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儒家三圣(上):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交谊纪实

现代儒家三圣(上):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交谊纪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现代儒学
  • 梁漱溟
  • 熊十力
  • 马一浮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史
  • 近代史
  • 交谊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现代儒家三圣──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其人为核心,透过熊、梁、马三家全集之全面检视,筛录、抽绎出两两间学术互动的原始素材,以之为根柢,进行分析、诠释或釐清,借兹透视彼此的互动行迹、关切要点与论点异同。

  如:《熊十力全集》中之文章、论着短语、专函、信函、讲词、语录、诗序;《梁漱溟全集》中之文章、短语、专函、信函、日记、访谈纪录、读书笔记、口述;《马一浮集》中之序文、墓志铭、日记、专函、信函、诗歌、对联、弟子笔记等,于另二方均各有触及,透过摘录、比较、分析,得汇为脉络分明的交往实录。

  另亦酌纳各家关于三圣之年谱、年表、记事、事略、评传资料等,以期全面关照熊、梁、马间绵密复杂的交游景况、彼此扶掖的文化氛围、各有坚持的论交模式。

  本书上篇借由原始文献的检视与蒐汇、当时与后学观点的参稽与比较,借兹观察围绕于梁、熊、马之间的四个主题:一探生命气象,以观个性特质之迥别;二究学行互动,以见论学交谊之轨迹;三言履道坚持,以窥梁、熊之学术交锋及攻难景况,熊、马之教育理想与扞格歧见;末涉学术网络,以明友朋弟子荟萃景况及交织互错梗概。究其要则在豁显三者论交历程的悠长绵远与耐人寻味,以及彼此对学术与教育理念的护卫与坚持,并映显民初儒学的一个侧面景致。

  本书下篇则依次呈现「现代儒家三圣」全集中关于另二者的相关记事,以见彼此往来之实貌。书末加录三圣着作之梗概,以及今人研究三圣之学的概况。

作者简介

王汝华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毕,现任台南应用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易经》及当代新儒家哲学。着有《寻绎当代儒哲熊十力》、《熊十力易学思想之研究》、《十力斋论学集》、《易学索玩》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上篇

导言

第一章 现代儒家三圣的生命气象
一、梁漱溟的狷者风貌
二、熊十力的狂者形象
三、马一浮的隐士风范

第二章 现代儒家三圣的同声相应
一、梁漱溟与熊十力的学行互动
二、熊十力与马一浮的候学往来
三、马一浮与梁漱溟的交谊行迹

第三章 现代儒家三圣的履道坚持
一、梁漱溟与熊十力的学术辩难
二、熊十力与马一浮的办学歧见

第四章 现代儒家三圣的学术网络
一、梁漱溟的论交梗概
二、熊十力的交游景况
三、马一浮的交谊概观
四、交织互错的学术群体

第五章 结语

下篇

第一章 《梁漱溟全集》之熊、马记事
一、《梁漱溟全集》中有关熊十力记事
二、《梁漱溟全集》中有关马一浮记事

第二章 《熊十力全集》之马、梁记事
一、《熊十力全集》中有关马一浮记事
二、《熊十力全集》中有关梁漱溟记事

第三章 《马一浮集》之梁、熊记事
一、《马一浮集》中有关梁漱溟记事
二、《马一浮集》中有关熊十力记事

附录

附录一 现代儒家三圣着作概观
一、梁漱溟着作概观
二、熊十力着作概观
三、马一浮着作概观

附录二 现代儒家三圣研究概况
一、整体研究成果综观
二、局部研究成果概述

图书序言

导言

  掀开中国近代史页,一个纷陈杂沓、摆盪翻转、冲突忧惧的时代风貌登时跃入眼帘,在新旧交衔、中西拉锯、学说□出下,谱写出一个个样态各异、内涵殊别的学术生命。其间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三者,其所承膺的历史重担;所执持的终极信念;所启导的儒学面向;所交错的生命历程;所汇聚的文化群落;及所标帜的学术生命等,既有其共性的内涵,亦有其独树的量能;既有其交织的精采,亦有其特出的魅力。

