性和当代性的返本开新,希因此专书出版而得以振兴发扬。

作者简介

潘朝阳

  1951年生于台湾苗栗,客家人。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博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兼侨教学院院长及侨生先修部主任、地理系合聘教授;曾任《思与言》编委、《鹅湖月刊》主编,现任《海崃评论》编委、鹅湖月刊社社长,发表论文数十篇,并着有《儒学的环境空间思想与实践》、《时代忧患与国族思维》……等学术专着多种。

  学术专长为:地理环境思想、思想的区域研究、文化地理、宗教地理、台湾地理、中国儒学、台湾儒学等。

探索现代性挑战下的古典智慧: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社会思想的综合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社会思想的核心议题,尤其聚焦于那些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依然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经典文本与理论框架。我们不回避这些古老智慧在面对全球化、技术革新与多元文化冲击时的复杂性与挑战,而是致力于提供一种既尊重其历史语境,又能激活其当代价值的阐释路径。 第一部分:思想渊源与经典诠释 本卷首先将读者带回先秦思想的沃土,系统梳理儒家、道家、法家及墨家等主要学派的奠基性贡献。重点在于对《论语》、《孟子》、《庄子》、《道德经》以及《韩非子》等核心经典的细致解读,力求超越传统的“概念对译”,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与实践指向。 儒家思想的内在张力: 我们将重点探讨仁、义、礼、智、信的有机联系,而非将其视为孤立的道德条目。特别关注“克己复礼为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解释演变,以及孟子“性善论”在回应荀子“性恶论”时所建立的形上学基础。此处,我们尤其关注“中庸之道”的辩证法意义,探讨其如何作为一种处理复杂情境的智慧,而非简单的折中主义。 道家哲学的空间观与时间观: 道家思想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自然秩序的深刻洞察。本部分将分析“道”作为本体论原则的复杂性,以及“自然”在道家体系中对人类社会建制的批判性参照意义。通过对《庄子》寓言的精妙分析,阐释其如何解构僵化的等级观念和人为的知识体系。 法家与墨家的现实关怀: 法家思想的“势、术、法”构成了古代国家治理的强有力模型。我们将分析其对人性的现实主义预设,以及其在实现中央集权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墨家思想的“兼爱”与“非攻”,则被置于其功利主义的道德基础上进行考察,探究其在古代社会冲突中的调解作用。 第二部分:经学、史学与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思想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与政治实践和历史叙事的紧密结合。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汉代独尊儒术后,经学如何成为知识生产的核心范式,以及史学如何承担起道德教化与政治论辩的重任。 汉代经学的范式构建: 我们探讨董仲舒如何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将先秦的伦理学提升至天人感应的宇宙论高度,从而为皇权提供了神圣化的辩护。这种体系化的构建,既巩固了政治结构,也为后世的士人提供了固定的阐释框架。 史官传统与“鉴往知来”: 以《史记》和《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著作,并非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学。我们将分析“褒贬”的艺术,探讨史家如何在叙事中植入道德评判,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兴亡得失的描绘,来暗示当世君主的治理之道。这部分将着重分析“天命靡常”的观念如何在历史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再确认。 古代政治伦理的实践困境: 探讨古代政治思想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例如,如何调和“贤能政治”的追求与官僚制度的惰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王朝更迭中,士大夫群体如何通过“清议”和“气节”来维护其道德主体性。 第三部分:宋明理学与知识论的转向 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知识论回归”,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对佛教、道教哲学的超越与吸收,最终形成了以“心性论”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程朱理学的“格物穷理”: 本部分将详细阐释朱熹的“理”——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秩序和道德准则——如何被认知。重点分析“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探讨这种向内探索世界本源的方法论,如何指导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陆王心学的革命性突破: 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即理”是对朱熹体系的激进回应。我们将深入剖析“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内涵,强调其将道德实践与知识获取融为一体的尝试。这种对主体内在力量的强调,为后世的个体解放思想埋下了伏笔。 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理学对宗族、婚姻、教育等社会形态的规范作用不容忽视。本卷将审视理学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指导下,如何塑造了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和家庭结构,以及这种规范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引发的诸多争议。 第四部分:中国思想的现代性困境与出路 在闭关自守的时代结束后,中国古代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部分着眼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如何回应西方现代性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重构中国传统思想的遗产。 传统思想的“改造”与“批判”: 考察梁启超、胡适等人对传统思想的初步批判,分析他们如何试图在传统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例如对墨家和法家的重新发掘,以及对儒家“进化”潜能的论证。 知识的本土化与超越: 探讨在新的学术范式下,如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引入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如何被重新概念化和研究。这涉及对传统“家国同构”模式的解构,以及对古代权力运作逻辑的细致描绘。 本书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多维度、相互参照的古代中国思想图景,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深刻的理论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形成、发展,并在不同的历史关口展现出其韧性与转化的可能。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倾听古人言语,并用现代之耳去聆听其深层回响的学术探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潘朝阳 i

