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哲学课

哈佛哲学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彻底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教育的目的:如何让人成为人
  Philosophy:「有智慧」还是「爱智慧」
  经常去图书馆查看资料的人一定会发现:哲学的编号是「1」,
  这是作何解释呢?这是因为哲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的学科,
  既能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又能统合所有的知识。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杀死一个人,
  就毁灭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而拯救一个人,
  就拯救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是摘自犹太教法典《密西拿》中的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个完全孤立的岛屿,每个人都是陆地的一部分。如果大海沖走了一块泥土,整个陆地就会缩小一点,就好像一个岬角或者一座属于你自己或者你朋友的城堡被吞没了似的。任何一个人的毁灭,都会使世界缺少一点,从而变得残缺不全。

  然而,在当今世界,人们却随时面临着「毁灭」,这种毁灭不是来自外界或他人,而是来自人类日渐消沉的自我毁灭。

  面对诸多的人生难题:善与恶的困惑;道德的冲突与背叛;经验和信念的不一致;慾望与理智的冲突;爱与恨的纠结;灵与肉的分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目标与幸福的背离……人们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之中,困惑、迷茫、麻木、沉沦,乃至走向自我毁灭。

  人生短短几十年,难道我们就这样让宝贵的生命日趋走向毁灭吗?难道就没有一剂人生良药能够拯救人类、拯救世界吗?

  马可.奥勒留就此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世上有什么能够指引我们的人生?有一个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

  提起哲学时,很多人都认为哲学是抽象难懂的,认为「哲学家不过是空想主义者」。其实不然,哲学中的生活智慧关注的是真实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只是后来哲学逐渐被制度化,成为一种与生活毫无关系的脑力活动。如今,哲学正在回归,慢慢让普通人能够理解和应用它,这样,你就可以用它对人性展开无限的探索。

  哲学从业者的职责就是将哲学从发霉的图书馆书架上取下来,抹去灰尘,放在你的手里。你可以学习如何使用它,这不需要任何经验。你在踏上人生的旅程之前务必要先了解一些哲学《哈佛哲学课》一书将为你提供解答所有问题的钥匙,无论你是独自一人还是和朋友在一起,都能够在人生道路上一路顺风,精彩无限。

  本书将带你走进历来被看做是美国哲学缩影的哈佛大学,二十世纪的美国哲学几乎就是由其统领的:在学风传承上,早期的路易斯、中期的蒯因、晚期的普特南等哲学家都在哈佛哲学系任教;在思想传统上,哈佛大学哲学系是美国实用主义的摇篮,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詹姆斯等人都是哈佛的骄傲。同时,美国的生命哲学、过程哲学等也都发起于哈佛。

  作为当代美国哲学的缩影,哈佛哲学不仅体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精神,而且反映了当代美国哲学的发展现状。哈佛哲学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哲学系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队伍上,而且在与哲学、宗教、文化等相关的院系,如哈佛燕京学社、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东亚系等,也始终保持着活跃的学术氛围,对哲学系以及整个哈佛哲学圈都有很大的影响。哈佛的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作为治学方法和生活态度,渗透在哲学家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各种哲学思想:蒯因的思想会受到卡维尔等人的批评,而普特南的思想也会受到来自伦理学家的责难,哲学家之间的学术争论和思想交锋经常发生。对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深入研究以及罗尔斯、诺齐克、桑德尔等人的世界影响力,使得哈佛哲学在所谓的应用哲学领域也取得了极高的声誉。

  这也是哈佛哲学课备受关注与追捧的原因所在。哲学,其实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力行的。哲学思考甚至不需要有具备学位或资格证明的哲学家参与,只需要有进行哲学主题研究的意愿就可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是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的。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还需要仔细思考一下经历过的事情。我们需要用批判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寻找规律,将所有的事物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大的图景,指导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了解自己的人生哲学定能够帮助我们预防、解决或处理许多问题。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处理人生中的重大问题。谈及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会遇到,包括揭示人性弱点、推行伦理道德、面对死亡问题、应对职业更换、处理恋爱及婚姻关系、寻求生命的意义或目的等。当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解决之道,但即使你无法找到解决方法,还是需要以某种方式去面对它,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解决还是面对,本书将告诉你如何选择,定会让你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获得持久的满足感与充实感。