  先就梁漱溟(1893-1988)言,其以九六高龄镌烙出其易于识别的生命座标:席不暇暖的社会实践,让他赢得「行动的儒者」的美誉;倾力发皇现代孔学精神,使其「独能生命化了孔子」的标志蔚然成形;至于对宋明儒学中陆、王思想的灵活发挥,遂有「新文化运动以来,倡导陆王之学最有力量的人」的封称;另如「最后一个儒家」、「中国的嵴梁」、「不穿袈裟的和尚」、「当代新儒家学者中最具有准西方宗教的圣徒人格」等,都是为其量身专设的评语,借此突显其一生学思历程的路径与基调。

  次就熊十力(1885-1968)言,在其八十有四的行年中,专力于中国哲学体系的重建,试图为途穷的传统文化另辟蹊径,又以作品深具原创性、争议性与影响力,获致时贤及后人殊多回响,如贺麟称扬:「其哲学为陆、王心学之精微化系统化最独创之集大成者。」徐复观赞曰:「熊先生的生命,即是中国文化活生生地长城。」1968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誉其为「儒学、佛学和西方哲学三方面的调和中,最具独创性的综合者。」凡此均可赅见熊十力学术之攸归及人格之鲜活。

  末就马一浮(1883-1967)言,在八五沤灭归海之际,以其丰厚学养、多方才华及隐士的生命情调,招来后学兴味日增的勘探及扪索,在殊多论评者中,梁漱溟以「千年国粹,一代儒宗」为其精准定调;而贺麟之「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及曾昭旭之「传统之儒之最后典型」,则道出其趋古近古的学行特色;至于丰子恺则以「今世的颜子」美评挚友,另如「中国书法界之泰斗」、「当今第一流诗人」、「当代文章归马氏」等,则为其书法、诗歌、文章等领域的高度学养、精深造诣与斐然成就别立註脚。

  在相近的历史舞台中,梁、熊、马倾力发挥、精湛演出,在学术轨道上各有开展与辟拓,其间尤值称道者,三人居处伯仲间,订交半世纪,在长时的汇流与分道之间,既营造出深汨的学术氛围;亦激盪出丰盈的学术内蕴;更培育出偌多的学术新流。「现代儒家三圣」一词,已俨然成为当今学者对梁、熊、马三者的普遍代称,更反复出现于研究梁、熊、马的相关作品中,成为熟稔的标志代码,然而现代儒家三圣究竟如何开展其复杂曲折的交谊历程?如何标志出其各具创见的学术内涵?又如何激盪出独领风骚的一代学术?以及如何留下文坛的不朽佳话与难解争议?则釐探三圣之学似已箭在弦上。又郭齐勇先生亦言:「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先生及其弟子门生,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支撑着吾华道统,赓续着往圣绝学,孕育了现代儒学思想。」则此一文化群落的现象如何?特质为何?如何赓续绝学、开启新学、影响后学?凡此线索与轨迹,均导人欲窥其究竟、探勘所以。

  本书上册以「三圣其人」为核心,透过熊、梁、马三家全集之全面检视,筛录、抽绎出两两间学术互动的原始素材,以之为根柢,进行分析、诠释或釐清,借兹透视彼此的互动行迹、关切要点与论点异同。如《熊十力全集》中之文章、论着短语、专函、信函、讲词、语录、诗序;《梁漱溟全集》中之文章、短语、专函、信函、日记、访谈纪录、读书笔记、口述;《马一浮集》中之序文、墓志铭、日记、专函、信函、诗歌、对联、弟子笔记等,于另二方均各有触及,透过摘录、比较、分析,得汇为脉络分明的交往实录。另亦酌纳各家关于三圣之年谱、年表、记事、事略、评传资料等,以期全面关照熊、梁、马间绵密复杂的交游景况、彼此扶掖的文化氛围、各有坚持的论交模式。要言之,上册之上篇借由原始文献的检视与蒐汇、当时与后学观点的参稽与比较,借兹观察围绕于梁、熊、马之间的四个主题:一探生命气象,以观个性特质之迥别;二究学行互动,以见论学交谊之轨迹;三言履道坚持,以窥梁、熊之学术交锋及攻难景况,熊、马之教育理想与扞格歧见;末涉学术网络,以明友朋弟子荟萃景况及交织互错梗概。究其要则在豁显三者论交历程的悠长绵远与耐人寻味;以及彼此对学术与教育理念的护卫与坚持,并映显民初儒学的一个侧面景致。上册下篇则依次呈现「现代儒家三圣」全集中关于另二者的相关记事,以见彼此往来之实貌。书末加录三圣着作之梗概,以及今人研究三圣之学的概况。