【当代新儒家与儒家伦常篇】
导言........................................................................................ 胡元玲 003
一、 「儒家民主政治」如何可能?
  从当代新儒家出发思考................................................ 黄俊杰 007
二、 离散与安居
  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的原乡栖息和异乡漂泊................ 潘朝阳 021
三、 儒家伦常在现代以后的价值重建
  以「道德的理想主义」为中心.................................... 黄丽生 073
四、 人性何以是善?
  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的论证.................... 胡元玲 141

【东亚儒家伦常篇】
导言........................................................................................ 张崑将 173
五、 近世东亚儒者对忠孝伦常冲突之诠释比较.............. 张崑将 177
六、 朝鲜王朝儒家伦常之推移和特性.............................. 权五荣 213
七、 韩儒田艮斋「性为心宰」的道德实践涵义.............. 杨祖汉 231
八、 日本近世庶民教育中的儒家伦常
  以寺子屋教科书「往来物」为探讨中心.................... 藤井伦明 261
九、 越南南部文化中的儒家伦常观念之变迁................... 阮玉诗 295
汉学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314

图书序言

导言

胡元玲

  本书第一单元「当代新儒家与儒家伦常」收录的四篇论文,皆涉及对当代新儒家的探讨。

  第一篇是黄俊杰的〈「儒家民主政治」如何可能?从当代新儒家出发思考〉,反映出当代新儒家对于五四运动「德先生」的关怀,希冀从儒学传统中开创民主政治,而这其中当属徐复观先生所论最为详尽。此文以徐复观对「儒家民主政治」的思考为探讨对象,指出徐复观的理论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道德主体性」如何客观化而开展出民主政治,亦可说是儒家政治学理论的问题,而徐复观主张必须进行所谓「主体性的转换」,从以往的以统治者为起点,转换为以被统治者为起点;其二是「儒家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何在,此为儒家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而徐复观认为就在于自耕农阶级。然而,作者进一步析论,以自耕农阶级作为儒家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并不符合现实发展,但「人民主体性」的转向可以与现代民主政治相接轨,而儒家「仁」的精神亦可补西方民主政治之不足。

  第二篇是潘朝阳的〈离散与安居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的原乡栖息和异乡漂泊〉,以当代新儒家最具代表性的牟宗三先生为讨论对象。此文首先分析离散之意涵,并以历史上着名文人及儒者的离散与安居为例作为说明,融合古代诗文及西方地理学的论述;接着,运用学界甚少注意的牟宗三《五十自述》作为文本依据,细述牟宗三少年时期的经历,在苍茫大地上,静观四季更迭之美,徘徊于宗庙墓园之间,这是在家园乡土上的安居。然而,随着时代变局,青壮年时期的牟宗三由安居转变为离散,家园遭逢摧残、祖屋宅舍毁坏、家人分散离析,心中充满忧愤悲凉。尽管如此,大半生漂泊的牟宗三,内心其实拥有明晰的定盘针,亦即对儒家良知德慧的坚定信念,从而终能于此得到安居。