作者简介

胡雯雯

  毕业于历史系,曾就职报社和出版社,目前经营一家书吧,闲暇读书的时候也常常给出版社投稿及发表评论文章。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谁需要哲学

第一课 踏上精神的智慧之旅 020
Philosophy:「有智慧」还是「爱智慧」 021
哲学的意义:让你更理性地生活 024
反思的智慧:像猫头鹰一样审视 027
哲学烤不出面包,但能增加甜味 030

第二课 彻底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034
逻辑与方法:能两次踏进同河流吗 035
悖论与谬误:上帝举不起的石头 038
哲学语言:人在符号中存在 040
哲学思维:苏格拉底的追问 043

第三课 人类在文明中迷失了方向  046
当一切都有了价值的标准 047
人与自然得不偿失的交易 050
赫胥黎的预言真的来了吗 053
人造子宫的传统伦理颠覆 057

第二篇 人性的真相:人往哪里去

第一课 我们真的拥有自己吗 062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063
人是否能选择自己需要的 068
我们真的能追求到完美吗 071
自尊:一切想法和判断的根源 076

第二课 人性的弱点:洞见人性的黑子 080
撒斯姆: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有慾望 081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 084
赫拉的猜疑:人们是否应相互信任 087
天使与恶魔的厮杀:向善抑或向恶 091

第三课 上帝.人.动物:重估一切价值 094
上帝与人,你会听谁的 095
尼采精神三变:重构人生价值 099
忒修斯之船:什么使你成为你 103
教养:这样能使人完全的蜕变 106

第三篇 伦理:为什么好人想做坏事

第一课 善与恶的困惑:什么是对的 110
道德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111
良心:每个凡人的上帝 114
政治与道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 117
羞耻感往往可能诱导我们去做坏事 121

第二课 教育的目的:如何让人成为人 124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中的意外效果 125
爱的界限:既不能匮乏,也不能过分 127
潘朵拉盒子里的希望总是留在人心中 131
特洛伊木马:要学会洞察现象的背后 135

第三课 社会的困惑:不可思议的悖论 138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罪过,公众的利益 139
不和的金苹果:为何不能理性对待他人评价 141
判断撒谎行为正确与否的界限是在哪里 145
守身如玉者为何更易助长爱滋病的传播 148

第四篇 平等与公正: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第一课 公平理论:绝对公平是虚无 154
乌托邦:更多的平等,得到更多的利益 155
精英者的公正:差异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158
现实社会正义者是否比不正义者更幸福 163
公平的不平等,平等则往往要牺牲效率 165

第二课 我们彼此有什么义务 170
哥哥犯罪,弟弟是否应当报案 171
我们的行为应由谁帮我们负责 174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位英雄吗 177
阿罗定律:少数服从多数不一定是民主 180

第三课 秩序与规范:拿什么来保证人的权利 184
基于契约的社会一定可靠吗 185
不带剑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 188
协议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公平 191
规则永远是体现强者的意愿 194

第五篇 命运到底在谁手中

第一课 选择的困境 198
你是那头布里丹毛驴吗 199
当选择转变为一种抉择 203
命运只是生命的旁观者 206
向苦难的生活索取教义 210

第二课 人生是创造还是享受 214
女妖塞壬:享乐的诱惑者 215
世上哪有不负责任的工作 218
准备生活实际是摧毁生活 221
在分享中温暖彼此的生命 225

第三课 如何征服死亡的恐惧 228
死亡充斥着生活,离我们很近 229
为什么我们觉得死亡总是陌生 232
反正都要死,为什么还要活着 235
注视着死亡,才懂得如何活着 239

第六篇 爱与美:灵魂的洗礼

第一课 灵与肉可以分离吗 244
卡夫卡身体悖论:孤独与爱抚 245
青春美貌与毒蜘蛛哪个更可怕 248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是重还是轻 252
没有激情,爱真的不能成长吗 256

第二课 爱,还是被爱 260
爱情具有让人昇华的力量 261
爱情不是理智的产物 265
给对方有选择的权利 268

第三课 婚姻的围墙:进还是不进 274
爱情总是难以选择,婚姻往往很无奈 275
外遇只是一个扣着的碗 279
爱情能把潜能变为现实 283
婚姻长久是一个谎言吗 285