  本书下册以「三圣其学」为重点,尤其聚焦于三者对宋明儒学的关注。梁、熊、马嘎然独具的学术造诣,除来自于生命的特殊体历及不断精进外,亦缘于时代的冲击撞击,及历史的反刍与汲摄。当代新儒学可谓为现代版的宋明儒学,既接引宋明儒学的道德心性之学,亦汲纳宋明儒学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或以新程朱的风貌,或以新陆王的样态呈现,而其内涵实多为宋明儒学的具现。梁、熊、马既上有所承,则其对宋明学术的关注焦点有何殊异?其续承于宋明儒学的实质内容与模式为何?宋明儒学与当代新儒学所临对的议题为何?三者对宋明学术如何进行现代发皇、改造、转化乃至纳归己用?又三者对当代新儒家或当代儒学的裨益、开展与影响又如何?三圣其人其学虽路线迥异,然却屡有交会及碰撞,透过比较分析,得以釐清三者在现代学术史上的角色与定位,亦可通观民初儒学的典型暨风貌。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现代儒家三圣的生命气象

一、梁漱溟的狷者风貌


「身材不高不大,中年体渐结实,晚年项微隆,若偻然。前脑圆耸开阔,后脑恰如半球,很圆。眉疏似高,眼有威严。鼻阔稍平,口常严合。行步安祥而轻灵,坐则端坐。一生不留发。茹素, 每日黎明即起,上灯阅读,寒暑如一。自谓『吃苦耐劳,食色都很淡泊』,生活俭约一如持戒律之僧人」、「漱溟先生的为人,诚恳笃实,俭朴认真,敬事耐苦,尤富同情感,绝不作自欺欺人的说话。人家有问题去请教他,无不循循诱导,从来是不惮烦劳的,人家给他的信件,他总是亲自过目,很少假手于人的。有许多人对他的见地主张,发生很大的误会,在报章杂志上批评他责难他,但他总少回覆,因为他觉得许多人责难,并没有能打动他的心肝,质言之,人家的批评并未能抓到他的弱点。他心中有话总是要说的,而在人家的说话不能打动他的心肝时,他往往严守静默不言不语」、「每逢客至,他必起立相迎,让座倒茶,客人走时,他必亲送至门外,鞠躬送别。」透过胡应汉、朱秉国、诸天寅等的描绘,勾勒出一个朴素、内敛、静默、自律、踏实、诚恳、不躁动、有耐性、彬彬有礼的狷者形象,与熊十力的狂而野、直且霸适成强烈对比。

其一生行谊,全然谨守六度五戒─其一是戒,戒杀、盗、淫、妄、酒;二是施,或以财布施,工资多数赠人;或以法布施,对人循循善诱;三是精进,日日求新,无一刻懈怠;四是忍,能忍人所不能忍;五是定,谈话自若,定性十足;六是慧,有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家中无佛像、无法器、无宗教色彩,但自律谨严、表里如一、言行相契、胸包清浊,俨然为不穿袈裟的和尚。此外除书籍外,他几乎家徒四壁,其日常则少吃多动,每天下午必定散步,散步时大有「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光风霁月神态,同时主张气贵平和、情贵淡泊。凡此均透显其所以能体健长寿,非无来由也。

除了通达明彻的智慧、柔嫩易感的心肠、深刻独到的智慧、深厚强劲的魄力外,梁漱溟和熊十力同样怀持深心宏愿,由其所题的「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及1917年目睹南北战祸时撰〈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得略窥之。又梁同熊一样兼具高度自信、自期,且备有若干狂气,由1941年香港沦陷他坐小船脱险,曰:「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孔孟之学,现在晦塞不明。或许有人能明白其旨趣,却无人能深见其系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来,并为之先建立他的心理学而后乃阐明其伦理思想。此事唯我能做。

又必于人类生命有认识,乃有眼光可以判明中国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位置,而指证其得失。此除我外,当世亦无人能做」、「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像的,万不会有的事」等发言可略见一斑。再者由其赠人对联「何思何虑 至大至刚」,及1974年孔林批孔期间,脱口而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亦展现其坦荡胸豁、勇于披逆鳞的铮铮风骨与宠辱不惊的临事态度。

倘专就其为学方面观之,幼年未接触四书五经,正规教育仅及中学五年半,未曾入大学、不曾出过洋,梁漱溟的学识端赖乎自学,尤其得力于报章杂志。「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学问必经自己求得者,方才切实有用」、「知识技能未到融于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的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