  第三篇是黄丽生的〈儒家伦常在现代以后的价值重建以「道德的理想主义」为中心〉,此文讨论西方学者对于现代、后期现代及后现代的论述,并与牟宗三在五十年代所撰写而后结集成书的《道德的理想主义》相互对照。近一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知识份子大力引介西学,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现代性的追求。对于全盘西化及反传统的高昂唿声,当代新儒家採取的是融通之道,坚守传统儒家价值理念的同时,不忘积极面对西学、回应西学,以期建立儒学在当今之世的创造性转化。在当时看来,新儒家的声音显得微弱甚至遭受误解。然而,于今审视我们週遭及世界其他地方,各式诸如国际政治、国际金融、思想文化、生态资源等危机潜伏欲动,似乎只有后现代的价值转向方可对治。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五十多年前牟宗三提出的唤醒人之价值意识、文化意识与历史意识的道德理想主义,其实与后现代论述颇多相唿应之处,此亦可见牟宗三对现代文明危机的先见之明,以及其论点在现今社会的价值。

  第四篇是胡元玲的〈人性何以是善?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的论证〉,以当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为探讨对象,试图发掘这本书的价值及蕴藏于其中的主旨。此书向来罕为学界所留意,实则是梁漱溟本人最为看重的着作,可说是对五四运动「赛先生」的回应,企图以现代科学新知来解释儒家的性善论。此文讨论梁漱溟主张的心所具有的三个特征,进而归结于「自觉」,此即人有趋向于善的可能。从孟子的性善到王阳明的良知,道德修养的根基就在于人人皆有向上向善的潜能。每一位以儒自任之士,无不相信人的心灵是可以提升的,他们努力于心灵的提升,也努力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他们愿意这样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梁漱溟即是抱持这一理念始终不二之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一场思想的“奇幻漂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甚至有些刻板的儒家伦常,置于一个流动的、多维度的跨文化视野中进行考察。我尤其被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具体情境所吸引,它们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得以窥见儒家思想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落地生根与演变。其中一些章节的论述,直击核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关于伦理、责任、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的诸多思考。我感觉作者并非是要强行灌输某种观点,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一场关于“何以为人”、“如何立身”的深刻对话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激发了我更多的好奇心,想要去对比和反思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的相似与差异。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去重新审视和定义一些长期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

评分

我最近接触的一本关于儒家伦常的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他没有停留在对儒家经典字面意义的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跨文化领域,去考察这些伦常观念在不同文化碰撞中所产生的火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且复杂的议题时的 nuanced 方法,他展现了对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尊重,也促使我去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彼此。书中涉及的案例和论据都显得十分扎实,让我感觉作者在进行一项严谨而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探索。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考维度。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足以让我对它的深度和广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作者似乎从一个非常宏大的视角切入,将我们熟悉的儒家伦常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和融合的当下,传统的儒家观念是如何被解读、被挑战,又是如何获得新的生命力的。书中涉及的案例和理论分析,看起来都非常有嚼头,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儒家文化的梳理,更是一种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探索,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和理解,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它的语言风格我也很欣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期待着能够沉下心来,慢慢品味这本书所带来的思想盛宴。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儒家伦常的著作,不得不说,它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的立意非常高远,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儒家思想本身,更是将其放置在一个全球性的、多元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和实践“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概念的对比和分析。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即使是源自同一文化的思想,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议题时的审慎和客观,他没有简单地褒扬或贬低任何一种文化,而是力求呈现一种更加全面和 nuanced 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异常的流畅和引人入胜。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与不同文化中的思想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体验是无比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拥有着一种“对话”的精神。作者不是单方面地阐述,而是仿佛在邀请我们这些读者,一起走进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常,与西方或其他文化中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和对照的。这让我看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联系和差异,也引发了我对“普适性”与“文化独特性”的深入思考。我从书里读到了很多关于家庭、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的讨论,而这些讨论,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都展现出了不同的解读方式和实践路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他似乎很擅长用平实的语言去剖析深刻的哲学命题,让那些晦涩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还在持续阅读中,但已经可以预见,这本书将会对我的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和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