第四课 在审美中涤净心灵 290
审美判断:究竟何为美 291
艺术让你生活于审美中 295
美能够拯救你的世界 298

别让诱惑绑架了我们的心 284
生命需要欲望来维持 287
上天只帮助有志者 290
别把个性当缺点 292
财富可取,须以正道得之 295
为朋友做你可以做到的事 297
莫道人生不幸,心念各不相同 299

图书序言

第一课 踏上精神的智慧之旅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好奇、思考及寻求答案是人类独有的基本特征,而这个世界从来就不乏喜欢好奇、思考并立志探索答案的人。所以,这个世界有了哲学家。

哈佛大学哲学教授普特南一直很赞赏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即投身哲学事业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闲暇,二是诧异。闲暇,是说哲学家必须有充分的空余时间,不会为衣食所忧,不会为生计奔波,不能饿着肚子研究哲学;诧异,就是要对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有着孩子般的天真,否则,就不会对哲学产生敏感。

Philosophy:「有智慧」还是「爱智慧」

对于多数人来说,「哲学」是一门枯燥、抽象而又空洞的学科。很多人认为哲学家就是空想主义者,他们所说的话全凭个人想像,毫无科学论据,而且往往把一些简单的东西说得极为复杂,把你原本懂的东西说到你不懂为止。还有人嘲笑搞哲学的人都是疯子,最好的例证就是尼采,尼采把哲学研究得足够通透,可惜,最后他却疯了。

难道哲学真的这样一无是处吗?

经常去图书馆查看资料的人一定会发现:哲学的编号是「一」,这又作何解释呢?这是因为哲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的学科,既能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又能统合所有的知识。Ph.D.(博士学位),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这充分说明了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最高境界。

「philosophy」,这个词是从希腊语「philo-sophia」转变而来,「philo」意思是「热爱」,「sophia」意思是「智慧」,哲学因此被称为「爱智慧的学问」。

很多人认为「爱智慧」就是「有智慧」,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爱智慧者」与「有智慧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技巧赚钱的「智者」。

在古希腊前期的城邦中出现了这样一批「智者」,他们自称是有智慧的人,通过给别人传授辩论和修辞的技巧来获得报酬。智者虽然是「有智慧的人」,但不是以智慧为追求目标的「爱智慧的人」,与其说他们传授的是「学」而不如说是「术」,智慧只是他们用来达到目的、获得收益的手段。柏拉图站在哲学家的立场,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哲学是不计较功利的,真正的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典型的代表便是他的导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的一个中等阶级家庭,父亲是塑胶作坊主人,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传说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这与智者温文尔雅的形象相去甚远。他平时像一个智者一样生活,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但他与智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从不收取学生的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个人私事,而是他对当时自己所生活的城邦和时代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但是,苏格拉底的言论使有些人感到恐惧,为此他遭到了所谓「有智慧」的智者的反击和污蔑,而很多雅典人也不理解苏格拉底的意图,认为他既然没有智慧又为何来教导雅典民众呢?苏格拉底最终被诬陷「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而入狱,尽管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申辩,仍被雅典民众以公投的方式处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毫无疑问,苏格拉底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是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爱智慧的人,一方面不断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不夸夸其谈,卖弄炫耀。「哲学」的本意告诉我们要「爱智慧」,要做一株虚心思考的芦苇,而不做一只夸夸其谈的乌鸦。

哲学的意义:让你更理性地生活

《催眠》是一部日本恐怖电影,它的原着作者松冈圭佑是一名催眠指导教授,此书被书评家推选为心理悬疑小说的最佳杰作。影片中讲述了几起光怪陆离的死亡案件:一个正在赛跑的女孩突然全身骨折死亡;一个新郎在婚礼举行时突然勒死自己;一位中年男子在生日当天突然跳窗身亡……这些死亡案件表面看似自杀,实际上都是因为他们的意识被人催眠致死。

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识是被催眠的。在小的时候,我们就被灌输很多观念。当时的我们往往认为这些观念是对的、没有疑问的,也就从来没有认真仔细地反省过。

哲学与哲学家最重要的精神,即批判精神和求真精神。所谓批判精神,是指哲学不会向惯常的说法、权威和传统屈服,而是敢于置疑一切、批判一切。所谓求真精神,是指哲学不会满足于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要穿透表像,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