真不真,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的,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向上心是自学的根本」、「学问贵能得要」,凡此均是其个人学习历程中真切深彻的体悟与感发。借由自学,梁漱溟访晤唯识学、跃入柏格森、叔本华、麦独孤、克鲁泡特金、罗素、杜威,更亲向孔孟、陆王等,厚实的学力与人生的归趋皆透过自学与思索而得。然而他终非学究型的人物,其毕生着力亦不尽在学术,行动实践、解决问题更是其方针所在,因此其屡屡申言「我一向喜欢行动而不甘于坐谈」、「我无意乎学问」、「我不是学问家」、「以哲学家看我非知我者」,而寄望将自己塑造成「有思想,又且本着思想而行动的人」。一生栖栖遑遑,切志于中国问题的解决,见得到、说得出、信得及、做得真,梁漱溟以踏实、认真、执着的实际行动,呈现了最真实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我首先期待的是一种“历史在场”的感觉。书名中的“交谊纪实”四个字,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这并非一篇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堆砌。它应该是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卷,通过细节的描摹,将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这三位“现代儒家三圣”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生活点滴,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希望能看到他们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如何从书信往来、学术切磋中逐渐加深了解,甚至发展出深厚的友情。也许会有他们在某个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经历,也许会有他们针对某个重大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但最终都殊途同归,指向对中国文化的深切关怀。我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比如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次心照不宣的理解。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伟大人物的真实情感和人格魅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访谈”,我渴望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温度,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坚持与困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古朴的字体,淡淡的墨香仿佛从纸页间溢出,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风雨飘摇年代里,依旧坚守精神家园的文化巨匠。我一直对近现代的中国哲学思潮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出路的智者。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这三位名字,在我脑海中早已是鼎鼎大名,他们各自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都深远而独特。但更让我好奇的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交往?是惺惺相惜的知音,还是观点碰撞的对手?亦或是亦师亦友的复杂关系?“交谊纪实”这四个字,瞬间点燃了我探寻他们内心世界和思想交流的欲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得以窥见他们真挚的情感,以及在思想碰撞中激荡出的火花。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或许会在某个茶馆,或许会在某个书斋,围炉夜话,或是在某个学术会议上,针锋相对,但最终都带着对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感,互相尊重,共同前行。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去聆听那段不为人知的思想史上的风云际会。

评分

每当我读到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除了他们惊世骇俗的学术成就,我更常常会对他们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好奇。尤其是像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这样,身处学术浪潮的中心,又对中国文化的命运抱有深切关怀的思想大家,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辩论切磋,甚至可能存在的误解与和解,都充满了人性的魅力。这本书的副标题“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交谊纪实”,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学术研究的壁垒,以一种更具故事性和温度的方式,去呈现这三位巨匠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我想象着,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搜寻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去还原他们之间每一次促膝长谈,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超越时代局限的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在面对学术难题时的相互启发,感受到他们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的共同担当。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背后“人”的故事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眼前一亮,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那些在各自领域卓尔不群的思想家们,他们的个人联系和思想交流又是怎样的?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这三位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的名字,他们的著作或观点,或多或少都对我的思考产生了影响。但一直以来,他们更多是以独立的个体形象出现,我对他们之间的具体交集,尤其是他们在个人层面上的交往,了解甚少。副标题“交谊纪实”,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期待这本书能超越单纯的学术梳理,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人性的方式,去展现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我想象着,也许有关于他们一起探讨人生哲学时的场景,也许有关于他们为了某个文化事业共同奔走的身影,也许有他们之间在书信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更鲜活地认识这三位“现代儒家三圣”,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思想,更是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与同行者建立起温暖而坚韧的精神纽带。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近现代那些致力于传承和创新儒家思想的先贤们充满敬意。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这三位先生,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承载着对中华文明的独特理解和深切忧思。然而,仅仅了解他们的个人成就,总觉得隔了一层纱。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心中的这份好奇。“交谊纪实”的副标题,让我看到了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另一条路径。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中,这三位巨匠是如何相互认识,又是如何建立起超越学术领域的深厚情谊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们之间的书信、日记、回忆录等一手资料,通过翔实的史料,展现他们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以及在共同应对时代挑战时的相互支持。我希望看到,他们是如何在彼此身上找到共鸣,又如何在差异中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三位哲人的窗口,更是理解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钥匙,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更广阔的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